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

“諸位有什麼想法不妨都說出來,孤希望聽到你們的真實想法。王儼儔,你身爲效義軍的都督,先來說說你的看法吧,不要有什麼顧慮。”楊渥向衆臣掃視而去,最後看向王儼儔。

王儼儔謹慎的道:“大王,關於此事,臣是堅決支持將效義軍併入禁軍中的。效義軍當初成立的原因就是爲了讓樑國降兵有一個爲國出力的機會,如今既然樑與吳已經併爲一體,效義軍自然沒道理繼續獨.立存在。”

楊渥點了點頭,知道王儼儔還是有所顧慮,擔心自己身爲效義軍的都督會受到猜疑,不敢說得太多,不過有他這個表態就足夠了。

畢竟效義軍作爲降軍,其將領的地位自然是不能與吳國原本那些功勳將領相比,而且效義軍中除了當初的康懷貞外,並沒有什麼能力強、威望高的將領,便是王儼儔這個都督也只是在沒有其他更合適人選時才任用的。

至於最近新投降的霍彥威、戴思遠、王晏球、康延孝、陸思鐸等將領,他們雖然在威望資歷等方面都強於王儼儔,不過畢竟只是新近投降,目前還沒有資格在這些重大問題上發聲。

所以有王儼儔表態,基本上效義軍內部將領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不過爲了穩妥起見,楊渥還是詢問道:“王愛卿覺得,孤若是將效義軍併入禁軍,其他將領和普通將士們他們會反對嗎?”

“大王明察,對普通將士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軍餉問題。效義軍的待遇比不上禁軍將士,通常得到的軍餉都只有禁軍將士的一半,對此軍中將士是有些怨言的。若是大王將效義軍併入禁軍,並且發放與禁軍將士一樣的軍餉,那麼他們只會歡呼,絕不可能有任何怨言。”王儼儔道。

楊渥眼神一亮,心道:“看來當初將效義軍的待遇定得低一些果然是有好處啊。”

他當初將效義軍待遇定得比禁軍的低,第一個原因是爲了安撫禁軍將士,讓他們知道朝廷更重視他們,而不是那些降軍;至於第二個原因,那就純粹是爲了省錢了,畢竟那時候經過大規模擴軍後,吳國財政並不寬裕,能節省一些算一些。

沒想到如今竟然有了第三個好處。

王儼儔接着道:“至於其他將領,他們以前作爲降將,心中定然有所不安,若大王將他們併入禁軍,這就是說不再另眼看他們。所以這些將領同樣會歡呼大王的決策。”

楊渥點頭,既然效義軍內部沒有問題,那事情就好辦多了。

他徐徐開口道:“孤這些天仔細思考過,效義軍的兵力加上最近投降的降兵,若是全部編入禁軍的話,則人數太多。所以孤的決定是,首先從降兵中選出部分將士,編入禁軍各軍之中,以補充各軍在此次北伐中折損的將士。”

“至於效義軍將士和剩下的降兵,從中選拔出共六萬人,組成六師,給他們禁軍的待遇,編入禁軍之中。如此一來,禁軍的總兵力將會增加到三十六萬人,再加上水軍、驍騎軍以及孤的羽林軍,總兵力應該在四十萬人左右。”

三十六萬禁軍的規模其實並不算大,不過要知道宋朝初年時禁軍的規模也就十八萬人,到了宋太宗時期擴大了一倍,但也不到四十萬。

總體來說宋朝初年的禁軍戰力還是很強的,吳國的三十六萬禁軍,若是能保持宋朝初年的禁軍的戰力,便是統一天下都足夠了。

而且即便是天下一統之後,楊渥覺得禁軍的規模也不能太大,最多不能超過五十萬,像歷史上宋朝那樣維持一支人數最多時有近百萬人的禁軍,不僅財政開支太過巨大,而且容易導致士卒良莠不齊,軍紀敗壞,戰力低下等問題。

與其不停的擴大軍隊規模,不如將有限的財力用在少數精兵上,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楊渥在做出擴軍決定的同時,又宣佈一個重大消息:“另外一點,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禁軍將士的待遇將在原本基礎上提高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個普通士卒每月的待遇將從之前的一貫錢提升爲一貫三百錢,其他各級將士也按照這個標準進行提升。”

在吳國統一南方之後的幾年內,隨着國家經濟的逐漸發展和財政收入的提升,禁軍將士的待遇也有了顯著提高,即便是一個最普通士卒的待遇,也勉強能養活一家四口人。

一般來說將士的待遇高,士氣就高,戰力自然強。

像宋初禁軍戰力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待遇好;而到了後期禁軍完全淪爲爛泥巴,這其中與禁軍實際待遇降低有關。

從宋初到北宋末年,物價漲了數倍,而每月發放的軍餉還是那麼多,實際待遇是下降幾倍,再加上軍中貪腐剋扣軍餉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就進一步降低了士兵待遇,結果在宋朝初年戰力較強的禁軍就變成望風而逃了。

對這個問題楊渥極爲關注,以前淮南財政緊張時沒辦法,等後來財政寬裕了,就開始提升將士們的待遇;如今進一步提升,必將讓將士們士氣更加高昂。

對楊渥的決定,衆將都沒有任何意見,唯獨身爲戶部尚書的駱知祥臉色不怎麼好看。

這些日子楊渥賞賜有功將士,撫卹那些傷亡將士的家屬,已經花了太多的錢,好在以吳國過去多年的積蓄,這點錢糧倒還撐得住。

不過如今楊渥又是擴大禁軍規模,又是提高禁軍將士的待遇,這花銷可就大了,再加上楊渥又免除了樑國舊地今年的賦稅以及明年後年的一半賦稅,這樣花錢起來,駱知祥這個掌管財政的大管家不感到擔憂纔怪。

見了他的臉色,楊渥笑道:“如今國庫裡的錢糧不是還充足嗎?過去多年的積蓄就是爲了北伐時用的,如今成功消滅樑國,花再多的錢都是值得的。”

“大王,如今看來國庫中儲備倒是足夠,但問題是如今戰事尚未結束,晉國的態度尚未明確,一旦晉軍南下,一場大戰勢不可免。到時候大王豈不是又要花更多的錢?這樣下去國庫終究會空虛的。”駱知祥道。

“這有什麼?這次我軍一舉佔領中原之地五十多個州,只要能撐過接下來這三年,等中原徹底融合進來,財政上就會有盈餘的。至於這期間,若是有短缺之處,那也可以通過發放國債來解決嘛。”楊渥不以爲意。

中原之地五十多個州,雖然因爲長期戰爭導致百姓疲憊窮困,但畢竟是開發最爲深入的地區,許多地方的繁華之處不比江南差,總體水平比吳國之前所吞併的兩浙、江西、福建、湖南、嶺南等地都要發達得多;只要能將這些地區徹底消化掉,財政方面必然會有極大提升。

而禁軍的規模僅僅提高了六萬人,即便是加上提高待遇帶來的影響,總體負擔也不算大。

而且吳國目前正在快速擴張時期,剛剛吞併了中原後,接下來幾年內吳國的地盤還會進一步擴大,養三十六萬禁軍是沒什麼壓力的。

更何況即便有短缺的時候,他還可以通過發行國債的辦法來籌集資金。

楊渥的信譽向來不錯,每次發行的國債到期後都連本帶息如數還清,即便有時候財政困難,他也不會拖欠。

這就使得國內民衆對他極爲信任,只要他發行國債,百姓都會踊躍購買。

三言兩語應付了駱知祥的不滿後,楊渥接着道:“將效義軍併入禁軍,這其中又有兩種編練辦法,一種辦法是新組建三個軍,另一個辦法是將這六萬人分別編入之前的十個軍中。孤的意思是第二種,你們怎麼看?”說完,他神情鄭重的向衆將看去。

如今禁軍是十個軍的編制,每個軍三萬人;這種編制對於一般的戰事是夠用的,大部分的戰事三萬人就足以應對,且將軍權分開到十個軍裡面,也可以減少將領擁兵自重的問題。

不過若是將擴編的六萬人重新編製成兩個軍的話,那些樑軍降兵就可能相互抱團,不利於與禁軍的融合。

而且雖說三萬人的編制足以應對大部分的戰事,但有些戰事卻需要更多的士兵,所以楊渥更傾向於將十個軍中的六個進行擴大,編組成有四萬人的大軍,以應對較大規模的戰事。

此外,楊渥的打算是將來將禁軍的規模擴大到四十萬人,那樣的話正好一個軍四萬人,依舊維持十個軍的編制;再加上水軍、羽林軍、驍騎軍,總兵力不超過五十萬就是。

衆將聽了楊渥之言,紛紛有些無語,心道:“大王你都說了傾向於第二種辦法,那我等誰還會提出反對。”

而且在場之人都是都督,若是新編制兩個軍的話就會多出與他們同級的人,這對他們不利;若是編入現有的十個軍的話,他們能指揮的軍隊更多,自然會感到高興。

見衆將都沒有反對意思,楊渥看向王儼儔道:“王將軍,你之前乃是效義軍都督,若是將效義軍編入禁軍中的話,你或許就只能降級爲禁軍都指揮使了。不過你放心,你爲孤效力多年,一直任勞任怨,孤是不會虧待你的。”

王儼儔連忙站出來,道:“臣能力淺薄,賴大王信任才得以擔當效義軍都督,實際上是不夠資格的;所以上任以來一直戰戰兢兢,心懷不安。如今大王讓臣擔任禁軍都指揮使,臣感激不盡。”

要說起來按照第二種辦法進行編制,利益受損最大的或許就是王儼儔了,畢竟若是按照第一種辦法編制的話,他肯定能當上其中一軍的都督;如今卻只能當一個都指揮使。

不過他原本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資歷等不夠,又是降將出身,所以一直以來都安分守己,沒有任何野心;再加上他雖然是效義軍都督,但效義軍被分散歸屬於周本、劉信等幾位禁軍都督指揮,王儼儔每次打仗時麾下實際指揮的軍隊都不過萬餘人,這也就與禁軍都指揮使差不多而已。

安撫了王儼儔後,楊渥接着肅然道:“這六萬新編禁軍,分散入原本禁軍中後,各都督也要在內部進行調整,儘量讓原本降將與我軍原本的將領混在一起,儘快消除隔閡,諸位都明白嗎?”

“臣等明白!”

將效義軍與禁軍儘快融合,消除隔閡,這就是這次擴編禁軍的最大任務。

“現在孤宣佈,將要擴編的六個軍分別是:左鎮武軍,右鎮國軍,左天武軍,左武驤軍,左騰驤軍,以及……”楊渥看米志誠一眼,接着道:“右騰驤軍。”

這六個軍的都督分別是周本、李承鼎、劉信、李簡、朱思勍和米志誠六人。

除了朱思勍駐軍在金陵外,其他五個軍都參加了這次北伐之戰,楊渥對他們進行擴編也是理所應當的。

至於參加了北伐卻沒有得到擴編的兩個都督柴再用、朱虔佑二人,其中朱虔佑的問題是資歷欠缺,且沒有表現出過人之處;而柴再用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他兒子柴克宏如今擔任驍騎軍都督,掌管着吳國的騎兵;若是再擴編,那他父子二人掌管的軍隊未免太多了,楊渥總要防備一二。

聽了這個結果後,在場衆將紛紛露出喜色,顯然對此結果極爲滿意;至於朱虔佑和王儼儔二人,他們沒什麼野心,此時面色如常,沒有絲毫不滿。

安排了擴軍的問題後,楊渥接着道:“對於剩下的降兵和未能通過禁軍選拔的效義軍將士,直接解散是不妥的。孤的意思是將他們編爲屯田軍。”

“屯田軍?難道大王打算讓士兵屯田嗎?”衆將有些驚訝。

軍隊屯田這在漢朝時期就有了,到了三國時期尤其盛行,曹操正是憑藉屯田的手段解決了軍糧問題,從而越戰越強,最終統一北方;後世歷代也極爲重視屯田。

不過到了唐末藩鎮時代,各勢力軍隊都是國家供養,專職負責打仗,很少有屯田的。

楊渥的決定讓他們有些驚訝。

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章 家宴(下)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四百五十章馮道更新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
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章 家宴(下)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章 家宴(上)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四百五十章馮道更新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