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

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高季昌狡詐多變的名聲他也早就有所耳聞,所以他也擔心高季昌會不會惱羞成怒之下將他給一刀砍了。

爲了自己的小命着想,樑震最終在高季昌的威逼利誘之下,只能答應爲他出謀劃策。

不過他最終卻是拒絕了在高季昌手下做官,只願意以布衣的身份爲他效力。高季昌也不勉強他,最終答應了他的要求。

雖然說樑震是被逼無奈之下才爲高季昌效力的,不過接下這份差事之後,他還是很盡職盡責的,當即便開始爲他分析如今荊南面臨的形勢。

“……以在下之見,如今的天下大勢,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當爲河東晉王、汴州樑王以及淮南的吳王這三家;至於其他藩鎮,都是無望於天下,最多也就是割據一方而已!”

高季昌頗以爲然的點頭道:“那麼以先生之見,這三家藩鎮裡面,哪一家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呢?”

高季昌自己並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畢竟如今天下的大致格局已經形成了,各大藩鎮都有了相對穩固的地盤,尤其是樑震提到的這三家藩鎮,實力更是遠超其他藩鎮。

所以想要爭霸天下顯然不現實,不過割據一方的話,倒是還有一些機會。

按照他的想法想要割據一方,當然是追隨最強的一方。

他如今屬於樑王朱全忠的一方,不過最近朱全忠的勢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對各方的戰爭都進行得不順利,這讓他漸漸有了自立門戶的想法。

“現在就說統一天下顯然還早,很難說清楚誰的希望最大。不過以在下之見,或許晉王的希望最大!”樑震道。

“晉王?先生爲何會覺得晉王的希望最大?要知道如今的天下,論整體實力的話,應該是佔據了中原的樑王爲最,要是論聲勢的話,如今天下還有哪一家勢力的聲勢能比得上吳王?”

高季昌有些疑惑,李克用當年的實力固然很強,現在也不能算弱,但其聲勢比起吳王和樑王來要差了一籌,不知道這個樑震爲何更加看好晉王。

不會是自己看錯了這個樑震吧?要是此人沒什麼真才實學,卻被自己待以上賓,那就有些丟臉了。

“在下之所以更看好晉王而不是樑王,主要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就是地利,樑王位居中原四戰之地,當初在他強盛之時,他能夠以強大的實力震懾各方,讓四方藩鎮不敢羣起而圍攻他,從而得以東征西討逐步擴大勢力;但如今他的聲勢大受挫折,這時候他位處四戰之地的弱點就明顯了;即便他想要統一天下,但他北方有晉王,南方有吳王這兩大勢力作爲他的敵人,可以說他想要統一天下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晉王卻沒有這個弱點。”

“那第二點呢?”高季昌點頭表示認可。

“第二點便是人和,樑王本來就得罪了太多的藩鎮,再加上他弒君犯上,一心篡位自立,大肆屠戮大唐宗室和朝廷大臣,節帥別看這大唐已經衰敗至此,但對樑王心懷不滿的人卻大有人在;而晉王卻一直以興復唐室爲己任。所以在人和方面,顯然也是晉王佔據優勢。”

“至於第三點,便是天時,或者也可以理解成時運。樑王當年能夠以中原四戰之地迅速崛起,最終成爲天下最強的諸侯,可謂時運之至;但在他最爲強盛之時,卻突然接連遭到失敗,這豈不是時運已去了,接下來就是走下坡路了。所以天時地利人和他一個都不佔有,如何能與晉王爭鋒?”

樑震的說法看上去還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第三點提到的時運,高季昌卻是尤其信奉這一點,所以對樑震的話深信不疑。

不過還有一個點卻是高季昌感到疑惑的:“先生不看好樑王,那麼吳王呢?先生剛纔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吳王同樣據有;而且他的實力極爲強大,聲勢更是遠在如今的晉王之上,先生爲何不看好吳王呢?”

聽了高季昌的問題,樑震卻是笑了起來,他並沒有解釋什麼理由,反而向高季昌問了起來:“節帥可見過歷史上有哪一個朝代是從南方向北方統一天下的?”

“這……”高季昌愣住了,淮南的聲勢的確很強大,但仔細一想的話,歷史上還真沒有從南方向北方進行統一的王朝。

即便是最爲有希望完成這一偉業的宋武帝,最終也是功敗垂成。至於其他的朝代,更是全部由北方向南方完成統一。

高季昌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對於其中的原因也沒有多少探究的想法,他的目的僅僅是想向樑震尋求意見而已,考究歷史並不是他的目的。

到了此時,他已經完全確定,眼前這個樑震,就是他想要的人才,當即爲自己今天的意外收穫而感到高興。

“那麼先生覺得,高某若要在這亂世之中求存,應當如何行事纔好?”

“擇強而侍,但又保持自主,不要輕易投靠任何一方。”粱震沉聲道。

“節帥試想,北方諸多藩鎮裡面,除了劉仁恭,晉王和樑王這三家實力較強的外,在這三家之間卻還有成德、義武這兩家,他們的實力較爲弱小,但他們爲什麼能夠延續至今呢?”

還能如何,無非就是首鼠兩端而已!

高季昌心中想到,卻也隱隱明白了樑震給他的建議。

荊南地處南北要衝,將來不管是吳王想要北上,還是樑王想要南下,荊南都是一個極爲重要的節點。

這固然意味着荊南極有可能同時被南北兩家同時盯住,但同樣也蘊含着極大的機遇,若是運用得好,或許就能做到兩面逢源,從而在夾縫之中求得生存。

即便其中一家前來討伐,他也能向另一家求得支援,從而保存下來。

這就是樑震給他的建議!

當然,道理是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肯定沒有那麼簡單,不過有了大體思路,至少不要再像之前那樣一頭霧水了。

自此之後,有了樑震這個智謀之士的投靠,高季昌開始了他在亂世中左右逢源的艱難求存之路。歷史上的他正是依靠這一點而長久存活了下來;而這一世,他的策略能不能取得成功,卻是誰也說不準了。

洪州城內。

淮南大軍已經過了江州,正在向洪州趕來的消息,在城中引起了一片恐慌。

對於城中那些已經經歷了近三十年和平的普通百姓而言,戰爭距離他們是如此遙遠的事情。

雖說鍾傳已經病逝了,但在普通百姓看來,江西八州之地依舊是個強大的整體,而且外圍不是還有江州和饒州作爲洪州的屏蔽嗎?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江州就向淮南軍投降了?

這些百姓當然不知道,淮南軍的行動,本來就是以響應江州刺史鍾延規的請求爲藉口發動的,在淮南軍到來時,江州守軍自然會不戰而降,甚至反過來幫助淮南軍前來進攻洪州。

相比於那些普通百姓,鍾匡時、劉楚等人知道的消息自然要多得多。

“鍾延規這個生有反骨之人,不配爲我鍾家之人!”鍾匡時狠狠的咒罵着。

這幾天各方傳來的消息基本都是壞消息:鍾延規這個引狼入室的且不說,饒州那邊唐寶的態度也極爲曖昧,對於鍾匡時發出的命令以各種理由拖延;撫州那邊他的岳父危全諷對他的求援置之不理;吉州、虔州等地也同樣沒有出兵救援洪州的跡象;甚至於,之前已經答應了會出兵幫助他的馬殷,到了此時也不見一兵一卒前來。

如今的洪州,已經完全被拋棄了!

有了這很認知後,鍾匡時的心情更加惡劣,脾氣也更加暴躁,完全沒有了成爲江西之主前的那份溫雅。

“節帥,如今的局勢唯有率領主力出城與淮南軍決一死戰了,勝了則城池能保住;敗了,節帥就向淮南投降吧!”面對淮南軍的大舉進攻,此時反而只有劉楚一人還有些主見,其他人都是內心惶恐,不知所措。

“劉將軍,淮南軍來勢洶洶,難道我軍不堅守城池,反而出城去與他們交戰嗎?”聽說劉楚打算率軍主動出擊,鍾匡時頓時慌了神。

淮南軍的厲害他可是深有體會的,當初在歙州城外,僅僅是被陳璋率領五千睦洲兵全力一衝,再加上城中幾千淮南軍在內部夾擊,五萬多江西大軍就這樣慘敗而逃。

而這一次,淮南軍的兵力不比洪州城中守軍要少,而且將士比起上次的也要更加精銳,在這種情況下劉楚還要主動出擊,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

“咳,劉將軍的驍勇,我等都是知道的,不過這帶兵打仗可不是兒戲。淮南軍實力強大,根本不是我軍能夠正面與之相抗的。所以以在下之見,我等還是堅守待援吧!”陳象更是差點被劉楚的建議嗆住,好半天才反應過來,連忙出言勸阻。

“等待援兵?節帥,陳司馬,這援兵一說,用來哄騙那些普通百姓也就是了,具體什麼情況,難道諸位還不知道嗎?洪州,已經沒有援兵了!”劉楚卻是毫不客氣的揭開了衆人一直不願承認的事實。

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二十章 詢問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
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六百八十一章死戰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二十章 詢問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