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四,康熙御駕返京。
自皇上還朝後,後宮頓添幾分活絡氣。
康熙先是追封此前病逝的赫舍里氏爲平妃,以慰逝者;繼而逐一駕臨各宮,安撫一衆嬪妃;末了又爲十六阿哥賜名,並頒下旨意,將其交由董佳佳撫養。
永和宮內,董佳佳心頭只縈繞着一股揮之不去的無奈。她懂康熙將十六阿哥託付給自己撫養的深意。無非是盼着她日後能有個與生母羈絆不深的阿哥可作依靠。
畢竟,胤祐已然大婚,其生母戴佳氏無疑是最大的得益者。有出身相同的戴佳氏在,她這個養母日後不好插手胤祐的事;即便世人常說養恩深於生恩,可只要生母尚在一日,養母便始終要在法理上退居其後。或許在康熙看來,單靠一個胤祐也未必穩妥,日後究竟是否孝順她,眼下誰也說不準。
至於沒了生母的十阿哥,就更不必提了。他本是貴妃臨終前託付自己照看的孩子,當年接手時,十阿哥早已懂事,對她的親近與孝順,自始至終都有限。
唯有十六阿哥不同。他的生母王氏出身太過低微,比董佳佳還要不堪,且王氏膝下還有一個十五阿哥,日後未必能有多少精力顧及十六阿哥。
況且,若由董佳佳撫養十六阿哥,這孩子日後無論是出於朝堂利益考量,還是念及養育之情,多半都要對她多有依賴。
董佳佳暗自揣摩,康熙心中估計大抵早有盤算。王氏年紀尚輕,出身又那般寒微,她所生的皇子,從根上就斷了繼任大統的可能;再加上前頭還有一衆年長阿哥排着序,皇位之爭縱是暗流涌動,也壓根輪不到王氏的孩子沾邊。
也正因這層緣由,過去三年裡,後宮衆人才毫不在意,放任王氏平安順遂地接連誕下阿哥。再者依着康熙對王氏的恩寵,日後還有誕育皇嗣的可能。
況且,董佳佳暗自猜測,康熙將十六阿哥交予她撫養,恐怕還另有一層考量。
畢竟,她膝下無親生阿哥,向來是個“好用”的人選,由她撫養皇嗣,恰好能不着痕跡地平衡大阿哥與太子兩派的勢力,無需額外多做安排。更何況,自她入宮以來,凡事都守着中立立場,從未偏向任何一方,這份穩妥實在難得。
這些心思,並非她憑空臆想,而是康熙回宮後,來永和宮過夜兩人閒談後,她揣摩出來的。
不過,透過撫養十六阿哥這件事,董佳佳還是真切體會到了康熙對她的上心。她不禁暗自感嘆,兩人多年相伴的情分,終究沒有白費,更慶幸自己當年穿越而來生下吉雅後,便決意不再誕育的決定,如今看來,果然是對的。
只是轉念一想,這麼算下來,她這永和宮,竟不知不覺成了後宮里名副其實的“託兒所”,倒叫人有些哭笑不得。
時光轉眼滑至九月,鍾粹宮忽傳喜訊,此前隨駕出征、在康熙身邊侍奉的陳氏,被診出已懷孕兩月有餘。康熙聞訊,龍顏大悅,不僅賞賜了大批珍寶,更直接將陳氏晉爲常在。
消息傳開,後宮衆人無不感嘆陳氏運氣絕佳,偏偏趕在盛寵的王氏再度懷孕時,得了隨駕出征的機會,又能在凱旋後順利懷上皇嗣,引得皇上這般歡喜、直接晉位。相較之下,王氏雖得寵多年、接連誕下皇嗣,仍是一介庶妃,此刻顯得格外可笑。
不過,衆人雖議論紛紛,卻也算不上驚訝。
在她們眼裡,陳氏好歹出身包衣,與她們一樣,無論如何,都比出身民籍的王氏強上不少,皇上這般區別對待,也在情理之中。
到了十月,八阿哥大婚如期舉行。這場婚禮辦得格外隆重,一來,皇上剛勝利凱旋,正需一場喜事烘托喜慶、彰顯盛景;二來,八福晉乃是安親王外孫女,爲顧及安親王的體面,儀式也斷不可簡慢。
於是,在惠妃、覺禪氏的籌備,以及康熙特意下旨讓佟佳氏從旁協助操持下,八阿哥的婚事辦得格外風光,在所有成婚的皇子裡,除了太子與大阿哥,便數他這場婚事最是氣派熱鬧。
後宮喜事連連,前線戰事也傳了捷報。十一月中旬,此前康熙親征未能剿滅的敵首噶爾丹及其殘部,終於被探得蹤跡。消息傳回,康熙龍顏大悅,或許是前次親征讓他迷上了草原的遼闊,心也野了幾分,竟一時興起,再度傳旨,他要御駕親征,親手剿滅噶爾丹。
只是這回衆人早已見怪不怪,假意勸諫幾句,便不再多言。一來,皇上對御駕親征的興致顯然未減;二來,有了前次的經驗,衆人也摸清了,沒了康熙坐鎮,前朝後宮照樣能運轉,尤其是太子一派,還能趁機拉攏朝中大臣。
於是,剛回朝五個月、生活纔開始迴歸正軌的康熙,竟在十二月七日再度領兵親征。只不過,這次他沒帶前次隨行的大阿哥等人,反倒點了五阿哥、七阿哥與八阿哥同行。
衆人瞬間品出了門道,看來皇上也想給這三位阿哥也掙些功績。畢竟此次只需剿滅殘部,局勢遠不如前次兇險,正是歷練的好機會。很快,康熙便帶着一行人向着蒙古方向進發了。
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前線終於傳來噶爾丹敗亡的捷報,大清自此正式確立了對外蒙古的統治,康熙不日也要班師回朝。
董佳佳、兆佳氏與榮妃聞訊,懸了許久的心總算落了地。畢竟她們的公主都已下嫁蒙古,如今噶爾丹覆滅,戰事威脅消散,公主們的性命總算有了保障;更何況,大清這場勝仗極大震懾了蒙古各部,往後只要公主們自己能立住腳跟,日子定然不會差。
只是想到這兒,董佳佳與兆佳氏心裡仍有些放不下,怕公主們看不透其中關鍵,便又各自提筆寫了封信寄去,把利害關係細細點明。
前朝的大捷,此番卻未給後宮帶來多少喜氣,此刻的後宮,正處在喜喪參半的複雜氛圍裡。
早在大捷傳來前,三月二日,陳氏便順利誕下十七阿哥,算是一樁喜事;可不過三日,德妃年僅十一歲的八格格,竟因誤食發物夭折,啓祥宮裡頓時傳出撕心裂肺的悲聲,喜氣瞬間被沖淡。
更令人唏噓的是,次日,年初便纏綿病榻的永壽宮索卓羅氏,也終究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只是明眼人都看得清楚,這場牽扯許久的索卓羅氏與德妃的恩怨,到最後還是德妃輸得一塌糊塗。
衆人亦不得不感慨索卓羅一族底蘊深厚,即便到了臨終之際,索卓羅氏這最後的反撲,仍給德妃帶去了難以磨滅的重創。想來經此一遭,德妃怕是真的悔不當初招惹索卓羅氏了。
十七阿哥降生與八格格夭折的消息,自然是快馬加鞭送到了前線康熙手中。捷報傳來時,康熙對後宮接連發生的事,心有不滿,可人死不能復生,再多怒意也無濟於事。最終,他下旨將十七阿哥交由榮妃撫養,而德妃則是被禁足半年,這處置一出來,衆人便心下了然,德妃因八格格夭折之事,算是徹底失了聖寵。
緊接着,盤踞多年的索卓羅包衣世家,也遭到了康熙的徹底清算。後宮裡盤根錯節許久的索卓羅勢力,自此一朝崩塌、煙消雲散,唯餘仍在官場中沉浮的索卓羅一脈,勉強維繫着家族。
而這場風波的始作俑者索卓羅氏,死後也未得體面,只被隨意葬在了一處不知名的荒僻之地,潦草結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