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鼠輩得其名

第353章 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鼠輩得其名

合肥城頭旌旗獵獵。

張遼手按劍柄,立於女牆之後,

鷹目如電,凝視着城外吳軍動向。

連月來,孫權親率十萬衆圍攻合肥。

卻久攻不下,今日忽見吳軍營寨炊煙稀疏,各部兵馬陸續向南撤去。

“張將軍,吳狗這是要逃啊!”

甘寧指着遠處的塵煙說道。

張遼撫須不語,目光卻鎖定在逍遙津北岸一支與衆不同的隊伍上。

那支人馬衣甲鮮明,旌旗華麗。

非但不似撤退,反倒在岸邊設帳置酒,儼然一副在那裡大搞團建的模樣。

“興霸且看。”張遼忽然劍指那處,“那紫羅傘蓋之下,必是吳軍重臣!”

張遼其實並未猜到在河邊斷後還要搞團建的人是孫權。

因爲他覺得之前合肥保衛戰,孫權被自己打怕了。

且這小子完全不懂軍事。

有了上次的敗績後,怎麼敢領下斷後這樣的重任?

甘寧順指望去,果見華蓋之下隱約有人着錦袍玉帶。

周圍侍衛環立,儀仗非凡。

不禁訝然:“誰人如此大膽,臨撤退之際,竟於岸邊飲酒作樂?”

張遼眼中精光暴漲,沉聲說道:

“不管是誰,絕不能讓吳人就這般撤走。”

“我在此觀察許久,吳軍主力基本已經撤走。”

“而這斷後部衆,必是吳軍大員。”

“可擊之!”

話落,當即轉身下城,厲聲喝道:

“傳令!擊鼓聚將!”

張遼也是專門等吳軍大部隊撤走之後,才決定發動偷襲。

因爲此次戰略目標與上一次不同。

上次張遼八百人衝陣,目的是趁吳軍立足未穩,打擊吳軍士氣。

之後吳軍大部隊包過來,張遼還是隻能選擇突圍回城。

但這一次,戰略目標是吃掉吳軍這支斷後精銳。

如果運氣好,斬殺或生擒吳軍幾員高級將領,那更是意外之喜了。

所以要等候時機,等吳軍大部隊走得差不多了,再主動出擊。

不過半刻,城中諸將齊集軍府。

張遼環視衆將,最後目光落在兩位淮南宿將身上:

“興霸、幼平,建功立業,正在今日!”

甘寧抱拳應道:“末將願爲前驅!”

周泰亦慨然道:“但憑將軍差遣!”

張遼抽出令箭,沉聲道:

“城中七千步騎盡出,分作兩部。”

“本將與興霸率主力直取逍遙津吳軍本部主力。”

“幼平領一支偏師去毀橋斷路,阻其援軍!”

“得令!”

此次漢軍傾巢而出,分工明確。

張遼、甘寧領主力猛攻吳軍斷後部隊。

周泰則負責去斷橋,既是防止吳軍大部隊回援。

同時也是爲了聚殲未能過橋的吳軍。

諸將領命而去。

不多時,合肥城門洞開,漢軍如潮水般涌出。

張遼白馬銀甲,一馬當先。

甘寧領錦帆兵舊部緊隨其後,鐵騎踏得塵土飛揚。

此時逍遙津北岸,孫權正與衆將飲宴。

孫權之所以敢斷後,其實也是覺得漢軍不敢主動出擊。

畢竟這次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

斷後的五千部衆,是精銳中的精銳的。

凌操淩統父子、陳武、潘璋、宋謙等猛將全都在這兒。

並且東吳的軍制是授兵制度,將領們可以獨自募兵。

他們此次斷後,帶的都是本部衛兵。

也就是他們的親兵保衛隊,可以說是最精銳的士兵。

加在一起,足有五千人。

即便合肥漢軍傾巢而出,他們也不放在眼裡。

這時,老將凌操忽覺地面微震,酒樽中清酒泛起漣漪,頓時變色:

“大王,有騎兵來襲!”

話音未落,遠處已現塵頭。

呂範驚起眺望,只見夕陽下鐵甲寒光如雪,一面“張”字大旗迎風獵獵。

“是張遼!”

陳武拔劍大呼,“保護大王!”

吳軍倉促應戰。

張遼馬快,轉眼已殺入陣中。

長戟所向,血肉橫飛。

甘寧率錦帆兵側翼突進,箭無虛發。

吳軍陣型未成,頃刻大亂。

“結圓陣!護住吳王!”

呂範嘶聲喊道,卻被周泰率軍截住去路。

那邊宋謙部剛列好槍陣,就被漢軍鐵騎衝得七零八落。

陳武奮起精神,持刀迎戰張遼。

不三合,被張遼一戟刺穿胸膛,血染徵袍。

當場戰死。

呂範見勢不妙,急令親兵舉起帥旗,欲穩住陣腳。

卻見西南方煙焰沖天——竟是周泰已率軍焚燬浮橋。

孫權面如土色,手中玉杯墜地粉碎。

凌操一把上前扯住主公衣袖,大呼:

“事急矣!請大王速退!”

話落,轉頭對身旁的年輕將領喝道:

“統兒,率你本部三百親兵,護送大王突圍!”

淩統甲冑鏗鏘,單膝跪地:

“父親放心,兒在,主公安!”

隨即躍起高呼:“凌家兒郎,隨我護駕!”

三百精兵瞬間結成錐形陣,將孫權護在覈心。

淩統持雙戟開路,所向披靡。

忽見前方潰兵如潮,卻是潘璋正斬殺逃卒。

“臨陣脫逃者,斬!”

在連斃兩人後,敗兵稍定。

諸將之中,唯潘璋部最先穩住陣腳。

“潘將軍!”

淩統大喊,“請與我合兵一處,共保王駕!”

潘璋見是淩統,立即率殘部匯合。

此時張遼已發現孫權儀仗,親率精騎追來。

甘寧在左翼高呼,“紫髯兒休走!”

言罷,一箭射落孫權冠纓。

唬得孫權面色煞白,伏在馬背上不敢擡頭。

甘寧欲待再追,斜刺裡殺出一將攔住去路。

“休傷我主,凌操在此!”

凌操此刻已身披數處傷勢,可仍是奮起勇力,擋住了甘寧。

孫權見此,駭然失色,忙下令道:

“快!快傳令讓大部隊趕回來!”

然而,由於吳軍主力已經走遠,趕不回了。

孫權無奈,只得在淩統的護衛下往河邊趕去。

待衆人趕至河邊時,卻見浮橋早已斷作兩截,唯餘兩根孤零零的木板在湍流中搖晃。

“橋斷了!”

淩統目眥欲裂,回首望去。

張遼鐵騎已衝破潘璋防線,煙塵中“張”字大旗獵獵作響。

孫權面如土色,握劍之手微微發顫,哀呼:

“此天亡我也!”

這時,親隨谷利翻身下馬,急聲道:

“大王勿憂!”

他迅速解下馬鞭,指向十丈開外的南岸。

“臣觀此河雖闊,然戰馬奮力可躍。”

“請大王退後三十步,縱馬疾馳。”

“臣以鞭策之,或可飛渡!”

淩統聞言,立即令親兵列陣斷後:喊道:

“速速準備!某當死戰阻敵!”

孫權咬牙上馬,勒繮後退。

谷利高呼提醒:

“大王記取——馬躍之時須俯身抱頸!”

遠處傳來震天喊殺聲,凌操率殘部已與甘寧接戰。

老將軍白鬚染血,仍大呼酣戰:

“來者止步!此路不通!”

甘寧揮刀冷笑:

“那某隻好從汝之屍體上踏過去了,老匹夫!”

長刀如風,直取凌操咽喉。

這邊孫權已退至三十步外,猛夾馬腹。

那匹快航良駒嘶鳴一聲,如離弦之箭衝向斷橋。

谷利看準時機,揚鞭狠抽馬臀,暴喝:

“躍!”

只見駿馬前蹄騰空,孫權緊抱馬頸,紫髯飄揚。

剎那間馬身如虹,竟凌空飛越十丈河面!

南岸吳軍齊聲驚呼,眼見馬蹄堪堪搭上南岸碎石。

孫權順勢滾落,被衆將急忙扶起。

“大王受驚!”

“大王受驚!我等護駕來遲。”

衆吳將紛紛圍住孫權,關心他的安危。

孫權驚魂未定,還是沉住氣說道:

“……孤無礙。”

“快!傳令讓還未走遠的將軍趕回來救援。”

“還有許多將士沒能過河,孤不能棄其而去。”

吳軍最精銳的部曲與最優秀的戰將,都在河對岸爲孫權的逃生拼命。

孫權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他們。

“主公!”

北岸凌操遙見孫權脫險,老懷大慰。

稍一分神,甘寧長刀已砍入肩胛。

立時現出萬點桃紅。

“父親!”

淩統見狀,肝膽俱裂,眼淚奪眶而出。

正要回救,卻被張遼親兵團團圍住。

凌操拄刀跪地,血染徵袍,仍厲聲喝道:

“統兒勿顧老夫!”

“護主……護主……”

話音未落,甘寧第二刀已至,老將軍轟然倒地。

“甘興霸!!”

淩統雙目赤紅,如瘋虎般突入敵陣。

“你還我父親命來!!!”

雙戟翻飛,連斬七名漢軍,直取甘寧。

甘寧挺刀架住雙戟,冷笑道:

“小賊,汝父不識時務,汝亦欲尋死耶?”

“莫急莫哭,這便送你父子下去團聚。”

“甘某的刀——很快!”

淩統怒髮衝冠:

“狗賊!納命來!”

淩統似瘋了般,雙戟狂舞,招式愈發凌厲。

甘寧一時竟被逼退三步,心中暗驚:

“此子勇烈,更勝其父!”

此時凌家三百親兵已折損大半,河岸屍骸枕藉。

張遼見狀,親率精銳圍來:

“生擒淩統!”

淩統渾身浴血,甲冑破碎,仍死戰不退。

親兵隊長大呼:

“少將軍速退!某等斷後!”

他們都是凌家的宗族部曲,對凌家父子絕對忠心。

也相當於是死士。

值此危難之刻,他們絕對不能允許凌家人全部戰死。

必須保存凌家血脈!

言罷,親兵隊長率最後數十人結陣迎敵。

頃刻間,盡數戰死!

南岸忽聞鼓聲震天,卻是賀齊率三千援軍趕到。

賀齊望見北岸慘狀,急令:

“弓弩手掩護!舢板速往接應!”

淩統獨戰羣敵,忽覺背後河風凜冽——竟已被逼至絕境。

張遼惜才,立馬高坡,沉聲道:

“那小將,降了吧!”

“趁早歸順朝廷,與我等一同匡扶大漢河山!”

淩統仰天大笑,愴然道:

“吳越男兒,寧死不降!”

言罷,反手割斷鎧甲繫帶,縱身躍入湍流。

“不好!”

甘寧見淩統要跑,疾呼:“放箭!放箭!”

箭雨傾瀉而下,淩統卻已沒入水中。

張遼擡手止住弓箭手,嘆道:

“真虎將也!”

賀齊在南岸見狀,急令善泅者下水接應。

忽見下游處有人攀住礁石,正是淩統。

他竟負甲泅渡三十丈,被救起時十指盡裂,仍緊握雙戟不鬆。

此時漢軍陣中鳴金聲起。

卻是張遼望見吳軍大部隊旌旗已現,遂下令收兵。

甘寧不甘地望着南岸:

“將軍,何不乘勝追擊?”

張遼搖頭:

“此役已殺大量吳軍精銳,吳軍損失慘重。”

“且以七千破十萬,足已威震江東。”

“今吳軍復來,恐合肥有失。”

“不若見好就收,退回城去。”

遂率軍徐徐退入城中。

賀齊見漢軍退去,親率五百敢死渡過殘橋,打掃戰場。

士卒忽捧一物來報,“將軍請看!”

竟是孫權遺落的紫金盔纓。

賀齊鄭重收好,又見凌操屍身不倒,倚槍而立,雙目圓睜。

賀齊含淚撫其目:

“老將軍放心,主公已安,少將軍得存。”

凌操屍身這才緩緩倒下。

……

是夜,合肥城內,燈火通明。

張遼端坐于軍帳之中,衆將分列兩側。

酒肉滿案,慶賀大勝。

然而,張遼眉宇間卻隱有一絲憾色。

他放下酒樽,環視諸將,沉聲道:

“今日一戰,雖破吳軍。”

“然有一事,吾心難安。”

甘寧抱拳問,“將軍何憂?”

張遼沉吟片刻,揮手令左右押上幾名吳軍降卒,問道:

“汝等可知,今日逍遙津北岸,有一紫髯將軍。”

“上身長而下身短,善騎射,此人是誰?”

降卒伏地戰慄,不敢隱瞞,答道:

“回將軍,此乃……吳王孫權。”

帳中驟然一靜。

“孫權?!”周泰拍案而起,鬚髮皆張,“竟是孫權親臨?”

張遼長嘆一聲,閉目搖頭:

“吾早該想到!紫羅傘蓋,華服錦袍,非吳王而誰?”

“若早知是他,縱使千軍萬馬,亦當擒之!”

“惜哉!痛哉!”

這是張遼一生中,最接近生擒孫權的機會。

但因爲在陣中沒能認出孫權,而使其逃走。

有人問,張遼八百人突襲孫權車蓋時,不是見過他嗎?

而且還讓孫權下來單挑,張遼怎麼會認不出孫權來呢?

按後世的猜測,

可能是因爲當時離得太遠,張遼又是隻追孫權的車蓋,所以看不清楚孫權具體長什麼樣。

並且逍遙津之戰時,孫權狼狽不已,沒有往常的威儀。

加上又是兩軍混戰,形勢緊急,所以張遼沒能認出來。

但不過怎麼說,這絕對是張遼平生之大憾。 甘寧亦懊悔不已,恨聲道:

“早知如此,某當拼死追殺,豈容他躍馬渡河!“

周泰默然,良久才道:

“天意如此,奈何?奈何!”

張遼深吸一口氣,隨即振袖而起,肅然道:

“罷了!此戰大破吳軍,斬將奪旗,已足揚威。”

“傳令三軍,烹羊宰牛,犒賞將士!”

衆將齊聲應諾,合肥城內歡呼震天。

酒肉飄香,慶功之聲徹夜不絕。

有人歡喜,有人愁。

漢軍正在爲此次大勝而慶功時,孫權這邊可就慘了。

長江之上,吳軍戰船緩緩東行。

夜色沉沉,江風嗚咽,如泣如訴。

孫權立於船頭,紫髯微顫,目光黯淡。

他回首北望,逍遙津早已隱沒在黑暗之中。

唯有江水滔滔,似在訴說今日之敗。

忽聞岸上馬蹄聲急,一隊殘兵踉蹌奔來。

爲首之人渾身浴血,甲冑殘破,正是淩統。

“公績?!”

孫權大驚,隨即大喜,急令左右,“速速接應!”

淩統被攙扶上船,卻面無喜色,只踉蹌跪倒,嘶聲道:

“大王……末將無能,未能護得父親周全。”

“……三百親兵,無一人生還……”

言未畢,一口鮮血噴出,濺溼甲板。

孫權急忙上前,一把扶住他,痛聲道:

“公績!汝父忠烈,死得其所!”

“汝今歸來,乃天佑江東!”

淩統雙目赤紅,淚如雨下:

“父親臨死猶呼‘護主’,統卻……卻未能救他……”

“被甘寧狗賊殺害!”

孫權見他悲痛欲絕,心如刀絞,竟以衣袖親自爲他拭淚,溫聲道:

“死者已矣,生者當繼其志。”

“公績,汝在,孤何憂無人?”

淩統聞言,更是哽咽難言,只伏地叩首,血淚交加。

孫權見狀,急令左右:

“速傳醫官!”

又親自爲淩統解下殘甲,見他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不禁動容,嘆道:

“公績之勇,世所罕見!”

醫官匆匆趕來,以卓氏良藥敷其傷口。

淩統雖痛極,卻咬牙不出一聲。

孫權親自守候,直至他氣息漸穩,才稍稍安心。

夜深人靜,江風嗚咽。

吳軍戰船緩緩東行,船上將士皆沉默不語。

唯有江水拍打船舷,如泣如訴。

不知是誰先低聲啜泣。

隨即,哀聲漸起,蔓延全軍。

“陳將軍戰死了……”

“呂範部全軍覆沒……”

“宋謙將軍生死未卜……”

哭聲漸大,在江面上迴盪。

孫權立於船頭,默然良久,終於長嘆一聲:

“此戰之敗,皆孤之過也。”

身旁谷利勸道:

“大王勿憂,勝敗乃兵家常事。”

“他日再戰,必雪此恥!”

孫權搖頭,紫髯微顫,嘆息:

“非爲敗績,乃爲將士之死傷。”

“凌操、陳武,皆我江東棟樑,今卻……”

他說不下去,只閉目長嘆。

江風嗚咽,戰船東行。

這一夜,江東哭聲不絕。

經過數日的行程。

吳軍戰船緩緩駛入秣陵碼頭,船板一落,傷兵殘卒踉蹌登岸。

他們的甲冑殘破,戰袍染血,眼中猶帶驚惶之色。

岸上迎接的百姓見狀,無不駭然,紛紛圍上前來。

攙扶傷者,詢問戰況。

“阿兄!阿兄何在?”

一少年拉住一名斷臂士卒,急切問道。

那士卒面色灰敗,搖了搖頭,低聲道:

“汝兄……已戰死逍遙津矣。”

少年聞言,如遭雷擊,踉蹌後退數步,跪地嚎啕大哭:

“兄啊——!”

哭聲如瘟疫般蔓延,碼頭上頓時哀聲四起。

有老嫗撫着兒子染血的戰袍痛哭流涕,有婦人抱着夫君的骨灰罈子幾欲昏厥。

更有孩童茫然四顧,不知父親爲何遲遲不歸。

“那張遼當真如此可怕?”一名財主顫聲問道。

“可怕?”

一名老兵冷笑,眼中猶帶懼色。

“張遼率八百騎衝陣,如入無人之境!”

“陳武將軍戰死,凌操將軍陣亡。”

“若非淩統少將軍拼死斷後,只怕……只怕吳王都難逃一劫!”

衆人聞言,無不色變。

自此,張遼之名,威震江東。

夜深人靜,秣陵城東一處民宅內,嬰孩啼哭聲不止。

“莫哭!莫哭!”

母親抱着孩子來回踱步,卻怎麼也哄不住。

“再哭,遼來矣!”

父親忽然低喝一聲。

嬰孩的哭聲戛然而止,睜着淚眼驚恐四望。

這一幕,在江東各地不斷上演。

不知從何時起,“遼來”二字,竟成了止兒夜啼的咒語。

“阿母,張遼是何模樣?”

一總角小兒怯生生問道。

老婦人神色凝重:

“那張遼身高八尺,面如重棗,眼若銅鈴。”

“手持一杆長戈,騎白馬如飛,殺人如麻!”

小兒嚇得鑽進被窩,再不敢出聲。

至此,“張遼止啼”的典故由此誕生。

……

吳王宮內,鐘鼓齊鳴。

孫權高坐主位,紫髯微垂,面色肅穆。

階下文武分列。

淩統身披素甲立於武官之首,腰間白綾未除,顯是仍在父喪之中。

“逍遙津一戰,諸將用命,雖有小挫,忠勇可嘉!”

孫權環視衆臣,聲音沉厚,“凌操將軍力戰殉國,追封都亭侯,諡曰‘剛侯’。”

階下頓時一片肅然。

淩統出列,單膝跪地,甲葉鏗鏘:

“臣代亡父,謝大王恩典!”

孫權微微頷首,又道:

“淩統臨危護主,忠勇無雙。”

“擢升偏將軍,增部曲六百人。”

因爲淩統的三百親兵全部戰死,所以孫權爲了補充他,把原來的數目給他增加了一倍。

但須要注意的是,這裡給淩統增部曲六百人,不是說孫權要給他六百人。

而是允許淩統募兵的時候,可以多募六百人。

這就是東吳的授兵制度。

將領們可以自己主動徵募士兵,然後士兵的軍餉、甲冑維護、兵器的提供都由將領本人承擔。

吳將如果想要養兵,就只能努力打仗,搶奪戰利品。

同時,爲了防止將領們尾大不掉。

每一員將領的募兵數目都是有限度的。

即你在徵募了一定數目的士兵後,就不能繼續徵兵了,否則便是違法。

這也是爲什麼孫權說要給淩統增部曲六百人的原因。

淩統再拜:

“臣必肝腦塗地,以報大王厚恩。”

“潘璋臨陣斬逃兵穩軍心,加封溧陽都尉。”

“呂範、宋謙力戰不退,各賞金百斤。”

“賀齊接應有功,拜奮武將軍。”

孫權一一封賞完畢後,忽又想起陳武屍首還未能帶回,不由悲從中來,嘆道:

“唯陳子烈將軍.孤對他不起……”

話音未落,殿外忽傳急報。

“報——陳將軍靈柩已至秣陵東郊!”

孫權猛然起身,紫髯微顫:

“備駕!孤當親往祭奠!”

秣陵東郊,白幡如雪。

陳武靈柩停於新築墓穴之旁,棺槨上覆蓋着吳王親賜的戰袍。

三千白甲軍士列陣四周,槍戟如林。

忽聞鼓樂哀鳴,孫權素服而來,身後跟着文武百官。

淩統見那棺槨,想起當日陳武爲護主而死的慘狀,不由虎目含淚。

“子烈!”

孫權撫棺大慟,“痛失股肱,如折孤一臂也!”

衆臣見狀,無不落淚。

張昭上前勸道:

“大王節哀,陳將軍在天之靈,必不願見大王如此。”

孫權拭淚,親自執紼引柩。

當棺木緩緩入土時,忽有親兵捧上一柄斷刀——正是陳武臨終時所持。

孫權持刀泣曰:

“此刀隨子烈征戰十餘載,今當陪葬!”

孫權與陳武的關係非常好。

主要因爲陳武非常敬重孫權,對他忠心耿耿。

在失去了一個忠心耿耿的將士時,孫權便再是無情無義,也忍不住爲之悲痛。

孫權正欲將斷刀放入棺中,忽似想起什麼,轉頭問侍從:

“子烈生前最寵愛的那個會彈琴的姬妾何在?”

侍從低聲答道:

“回大王,正在府中守靈。”

孫權紫髯微動,沉聲道:

“傳孤令,賜她白綾三尺,隨子烈同去。”

此言一出,滿場文武俱驚。

張昭手中笏板“啪嗒”落地,顧不得拾取,急步出列:

“大王不可!”

“活人殉葬乃蠻夷陋習,中原早廢數百年矣!”

這裡張昭刻意提到中原早就廢除了這個陋習。

言外之意,中原之外的地方依然存在活人殉葬的儀式。

這也是孫權爲什麼會理所當然的提出這個要求的原因。

因爲江東就是存在活人殉葬的陋習。

事實上,除中原外,其他許多地方的文明都還不算開化。

比如歷史上的諸葛瑾,小妾生的兒子不養,直接遺棄。

這在當時的江東人看來,是一個非常賢明的舉動。

因爲這保證了正妻與嫡長子的地位。

從這裡也不難看出,北方不僅僅是生產力較南方更爲發達。

就連思想文明,都遙遙領先數百年。

孫權眉頭一皺:

“子布何出此言?”

“子烈生前最疼此女,令其地下相伴,豈非美事?”

張昭苦口婆心勸道:

“昔年秦穆公以子車氏三良殉葬,致使秦國無才,軍力下降。”

“以致無力東征,《黃鳥》之詩至今聞者落淚。”

“秦國因此失士人之心,終至衰微!主公欲效此愚行乎?”

呂範亦出面跪諫:

“魏武子病篤時命嬖妾殉葬,其子魏顆卻將此女改嫁。”

“後與秦將杜回戰,見一老人結草絆倒杜回,方知是妾之父報恩。”

“足見天道好生,請大王三思!”

孫權甩袖冷笑:

“爾等只知引經據典,可知將士們要什麼?”

忽轉向陳武長子陳修,“汝爲嫡子,以爲如何?”

陳修伏地顫抖,半晌方道:

“父父親生前確最寵愛琴姬”

淩統在武官隊列中看得真切——

陳修說這話時,其弟陳表在旁暗扯兄長官袍,卻被陳夫人狠狠瞪了一眼。

當夜,吳王府書房,孫權獨坐案前。

燭火搖曳間,張昭被秘密召入。

“子布可知孤今日爲何堅持己見?”

孫權沉聲問道。

張昭嘆息:

“老臣斗膽猜測,大王是要做給活人看。”

孫權紫髯顫動,沉聲點頭:

“正是如此,逍遙津新敗,將士離心。”

“孤就是要讓武人知道——”

“跟着孫仲謀,生享富貴,死極哀榮。”

“可這代價.”

“一個婢妾罷了!”

孫權冷笑,“陳夫人早嫌此女爭寵,陳修怕分家產,那些武將們”

說着,取出一卷竹簡,“先生且看看今早各營聯名上書。”

張昭展開一看,竟是程普、韓當等老將聯名請求厚葬陳武的奏章,字裡行間隱約有“全其侍眷”之語。

即武將們,大多支持讓陳武的小妾陪他殉葬。

這是爲什麼呢?

在衆人看來,死後還有親人伺候,這就跟生前一樣了。

等於死後都有人陪伴,那黃泉路上就不會寂寞了。

所以武將們大多是支持這一殉葬儀式的。

次日,孫權正式下令,讓琴姬給陳武殉葬。

葬禮過後,孫權親赴各營犒軍。

所到之處,將士們皆單膝跪地,聲淚俱下:

“願爲大王效死!”

這就是孫權收買人心後的效果。

他爲了養士,讓武將們效忠他,他不惜放低姿態與武將們相處。

所以要通過讓小妾殉葬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陳武的關愛。

最後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吳軍將士們都對孫權這個行爲十分感動,紛紛表示願意爲他效忠。

因爲在衆將看來,孫權這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給咱們風風光光的辦葬禮。

讓我們死後也有人陪伴,真是太感動了。

而陳武的家人呢?

他們其實也對孫權這個行爲十分感激。

他們認爲這是一種高規格的很體面的葬禮儀式。

他們心裡期待這個儀式,但抹不開面子,不好主動提出來。

而當孫權辦了此事後,可謂大塊人心,大夥兒都高興。

但孫權這個行爲莫說在現代,即使是在古代也是飽受批判的。

因爲此前說過,中原都已經廢除這個陋習了。

從漢朝初年廢除,到明朝初年才恢復。

這中間的一千多年間,明確記載的殉葬實例是非常少的。

即便是封建時代,傳統觀念也是隨着時代在不斷進步的。

比如東晉的史學家孫盛就對此評價孫權說:

“孫權這個行爲實在是缺大德。”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禍福報應都是有應驗的,難怪孫權建立的國祚會那麼短命。”

“這不活該嗎?”

當然,你要站在孫權自己的角度,他與陳武關係私下確實不錯。

史書叫,“尤爲權所親愛,數至其家。”

孫權這麼做,也是怕陳武在地下感到孤單。

就想着把他最喜愛的人送過去陪他。

但有一說一,

在陳武心中,他最愛的哪裡是他的小妾啊?

那肯定是願意爲其捨命效忠的孫權啊!

你要真怕陳武孤單,你孫權萬完全可以直接抹脖子下去見他嘛。

至此,逍遙津戰事告一段落。

……

(本章完)

第364章 真正高明的國家博弈,是花錢流別人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351章 孫權:合肥,孤來了!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347章 夙興夜寐,司馬治蜀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115章 劉備我的軍師可比蘇秦張儀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國家經濟,發行新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353章 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鼠輩得其名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
第364章 真正高明的國家博弈,是花錢流別人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351章 孫權:合肥,孤來了!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347章 夙興夜寐,司馬治蜀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37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兒輩們皆已成婚,元老們終究是真的老了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115章 劉備我的軍師可比蘇秦張儀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國家經濟,發行新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353章 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鼠輩得其名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