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

“陛下,既然吳國人漫天要價,咱們坐地還錢就是。沒必要因此就停止和談。”敬翔連忙勸道。

一旁張漢傑和趙巖這兩個心腹也道:“陛下剛纔也說了,吳國人之所以敢提出那麼嚴苛的條件,無非是想趁着晉軍南下的機會撈取好處罷了。如今晉軍退去,想必他們的條件也會降低。”

其實這次和談,吳國人提的條件的確很嚴苛,許多條件甚至一看就知道樑國不可能接受,這也怪不得朱友貞這麼惱火。

比如其中的一條規定,朱友貞必須去除帝號,重新恢復樑王的稱號,同時從民間尋訪大唐宗室,擁戴其登上皇位,以恢復大唐的正統。

這一條看上去還不錯,一來朱友貞真的照辦的話,他就有再造大唐的豐功偉績;二來晉軍和吳軍就失去了討伐樑國的絕佳藉口,算得上一舉兩得。

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這一條若是朱友貞真的照做的話,那纔是昏了頭。

再造大唐?且不說樑國建立的根本就是朱溫篡唐,朱友貞即便重新擁戴唐室也難以得到天下人認同,反而會讓原本擁戴樑國的人感到憤怒。

而且就算是“大唐再造”了,天下人也只會將功勞放在吳王楊渥的身上,而不是去感激朱友貞。

至於說斷絕晉軍和吳軍討伐樑國的藉口,這就更加可笑了。

當初朱溫尚未篡位之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吳、晉兩家的軍隊還不是照樣要討伐樑國?

總之,這一個條件對於樑國來說不僅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可能讓樑國自身陷入混亂,所以朱友貞不可能接受。

除了這一條外,還有一條,說是爲了保證兩家和約能夠執行,樑國在宋州、亳州、潁州等靠近吳國的地盤上只能駐守少量軍隊。

這一條就更是嚴苛至極,若是樑國真的接受了,到時候靠近吳國的地盤都兵力空虛,一旦吳國翻臉,豈不是一點抵抗力都沒有?這種條件朱友貞能接受纔怪。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條件,什麼送質子到金陵去,什麼每年向吳國進納多少歲幣,什麼割讓沂州等地盤,等等。

各種條件讓朱友貞看了之後就忍不住怒氣上涌,想要破口大罵。

可惜局勢不如人,在衆臣的勸說下,朱友貞最後忍住怒火,沒有再說什麼停止談判的事情,只是下令給樑國的談判使者,讓其據理力爭,不能接受太嚴苛的條件。

說完和談的事情後,朱友貞怒氣不消,衆臣卻沒有將此事太放在心上。

這時敬翔站出來道:“陛下,當初言定的是徐州戰事結束後便遷都洛陽,不過前些日子陛下以晉軍南下,河北戰事吃緊爲由,加以拒絕;如今河北的戰事也宣告結束,是不是該商議遷都之事了?”

“遷都?怎麼又是遷都的提議?”朱友貞有些頭痛。

雖然當初經過張漢傑、趙巖的勸說後,他對於遷都已經不是那麼反感了,但心中還是沒有下定決心要遷都;所以上次徐州之戰結束後,當敬翔等人提出遷都時,他就以河北戰事爲理由加以拒絕。

但現在敬翔等人再次提出遷都,朱友貞卻沒什麼合適理由了。

他雖然是天子,但也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一言而決,許多事情也需要有足夠的理由才能去做。

此時面對衆臣提出的遷都之議,他就深感無奈,找不到什麼合適的理由再去拒絕。

這時,李振也開口道:“陛下,其實相比於晉軍,臣更擔心吳軍。”

“嗯?怎麼說?難道你覺得吳軍的威脅比晉軍還要大嗎?”朱友貞皺眉道。

“陛下,晉軍雖然將來還會南下,不過即便晉軍南下,咱們也還有河北之地可以抵擋;即便失去了河北,咱們也還有黃河天險,可以與敵軍隔河對峙。總還不至於讓開封暴露在敵軍兵峰之下。”

“不過吳軍若是北伐的話,情況就不怎麼妙了。要知道徐州到開封,這中間只隔着宋州一地。若是吳軍攻克宋州,甚至不需要將其攻克,只需要將其包圍起來,然後大軍繞過宋州,就能突襲開封。”

“這……”朱友貞心中一驚,他還真沒有想過這一點,因爲他潛意識裡面還是將晉國當做首要敵人,而忽略了吳國的威脅,現在被提醒之後,這才意識到開封作爲都城的確不怎麼安全。

別的不說,吳軍北伐只要能擊敗宋州一線的樑軍守軍,就能迅速北上進攻都城;而一旦攻破都城開封,樑國就正式宣告滅亡了。

到時候其他地方各州在見到大勢已去後,吳國根本不需要派兵去討伐,只需要一紙詔令就能讓那些地區的勢力乖乖投降。

一想到這個後果,朱友貞不由得額頭冷汗直冒,再加上衆臣的勸導,最終他只好同意遷都洛陽。

不過在他的心中還是存在疑問,“遷都洛陽的話,倒是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不過這樣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

樑國的根本問題,還是遭到吳、晉兩國南北夾擊的問題,只要這個問題不解決,不管是遷都洛陽,還是與吳國和談,都只能暫時穩住局勢,至於將來該怎麼辦,那就不是現在所能討論的。

一想到自己所面臨的局勢竟是這麼嚴峻,朱友貞心中頓時升起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

樑國乾化四年,晉天佑十一年,吳武義七年。

七月,樑國正式遷都洛陽。

與此同時,樑國與吳國之間的議和也迅速達成。

正如敬翔所預料的那樣,吳國一開始提出那麼多嚴苛條件都是在漫天要價,等到晉軍撤退之後,雖然吳國又派兵嘗試進攻沂州,以炫耀軍威,向樑國施加壓力,不過最終吳國的“企圖”還是沒有得逞。

八月初,雙方議和成功,不過這次議和最終未能獲得書面上的正式文書,而只是一個口頭上的協定。

當然,在議定的條件裡面,吳國也相應的做出了重大讓步,最終達成的條件對樑國來說僅僅是每年付出輕微的一點代價。

樑國一方對這樣的結果自然感到滿意,不過對於未能取得書面上的正式文書卻感到驚疑。

最終,爲了安撫樑國,吳國一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提議,由樑國一方的敬翔和吳國一方的功勳老臣高勖二人出面,以他們的私人名義爲和約背書。

這樣的結果雖然還是不能讓人感到滿意,但總比之前空口白牙的口頭和約要好一些。

朱友貞又不可能接受以樑王的身份來和談,最終只能接受吳國的提議,讓敬翔和高勖兩人出面。

樑國一方不願南北兩面受敵,而吳國一方則不願現在就北伐,希望能借樑國之手來削弱晉國的實力。

在這種雙方都有共同期望的情況下,議和的事情很快就得到落實。

金陵城中,正式結束與樑國的戰爭後,進攻嶺南的戰爭也迅速展開。

在經過幾個月時間的準備後,駐守湖南的呂師周率先領兵攻入嶺南,對發起進攻;而原本駐守兩浙的李承鼎暫時還沒有動兵,僅僅將大軍調動至韶州、汀州、漳州一線,以對劉龑施加壓力。

清海軍節度使劉龑當初在繼承其兄長的位置時,雖然答應過將來若事不可爲就爽快的投降吳國,以保全家族;然而如今事到臨頭,他反而猶豫起來。

自他父親一輩在封州立足,到如今成爲一番藩鎮,這中間三十多年時間裡,劉家一直都是嶺南最爲顯赫的家族,是嶺南事實上的主人。

即便是還有葉廣略等割據勢力不服號令,但劉龑相信,若是沒有吳國勢力干涉的話,他最多隻需要三年時間就能消滅那些勢力。

到時候劉家就能成爲嶺南真正的主人,甚至開國立號,登基稱帝都有可能。

可惜現在這一切都成了泡影,隨着吳國這個龐然大物在南方崛起,兩浙、江西、福建、湖南、荊南等等,一系列的地方割據勢力先後被其消滅。

與那些已經消亡或者已經向吳國投降的勢力相比,嶺南的勢力實在算不得什麼,更無法與吳國相抗衡。

劉龑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中原樑國能夠拖住吳國的步伐,但現在看來,不過是奢望罷了。

今年四月的時候,吳王楊渥便派人發來詔令,要求劉龑入朝覲見,這其中的意思已經極爲明顯了。

雖然劉龑一直以各種理由拖延着,不過到了如今,他也無法繼續拖下去。

打?打不過;拖?吳國明顯已經沒有耐心了。

劉龑雖然野心大,但他並不是看不清局勢的人,駐守在韶州、汀州等地的兩萬吳軍已經開始調動,顯然若是劉龑再不答應入朝,吳軍就真的要動手了。

不僅如此,據說金陵那邊也有兵力在調動,顯然吳軍若是真動手的話,必然會動用更多的軍隊,不會給劉龑任何機會。

七月底,在吳軍的軍威壓迫下,最終劉龑決定入朝覲見吳王,將嶺南徹底交付給吳國朝廷;同時下令麾下軍隊配合吳軍剿滅嶺南其他小勢力。

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
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