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

雖然楊渥很早就開始爲旱災做防備,但他還是有些低估了事態的嚴重程度。

從四月份起,一直到六月初,近兩個月的時間內,整個江淮、兩浙各州幾乎沒有下過雨,江西等地的情況要稍微好一些,但乾旱也持續了一個多月。

長時間的沒有降雨,導致各地河流都幾乎枯竭,便是錢塘江等大河的水流量也下降不少,這就給農業灌溉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除了少數地區的農業種植因爲當地水利設施健全而得以存留外,其他地區種植的莊稼幾乎全部死絕。

更重要的是,雖然在六月初各地陸續有了一些降雨,但到了六月底,各地的降雨再次停止,接着又是持續二十多天的乾旱。

這麼嚴重的旱情立即就引起了楊渥等人的極大重視,駱知祥、楊信、徐善等六部大臣們一個個都受到楊渥委託,前往各地巡查旱情。

好在之前幾年裡各地的收成一直都不錯,再加上吳國上下經過楊渥大力整頓後,財賦稅收相對變得合理,百姓的負擔相對較輕,所以家家戶戶靠着往年的餘糧目前還能支持。

但若是旱情持續下去的話,必然會有一些底子較薄的家庭撐不住,最終成爲災民。

所以楊渥一面下令免除受災各地百姓今年的農業稅收,一面又下令各地若是出現災民,必須就地予以安排接濟,不得將其趕往他出。

楊渥可是知道,歷史上許多時候出現災民後,當地官府爲了自己的政績不受影響,往往會選擇關閉城門,將災民趕到別處去,或者任憑他們自生自滅。

但這樣一來那些災民活不下去,若是有人趁機挑撥,只怕立即就是遍地造反的局面。

楊渥自然不願發生這樣的情況,所以他寧可各地損失一些錢糧也要保證安穩。

五月中旬,池州地區因爲顆粒無收,生存難以維續的災民開始陸續涌入城中,好在池州刺史陳長官應對得力,他一面下令打開倉庫賑濟災民,一面派人維持秩序,防止有人趁機鬧事。

因爲陳長官本人在當地的官聲極好,有他出面,當地災民的情緒都很穩定,沒有表現出要造反的跡象。

繼池州之後,宣州、歙州等地也陸續出現大量災民,給當地造成巨大壓力,那些地區的官府擔心災民趁機造反,奪取州縣,所以只敢關閉城門,每天在城門口發放一些口糧來維持災民的生存。

六月初,楊渥下令將在江淮、兩浙等多地修建一系列的農田水利設施,以及一條連接睦州、婺州、處州、溫州等地的馳道,以加強朝廷對那些相對偏遠地區的管控力度。

爲了完成這麼大的工程,自然少不得要大量招募民工,而如今的大旱正好就提供了衆多的勞動力。

當然,爲了儘可能的保證安穩,不至於出現災民用工過度,以至於被迫作亂的現象,楊渥親自定下了這些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用工標準,包括每天勞動的時間和給他們提供的食物數量,保證這些民工不僅吃得飽,而且還不至於沒力氣幹活,甚至還有一定的餘糧能夠供應他們的老人孩子,不至於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此外,爲了儘可能保證民工的安全,楊渥還規定,每天在最熱的幾個時辰裡不得強迫民工勞動,以免出現大面積的中暑情況。

爲了防止有人暗中下手,貪墨賑濟錢糧,楊渥又派出大量人員分赴各地進行監察,凡是查出有貪腐跡象的,一經證實,不管貪腐數量多少,一律處以極刑。

在他的強力手段壓制下,這些工程很快就在各地上馬,那些原本早就斷糧的災民在得到消息後,紛紛前往工程隊報名,便是那些家中尚有餘糧的,也紛紛加入這場大建設之中。

畢竟這麼大規模的旱災,誰也不能肯定到底會持續多久,而地裡的莊稼早就顆粒無收了,趁着現在工程隊招工的時候,以自己的力氣多換一點糧食養家。

到了七月初,許多地區的災情有所緩解,降雨量恢復到正常水平。

江淮、兩浙等地的光照等條件相對較好,可以進行兩季稻種植;雖然此時稍微有些晚了,但種下一輪晚稻還是勉強可以的,若是接下來順風順水的話,或許到了年底還能有一些收成。

所以對於這些地區,那些工程隊紛紛暫時停下,好讓那些災民回家種植莊稼;至於工程隊的進度,即便是速度緩慢一些,楊渥也不會在意,只要局勢能夠安穩就行。

而持續的旱情到了此時也陸續結束,一般來說大旱之後必然會伴隨着大量災民餓死的現象,不過這一次吳國上下應對得力,最終成功渡過旱災,保證了局勢的穩定。

當然,各地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餓死人的情況,當然情況並不嚴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動亂。

不過作爲代價,吳國過去一年辛苦積累起來的糧倉很快就消耗近半,而且現在畢竟還沒到徹底放鬆的時候,許多地區雖然成功種下一輪水稻,但要等到豐收,那也是很晚之後的事情了。

至於那些沒來得及種下水稻的地區,更是有可能要等到明年纔有收成,在這期間,那些災民們就不得不依靠賑濟或者加入工程隊以勞動來換取糧食。

這對吳國的糧食儲備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荊襄、湖南等地今年的收成沒有受到影響,尤其是潭洲附近今年更是出現大豐收,這就極大緩減了全國糧食匱乏的局面。

此外,一般的旱災之後往往會伴隨着大規模的蝗災以及瘟疫,這一次各地的旱災同樣如此。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因爲沒有大規模餓死人的現象,真正受災餓死的多數都是那些動物,這就極大減小了瘟疫爆發的可能性。

一些地區雖然小範圍有瘟疫出現,不過因爲楊渥提前有所準備,派往各地的醫者很快就採取措施對那些患病之人進行隔離,使得剛剛有爆發跡象的瘟疫很快就平息下去。

不過相對於迅速被平息下去的瘟疫,蝗災的情況就要嚴重許多。

正所謂久旱必有蝗,蝗災的情況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區,滁州、濠州、廬州等地都受到波及。

楊渥在第一時間就下令各地捕捉蝗蟲,以緩減災情,並且派專人分赴各地督察當地官府捕捉蝗蟲。

這道命令一開始還受到了許多官民的抵制,因爲這個時代的人往往以爲蝗災乃是得罪了上天才會受到懲罰。

所以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

御史王盈銓上書說:“蝗蟲乃是天災,豈是人力所能除。況且殺蟲太多,有傷天和。”

此外,泰州刺史劉昀對滅蝗之舉仍有反對意見,他向楊渥上書進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災,前趙劉聰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這個教訓不得不吸取。如今若是進行滅蝗,萬一得罪上天,必然會導致更大的蝗災。”

所以此人竟然拒絕在泰州進行滅蝗,並寫信勸阻周圍的滁州等地刺史進行滅蝗。

在此人的鼓動下,一些地方的刺史也不由得有些猶豫起來。

楊渥看完王盈銓二人的上書後頓時大怒,痛斥其人迂腐,聲言:“蝗蟲可以驅除,若任其成災,糧食將被食盡,到時百姓怎麼辦?滅蝗救人,如果天降災禍,有孤一力承擔。”

心中惱怒的楊渥更是當場下令罷免王盈銓、劉昀二人的官位,命其致仕回家;同時受到二人牽連的許多之前明裡暗裡出言反對滅蝗的人,這些人或是直接被免職回家,或是遭到遍官。

接着,對於那些之前還在猶豫的地方刺史,楊渥當即派人進行申飭。

最後,楊渥又下令後世吳國若是有蝗災出現,當朝的君主必須在第一時間下令加以捕殺,若有出言阻攔者,一律罷官免職。

在他的強令之下,各地官府終於行動起來,阻止官民捕捉蝗蟲。

到了九月份,各地旱災的情況基本結束,而蝗災也得到了遏制,剩下來的蝗蟲基本上已經難以造成大的危害了。

至此,這場持續了大半年的災害基本上算是平安度過,吳國上下除了消耗大量的糧食外,並沒有出現什麼動盪,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當然,災情雖然基本上平安度過,但各地的水利工程的建設卻並沒有停下來。

按照楊渥的計劃,接下來的這幾年若是不出意外的話,吳國不會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主要精力將會用於內政方面的建設,而農田水利和道路的修建,正是這一輪建設的重點工程。

平安度過旱災,楊渥的注意力也再次集中到徐州這邊來。

雖然目前朱友貞尚未派人來取代目前的徐州武寧節度使王殷,不過楊渥相信,那只是遲早的事情。

既然朱友貞還不採取行動,楊渥說不得只好暗中使些手段了。

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更新計劃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六章 家宴(下)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十三章 溫馨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八十一祭祀
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更新計劃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六章 家宴(下)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十三章 溫馨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零八章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五百八十一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