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

“大王,既然王彥章難以逃脫,那爲什麼大王會覺得可惜?”郭崇韜有些疑惑。

“等會兒你就知道了。”楊渥有些神秘的笑道。

過了片刻,他又感嘆道:“樑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不能得到重用;即便是偶爾被委託重用,也難以得到足夠信任。所以樑國的局勢纔會日益衰微,最終成了如今的局面。”

當初朱溫打天下時,雖然他最強盛的時期也只是佔領了中原地區以及關中、荊襄、河北的部分地區,距離統一天下還差得遠;不過那時候的樑國作爲天下最強大的勢力,的確是收攬了不少人才。

可惜朱友貞接位後,這些人才老的老,死的死,剩下的也不受重用。

“朱友貞如何能與大王相比,大王這些年親近賢才,遠離小人,朝中軍中都是人才濟濟,所以我朝才能日益強盛:這都是大王的功勞。”一旁程勳笑道。

“得了,這可不是孤一人之功,乃是朝中上下共同的功勞。”楊渥嘴上謙遜着,臉上卻露出一絲得意之色。

望着不遠處的戰場,楊渥幾人卻是東拉西扯的閒談起來。

說道網羅人才,楊渥覺得這或許是自己這些年最大的成就。

原本在文治方面吳國就是天下間各國中做得最好的一個,這麼多年來堅持以文官治理地方,如今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再加上長期的科舉選拔人才,使得吳國在文臣方面從來都不缺的。

而武將方面,隨着追隨過楊行密創業的那些功勳老臣一個個病逝,吳軍一度出現過優秀武將短缺的情況。

好在楊渥很早之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一直都在努力發掘和培養年輕將領,這麼多年下來總算是渡過了那段青黃不接的難關,年輕將領基本上能夠起到中流頂柱的作用。

“大王,說起來,其實人才短缺的問題不僅是樑國有,晉國同樣有這個問題,只是目前還不明顯而已。晉國的名將周德威已經戰死,李嗣昭、李存璋、李存審、李嗣源等名將如今基本上都有五六十歲了,想來要不了多久就無法征戰沙場。若是接下來晉國年輕一輩將領不能成長起來,只怕晉軍的戰力也要大受影響。”這時,郭崇韜突然說道。

楊渥不由得心中一動,點了點頭。

一場輝煌鼎盛之後往往接下來就是全面的衰退,這種情形其實十分常見,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新的人才頂上去。

當年曹操、劉備都在世的時候,魏、蜀、吳三方都是人才薈萃,誕生了多少英雄豪傑,其中不少人放在整個歷史上都是最頂尖的人物;然而極度繁盛之後伴隨的就是全面的衰退。

尤其是三國中的蜀國,更是人才匱乏,除了姜維可稱名將外,餘者只能算是平庸;而且即便是姜維,若是將他放在漢末爭霸的年代,或許就沒有那麼突出了。

如今晉國的情況有些類似,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基本上都是能征善戰的名將,此外還有老將周德威,以及流落到吳國來的李承嗣、史儼,都是一時之選的名將。

這麼多的人才固然讓晉軍盛極一時,但在其背後也伴隨着人才斷層的隱患。

楊渥更是知道,如今晉國的那些名將們,除了李嗣源活得久外,其他人在接下來一兩年內先後死去,要麼是病死,要麼是戰死,以至於短短一兩年間,晉軍的優秀將領就出現了極大的短缺。

歷史上若不是李存勖果斷用突襲之法一舉將樑國拿下,只怕晉樑爭霸的最後結局會如何還真不好說。

“李存審等人在接下來幾年內都會過世,那麼我是不是要設法將與晉國的決戰推遲幾年,先集中兵力對付岐國、蜀國,等到這些人都死了之後再來對付晉國呢?”楊渥在心中沉吟。

“大王請看,那王彥章已經精疲力竭了,看來他今日是插翅難飛了。”這時,程勳指着遠處戰場突然開口道。

“嗯?”楊渥聞言,連忙向戰場望去。

果然,只見戰場上的樑軍已經不多了,只有那個高大的身軀依舊在浴血奮戰。

不過王彥章雖然還坐在馬上來回衝殺,但很明顯他的體力已經枯竭,甚至在與吳軍騎兵交手時差點被打得掉落馬下。

再看他身上,此時已經插了七八支箭矢;雖說王彥章身披重甲,這些箭矢未必都射透了鎧甲,不過肯定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創傷。

“傳令下去,對於王彥章,若是能生擒的話,就將其生擒;若是不能,那就直接射殺,不必手下留情,以保全將士們的性命爲主。”楊渥傳令道。

歷史上王彥章被晉軍俘虜後,李存勖接連派人前去勸降,可惜最終都被拒絕;楊渥並不認爲自己就能讓王彥章屈服。

畢竟現在的王彥章都已經快六十歲的人了,即便投降吳國也沒幾年好活;與其投降之後苟活幾年,只怕王彥章更願意一死以換取青史留名。

“若是他年輕十歲的話,或許還能將其勸降;但現在的話只怕很難,換做是我也不會選擇投降。更何況,若是王彥章直接投降了,那他還是歷史上的那個王彥章嗎?”楊渥搖了搖頭。

王彥章之所以出名,更多的是因爲他的忠義;若不是因爲忠義的話,光憑他的武勇是很難有那麼大的名聲的。

這個時代的將領很多都很武勇,在這方面王彥章並沒有太多的突出之處;唯獨他的忠義才讓他在這亂世之中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星照耀世間,青史留名。

楊渥的命令很快就傳達下去,事實上史弘毅之前打的就是生擒王彥章的想法,所以這段時間主要就是派兵輪流上去,以消耗王彥章的體力爲主,讓他逐漸變得精疲力竭。

否則若是史弘毅真想將其殺死的話,早就可以讓人用亂箭將其射殺,也不至於拖延到現在。

又過了一刻鐘時間,隨着“砰”的一聲響,王彥章手中的長槍被磕飛,掉落在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周圍衆多吳軍將士一擁而上將其生擒,押送到山坡上楊渥身前來。

……

鄆城城外,樑軍大營中,董璋等將領看着眼前空蕩蕩的營地一時間默然無語。

“將軍,從得到的消息來看,王彥章他們昨天就率部離開了,應該是在知道自己被免去應援使之後就出發了,或許是去襲擾敵軍後勤去了吧?”許久之後,有將領站出來道。

“什麼襲擾敵軍後方?肯定是此人得知自己被免去應援使後,覺得屈居將軍之下讓他感到難堪,所以趕在正式詔令下達之前就溜走了。”頓時就有人反駁。

“不錯,他身邊也就五百騎兵,而吳王親征鄆州,據說他身邊帶了五千騎兵。王彥章若是用五百騎兵去襲擾敵軍,這與送死何異?他肯定不會這麼幹的。”

有將領提出來:“難道就沒可能他領着五百騎兵直抵鄆州城下,對正在攻城的吳軍發起決死一戰?本將聽一個在王將軍麾下效力的兄弟說,王將軍有這種打算,想要建立不世之功。”

這種說法剛一說出來,就引得衆將“哈哈”大笑。

“開什麼玩笑?還直衝鄆州城下?你當我是傻子,還是當王彥章是傻子?”

“就是,要不就是當吳王是傻子,幾萬攻城大軍,其中還有五千騎兵,若是這都能讓王彥章殺到鄆州城下,那吳王還不如自己撞死得了!”衆將紛紛取笑。

“夠了!”董璋終於開口了:“若說王彥章帶兵去襲擾敵軍後方,這一點本將是相信的,畢竟此人的驍勇諸位也都知道。但若說此人帶着五百騎就敢殺到鄆州城下去,對攻城的吳軍發起突襲,這一點本將卻是不信。”

其實董璋對王彥章還是很佩服的,他自己雖然作戰也算勇敢,經常會身先士卒,但比起王彥章來還是差了很多。

不僅如此,在用兵能力、統兵方式等方面,王彥章同樣有不少地方值得董璋欽佩;不過欽佩歸欽佩,董璋卻不會因此就傻到同意王彥章的建議,帶着六千多殘兵敗將與他一起去鄆州送死。

鄆州的吳軍實力那麼強大,又是楊渥親自領兵,以他們這支只有七千多人而且士氣低落的援軍,若是直接殺過去的話,這完全就是去送死,這樣的事情董璋自然不會幹。

而且,王彥章與趙巖、張漢傑二人不和,遭到兩人的極力排擠,如今只能帶着五百騎兵與他一起來完成救援鄆州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明眼人都知道這其中隱含的問題。

相比之下,董璋與趙巖二人的關係雖然算不上親近,但也沒什麼矛盾;這段時間趙巖二人不斷派人來暗示他,讓他想辦法不能讓王彥章取得成功。

董璋原本就不願帶兵去送死,得了趙巖二人的暗示後自然是欣然同意,於是就有了之前停留在鄆城十多天的情況。

如今王彥章被免去應援使職位,帶着五百騎兵突然離開營地,這讓董璋反而鬆了口氣,至少自己不需要在張漢傑的壓迫下對王彥章下手了。

“將軍,那麼咱們現在該怎麼辦?還有張將軍那邊若是問起來又要如何答覆?”這時,有部將詢問道。

董璋沉吟片刻,道:“傳令下去,就說王將軍已經帶兵去襲擾敵軍後方,相信不久之後就有好消息傳來。讓各部將士各自安守營地,不得輕舉妄動!”

“末將遵命!”衆將大聲應諾。

“至於張漢傑那邊,一切如實彙報就是,想必這樣的結果也是他願意看到的。”董璋冷哼一聲,沒好氣的道。

作爲一個領兵將領,他其實對於張漢傑這種在背後壞人好事的人是沒什麼好感的,不過如今形勢比人強,他不得不屈服於張漢傑之下。

王彥章既然獨自領兵出擊,以他那點兵力不管如何都難以取得勝利,最多取得一些無足輕重的戰果,而鄆州最終肯定會失陷敵手。

這樣一來董璋和張漢傑二人在鄆州失陷後,只需要將救援不及的責任推脫到王彥章“輕敵冒進”,或者“不服號令”等,就能對朝廷有所交代了。

“王將軍,別怪本將這麼對你,要怪就怪朝廷,怪陛下,怪張漢傑他們吧!”董璋搖了搖頭,轉身離去。

……

太陽東昇西落,很快一天時間過去。

第二天一大早,當樑軍將士紛紛從睡夢中醒來,開始新的一天時,一個驚人的消息突然傳來,讓整個樑軍大營彷彿炸了鍋一般。

“聽說了嗎?鄆州在三天前就被吳軍攻陷了,如今吳王親自帶着數萬大軍正在向鄆城殺奔而來,據說光是前鋒便有一萬鐵騎,那萬馬奔騰的場面彷彿驚天動地一般,如今距離咱們只有十多里路程了。”

“是啊,我也聽說了。據說吳王親自趕到鄆州後,當天就督軍攻城,他麾下三千羽林軍各個悍不畏死,一個個爭先恐後的攀登城牆,結果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將鄆州城打下來了。”

“我也聽說了,王彥章將軍統領五百騎兵去襲擾敵軍,結果沒想到剛剛抵達壽張就正好遇上吳軍前鋒,結果被上萬鐵騎團團圍困。王將軍還真是了得,他帶着五百人和吳軍奮戰了一天一夜,最終才落敗被擒。如今吳軍向咱們這裡已經殺過來了。”

……

各種傳言紛亂嘈雜,但總體意思卻是一個:吳軍已經攻下鄆州,並且調轉大軍開始向鄆城殺過來,如今前鋒已經快到了。

這個驚人的消息一開始還只是少數人在傳,沒過多久之後,整個營地的人都知道了,不管各層軍官將領如何安撫,卻擋不住人心惶惶的將士們越過營地逃亡。

打?怎麼打?他們的兵力就六千多,而且還是不久前剛剛經歷了一場慘敗的殘兵敗將,士氣低落,戰意全無;而吳軍一方,傳言中敵軍光是鐵騎就有一萬人,這如何能擋住敵軍。

所以不僅是普通士兵紛紛逃亡,便是許多底層的軍官也在加入逃亡隊伍之中。

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十三章 溫馨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
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十三章 溫馨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