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

確定都督的人選倒是不難,不過在都督之下,還有各層將領的人選需要確定。

新設立三個軍,這就意味着許多的新的職務空出來,這些職務因爲層級相對較低,牽扯到的關係相對少些,所以楊渥在都指揮使和指揮使的人選上,大力使用新人,尤其是像李承鼎、何敬洙、柴克宏、劉崇景、周鄴等已經在戰場上有優異表現的年輕將領,這一次更是得到了大力提拔。

事實上,楊渥早就可以擴充兵力了,之所以等到現在才施行,就是爲了給這些年輕將領機會,所以在之前出征濟州島,出征江西,以及北伐之戰中,楊渥都儘量給那些年輕人立功的機會,好讓他們積累足夠的功績。

除了擴軍以外,楊渥還對軍隊做了另外一項改革,這就是武將的軍銜制。

不過與後世西方的那套制度不同的是,楊渥的軍銜制與漢朝的制度有些類似。

按照楊渥的規定,都督的職務將被授予鎮北將軍、鎮東將軍等稱號,類似的稱號還有四徵、四平、四安等將軍稱號,相當於後世的中將級別。

而都督中資歷威望較高,功勞較多,有資格成爲大都督,統領幾個軍兵力的將領,則被授予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前將軍,後將軍,衛將軍等稱號,相當於後世的上將軍銜。

而作爲最高層級的大將軍稱號,楊渥並不打算輕易冊封出去,這個稱號類似於後世的元帥,沒有足夠的功勞和威望等都別想獲得此稱號。

就目前來說,最有希望獲得大將軍稱號的應該是李神福,不過如今楊渥還不想冊封他爲大將軍,或許等將來李神福致仕之後或者病逝後再追封吧。

在都督之下的都指揮使,負責統領一師萬人兵力,對應的軍銜則是破虜將軍,討逆將軍等雜號將軍,相當於後世的少將軍銜。

都指揮使之下的指揮使,負責指揮一衛五千人,對應的軍銜則統一爲中郎將,相當於後世的准將。

至於再往下的職務中,都頭指揮一千人,軍銜爲都尉;營指揮統領五百人,軍銜爲騎尉;廂指揮統領二百五十人,軍銜爲校尉;隊長統領五十人,軍銜副尉。

再往下便是統領十人的什長,軍銜爲上士、中士等。

到了這個層級,就已經不能算軍官了,只能算士官。

當然,爲了防止戰時某些功勞較大的人升遷太快,楊渥特意規定每個職務都要求必須有相應的服役時間。

這就是說,即便你功勞足夠了,但若是你的資歷還不夠,那麼除非有楊渥下特旨,否則你也只能慢慢熬資歷才能夠升遷。

這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那些有才能的人的晉升之途,但在如今淮南已經逐漸穩定下來的年代,一切都必須逐漸走上正軌,再想像過去那樣迅速升遷職務顯然是不可取的。

此外,楊渥也不是沒有留下一些操作的空間,若是他真的發現了值得大力培養的年輕苗子,也可以通過下特旨的方式進行快速提拔。

所以當楊渥將他制定的這套軍銜制度公佈之後,在武將之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尤其是這套晉升制度,更是讓許多人覺得不公。

持這種反對態度的,多數還是那些低層武將,他們或許心中有着雄心壯志,想要在未來一顯身手,然後一飛沖天,但如今的這套制度一出來,就使得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夢想成爲泡影。

不過在有許多人反對這套晉升制度的同時,卻有更多的人極力支持這套制度。

畢竟有了這套制度,將領的升遷就不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進行了。

支持這種制度的,多數都是已經身居高位的人,他們很多都是楊行密時代的老將領,一個個資歷深厚,並不擔心這個晉升制度的制約,反而可以用這個制度來防止其他人迅速取代自己。

便是李承鼎等年輕將領同樣不反對這個制度,畢竟他們的職務目前已經足夠高了,再往上升就不是他們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至少也要再熬一熬資歷才行。

在這種反對與支持並存的情況下,最終還是通過了這套晉升制度。

除此之外,楊渥還下令以後武將不再論品級,只論軍銜,只有文官才論品級。

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將文武徹底分割開,使他們互不干擾。

規則制定之後,接下來自然便是授予軍銜的時候。

最高層級的大將軍被暫時空缺了,次一等的軍銜中,自然是以李神福的驃騎將軍爲首,接着便是老將張訓的車騎將軍,李承嗣的衛將軍,周本的前將軍,朱瑾的左將軍,王茂章的右將軍,剩下一個後將軍暫時沒有授予。

至於其他的都督們,包括史儼、侯瓚這兩個功勞較大的騎兵將領,相對來說資歷功績有些不足,所以暫時都被授予鎮北將軍、徵北將軍等稱號。

倒是都指揮使這個層級的將領,因爲人數較多的緣故,需要的雜號將軍稱號卻是着實爲難了兵部的相關人員,讓他們絞盡腦汁纔想出了足夠的稱號,不至於出現重複的。

而指揮使這個層級的將領,反而因爲統一爲中郎將的軍銜,反而非常省事。

至於更低一個層級的都頭的軍銜,更是不用費心。

不過在授予軍銜後,楊渥卻是又最加了一個命令,那就是自此之後,只有中郎將及以上的軍銜獲得者,纔有資格被稱爲將軍,至於這以下的副尉等軍銜獲得者,都不能稱將軍,只能稱其職務或者軍銜。

這一點的目的是爲了使將軍的身份變得更加顯赫,不至於像以前那樣,隨便一個營指揮都敢自稱本將。

總的來說,軍銜制的實行,主要目的還是爲了進一步規範軍隊,改變以前藩鎮軍隊時遺留下的種種不良習慣。

授予軍銜之後,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部分:分封爵位!

按理來說,如今天下未定,楊渥也僅僅是稱王,還沒有直接稱帝,要分封爵位還有些過早,但楊渥等得起,許多人卻等不起。

像李神福、張訓這種老將,如今已經五十多歲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標準的老將,他們是很難保證活到將來楊渥一統天下,登基稱帝的時候,所以對於這些人,也只能現在就給他們冊封爵位。

相對於軍職不能直接傳承給後人,爵位卻能直接傳承下去,所以李神福等老將如今反而更加希望獲得爵位,以傳於後人。

楊渥自然明白他們的想法,所以對於這些上了年紀的老將們一般都不會吝嗇於爵位。

不過對於那些年紀相對還年輕,將來還有大量立功機會的將領,楊渥自然不會給太高的爵位,不然將來就會出現賞無可賞的情況,到時候屠戮功臣的事情往往就不可避免了。

最後經過綜合考慮,楊渥決定吳國的爵位仿照後世明朝的,暫時只設定爲公,侯,伯三個等級來冊封功臣,並且世襲罔替。

其中公爵又分爲國公和郡公兩個等級,乃是非宗室功臣能獲得的最高爵位。

至於更低的子爵和男爵這兩個爵位,將作爲臨時賜予的非世襲爵位存在,用來加封那些有些功績,卻又不夠獲得世襲爵位的人;或者類似皇帝的丈人、內兄等。

國公作爲非宗室功臣的最高爵位,其冊封自然需要十分慎重,目前楊渥決定只冊封李神福、張訓、劉威、陶雅、高勖這五人。

其中李神福、劉威和陶雅三人基本上不會再領兵出征了,所以他們的爵位可以冊封爲最高層級。

而張訓雖然還有領兵出征的機會,不過也不算多。

在這些將領之中,張訓的年紀乃是最大的,如今已經六十多歲了,所以給他這個爵位也足夠了。

至於高勖,他本來就是最早追隨楊行密的文士,如今又是首輔大學士,自然也要給他國公的爵位才行。

另外,袁襲、臺濛這兩個已經過世的重臣也被追封爲國公,並且由他們的後人繼承郡公的爵位。

至於周本、王茂章、李承嗣等人,雖然功勞和資歷差不多都足夠了,但因爲年紀相對還輕的緣故,將來應該還有機會立功,所以暫時只是被封爲郡公。

此外還有李遇、李濤等已經轉爲文官,但功勞已經足夠的同樣被加封爲郡公。

而已經過世的劉金也被加封爲郡公,並且由其子劉仁規繼承侯爵爵位。

諸多都督中,剩下的李簡,秦裴,劉存等人,得到的爵位相對就更低,暫時只是侯爵。

這些人在功績和資歷方面與前面那些人的確差了不少,再加上他們將來還有立功的機會,所以才只封爲侯爵。

另外還有不少功勳將領被封爲世襲的伯爵,也算對他們的功績的一種肯定。

相對來說,楊渥給予這些人的爵位,不僅考慮到了他們過往的功績,同時還考慮到了將來的提升空間,所以使得同樣是都督的職務下,幾人得到的爵位卻相差甚遠。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楊渥畢竟不是從一無所有開始創業,而是繼承他父親的基業,所以那些爲他父親打下基業的老臣他就必須給予豐厚的爵位獎賞。

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九章 夜談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
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章 朱廣德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九章 夜談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