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

雖然說已經決定了奮起一搏,但要如何去搏,這卻是一個難題。

朱友珪曾經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控鶴軍統領,而控鶴軍就是朱溫的天子親軍,直接負責皇宮的守衛。

如今朱友珪雖然已經不是控鶴軍統領了,但憑藉當初的職務關係和人脈,他自信自己可以將一部分軍士混在控鶴軍中,送進皇宮之內。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他當年的親信部下,如今依舊在控鶴軍中任職的馮延諤。

可惜馮延諤雖然在控鶴軍中擔任職務,但他的手下之人卻未必會聽從他的命令去發動兵變殺死朱溫。

畢竟朱溫這麼多年的積威擺在那,只要他一日不死,下面的那些將領們就一日不敢輕舉妄動。

馮延諤自己雖然願意幫朱友珪發動兵變,但他的手下卻不可用;所以要發動兵變,朱友珪還需要找到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才行。

很快,他就想到了如今的左龍虎軍統領韓勍。

韓勍本來就是樑國的老將,在朱溫麾下效力多年,雖然因爲才能相對平庸的緣故,這麼多年下來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功勞,反而在許多重要戰事中都表現低劣,最終導致大軍的戰敗。

不過正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韓勍這麼多年四處征戰,如今的官位還是比較高的,如今統領左龍虎軍,駐守洛陽。

當朱友珪找到此人時,此人一開始還是猶豫的,畢竟他在朱溫麾下這麼多年,雖然經常打敗仗,但依舊能夠得到重用,首要的一點就是因爲他對朱溫忠心。

除了忠心以外,韓勍心中還有着畏懼。

朱溫三十多年的威壓,即便是如今已經年老,但依舊壓得韓勍不敢起什麼異心。

所以,若是朱友珪讓他暗中幫點小忙也就罷了,但讓他起兵造反,弒殺皇帝,這種大事他卻是不敢去做。

“韓將軍,你一心忠於陛下,這一點誰人不知?可是陛下對你們這些功勳老將又是如何對待的?”

“當初你和李思安將軍交好,李思安將軍的功勞和職務都在你之上,但高邑之敗後,李思安就被貶到相州擔任刺史,後來僅僅因爲一點小事情就被賜死,將軍難道不感到心寒嗎?”

韓勍的府上,朱友珪情緒有些激動的勸說着。

李思安和韓勍兩人的經歷有許多的共同之處,兩人都是追隨朱溫多年的老將,但兩人或者是因爲能力不足,或者是因爲時運不濟,總之兩人這麼多年都沒有什麼顯著功勞,反而打了不少敗仗。

李思安被貶斥爲相州刺史以後,去年年底朱溫統領大軍北上魏州,原本的打算是去救援燕國,但後來聽說晉軍並沒有出兵,所以朱溫最後也率軍退回去休整了。

而在這期間,因爲朱溫一開始行軍神速,比計劃的時間提前了幾天就抵達了相州,結果李思安匆忙之間一點迎駕的準備都沒有。

朱溫大怒之下,覺得李思安行事恣意妄爲,而且還怠慢自己,於是進一步將其貶爲柳州刺史。

不久之後,又下令將其賜死。

一位追隨多年的老將,最後就因爲這麼一點小事情而被殺,韓勍等老將聽了之後都感到寒心不已。

反而是懷州刺史段凝,沒有什麼真本事,更沒有什麼功勞和資歷,但因爲擅長逢迎,在接駕的事情上做得非常好,又將自己的妹妹送到朱溫的身邊,所以得到了朱溫的重用,短短時間內就升遷爲鄭州刺史。

朱溫行事如此,讓韓勍等老將一個個都離心離德。

要不是朱溫多年積威鎮壓着,再加上外部吳國和晉國的威脅尚存,只怕樑國早就有人起來造反了。

此時,聽朱友珪提起李思安的事情,韓勍心中不由得動了心思。

朱友珪見其神色,不由得大喜。

他接着道:“將軍,小王聽說你與博王之間有些不睦,而左龍虎軍又是駐守洛陽重地,即便陛下看在將軍過往的功勞份上不動你,但將軍怎麼保證將來呢?”

韓勍聽了更加意動,但他沉吟片刻後,還是說道:“此事風險太大,容本將想想!”

朱友珪不由得急了,如今朱溫已經下達詔令,貶斥他爲萊州刺史,更是命令他即日成行。

朱友珪雖然找了個藉口暫時拖延,但最多也就拖延個一兩天而已,若是在這一兩天內不能將大勢扭轉,那他就只能去萊州坐以待斃了。

他大聲喝道:“將軍難道就打算將身家性命完全寄託於陛下的仁德和博王的寬厚嗎?將軍難道覺得這兩人都是那種寬以待人的性子嗎?”

韓勍身子一震,臉上的猶豫更加多了。

指望朱溫和朱友文的仁慈,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當然,韓勍也不會這麼容易就被朱友珪給忽悠了。

他雖然擔心朱溫和博王將來不會放過自己,但這也僅僅是一點點擔心而已,如今畢竟還沒有任何兆頭。

朱溫雖然殘暴好殺,但他也只是對那些不怎麼重要的小官纔敢隨便殺掉,對於那些統兵大將他還是非常謹慎的,不會隨意動手。

畢竟樑國如今的根基就是那些統領大軍的將軍們,若是他真敢亂殺人,只怕很快就會有人站出來造反了。

在如今這個局勢動盪的時代,朱溫是不可能傻到亂殺人的。

至於博王朱友文,此人即便是登上了帝位,但也未必就會對自己動手,畢竟他也是資歷深厚的老將,在軍中的關係錯綜複雜,想來朱友文也不會隨便動手的。

所以韓勍相信,只要自己小心謹慎一些,也未必就不能得到善終。

所以他猶豫了許久之後,最終嘆了口氣,沒有答應朱友珪的提議。

“將軍,正所謂富貴險中求,你若是助我登上大位,事成之後小王便封你爲忠武節度使,鎮守豫南,獨領一方!”威逼不成,朱友珪最後一咬牙,只好用利誘這一招。

“此言當真?”不想,之前還死不鬆口的韓勍,這一下便動容了。

朱友珪大喜,連忙答道:“當然當真,小王可以起誓,只要你助我登上大位,事成之後便封你爲忠武節度使,如違此誓,天誅之!”

韓勍這下沒有絲毫猶豫便道:“好,陛下行事恣意,多誅戮功臣,卻置外敵於不顧;如今又打算傳位於博王,那博王何德何能,也敢登上大位?本將這便隨殿下起事,定要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朱友珪大喜過望,“將軍能有此決心,小王不甚欣喜!”

同時,他的心中卻是罵了起來:“要是早知道只要答應冊封你爲一方節度使就能讓你動心,那本王之前又何必費那麼多口舌?”

他卻不知道,對於這個時代的將軍來說,能夠成爲節度使,獨自統領一方,其中的誘.惑力就如同他們這些皇子登上皇位一般。

那些皇子爲了能夠登上皇位,往往無所不用其極;而那些將軍們爲了成爲節度使,同樣是無所不用其極。

而韓勍因爲自身能力不足,追隨朱溫東征西討這麼多年,卻始終沒有建立顯著的功勞,所以至今不能被封爲節度使,鎮守一方。

眼看着自己垂垂老矣,原本以爲此生已經與節度使無望,不想如今竟然又有了希望,他自然是一口答應下來。

當然,韓勍之所以答應下來,與朱友珪之前勸說的那些話也有很大的關係,若不是擔心朱溫或者朱友文會殺掉自己,他也不會這麼輕易的就被一個忠武節度使的位置所打動。

與朱友珪達成協定之後,韓勍不再猶豫,當即從自己的部下中選出來五百名親信牙兵。

當天晚上,讓這五百牙兵穿上控鶴軍的軍服,在馮延諤的協助下混進宮中。

夜裡三更,韓勍下令動手,隨即領兵攻打萬春門。

這五百名親兵都是左龍虎軍中的精銳士兵,又經過戰場的歷練,都是些驍勇敢戰之士。

而那些控鶴軍的將士雖然肩負着保衛皇宮的重任,但他們中很多人都是洛陽城中的富貴子弟,養尊處優慣了,又很少經歷戰場廝殺,所以戰力遠遠比不上那些左龍虎軍的精銳。

再加上韓勍是突然發動,打了控鶴軍一個措手不及,所以沒過多長時間,萬春門就被攻破。

隨即,亂兵突入至寢宮,在宮中侍奉的人當即都被嚇跑了。

躺在病牀上的朱溫嚇得坐起大喊說:“到底是誰造反了?是誰?”

話音剛落,便有人答道:“不是別人,正是孩兒!”

原來是朱友珪在亂兵的護衛下趕到此地。

朱溫大怒道:“我懷疑你這個逆賊很久了,恨沒早點將你殺掉,你這個逆賊忍心殺父嗎?”

說完他又看向左右那些亂兵以及他們的統領韓勍:“你們這些賊子,朕待你們不薄,難道你們想要弒君嗎?”

“韓勍,你追隨朕多年,如今位高權重,原本可享一世富貴,如今你難道想要被抄家滅族嗎?”

……

不得不說,朱溫多年積威深重,被他這麼一番喝斥,上到朱友珪、韓勍,下到那些普通亂兵,一個個都心驚膽戰,猶豫不敢上前。

過了片刻之後,衆人這才反應過來,他們現在已經造反了,開弓沒有回頭箭,而且如今看來他們也已經成功了,朱溫已經落入了他們的手中,到了這個時候他們還有什麼可畏懼的?

“不過是一個躺在病牀上的老傢伙罷了!”朱友珪冷笑一聲,隨即向親信馮延諤示意。

馮延諤點了點頭,提起手中還在滴血的佩劍就上前走去,準備將朱溫擊殺。

朱溫雖然病重,但在如今危急時刻,竟然撐着病體起來,圍着柱子躲避。

馮延諤手中的佩劍三次擊在柱上,始終未能將朱溫擊殺。

可惜的是,朱溫如此逃命也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沒過多久,他便感到身體疲乏,最終撲倒牀上,再也起不了身。

馮廷諤這才走上前以劍將其刺中,劍身穿過朱溫腹部,拔出來後,連帶着腸胃都流出來了,引得在場衆人一陣反胃。

此時朱溫尚未斷氣,在慘嚎聲中掙扎了許久,這才最終斃命。

可憐一代梟雄,威震天下三十年,最終卻是落得如此下場,真是可悲可嘆!

不過當年朱溫派人去弒殺唐昭宗的時候,他一定沒有想到自己最終的結局也是被人所弒,而且還是被他的親生兒子所弒。

這真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朱溫死後,朱友珪命人用蚊帳被褥將其屍體包裹起來,就安放在寢室裡,秘不發喪,開始籌謀下一步的行動。

雖說朱溫已經死了,但要掌控朝局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當初朱溫已經下令召博王朱友文前來,準備託付後事;而朱友珪又被貶斥爲萊州刺史,可見朱溫傳位給朱友文的心意已經十分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突然傳出消息說朱溫已經死了,而朱友珪上位了,這其中的貓膩只怕連傻子都瞞不過。

那些朝中臣子們雖然對朱溫傳位養子而不是傳位親子感到不滿,但這絕不意味着他們就能接受一個弒君之人,而且還是弒父之人登上皇位。

所以朱友珪在兵變之後,立即下令關閉宮城,隔斷內外消息。

不久之後,朱友珪以朱溫的名義下達詔令,遣供奉官丁昭溥飛速趕往東都開封,命均王朱友貞殺掉博王朱友文。

朱友貞也是朱溫的親生兒子,對於朱溫將皇位傳給養子朱友文同樣感到不滿。

所以此時接到詔令之後,雖然明知道詔令有問題,但他依舊按照詔令行事,將朱友文殺死。

乾化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朱溫被殺之後的第四天,得到朱友文已死的消息後,朱友珪感到大局差不多定下來了,這才以朱溫的名義下達遺詔。

“……博王友文謀逆,遣兵突入殿中,賴郢王友珪忠孝,將兵誅之,保全朕躬。然疾因震驚,彌致危殆,宜令友珪權主軍國之務。”

在遺詔中,朱友珪將弒君的罪行完全推給了已經死去的朱友文,而自己這個真正的主謀,卻被描述成了危急中救駕的功臣,並且朱溫還在死前命他繼位。

如此一來,在名義上他倒是有了繼承皇位的理由。

可惜的是,朝中文武們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這麼容易就被他欺瞞過去呢?

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章 朱廣德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四章 朱廣德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
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章 朱廣德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四章 朱廣德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