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

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

劉琦還是懂職場的基本規則的。

雖然此次下江南,諸葛亮是名義上的一把手。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李翊纔是那個幕後的“太上皇”。

兼之李翊又是諸輩之中資歷最高的那位。

劉琦於情於理,都當先向他行禮。

這只是一個小細節,但給衆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知道這小子挺會來事兒。

隨後,劉琦邀諸葛亮等衆入了西陵城。

各自敘禮畢,分賓主落座。

劉琦一面使人上菜,一面又向衆人表達感激之情。

“目今蔡氏弄權,父親身死,吾身爲長子,卻不得盡父子人倫之情。”

“每念此處,便痛心疾首,”

說着,劉琦掩面哭泣,淚水止不住的流。

諸葛亮乃出聲安撫劉琦道:

“公子勿憂,齊王遣我等來江南,正爲此事而來。”

“不知如今荊州,是誰做主?”

劉琦乃爲衆人解釋目前的荊州狀況。

當前的荊州,主要是蔡瑁、張允手握兵權的大臣,聯合扶持了劉琮上位。

劉琮已經是名義上的荊州之主了。

只不過隨着曹操大軍趕赴襄陽,魏國、楚國兩大公司完成了併購。

包括荊南四郡在內,一併倒向了曹操。

也就是說荊襄九郡,已有八郡是站在曹操那邊的。

雖然這些郡縣很多都屬於中立的觀望者,但並沒見着有一家是有強烈的親齊向的。

大家都在觀望,看看到底是投靠哪個大集團。

如果不是劉琦及時逃往了江夏避禍,守住了九郡中的最後一郡。

那麼諸葛亮一行人衆,連荊州的一個落腳地都沒有了。

“……唉,荊州八郡,俱與曹操聯合。”

“聽聞曹操已親自南下,帶了足足五萬人馬。”

“未知孔明先生此次南下,有多少人馬?”

諸葛亮答,“亦有五萬。”

什麼?

聽到這個消息,劉琦臉上沒有一絲絲高興。

“可是荊州之地,尚帶甲十萬餘衆。”

“彼若與曹賊聯合,少說二十萬衆。”

“五萬如何與二十萬相抗,先生能否再向齊王叔父那裡知會一聲。”

“請他再增益一些人馬過來?”

劉琦其實也有故意誇大對面實力的意思。

因爲荊州雖號稱帶甲十餘萬,但還不至於說真能跟曹操一起湊出二十萬人馬來。

不過即使如此,目前兩邊的實力對比依然十分懸殊。

劉琦知道,以劉備目前的實力,所能動員的兵馬絕對不止五萬。

不說也拿個二十萬出來,再派五萬人,湊個十萬大軍也行吶。

對此,諸葛亮則淡定地表示:

“荊州雖號稱帶甲十餘萬衆,然劉琮、蔡瑁所能號令者,至多不過五萬。”

“夏口處,尚有周瑜屯駐地兩萬人馬。”

“如此算來,我軍少說也有七萬人衆,兩邊實力並不懸殊。”

說着,諸葛亮又爲劉琦有條不紊地分析兩邊優劣。

“今本土未安,曹操便南下來爭荊州疆土,豈能曠日之久耶?”

“兼之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

“吾料曹操斷難在南方久持。”

劉備由於疆土地域廣袤,不敢派太多人下江南。

曹操同樣也需要在北方留人,還要守關西韓遂。

此外,關於人選的調派其實是非常麻煩的。

因爲每個部曲掌握在將領手中,你不可能真的像打遊戲那樣,東南西北無死角調動。

像打荊州,你只能派離得近的武將過去。

這種情況,歷朝歷代都有出現。

比如有統治者要打遼東,將領們都嫌那裡冷,就不肯去。

這時候,統治者們往往需要頂着巨大的壓力,強行施壓派他們過去。

之所以說是頂着巨大壓力,因爲這是力排衆議,乾綱獨斷的結果。

一旦打輸了,損害的就是你這個統治者的威望。

類似情況,可以參考袁紹、曹操。

袁紹一打輸官渡之戰,冀州立馬掀起大規模叛亂。

曹操一打輸赤壁之戰,也是馬上跑回了許都,生怕後方整幺蛾子。

所以不到迫不得已,派出去的部隊最好是能在自己的可控範圍之內。

即打輸了,失敗了,也不會使局面完全失控的那種。

劉備目前便是這種情況。

他所派去的人馬,主要就是由淮南軍與徐州軍構成。

一部來自中央軍,一部來自本就渴望打荊州的淮南軍。

這兩支軍即便最後失敗了,劉備也是能夠控制住局面的。

因爲這符合兩支軍團的利益。

徐州軍直屬於劉備,爲劉備打仗,他們能夠直接獲益。

淮南軍視荊州爲後花園,打下荊州,他們也能從荊州直接獲得利益。

這時候,

你再派什麼青州軍、河北軍過來,他們肯定是不樂意打的。

即便打也不會賣力。

道理很簡單,兩地隔得太遠,背井離鄉來回奔波本身就很麻煩。

並且打下來的荊州地盤,他們也拿不到。

而打壞的裝備,損失的部曲,與直接收益也是根本無法達成正比。

“曹操在江南不得久持,未知先生能在江南待多久?”

劉琦望着諸葛亮,認真問道。

諸葛亮微笑答道:

“齊王遣在下來此,便是爲定江南之事。”

“江南不平,亮絕不回國。”

這……

雖然得了諸葛亮的保障,但劉琦仍是憂心忡忡。

覺得劉備派得人太少了,雖然你跟曹操都是派了五萬人。

但不能忽略荊州本土的人馬呀!

這時,一直閉目養神,不發一言的李翊突然開口:

“昔孫武子三萬破楚二十萬,兵貴精不貴多。”

“若再調兵,恐河北空虛,糧道難繼。”

“五萬人日耗糧六千石,若倍之,使一軍斷我糧道。”

“大軍俱歿於江中矣!”

“況吾大軍來此,多帶水軍。”

“而曹操乃北人,本不習水戰,豈是我軍敵手耶?”

李翊本身是不想說話的。

只是看劉琦屁話太多了,實在忍不住吐槽。

你以爲我們不想多派人手過來嗎?

那不是客觀條件不允許嗎?

既然是你主動請咱們過來幫忙,那就別特麼廢話。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你就只管看我們怎麼破敵就成了。

劉琦聽出李翊語中的不悅,這才閉嘴。

又恭敬問他們有什麼需求。

諸葛亮當即做了如下佈置。

第一,遣細作探聽襄陽那邊是個什麼情況。

曹操大軍是否已經進駐襄陽,荊南四郡是否已被傳檄而定。

第二,使人聯絡夏口的周瑜,相約共破魏楚之大計。

第三,修葺城防,佈置舟船,催督糧草。

這是諸葛亮平生第一次完全掌權,面面俱到的督帥一方。

衆人見其做事一絲不苟,安排的諸事也都妥當,有當年李翊之風。

故皆心生佩服。

就在諸葛亮忙着籌備軍務之時。

李翊也沒有閒着,他從來都不是一個能閒下來的人。

如果不是怕喧賓奪主,李翊恨不得現在就去接管諸葛亮的軍務,幫他調度諸將。

但既有劉備叮囑在前,李翊也只好是退居幕後。

既然諸葛亮在忙軍務,那他便來整頓一下江夏的吏治罷!

後人把荊州比作是一把半自動的刀。

防禦還行,但指望不了它砍出去。

因爲在砍之前,你得先跟刀商量。

刀要是不同意,你便沒轍。

這其實就是因爲荊州的地方勢力太強了,以下克上之事時有發生。

此下江南,本就是奔着荊州去的。

那麼從地方收回權力,加強中央集權一事,就勢在必行了。

江夏軍府內,燭影搖紅。

李翊將自己打算收回江夏的地方權力一事,告訴了陳登。

陳登眉頭皺起,一指江夏輿圖諫道:

“荊襄士族盤根錯節,地方豪強樹大根深。”

“今曹操挾劉琮,與蔡氏沆瀣一氣,合荊襄八郡之衆,以取荊州。”

“吾等當先結豪強以抗楚魏,奈何反奪其權耶?”

在陳登看來,對付荊州的地方勢力不能操之過急。

如今我們的大敵是曹操、蔡瑁。

他們攜裹了荊襄八郡,聯合抗齊。

我們一上來就先奪地方的權力,不就更加使得荊州士人加深了對抗我們的決心了嗎?

“元龍此言差矣!”

李翊揹着手,冷聲笑道:

“荊州之衆,本無心向齊。”

“今我大軍來到,彼便投魏。”

“若我先施恩於本地之衆,則爲示弱也。”

“我先殺雞儆猴,好叫本地士人知我力氣手段。”

陳登再三叮囑:

“……兄弟可要三思,我大軍初至荊州,終是客將。”

“強客不好壓主,若將地方豪族一一得罪,恐兩軍尚未開戰。”

“而後自生禍亂也。”

李翊連連表示,讓陳登寬心,他心理有數。

陳登最後無奈,只得同意,嘆氣道:

“……好罷,我知你才智十倍於我。”

“既自有主張,想必心裡有數。”

“有甚需求,只管言語。”

李翊謝過,即下令,召集江夏各縣邑的縣丞、縣尉到西陵來見自己。

說是要考覈各縣的政績。

當然了,命令是以劉琦的名義發出去的。

畢竟劉琦纔是江夏太守。

命令一經發出,各地縣邑只是稍作猶豫,還是派人去了。

主要還是因爲劉琦作爲江夏太守,有這個權力。

更別提人家現在有齊王做靠山,五萬大軍屯駐在西陵。

你敢不配合人政府工作?

唯一令人感到奇怪的點是,

李翊既然要召見地方官,考覈政績。

那按理說就該直接召見地方縣令纔是。

可李翊卻別出心裁的召見了縣丞、縣尉,而對縣令卻並未做出任何要求。

此舉也引起了陳登的好奇,當即問其緣故。

李翊微微一笑,有條不紊地爲陳登解釋:

“縣尉、縣丞者,皆郡縣佐貳之官也。”

“豈有久居人下,而不欲取而代之者乎?”

“又豈有主官不懼屬吏背己,反奪其位者乎?”

原來,這縣丞、縣尉皆是地方上的二三把手。

李翊認定,沒有哪個老二老三是不想當老大的。

也沒有哪個老大是不怕底下人頂替自己,取而代之的。

“故吾獨召縣丞、縣尉,彼輩必爭獻忠誠。”

“而縣令未得召見,則必惶惶終日,恐屬下揭其短。”

“若吾所料不差,此時諸縣丞已密修書簡。”

“輸誠獻忠,以求附吾麾下矣。”

陳登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這才明白李翊整這麼一出,也是憋着壞的。

通過召見地方的二三把手,明面上說是考覈工作,實際上是給了他們一個背刺老大哥的機會。

而他們的老大哥,由於未得召見,此時肯定也是惶恐不安。

生怕自己被手下人出賣,一定會修書表文,向李翊表明忠心。

好一套玩弄人心之術。

高,實在是高!

陳登暗自佩服李翊的政治手段,此子經過十多年的磨鍊。 其水平已遠超當年初入徐州時的模樣了。

舉重若輕,信手拈來,令人不得不佩服。

陳登感慨佩服之餘,一面又忍不住吐槽:

“……子玉兄便如此自信,地方縣丞、縣尉會倒向你?”

“難道就沒有人會沆瀣一氣,狼狽爲奸,欺上瞞下,抗爭到底的?”

面對陳登的這個疑問,李翊也有考慮過。

但是在他看來,這都不叫個事兒

“縱有縣丞、諸令,沆瀣一氣,誓不相負,彼此之間並不出賣。”

“然吾只需略施手段,施以離間、試探之法,即可播猜忌之種於其間。”

“疑心愈重,則地方之勢愈分。”

“地方勢分,則中央權聚。。”

“如此,吾等於江夏之基愈固,所處之位愈安矣!”

先懾其膽,後收其心,故謂之爲御人之術也。

其實只要使地方權力分散,就間接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李翊此舉,就是想通過讓地方勢力彼此之間相互猜疑。

最後由他在西陵的中央政府來扮演調停的角色。

使得地方政府仰賴於中央政府,以此達到集權的效果。

未有兩日,各縣的縣丞、縣尉紛紛入城。

劉琦立於主位之上,李翊坐在其側邊。

下人來報說,江夏各縣的佐官兒皆已到齊,請府君發話。

劉琦乃看向一旁的李翊,欠身說道:

“……丞相,江夏縣邑之官皆已到齊,您看、有什麼想說的嗎?”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俯視城中諸吏,目光如刀。

衆官皆戰戰兢兢,不知丞相何意。

俄頃,李翊才緩緩開口,笑謂衆人說道:

“江夏乃荊州門戶,今劉景升新喪,蔡瑁擅權。”

“爾等身爲朝廷命官,當思報效國家,而非依附權貴。”

衆官聞言,皆伏地叩首,不敢擡頭。

李翊又命人取來賬簿,一一覈對各縣錢糧、兵丁數目。

縣丞、縣尉冷汗涔涔,皆如實稟報。

與此同時,各縣邑縣令見李翊召見地方縣丞、縣尉,獨對自己不提一言一語。

於是皆如坐鍼氈,汗流滿背。

或有人諫曰:

“今李相爺親臨江夏,考覈諸臣。”

“公身爲地方長官,何不親往西陵?”

答曰:

“李相爺不曾召見,未敢去也。”

或再諫曰:

“相爺口中雖不曾明令,然公不可當真坐守。”

“宜當速往西陵,以表忠心。”

縣令然其言,於是各地長官一拍即合。

紛紛快馬加鞭趕來江夏西陵處,跪伏於李翊面前,惶恐請罪。

此時的李翊已經考覈完畢,見衆人來到,才笑問道:

“諸位何故姍姍來遲?”

面對李翊的靈魂拷問,衆縣令汗如雨下,連連叩首:

“下官愚鈍,未能早來拜見丞相,罪該萬死!”

李翊語氣平緩,淡然說道:

“諸公勿憂,諸縣錢糧、兵丁、宗籍人戶,吾已考覈明晰。”

“可先下驛館歇息,來日更回地方上去,無需憂慮此間事務。”

衆人一聽這話,皆面面相覷。

聽李翊的意思,這是沒他們什麼事兒了啊?

但越是這樣,衆官內心越是感到不安。

私下裡商議道:

“今李相南巡至此,專爲荊州而來。”

“荊襄八郡,已投曹操。”

“我江夏若肯依附齊國,必得厚待!”

在荊州能當上地方長官的,背後都是有世家大族撐腰的。

甚至很多人本就是士人豪強出身。

所以這些地方長官,是有站隊的選擇權的。

被李翊這一番敲打,衆人心中也是惶恐不安,紛紛上表明忠心。

至此,江夏的權力很快被集中起來。

劉琦見此,忍不住感慨道:

“吾至江夏半年,地方諸官俱不配合。”

“李丞相方至,諸官紛紛上表見賀,獻宗籍人口。”

“……無怪李相爲齊王之所倚!”

要說不嫉妒那是不可能的。

劉琦作爲江夏太守,荊州的長公子。

到江夏半年了,都使喚不動地方長官。

結果李翊纔來幾天,一下子就收回了地方權力。

這很難不令人佩服。

不過劉琦不會明白的是,

李翊能夠如此有效率,大棒和甜棗都缺一不可。

西陵的五萬大軍,是李翊召見諸地方官的底氣。

保留衆人的官位,是李翊給的甜棗。

來回一趟,地方人事幾乎沒有什麼變動。

唯一變的,就是衆人的心境已有所不同。

荊州其他地方不說,至少江夏一地,衆士人豪強們已經將他打包。

讓它由齊國收購了去。

這對江夏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個上市的機會呢?

在對面隔壁的曹操,

明面上,好像一口氣得了荊襄八郡。

實際上真正能使喚的動的郡縣,又有幾個?

真要曹操、蔡瑁戰敗,地方勢力稍見苗頭不對,就會立馬撤資。

到時候就是,你吃多少進去,吐多少出來。

而江夏不同,江夏集團這屬於是被齊國這個上市公司給併購了。

利益已經綁在一起,榮辱與共,共同進退。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消化土地”。

荊襄八郡對於曹操而言,就屬於是含在嘴裡,但咽不下去。

江夏則是已經被齊國徹底給嚥下並消化掉了。

接下幾日,江夏各地上下皆忙。

專門等候襄陽方面動作。

不表。

……

這日,人報江東周郎至。

左右人問諸葛亮,說:

“周瑜乃是東吳都督,孫權所倚。”

“今日來此,必是商議共分荊州之事。”

“可需上報李相處?”

諸葛亮答曰,“且去會會這江東周郎,若到緊要之處,再報相爺不遲。”

於是,諸葛亮攜衆文武,至江口處見到了周瑜。

周瑜攜陳武、呂範、董襲等輩至。

諸葛亮接上,道:

“……都督遠至辛苦,可是爲荊州之事而來?”

周郎還禮,答曰:

“……正爲荊州之事來,未知李相在何處?”

諸葛亮答曰:

“李相政務繁忙,軍中大小事務,俱由亮全權辦理。”

“都督有何要事,皆可與亮相商。”

周瑜聞言,上下打量一樣諸葛亮。

沉吟半晌,才緩緩開口:

“荊州之事,茲事體大。”

“既然李相在此,可否令他撥冗一二,與我相見?”

“瑜只求半個時辰,待議定之後,即刻便走。”

“絕不多留!”

周瑜堅持想要見李翊,是因爲他認爲這裡只有李翊才能做得了主。

他是個追求辦事效率的人,可不想浪費時間。

萬一跟諸葛亮一通商議下來,敲定了各項事務。

結果最後蓋章拍板環節,李翊那邊不同意。

那不純耽誤事兒嗎?

諸葛亮看出了周瑜所想,當即厲聲道:

“吾受齊王之命,來定江南。”

“蒙吾主不棄,授我爲平南都督,總督江南軍政。”

“今周都督來此,既爲結盟,就該與亮敲定。”

“若不能,可速回!”

“且看吾如何破魏楚之軍。”

說罷,諸葛亮拂袖而去,便要轉身。

周瑜一怔,見這是個硬茬兒,心中反倒驟增好感。

他平日裡霸道慣了,少見諸葛亮這樣有性子的。

起初欺他年少,現在看來這小子還是有些脾氣的,可以與之共事。

於是,周瑜箭步上前,攥住諸葛亮衣袂,作揖賠禮道:

“……先生息怒,適才戲言耳。”

“既是先生便能敲定江南之事,瑜便與先生商議便是。”

諸葛亮這才邀周瑜入內,共商破敵之策。

一上來,諸葛亮便開門見山,問:

“都督來荊州,帶來多少人馬?”

周瑜十分坦誠,當即回道:

“夏口處有精兵兩萬,俱是東吳精銳,弄潮好手,必可爲貴國助力。”

周瑜的態度可以說是相當卑微的。

畢竟東吳更弱,光靠自己,很難吃下一個得了魏國援助的荊州。

只有跟着齊國,才能喝到掉湯。

要知道,歷史上的周瑜那可是一個妥妥的霸道總裁。

同樣是結盟,當時的周瑜是怎麼對待劉備的?

彼時的劉備對標孫權,同爲君主,官至漢左將軍。

周瑜作爲孫權手下,按理說應該由他主動去拜訪劉備纔對。

結果霸道總裁周瑜卻表示:

“我公務繁忙,不能擅離職守,我希望劉豫州能屈尊到我這裡來商談。”

可以說,周瑜一上來就給了劉備一個下馬威。

彼時劉備更弱,只能乘小船去見周瑜。

然後問周瑜帶了多少人,周瑜回答說有三萬。

劉備說三萬太少了。

結果周瑜又淡然地說道:

“三萬夠用了,劉豫州就看我如何破敵就行了。”

可以說,這段周瑜的表現相當霸氣。

同時,周瑜還釋放了一個強烈且重要的政治信號。

那就是前不久,諸葛亮去見孫權時,曾說: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

諸葛亮這句話極爲高明,不僅吹捧了孫權。

說他是起兵江東。

其實起兵江東跟孫權半毛錢關係沒有。

但架不住孫權聽這話受用。

而後面一句,又把劉備放到了跟孫權同等的地位上。

我們兩家是一起跟曹操爭天下的,不是來做你孫家從屬的。

孫家方面要是當場反駁,就會顯得小家子氣。

可要是放過去這句話,就等於默認了劉備跟自己的同等的地位,孫家吃虧。

而周瑜故意折辱劉備,就是想告訴劉備,你跟我主不對等。

我只聽我大領導的,別的什麼大老闆對我來說一概不是。

有什麼要求就去找我領導,別來找我。

求人就要求人的態度。

通過這件事,你就能看出周瑜的政治手段同樣極強。

看問題不僅看得清楚,而且還看得長遠。

只可惜,這段本來是周瑜的歷史高光。

卻被老羅給寫成了周瑜想殺劉備,結果被關羽嚇到汗流浹背又不敢殺的小人形象。

一邊寫周瑜支持孫劉同盟,一邊又寫還沒同盟就要殺劉備,這前後的邏輯顯然是不通的。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

歷史上的周瑜憑藉彼弱我強的優勢,可以對劉備盛氣凌人。

如今,劉強孫弱,周瑜也不得不扭轉態度。

希望通過親善齊國,來換取對荊州的利益瓜分。

周瑜知道,劉備向江南只派了五萬人來,是已經到了其能力範圍之內了。

繼續增派人手,就會透支國力。

更何況,北人不擅水戰。

青、徐之兵大量南下,可能會水土不服。

縱然不死,帶着一身病回去,也會極大削減自身戰鬥力。

顯然,劉備並不想這樣做。

如此一來,周瑜手中這兩萬江東水軍,便成了一隻香餑餑。

南方主要倚靠水戰,周瑜這兩萬人不僅可以全部投入到水戰中去,還都是水戰好手。

而諸葛亮這五萬人中,只有陳元龍的淮南水軍可以水戰。

剩下的徐州之兵,真的就只是助威用的了。

……

(本章完)

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
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