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夜談

“渥兒你要記住了,這天底下沒有誰能說是自己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這用人之道,就是要多看到部下的長處,包容部下的短處;不以親善而用一人,也不以疏遠而廢一人。”

“爲父最擔心的,就是將來你年輕氣盛,感情用事,不懂得包容他人的短處。如此的話,那些有才能的部屬就不會爲你所用,而那些阿諛小人就會環繞在你身邊,這是取禍之道。”楊行密開始向長子傳授自己的用人經驗。

事實上,在這一點上楊行密是有遠見的。

歷史上楊渥就是太過感情用事。在他初即位後,先是因爲一些小的不滿就派兵攻打大將王茂章,結果王茂章逃到了吳越去了。

後來又殺死了當初反對立楊渥爲節度留後的判官周隱,結果使得部將人人自危。

再後來,右牙指揮使徐溫和左牙指揮使張顥見楊渥喜好遊玩作樂,就去勸諫他,結果他說:“你們若是認爲我沒有才能,那爲什麼不殺了我自己當節度使呢?”於是心中害怕的兩人就暗中開始造反了。

可以說歷史上徐溫等人造反,楊渥自己也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在提點了一番用人之法後,楊行密嘆了口氣道,“當初爲父起兵的時候,何等意氣風發,只想着將來有朝一日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後來,爲父掃滅秦彥、畢師鐸、孫儒等逆賊後,雖然得到了江淮之地,但發現這裡經過多年的兵亂後,民衆早就破敗不堪了。所以爲父想着要少征伐,要休養生息,等恢復了元氣後再舉兵。誰知道,才過了幾年,北方的朱溫,南面的錢鏐都是兵強馬壯,難以攻伐了。到了如今,爲父更是感覺自己已經老了,沒有當年吞併天下的雄心了。現在的我,只想着怎麼把這份基業,安安穩穩地傳給你,至於日後你能不能將其發揚光大,卻不是爲父能管的了。你那些兄弟們,都還年幼,要等他們成年還不知道要多久,所以爲父現在也只能指望你了,你可不要讓我失望。”

楊渥靜靜的聽着父親的唸叨。起初剛穿越過來時,對於要叫一個陌生人爲父親時,他的心裡還有些彆扭的;但如今聽着他的絮絮叨叨,感受着那一句句諄諄教誨中的舔犢之情,心中那一絲彆扭也是消失不見了,留下的只是對父愛如山的感激。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又有誰不是爲自己的子女盡心打算的呢?”楊渥心中感嘆道。

只可惜歷史上的楊渥太不爭氣了,繼承節度使的位置三年不到就被人殺死了,以至於楊氏江山早早地落入他人之手,後來楊氏一族更是遭到族滅。

不過如今的楊渥自然不會讓這一切重新發生。

“張灝,徐溫!”他心中默默唸着這兩個名字。

或許是覺得自己的話有些喪氣,楊行密沒有過多的感懷。

他稍微沉默了一下,又繼續道,“雖說有了一些值得信任的統軍人選,但你要知道,爲父讓你統領的,乃是你自己的親軍,這是性命交關的大事,不可不慎。”

“將來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記得,親軍一定要緊緊握在自己手中,而且一定要帶在身邊。若是有一天你繼承了節度使的位置,你要記住,牙城之內的幾千親軍萬萬不可調出去!”楊行密不厭其煩的叮囑着。

楊渥知道父親說的乃是正理,如今的節度使府所在的牙城內,就駐紮着幾千楊行密最爲信任的親軍,時刻保衛着節度使府。

歷史上,楊渥即位後,竟然傻到將這幾千親軍調出了牙城,用騰出的空地作爲騎射的場地,結果徐溫、張灝等人沒有了最後的顧忌,就發動兵變,殺死了楊渥。

這麼愚蠢的事情他自然不會去幹,此時連忙答應着:“孩兒都記下了,父親今日之言孩兒一刻也不敢忘記。”

接着,楊行密又問道,“對你那表兄一家你是怎麼看的?”

今日朱廣德和朱夫人兩個非要楊渥當場作詩,雖說最後的結果是楊渥靠着十步之內作三首詩的壯舉一舉驚動衆人,但對這二人的心思楊行密心中卻明白的很。

“孩兒聽說,舅舅和寧國節度使田覠還有潤州刺史安仁義相互聯結,只怕有不臣之心。所以孩兒以爲父親應該早作打算。”

他這番話可不是冤枉三人,宣州刺史田覠、潤州刺史安仁義還有壽州刺史朱延壽,這三個手握重權的將領,盤踞在各自的州縣已經有上十年了,早就尾大不掉,楊行密對他們也非常忌憚。

如今的他們野心越來越大,早已經不滿足做一州的刺史了,他們暗中結爲同盟,想着背叛楊行密,瓜分掉淮南的領地。

楊渥更知道,明年八月,田覠、安仁義就會起兵造反,而朱延壽本來也打算起兵響應二人,但被提前知道消息的楊行密設計殺死了。

三人的叛亂雖然迅速被平定下去,但對淮南還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今見父親問起,楊渥乘機提醒道。

“哼,你說的這些爲父也是知道的,不過田頵、安仁義二人或許有不臣之心;朱延壽嘛,應該是想着將來直接繼承節度使位吧?”楊行密笑着說道。

朱延壽畢竟是他的小舅子,所以楊行密此時還不覺得他會造反,但對田覠二人的忠心他卻深表懷疑。

隨即他又冷笑起來:“不過淮南乃是孤的淮南,將來我死了也要傳給你,這三人想要得到我淮南那是休想,真當我已經老了揮不動手中寶劍了嗎?”

“既然如此,那父親爲什麼不出手除掉這三人呢?”楊渥有些奇怪。

歷史上楊行密早就懷疑三人了,期間李神福等人還特意提醒過他田覠會造反的事,但楊行密卻始終沒有動手,一直等到明年八月田覠等人正式起兵後纔出兵平亂。

楊行密嘆了口氣,“爲父何嘗不想除掉他們,但他們都是跟從我起自微賤的,往日間功勞很大,雖然如今有些尾大不掉,但畢竟造反的跡象還不明顯,我若殺了他們,只怕衆將也不爲我所用了。所以這事還是得徐徐圖之。”

楊渥建議道,“既然父親知道他們心懷不軌,那爲什麼一定要等到他們主動謀反呢?咱們可以主動做點什麼,讓他們提前謀反。這樣的話咱們就能提前準備,而他們的準備就會有所不足。”

“你的意思是,咱們使些手段將他們逼反?”楊行密問道,隨即又搖搖頭,“這可不成,大家的心裡都是明白的。要是今日將這三人逼反了,難保其他人不會人人自危。”他連連擺手。

“倒也不是將他們逼反,只不過是正常的調動而已。”楊渥又道,“父親你想,他們之所以有造反的底氣,說到底還是因爲他們在各自據有的州縣裡根深蒂固了。如果父親想辦法,找個理由將他們調離他們現在的州縣,再派親信的大將去接管他們現在的地盤,那他們就只有兩個選擇了,要麼是服從命令,要麼是倉促造反。若是服從命令,自然難以再度爲惡;若是他們倉促造反,父親也能反手將他們平定。父親覺得如何?”

楊行密依然有些猶豫,他倒不是不知道這麼做的好處,但將田覠等人調離他們所在的州縣卻很可能使他們立即起兵造反,楊行密此時卻還沒下定這個決心。

畢竟,田覠手下的宣州就有六萬兵力,將領衆多,錢糧充足;而安仁義的潤州同樣兵力不少;一旦將他們調離原來的州縣,很可能使得這兩家發起叛亂,倒時淮南勢必會陷入內鬥之中,甚至會給外敵可趁之機。至於朱延壽,壽州乃是對抗北方強敵朱全忠的核心,楊行密更是不希望那裡發生動亂。

“還是不行。”

爲了穩妥起見,楊行密最後還是拒絕了,接着他又擺擺手說道:“好了,這件事就到此爲止,爲父自有主張,你就不要管了。”

楊渥聽了不由得感到失望,“看來我如今還沒表現出足夠能力,說出來的話還是不能讓他重視啊!”

這也正常,一個從來沒有參與過軍國大事的少年貿然提出這麼重大的建議,換了任何人都不會重視。

而且楊行密畢竟考慮得更多的,對如今的局勢瞭解的自然比楊渥更加透徹。至少歷史上田覠三人引發的動亂最後都被楊行密安然度過了,沒有給外敵任何可趁之機。

“明天,你讓那朱思勍來見我後,你就直接去城外王茂章的大營。調撥給你的一千人馬,爲父已經讓他安排好了,都是精銳,你只要去接收就行。平日所需的錢糧若是有不夠的,只管來節度使府找我。其他的,你自己看着安排,爲父就不多過問了。”

“多謝父親!”楊渥大喜,沒想到領兵之事這麼快就定下來了。

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更新計劃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二十九章 升官更新計劃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零八章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
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更新計劃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二十九章 升官更新計劃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三百零八章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