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

潞州之戰的勝利,對於晉樑雙方來說都是具有極大意義的。

對於晉國來說,李存勖在這一戰裡面不僅成功解除了潞州之圍,更是給樑軍造成巨大殺傷,使得李存勖的個人威望大增,從此完全掌握了晉國的權柄。

那些曾經對李存勖表示懷疑的將領們,到了此時都開始變得心服口服起來。

此外,整個晉國的聲勢同樣經過這次大戰後得到極大提升,當初因爲晉陽兩次被圍帶來的消極影響,自此徹底消除,晉樑爭霸的局勢得到迅速轉變。

而對樑國來說,潞州之敗,不僅是折損了那麼多的將士,更是使得樑軍的聲威大受挫折。

這是繼敗於吳軍之後樑軍的再一次重大失敗。

到了此時,不僅是其他勢力的人,即便是樑軍內部也逐漸感受到了樑軍的頹勢,要想像當年那般橫行天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大梁城中,當朱溫得知潞州兵敗的消息後,他整個人都呆住了。

過了半晌之後,朱溫才醒悟過來,不由嘆道:“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克用雖死而無憾矣!像朕的那些兒子們與之相比,就如同一羣蠢豬!”

這一刻的朱溫是滿懷傷感和憂慮的,在幾年之前,他還是天下最爲強大的藩鎮時,那時候整個天下能夠在正面與他相抗衡的只有那麼寥寥幾個藩鎮,而諸多藩鎮中,真正在戰場上擊敗過他的,也只有河東的李克用以及淮南的楊行密。

李克用自不必說,這位縱橫天下的梟雄,要不是他自己犯下太多的錯誤,朱溫甚至沒有絲毫崛起的可能,就更不必說將晉國逼到險些滅亡的地步。

至於楊行密,清口大戰的勝利,直接毀掉了朱溫吞併淮南的希望,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徹底斷送了朱溫統一天下的可能。

自此之後,南北對立的局面得以出現,而朱溫沒能得到江淮的富庶之地,反而實力要受到淮南的極大牽制,在之後的這麼多年裡,一直都只能陷入多面作戰的泥潭之中,即便樑軍再怎麼強大,又能有多少作爲?

而如今這麼多年過去,李克用和楊行密這兩個生平大敵,都已經先後病逝,只剩下他一人獨存於世,這本來應該是一件好事,然而讓朱溫感到悲憤的是,李克用和楊行密雖然都不在了,但他們留下來的兒子卻沒有一個是弱的。

楊渥這個早就繼承了淮南基業的人自然不必多說,兩次北伐之戰給樑軍造成了多大的損失,甚至連他的出生之地宿州,如今都被吳軍佔領着;此外,爲了防止吳軍再次北伐,大批的樑軍不得不駐守在宋州、潁州一帶,極大的牽制了樑軍的力量。

至於李存勖,剛剛結束的潞州之戰,同樣展現出了此人的傑出領兵能力,假以時日,等到李存勖徹底成熟起來後,那豈不是又要多一個楊渥了?

想到自己已經年老,而無論是楊渥還是李存勖,如今都還如此年輕,自己若在時,或許還能擋住這兩家的進攻,但等到將來自己不在了,朱溫已經能夠想象得到,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樑國,只怕就要毀在這兩家的手中了。

此時的朱溫,不僅痛恨着自己的幾個兒子爲什麼不能出一個像楊渥、李存勖這樣的人物,更是在心中暗自後悔着,爲什麼當年沒有在晉國最衰微的時候一舉將其剿滅,以至於如今晉國東山再起,再次成爲樑國的大敵。

當然,這些感慨現在一點作用都沒有,當前要做的還是儘快安撫士卒,穩定人心,同時爲晉軍的趁勝進攻以及其他各路勢力可能發起的趁火打劫的行動做準備。

五月中旬,周德威、李存璋二人乘勝率軍進赴澤州。

澤州刺史王班向來不得人心,城中諸將不爲他所用,面對晉軍的進攻頓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有投降的想法。

就在這危急關頭,樑軍大將牛存節自西都洛陽率兵迎接夾寨潰逃的軍隊,到天井關時,得知了晉軍進攻澤州的消息。

牛存節對他的部下說:“澤州是要害之地,不可丟失;即使沒有陛下的詔旨,我等也應當救援。”

衆人心中畏懼,都不想前去救澤州,以各種理由加以推脫。

牛存節當即大怒道:“見到友軍危難而不救,是爲不義;害怕敵人強大而逃避,是爲不勇。”於是強行下令,帶領衆士卒前往澤州。

等他到達澤州時,城中人已經放火喧譁,想要響應晉軍入城,刺史王班更是束手無策,只知道關閉內城堅守。

直到牛存節到了以後,民心這才安定下來;而晉兵隨即到達,並且沿城挖掘地道攻城,牛存節奮力抵抗,前後奮戰共十三天時間,最終劉知俊自晉州率軍前來救援,周德威這才燒燬攻城器具,退保高平。

六月初,蜀主王建派兵會同岐王李茂貞的五萬軍隊攻打雍州,晉王麾下的監軍張承業同樣率兵南下響應他們。

面對王建和李茂貞趁火打劫的行動,朱溫任命劉知俊爲西路行營都招討使率兵抵禦。

已經多番建立大功的劉知俊此時儼然成了樑軍的“滅火器”,哪裡局勢緊急,朱溫便將他派遣到哪裡去、

而這一次,劉知俊再次不負衆望,與佑國節度使王重師一起在幕谷之戰中大敗岐王李茂貞的軍隊,晉軍和蜀軍得知消息後只好迅速撤兵。

當晉樑雙方爲了爭奪潞州而發生大戰時,剛剛成立的吳國卻沒有趁着樑軍的戰敗而趁火打劫。

當初李承嗣率領一萬人偷襲潁州,最終功敗垂成,事後有不少人都大叫可惜,認爲李承嗣應該多帶一些兵力前去,或者應該在襲破外城後就從後方增兵,以徹底將潁州打下來。

對此楊渥卻是有些不以爲然。

如今的李存勖已經像歷史上那樣成功繼位,接下來就是晉國越戰越強,而樑國越來越弱,直至最終被晉國所滅。

在這種情況下,楊渥不對李存勖倒戈相向,而是按照盟約出兵潁州,這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至於佔領潁州,其意義並不大,除了增加一州的地盤、人口外,並沒有更多的好處,反而可能將樑軍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南方來,這不僅不利於樑國與晉國對抗,同樣不利於吳國統一南方的行動。

所以除了像徐州這種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城池外,楊渥在短時間內並不打算再與樑軍發生碰撞。

更何況,如今朱溫還在,樑國的人心也還安穩,沒有出現大的動盪。

在這種情況下,吳國要想奪取樑國的一州之地肯定要花很大的精力,遭受很大的損失纔有可能做到。

但若是等到樑國人心崩潰的時候再與之交戰,或許只需要派個人進城勸降,就能輕易的獲取一座座城池,何必在這種時候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當然,楊渥之所以拒絕了之後趁火打劫的行動,除了以上理由外,還有一點便是吳軍正在做一個重大的調整。

自從天覆三年在楊渥的主持下,淮南實行了軍政分離之後,當時就組建起了六個軍共十二萬人的機動兵力,並且制定了每過五年就要進行一次輪換的規定。

而今年正好就是第五年,也就是說,今年應該進行各軍的對調與輪換了。

所以在五月份,李承嗣攻潁州無功而返之後,楊渥便下達令旨,命之前成立的七個軍都要按照兵部制定的輪換規定進行對調。

與北宋時期的將領不調動,只將軍隊進行輪換不同,吳國目前實行的是將領和軍隊都進行調動,或者說在軍隊進行大規模換防的同時,各軍的將領同樣進行的一定的調整。

具體來說,之前一直駐守北方的左右騰驤軍和駐守南方的左右武驤軍將被調到金陵來。

而原本駐守金陵的左右鎮武軍將被調往北方防線,左右鎮國軍將被調往鄂州和江西,左天武軍被調往浙江。

至於各軍的都督也做了一定的調整,首先駐守北方防線的左右鎮武軍分別由李簡和王綰二人擔任都督,駐守鄂州的左鎮國軍由大將王茂章統領,江西的右鎮國軍由劉信統領,浙江的左天武軍由劉存統領。

至於剩下的張訓、周本、李承嗣、秦裴、朱思勍五人則留守金陵。

在駐守金陵的五個都督中,周本、李承嗣二人是楊渥的岳父,朱思勍和秦裴更是楊渥的親信,至於張訓則年紀已大,最近身體很不好,所以楊渥特意將他調回金陵來養病。

從這個分佈來看,楊渥顯然是在有意的加強對金陵駐軍的掌控力度,同時將已經在邊疆中經歷過戰火淬鍊的精銳兵力逐漸收攏到金陵來,進一步加強金陵的直屬力量。

到六月底時,各地的換防和調動已經基本完成,各種駐地的交接工作也已經落實到位。

不過這種大規模的調動還是給軍隊戰力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需要時間來進行整合。

於是某些勢力以爲看到了機會,準備出兵來攻。

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十二章 合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十章 王茂章更新計劃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十章 王茂章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
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十二章 合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十章 王茂章更新計劃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十章 王茂章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