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

此時,楊煜一邊在心中想着宋齊丘給他出的主意,一邊與太子等人閒聊着。

“太子哥哥,說起來您今年也快十八歲了,聽說去年父王出征的時候就準備給您定下親事,只不過因爲戰事給耽擱了。這次父王回來,想必會定下來。只是不知太子哥哥自己可有中意姑娘嗎?”

不管暗地裡爭鬥有多麼激烈,在人前的時候,楊炅和楊煜這對兄弟還是表現得非常友愛,完全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樣。

楊炅面色沉穩笑道:“爲兄身爲太子,在婚姻這種大事面前豈敢自專?當然都由父王說了算。”

楊煜道:“太子妃的人選當然要由父王來決斷,但側妃的人選,太子哥哥若是自己有中意的,想來父王也不會反對。”說着,還故意朝楊炅眨了眨眼。

楊炅莞爾一笑,道:“別說爲兄的事情了,如今你年紀也不小了,或許父王這次也會給你定下婚事呢?”

“我?不可能的,父王要定也要先給二哥定不是。”

說起楊琰,兄弟二人都有些沉默。

這一次楊琰跟隨在楊渥身邊,陪他一同經歷了平陰的血戰,甚至聽說劉家村渡口一戰中,正是楊琰發現了晉王李存勖的所在,才使得吳軍能以極小代價取得全勝,這等經歷自然讓楊炅他們兩個大爲羨慕。

可惜楊炅身爲太子,必須坐鎮後方;而楊煜原本是有機會跟在楊渥身邊的,卻因爲他母親的緣故,提前回了洛陽。

如今回想起來,楊煜心中多少都有些後悔。

這時,前方不遠處隱約有陣陣馬蹄聲傳來,接着便能看到大軍行進間揚起的塵土。

衆人心中一震,頓時知道吳王楊渥已經到了,連忙排列好隊伍,準備迎接。

不久,一直長長的隊伍緩緩走來,當先策馬之人,正是吳王楊渥。

“臣等恭迎大王得勝回朝!”衆人見了連忙下拜高呼。

“衆卿請起!”楊渥的聲音從馬上傳來,顯得從容而又有威嚴。

“謝大王!”

楊渥點了點頭,接着便將目光看向了站在最前方的太子楊炅。

或許是常年爲楊渥鎮守後方的緣故,此時的楊炅雖然年紀還不大,但整個人卻顯得很有威嚴,彷彿他天生就應該是一個上位者一般。

楊渥滿意的暗自點頭,正準備開口對他勉勵幾句,這時站在一旁的楊煜忽然站出來道:“父王,孩兒有要事稟報!”

楊渥愣了一下,他擡頭看了看周圍其他人,見衆人中包括太子楊炅在內,眼神中都有些驚訝,頓時心中疑惑起來,不知楊煜爲何在這等場合忽然這麼做。

不過心中雖然有疑惑,但楊渥臉上卻絲毫不顯,反而面帶笑意問道:“不知煜兒有何要事?”

“啓稟大王,孩兒要稟報的乃是一件大喜事!”只見楊煜從容不迫的站出來,臉上滿是喜色道。

楊渥笑着問道:“大喜事?不知是何等喜事?今日孤得勝還朝,你不妨也說出來讓百官都樂一樂!”

楊煜臉上顯出一絲激動之色,他深吸一口氣,以最大的聲音說道:“啓稟大王,近日長安萬年縣縣令來報,說是有漁民在渭水中捕獲了一頭神龜,看其模樣至少都活了上千年。更爲神奇的是,這神龜的背上還刻有文字!”

“千年神龜?上面還刻有文字?”

衆人聽到這頓時反應過來。

這說的就是祥瑞啊!

楊炅的臉色頓時就黑了,心也隨之沉了一半,老三居然在這種時候整出一場祥瑞來,這完全是他沒有想到的。

什麼祥瑞他當然是不相信的,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不感到擔心,因爲保不準父王會相信啊。

更讓他擔心的是,這件事會不會是父王指使他這樣做的呢?若真的如此的話,情況就有些不妙了。

好在他偷偷瞄了楊渥一眼,只見楊渥臉上同樣露出驚訝之色,似乎同樣是不知情的,這一點頓時讓他放心不少。

“若只是老三私自去做的那還好,至少父王還沒有偏向老三。不過這一次老三的確是走了一步好棋啊!”

而其他大臣在聽到楊煜之言後,也都變得激動起來,同時在心中後悔,爲何自己之前沒有想到呢?這麼好的立功機會,自己居然錯過了。

在場之人或許也只有陳彥謙、楊隆演等少數幾個人還能保持着淡定。

而楊渥這時候也反應過來了,對於祥瑞這種事情,他心中是不大相信的。

不僅如此,他覺得歷代帝王中或許很多人對此也不怎麼相信,不過即便如此,歷代帝王在登基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整一些祥瑞出來,這是爲何?

說到底還是爲了表明自己這個天子的與衆不同,乃是天命所歸罷了。

否則你身爲天子卻與其他人一般無二,又如何體現出你纔是真命天子呢?

所以歷朝歷代的祥瑞纔會那麼多,大家纔會樂此不疲。

如今輪到楊渥了,雖說以楊渥如今的威望,即便不用祥瑞他也能坐穩天子之位,任何人都動搖不得;不過若是真有祥瑞的話,他也不會去拒絕。

這或許也是爲了維護皇帝這個特殊“職業”共同的威嚴吧。

所以在反應過來之後,他當即笑着問道:“不知那神龜背上刻的是什麼字?”

“回稟父王,那神龜背上所刻的乃是八個古篆字體。”說到這,楊煜滿臉興奮,他停了停,這才繼續說道。

“李氏當亡,楊氏當興!”

這八個字剛從楊煜口中一說出來,衆人在心中就不由得拍案叫好,便是楊炅對想出這八字讖語的人也深感佩服。

李氏當亡,楊氏當興,這裡的李氏當然便是指的唐朝,楊氏指的就是如今的吳國。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無非就是指的大唐已經滅亡,如今楊氏吳國理當繼承天命,開創新的王朝。

但要僅此的話,這八個字還只一般,但別忘了,如今晉國同樣是姓李的!

所以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說,晉國將會滅亡,吳國將會興盛!

僅僅八個字的讖語卻將吳國如今面臨的最大的兩件事給囊括進去了,不得不說想出此讖語的人的確費了心思。

而若是進一步去想的話,唐朝的都城就在長安,如今在渭河中卻出現一隻背上刻着讖語的千年神龜,這就更讓人產生遐想了。

所以衆臣反應過來後,當即便大聲呼道:“李氏當亡,楊氏當興!”

而身爲首輔大學士的陳彥謙則與其他幾位大學士相互看了一眼,隨即一起站出來,大聲道:“大王平定僞樑,爲大唐報了亡國之仇;如今又大破晉軍,聲威震動天下,合當登基稱帝,以繼天下正統!”

他們這些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所以這勸進的話由他們來牽頭乃是最合適的。

接着,太子楊炅和海陵王楊隆演、二王子楊琰、三王子楊煜等宗室,也都拜倒大呼:“請大王登基稱帝,以繼天下正統。”

最後是其他大臣,都拜倒大呼:“請大王登基稱帝,以繼天下正統。”

楊渥見了心中極爲滿意,臉上卻是不動聲色。

他淡淡的道:“諸位愛卿且先起來。這讖語之事是否屬實,還有待考證,此時說來似乎爲時過早了。而且即便讖語是真的,那也未必就說明天命在孤。”

說到這,他長長嘆息一聲,道:“昔日太祖武王自廬州起兵,四處征戰近二十年,方有淮南一隅之地,所爲的無非是恢復大唐數百年的基業。孤身爲長子,繼承了太祖的事業,二十年來厲兵秣馬,不敢有絲毫懈怠。”

“如今孤不過是勉強除掉了僞樑,爲大唐報了亡國之仇,但恢復大唐基業的事情卻尚未做到,如此又怎敢妄窺至尊之位呢?所以諸位今日之言,請恕孤不能答應。”

衆臣聽了不由得暗自翻了個白眼,朱溫篡唐至今都已經有十多年時間了,這期間也不見你再立一個李氏皇帝。

而滅掉後梁到現在同樣有一年時間,若是真打算恢復唐朝的話,怎麼不見你付諸行動呢?

至於說查證讖語是否屬實,這一點也如同廢話,試想在這登基稱帝的緊要關頭,就算明知道讖語有假,又有誰敢站出來指責呢?若真有那樣的人,只怕到時候楊渥第一個就饒不了他。

當然,心中雖然腹誹不已,但衆臣也知道這時必要的,自古登基稱帝之人都要經過三請之後纔會接受,如今纔是一請,楊渥當然要拒絕了。

所以在場衆臣一個個都苦苦勸說,各種話都說盡了,但楊渥卻始終不肯鬆口,最終只能作罷。

而陳彥謙等人也在心中仔細思考起來,這登基稱帝的大禮到底應該如何走,才能既合乎禮儀,同時又能彰顯出楊渥的衆望所歸。

拒絕了衆臣的請求後,楊渥笑道:“這城外寒風凜冽,非談話的好地方,咱們還是先進城吧!”

太子楊炅當即站出來道:“啓稟父王,這次父王回洛陽,一路上車馬勞頓,所以兒臣私自做主,將宮裡的御輦帶來了,請父王乘坐御輦回城!”

說着,一大羣侍衛擡着一個巨大的御輦緩緩走來。

這御輦其實乃是當初樑末帝朱友貞命人打造的,上面如同一間移動的房屋一般,內部裝飾極爲奢華,極度彰顯着皇家的威嚴。

相比之下,吳國以前在這方面就顯得差了不少,楊渥身爲吳王,出入大多時候都是騎馬,就是少數情況下也不過是乘着十六人擡的大轎而已。

說到底,楊渥還是不習慣這般奢華的東西。

不過畢竟御輦放在那裡也是放着,而且楊炅這麼做也是一番心意,所以他欣然笑道:“好,那孤便坐一坐。”

他翻身下馬,正準備登上御輦,這時突然想到什麼,隨即又回到隊伍中,向一個臉色還有些蒼白的武將走去。

“朱將軍,此次與晉軍決戰,將軍雖身中六箭尤奮戰不止,我軍最後能取得勝利,將軍功不可沒。且隨孤一同乘御輦回城!”

那武將正是朱虔佑,他在最關鍵時候高呼的那句“朱虔佑死於此”,直接帶動了全軍將士的士氣,爲吳軍的大勝奠定基礎。

不過他本人也身受重傷,至今也不過是勉強能騎馬而已。

此時陡然間聽到楊渥邀請他一同乘坐御輦回城,這等榮耀之事頓時就讓他激動起來,口中忙不迭的道:“使不得,使不得!末將豈敢當此殊榮?”

楊渥大笑道:“將軍如何當不得?孤說你當得,那便是當得!”說罷,不由分說的架起他便往御輦走去。

朱虔佑無奈,只好連連說道:“大王厚愛,末將惶恐不安!還請大王放開臣,臣自己走過去就行。”

楊渥想了想,笑道:“那好,不過你傷勢未愈,行走多有不便。”

他看向楊炅,道:“太子,朱將軍身上有傷,就由你來扶他登上御輦吧!”

楊炅連忙走過來,道:“是,孩兒遵命。”說着,伸手輕輕扶住朱虔佑。

而朱虔佑則心中一動,連忙道:“不敢,應該是末將扶太子纔對。”

楊渥聽了頓時臉上露出滿意之色,與朱虔佑一同登上御輦,只留下目瞪口呆的衆臣還留在外面。

剛纔這一幕,實在不能讓他們不驚訝,與君王同乘御輦,這份殊榮可謂罕有。

朱虔佑以前爲人低調,在軍中並不怎麼起眼,沒想到這一次居然會獲得這麼大的禮遇,實在讓他們感到羨慕。

當然,羨慕歸羨慕,衆臣卻不會有誰去妒忌,畢竟他們也知道這一切都是朱虔佑用命去拼來的。

所以若是有誰想要獲得殊榮,那就自己上戰場去拼命吧。

事實上在場衆人裡還真有人打算上戰場建功立業,而這原本就是楊渥這麼禮遇朱虔佑的初衷所在。

當然,除了羨慕朱虔佑外,許多人也留意到了他們之前的對話。

當朱虔佑對楊炅說“扶太子”的時候,楊渥臉上露出了笑容,從這一點,很多人就明白過來,雖然楊煜整出了一場祥瑞,這步棋走得很好,但就目前來說,楊渥的心意還是沒有改變的。

他所中意的太子依舊是長子楊炅!

(新書《大漢奸臣》已經上傳,歡迎諸位書友收藏,投推薦票!)

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三章 招攬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
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三章 招攬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