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

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個關羽

卻說關羽掘開淮水,水淹于禁的安陽七軍。

以督帥于禁、軍司馬東里袞、護軍浩周爲首的魏國高層將領紛紛受降。

然亦不乏少數負隅頑抗者,如督將成何等輩。

大軍大獲全勝,本該是皆大歡喜之時。

偏偏在這時候,因先鋒將甘寧射殺成何遺孤成曼,與前將軍關羽起了爭執。

關羽責備甘寧違抗自己的軍令,擅殺垂髫孩童。

甘寧只做耳背,表示未曾聽見,不肯承認。

岸上諸將,皆是甘寧部衆,錦帆諸郎。

面對關羽的責備,衆錦帆郎也是紛紛擁護甘寧。

表示他們確實沒有聽見關羽的喊話。

或有人道:

“岸上喊打喊殺,風浪甚大。”

“我等俱未聽清關將軍喊話,如若不然,豈敢抗令不遵?”

“況戰陣之上,刀劍無眼,轉瞬即逝。”

“還請關將軍多多見原。”

關羽是個直性子,見衆人都這麼說了,只道或許岸上衆人是真沒有聽見。

可饒是如此,依舊覺得憤怒無比。

又質問甘寧說道:

“本將嚴令,降者不殺。”

“成何部衆皆已投降,汝何以擅殺降卒?”

甘寧只覺關羽這話莫名其妙,冷笑對曰:

“……呵,關將軍這話,甘某可就聽不明白了。”

“父債子償,自古皆然。”

“適才某親手斬殺成何,其子必恨我入骨。”

“我若不殺他,彼將來遲早爲其父報仇。”

“我又豈可留此孽種,以作將來之患?”

“關將軍持節督護我淮南諸將,應當以戰事爲先。”

“何惜一孺子性命乎?”

甘寧對關羽的質問感到莫名其妙。

堂堂齊國武官之首,竟然會爲了一個孺子當着衆將士的面向他發難。

這令一向灑脫不羈的甘寧亦大感不爽。

你道甘寧何以射殺成曼?

原來這甘寧乃水賊出身,天性粗獷好殺,手段殘忍。

他與張飛一樣,都喜歡虐待屬下。

可與張飛不同的是,

張飛打完下屬,還把他們留在身邊,繼續任用。

而甘寧要打屬下,都是直接弄死。

不給你復仇的機會。

因此,即便性情殘暴如甘寧,歷史上的他依然是善終。

沒有小人能害得了他。

因爲他比小人更小人,手段極其狠厲。

關羽見甘寧並無悔改之意,復詰道:

“汝縱未聞我軍令,然虐殺孺子,豈非喪心病狂?”

“此丈夫所爲乎?”

這甘寧乃是淮南武將,素附於陳登。

如今齊魏開戰,衆淮南將皆以爲當隨陳登一同征伐汝南。

不想齊王派了關羽假節,前來督護衆淮南將。

就連身爲徵南將軍的陳登,也得聽命於他。

而關羽又性格倨傲,說話直白。

常常當衆責備諸將的不是,不顧及衆人的面子。

甘寧心中不快,久懷憤懣。

www_ ttκǎ n_ C 〇 諸將之中,屬他最爲狂傲,聞言亦勃然按刀,抗聲道:

“殺便殺了!”

“將軍莫非欲於此凱旋之日,爲區區敵裔,斬立戰功之將乎?”

左右將士聞之變色,刀戟微響。

只待關羽一聲令下,他們就要上去把甘寧砍作肉醬。

衆錦帆郎見了,亦紛紛護在甘寧左右,隨時準備廝殺。

眼看兩邊劍拔弩張,早有人報知陳元龍。

陳元龍既是徵南將軍,又是淮南派的領袖。

他在淮南深耕十年,手下人早已與他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如今甘寧以下犯上,倘若事情鬧大,難免要問責到他身上來。

陳登聞說後,即率部趕到。

果然見着兩邊劍拔弩張,將要廝殺。

陳登趕忙高聲大呼:

“且住!且住!”

“兩位且住!”

陳登慌不迭地衝上前,將關羽與甘寧兩人隔開。

陳登先回頭望向甘寧,面色不豫地責備道:

“關將軍乃前將軍,汝爲軍中折衝,怎敢以下犯上?”

“還不叫你的人收起刀兵!”

甘寧聞言,果然依令朝身後錦帆郎揮了揮手。

衆錦帆郎都聽甘寧的,聽話照做,將兵刃收起。

陳登責備完甘寧,回過頭看向關羽,轉怒爲笑:

“……關將軍,陳某管教屬下不嚴。”

“適才多有冒犯,還請您多多饒恕些個。”

關羽沒好氣地說道:

“陳元龍,汝是如何管教下屬的?”

“這匹夫公然抗我將令,虐殺俘虜。”

“適才還敢以下犯上。”

“齊王拜你爲徵南將軍,將淮南之事,盡付於汝。”

“汝便是這麼治理一方的?”

關羽性格向來是有一說一,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不會彎彎繞繞,直接把自己心中所想給說出來。

可不說不要緊,一說衆淮南將皆面有不忿之色。

原來,陳登這徵南將軍,只比關羽的前將軍要低上一級。

他還是衆淮南將的領導,平日大夥兒都尊敬他。

而關羽就好比是中央派下來的監察委員,他當然有權責備陳登,甚至是治他的罪。

可當着陳登屬下的面,毫無顧忌地批評陳登,這也讓陳登大折顏面。

好在陳登性格沉穩,面對關羽的責備,他也不惱,只賠禮道:

“……關將軍教訓的是,等下來,在下一定會嚴厲責備甘寧。”

“眼下還請將軍以國家大事爲先,先破曹仁,收取汝南之地。”

“以報齊王——”

陳登話裡有話,勸關羽將這件事就此翻篇。

本身這件事也不算什麼大事,可大可小。

要往小了說,直接假裝無事發生。

往大了說,就是死咬着這件事不放,落得大家面子都不好看。

陳登說自己下來會處罰甘寧,言外之意,已是向關羽求情。

請他不要治甘寧的罪,交給他來處理。

畢竟甘寧落在陳登手裡,陳登怎麼都能保住他。

要是落在關羽手裡,小命難保。

而甘寧身爲淮南武將,陳登自然說什麼也是要保一保他的。

哪有領導不護短的?

說白了,

正是因爲有甘寧、蔣欽、周泰這些淮南武將擁護自己,自己才能做到徵南將軍。

爲何?

因爲這些武將手中握有兵權,即便是劉備也不好輕易替換掉自己。

因爲劉備也要考慮安撫衆淮南將。

這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政治團體中的利益組成。

衆淮南將與陳登的利益綁在一起,大夥兒相互扶持。

如果有一天突然換了一個領導過來,衆淮南將肯定會不安。

因爲原先他們是陳登的心腹,

遇着榮華富貴大家一起分,遇着罪責有領導在前面幫忙斡旋。

如果突然換了一個領導,上下級之間的信任就需要重新建立。

從而導致政權跌宕,一般的統治者不會輕易去這樣做。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權力本質是人的認可。

統治者不能面面俱到,去控制所有人。

他只需要控制住衆小弟的領袖,那這些小弟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他的人了。

正如陳登聽劉備的,甘寧聽陳登的,錦帆郎聽甘寧的。

這是一套連貫的上下級關係,由自身的利益組成。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利益關係,

還是因爲山高皇帝遠。

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是一個縣的小吏,有一天來了京城的官員,縣長也得聽他的。

那麼這時候你是去擁護那個京城的官員,還是擁護這個縣長?

答案是你只能去擁護那個縣長。

因爲他是你的直系上屬。

只要那個京官兒一走,那縣長就是本地的最高長官。

除非京官兒把你一起帶走,他成了你的直系上屬。

否則你再怎麼舔這名京官兒也是沒用的。

這也是東漢二元君主制高度發達的原因。

哪怕是一個基層小吏,都習慣於直接向地方長官稱臣。

正是由於這套利益關係,陳登當然要幫甘寧說話。

因爲處置了甘寧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反倒會使自己在淮南的威信大減。

相反,保住了甘寧,除了提高自己在淮南的威望以外。

付出的代價,也僅可能是開罪關羽罷了。

說難聽點,陳登也算是劉備的元從屬下了。

論級別,他作爲徵南將軍,本就是一統領一方的總司令。

同樣是司令,即便你有這個權力。

也不能隨便槍斃我的兵不是?

至少陳登是這樣想的。

希望大家各退一步,此事就此翻篇。

並且他還強調了,大家都是爲齊王效力的,別把事情弄得太過複雜。

搞得兩邊人馬面子上都不好看。

“……哼。”

關羽一捋鬍鬚,悶哼一聲響。

“兩軍交戰,各爲其主。”

“殺死成何,本屬無奈。”

“今又殺其子,絕其人倫,此非之丈夫所爲也。”

“況汝屬下乃生生將之虐殺乎?”

“此輩天性兇殘,早晚爲患。”

“依某之見,不若將之就地正法,以警示三軍。”

以甘寧之武勇,射殺一個孩童,豈會一箭射不死?

適才他明明射了三箭,將那小孩生生虐殺而死。

這一點是令關羽最不能容忍的。

殺一小孩本就已十分過分,還是將他給虐殺而死的。

此行徑未免就太過殘暴了。

關羽是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

平日打仗,他都不習慣殺小兵,專挑大將來殺。

是因爲他骨子裡便同情弱者。

就拿收降於禁這三萬降軍來說。

我們常說古代殺俘不祥,可爲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將領都喜歡殺俘虜?

比如曹操抓到的袁軍八萬人,直接扣一個“僞降”的帽子就全部坑殺了。

袁軍是不是真的假投降不好說,但曹操反正是解決了一個大麻煩。

三萬不生產,還要人吃馬喂的降兵,無疑會成爲關羽的一個巨大負擔。

爲此,

關羽還專門去搶了孫權的糧食,因此惹惱孫權,爲後來敗走麥城埋下伏筆。

不排除關羽收降降兵是想納爲己用的原因,但關羽做事常常缺乏考慮是真的。

環境造就性格。

即便是這個位面的關羽。

那依然是,

曹操捧着,劉備慣着,李翊哄着,陳登讓着。

這是關羽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

即便是劉備都已經開始做出改變,漸漸地去適應如今的職場生活。

而關羽仍舊保持着他身上的遊俠氣,凡事都講究一個江湖義氣。

在江湖中,以實力爲尊,能力強就是大哥。

這使得關羽把權力結構,簡單地理解成了下級就得聽上級的。

所以我可以肆無忌憚的放狠話,不用顧及屬下面子。

然而政治,恰好就是一個講臉面的遊戲。

陳登在這方面,顯然要比關羽有經驗的多,當即開導他道:

“……今天下未定,鬥將如甘寧者,甚爲難得。”

“將軍宜容忍之,權爲齊王大業。”

陳登開口齊王,閉口齊王,皆是勸關羽不用將這事兒太過放在心上。

其實這件事,在陳登看來很簡單。

甘寧想除掉後患無可厚非,你覺得失了面子。

那便由我這個徵南將軍親自出面,帶着甘寧等衆一齊向你賠禮。

你再順坡下驢,饒恕甘寧。 如此一來,

你既保住了面子,又展示了自己的胸懷,收買了人心。

同時,還除去了一個隱患。

這不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嗎?

但關羽又哪裡有那麼多算計,他凡事只論是非。

正欲再開口時,趙雲也已經率衆趕到了。

他急忙上去勸和:

“……諸位,何至於此?”

趙雲走上前,安撫衆人情緒。

他的性格是真正的清白有威嚴,饒是齊國內部已經拉幫結派。

而趙雲仍舊保持初心,從不與人結黨。

這是劉備欣賞他的一點。

但也正因爲如此,擁護趙雲的人也很少。

畢竟如果你照顧我,將來升遷啥的,將來兄弟們都可以投你一票。

可你有意跟所有人保持距離,那衆人也犯不着去親近你。

好在趙雲憑藉着劉備、李翊的喜愛,至今在齊國依然有着翊軍將軍的職位。

麾下部衆有云騎,亦是齊國內部一股中流砥柱的力量。

使人不敢小覷中傷。

故由趙雲出面解和,大家都能接受。

關羽是一個喜歡把喜惡寫在臉上的人,他對趙雲這樣的誠實君子是十分欣賞的。

當即也不擺架子,如同手足兄弟一般,拉着他的手。

像個老朋友似的說道:

“……子龍,來的正好,你且來評評理。”

“適才甘寧違我軍令,擅殺成何遺孤。”

“我欲治他罪狀,諸將似有不服。”

“你怎麼看待此事?”

這……

趙雲眉頭皺起,虐殺一個孩童,他打心眼裡兒也是鄙夷的。

但在趙雲看來,甘寧是陳登的人。

陳登本人就在這裡,應該直接交給陳登處理。

咱們作爲督護將領,就算真有權力治甘寧的罪,也不該喧賓奪主,越俎代庖。

陳登帶着他手底下那幫淮南將領,幫劉備鎮守淮南十年。

百姓安樂,粳稻豐積。

還修好了邗溝河道,每年向下邳中樞輸送的糧草就超過五十萬斛。

不可不謂功勳卓著。

劉備不止一次的下詔表揚陳登,稱讚他是,“文武兼備,雄姿異略。”

咱們明面上是中央派過來的上級,但不能真的就對淮南人頤指氣使啊。

他們地處淮南,平日本就受不到多少王化恩德。

如今你假節代表齊王過來,不多加撫慰,反而要予以治罪。

還是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這多少有些不妥。

微作沉吟,趙雲勸道:

“如今戰事未定,若因此事,斬殺大將,于軍心不利。”

“且待戰事結束之後,再作定奪。”

“關將軍看是如何?”

陳登趁着趙雲的加入,順勢也說道:

“權且看在李相的面子上,先以戰事爲先罷。”

陳登把李翊搬出來,是因爲他知道。

讀書人中,關羽平生最敬李翊。

而陳登又是李翊的好友,當初他去廣陵,還是李翊保舉的。

最後,陳登也不負重望。

不僅治理好了淮南,還練出了一支悍勇的水軍。

而李翊也兌現了自己十年前的承諾,即“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去了廣陵,元龍你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以蔣欽、周泰、徐盛爲首的衆淮南將,見趙雲、陳登兩個高層都出面求情了。

也抓住這個機會,齊齊跪下,向關羽拜道:

“請關將軍寬恕!”

說完,蔣欽拉了拉一旁的甘寧。

甘寧生性桀驁,起初不爲所動。

周泰、徐盛也伸手去拉他,埋怨道:

“……興霸,可別意氣用事!”

大家都是淮南武將,遇上事兒,自然要幫一把。

這樣將來自己有事,別人纔會幫忙。

甘寧一咬牙,輕哼一聲,不情願地跪了下來。

小聲謂衆人說道:

“某非是跪關羽,只是不忍衆兄弟替我受罪罷了。”

話落,怏怏地朝關羽一拱手:

“……末將知罪,請關將軍責罰!”

甘寧天性粗暴好殺,桀驁不馴。

歷史上的他,莫說經常違背對呂蒙的承諾。

即便是孫權的命令,甘寧都經常違反。

但甘寧這個人又非常講義氣。

他本身是巴郡的土豪,即便後來當了水賊。

也要讓自己的小弟都披上華麗的文繡。

行走江湖多年,甘寧的行事風格就是:

——贏要一起狂,輸要一起扛。

他雖然出身富貴,但骨子裡也同樣蔑視權貴。

很討厭別人仗着身份來壓自己。

比如孫皎作爲宗室武將,就曾跟甘寧發生過節。

當時的人都勸甘寧跟他道歉,說人家是孫權的宗室。

但甘寧卻認爲,

大臣都應該是平等的,即便孫皎是宗親也不行。

遇上明主就應該竭力報答,而不是因世俗而委曲求全。

正因爲甘寧特立獨行的性格,孫權便讓孫皎給他甘寧道歉。

甘寧這人也不記仇,反倒和孫皎成爲了好朋友。

關羽是劉備的手足兄弟,甘寧潛意識裡便對他有所牴觸。

尤其他作爲外來將,搶了陳登的南線指揮權。

甘寧對此感到不忿,但他知道劉備爲什麼要這樣做。

平定南方是一件大功。

如果交給陳登來打,到時候不管是陳登、還是他們這幫淮南武將都能得到進一步的晉升。

但顯然劉備不希望淮南武將太過強勢。

所以派了關羽假節,來督護陳登及淮南衆將。

如此一來,一旦贏了,首功之臣就會是關羽。

陳登及淮南衆將永遠只能是二號功臣,甚至三號功臣了。

將來論功行賞的時候,關羽分走了大頭。

剩下的小頭平攤到衆將身上,也就掀不起多大風浪了。

而關羽又是劉備的絕對擁躉,封多大的官兒劉備都信任他。

對於劉備有意打壓淮南衆將的行爲,甘寧雖有不滿,但也能理解。

畢竟連李丞相的河北武將都被打壓了,人家李相都沒說什麼。

何況是陳徵南呢?

這事兒大夥心裡明白就行了。

見甘寧主動認錯,衆將士又幫着求情。

關羽這才神色稍緩,沉吟良久後,捋須說道:

“……罷,不看在李相面子上,今日之事絕不可就此善了。”

衆淮南將面面相覷,暗想看在李相面子上是什麼意思?

難道我們這麼多人給你跪着,就沒面子了是嗎?

陳徵南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你還擱這李相。

李相現在在哪呢。

李相現在在河北呢!

關羽的話還在繼續:

“諸君當以甘寧爲鑑,若再虐俘,軍法不容!”

復又一指甘寧,厲聲誡道:

“今且記汝一罪,待汝南平定,再行論處!”

此言一出,衆人皆是一愣。

暗想這事兒難道還沒翻篇嗎?

以蔣欽、周泰、徐盛爲首的衆淮南將,相顧皆面有慍色。

蔣欽陰扯周泰袖口,低語說道:

“吾等皆已折節求情,何故猶不依不饒?”

周泰按刀冷笑:

“河北人自恃功高,視我江淮子弟如芻狗耳!”

蔣欽嘆道:

“關羽是齊王的手足兄弟,齊王必然厚他。”

徐盛則目送關羽遠去的背影,喃喃說道:

“關羽今日如此不留餘地,他日恐無相見之歡矣……”

……

是夜,夜風忽起。

吹散帳前餘燼,衆將的影子在地上支離破碎。

蔣欽、周泰、徐盛、甘寧等將,共聚在一處。

詣往徵南將軍陳登大營處,具陳關羽今日之狀。

“……陳徵南,關雲長如此輕慢我淮南將士。”

“若是我等忍氣吞聲,日後誰會復重我淮南人?”

“齊王必輕我等,不以我爲厚。”

蔣欽憤然說道。

徐盛頷首,蹙眉道:

“……我等爲齊王在淮南鎮守十年,使吳寇、楚賊不敢輕犯。”

“今又同爲國家討魏賊,關羽卻因一賊裔,當衆折辱於我等。”

“長此下去,人人皆道淮南將領善欺。”

“若是我等忍讓一時,將來有何顏面去見齊國其他將領。”

“陳徵南切不可在此事上,一忍再忍。”

周泰按劍附和:

“依我之見,不如直詣齊王,備言此事。”

“正因關羽乃王手足兄弟,齊王必不會徇私,當爲我等做主。”

陳登也知道衆人是有備而來。

顯然大夥兒都因爲白天的事感到憤慨,覺得關羽太過盛氣凌人了。

他們在關羽面前,雖然算是小弟。

但小弟自己也是有小弟的。

自己麾下的部曲,平日多麼多麼敬重自己。

然後白天被劈頭蓋臉罵一頓,你還不敢還嘴。

老大的威嚴濾鏡,直接碎了一地。

至於提到的直面齊王,陳登卻搖了搖頭,否決了這個提議。

“爲一孺子之死而訟於王前,是自示器小也。”

“況此之事,我等本不佔理。”

“縱然大王知曉,又能如何決斷?”

別給領導出一個領導解決不了的難題,這是職場的基本潛規則。

正因爲陳登清楚,他與關羽皆位高權重。

是齊王倚重的封疆大吏,纔不敢將此事鬧大。

試想,當你的兩個重臣到你面前來吵架。

起因還是一件可以輕鬆化解的小事時。

劉備會怎麼想?

這不是給他出難題嗎?

我要是幫關羽,那人們都說我這個齊王偏袒兄弟。

以後誰還敢爲我盡忠效力?

我要是幫陳登,可問題是人關羽也沒做錯啥呀。

我這不成了曲直不明瞭嗎?

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各打五十大板。

真鬧到這個地步,你說又是何必呢?

要是傳出去,這事兒也挺丟人的。

甘寧拍案而起:

“難不成陳徵南忍見袍澤兄弟,受辱至此乎?”

陳登沉吟良久,忽撫須笑,道:

“公等勿憂,吾有一良策,可解決此事。”

衆人忙問是何策。

“李丞相素與吾親善,今又位極人臣。”

“齊王信之,關羽敬之。”

“此事唯有請他出面裁斷,方可善了。”

衆人大喜,紛紛道:

“陳徵南說的對,此事非李丞相不能善了也!”

衆淮南將都是見過李翊,且短暫與他共事過的。

李翊就是個標準的職場動物。

他不會像關羽那樣,有什麼說什麼。

說話總是說一半留一半,因爲言多必失。

不管在什麼場合,他都會顧及手下人面子。

手下人犯了錯,也都是通過敲打的方式提醒。

而不是像關羽那樣,直接威脅警告,說我之後肯定要治你的罪。

雖然一起共事的時間不長,可衆人都十分敬重李翊。

可惜李翊去了北方,要不然大夥兒真想在李翊手下打工。

有李翊照着,今日又豈會因爲殺了一個俘虜,而被當衆劈頭蓋臉的責罵?

“如果李相肯出面斡旋此事,再好不過。”

衆人紛紛道。

陳登頷首,道:

“……好,待我書信一封,送往河北去。”

“這期間公等宜各司其職,切勿因今日之事誤了公事。”

衆人齊齊拱手:

“我等明白,此事惟望陳徵南做主。”

……

(本章完)

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95章 劉備:爲什麼不學曹操?爺們要臉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92章 天樞對左慈:穿越者遇上修仙者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
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95章 劉備:爲什麼不學曹操?爺們要臉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92章 天樞對左慈:穿越者遇上修仙者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