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

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

揚州,丹陽。

城內寒風凜冽,官署內炭火噼啪作響。

主簿周顯手持邸報匆匆入內,見袁胤正斜倚胡牀,把玩着一枚和田玉印,那是齊王新賜的恩賞。

“府君,江東傳來消息,陸遜被孫權拜爲新都太守,距我丹陽僅一地之隔!”

周顯躬身遞上文書,聲音透着不安。

袁胤懶懶擡眼:

“陸遜小兒,乃一書生,紙上談兵之輩耳,何足爲慮?”

他摩挲着玉印上的螭鈕,“上月吳使還贈我溫縣的大柑子,說是吳侯親自使人採摘的,言辭謙卑得很。”

周顯急趨兩步:

“府君明鑑!丹陽地瘠民貧,守軍已多年不曾上陣殺敵。”

“若吳人突襲,我丹陽根本守禦不住。”

“而淮南又距此隔着長江天塹,不能第一時間支援過來。”

“府君宜早做準備。”

“荒唐!”

袁胤突然擲印於案,驚得炭盆火星四濺。

“我乃李相妻兄,丹陽背靠齊國百萬雄師!”

“孫權小兒與我敢動刀兵?”

“況江東之地本就是我袁氏所有,孫氏當年也不過我是袁家一守護之犬耳。”

“……哼哼,只可惜養狼當犬看家難吶。”

窗外北風呼嘯,卷着落葉拍打着窗櫺。

袁胤身在江東,僅佔據一郡,因爲他有着刻在袁氏骨子裡的傲慢。

一直認爲孫氏是背刺袁氏才獲得江東的,如今就算江東已經歸孫氏所有,他也心中不服。

當然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現在是替劉老闆打工,背靠齊國。

有齊國撐腰,自然沒必要對吳人有什麼好臉色看。

所以每次面對到訪的吳使時,都頤指氣使。

而吳使每次也都選擇了忍讓,這更加使得袁胤看不起吳人。

周顯眼眸一蹙,忽然壓低聲音說道:

“如今中原陷入戰爭泥潭,府君可還記得——”

“開戰前,齊王在密令中提及,待中原戰事平定以後。”

“便調府君入朝任太僕,若這期間丹陽出了什麼變故……”

言外之意,袁胤這些年在丹陽資歷也熬得差不多了。

你幫齊王鎮守邊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如今馬上就要苦盡甘來了,等戰爭勝利後,就把你調到中央工作去。

到時候憑藉你的資歷,再加上李相爺姻親的身份。

混個九卿都不成問題啊。

果然,袁胤聞言,神色微動。

周顯趁機再諫:

“陸遜雖然年幼,但很早便已入仕,輔佐孫權。”

“況且孫權早不讓其上任,晚不讓其上任,偏偏在齊王全並河南之時上任。”

“其心難測,不可不防啊。”

“夠了!”

袁胤煩躁地揮手,卻又忽然眯起眼睛。

“不過……足下可遣人攜賀禮走赴新都,探探虛實。”

“喏。”

於是,丹陽當即安排了一名使者出訪新都,刺探陸遜虛實。

新都太守府內藥香瀰漫。

陸遜接到袁胤使者將至的急報,當即擲下手中兵書,對左右笑道:

“此必是袁胤遣人前來探我虛實。”

參軍朱然會意,問:

“既如此,府君打算如何應對?”

“現在呂將軍那邊還沒有完全處理好荊州事務,我們不可冒然與齊人交戰。”

攻丹陽與攻荊州必須同時進行。

因爲一旦哪邊先攻了,另一邊就有了防備了。

所以兩邊步調必須得要同步。

但顯然,荊州那邊的工作要比丹陽麻煩許多。

陸遜的難題不在於如何攻取丹陽,而是如何在呂蒙準備好之前,儘可能地穩住丹陽人。

陸遜站起身來,沉吟道:

“我且詐病,以慢其心。”

“諸君可爲我準備。”

說罷,當即解冠散發,命人取來生薑汁塗在眼瞼、額角。

不過片刻,他便雙目通紅,面色蠟黃,活似久病之人。

“快,將炭盆撤去半數,被褥浸些冷水。”

陸遜邊咳邊褪下外袍,只着單衣臥於榻上。

又命人煮了苦蔘湯置於案頭,滿屋頓時苦氣熏天。

俄頃,使者被請入內。

但見陸遜裹着溼被瑟瑟發抖,榻邊銅盆裡還殘留着可疑的污血。

那其實是下人提前準備好的雞血。

“誒呦,陸府君這是.”

使者故作關切,突然伸手去探陸遜額頭,卻被他偏頭躲過。

侍從連忙上前將之攔住。

“使君小心傳染!我家主公水土不服,染了江東瘴疫。”

(東漢是二元君主制,下人可以對地方官稱臣)

使者連忙縮回手,轉而暗中觀察。

只見陸遜喉結滾動,突然“哇”地吐出一口“血痰”,旋即喘息道:

“……失……失禮了”

那痰盂裡早被悄悄放了硃砂,入水便化開如血。

“江東確實是疫病多發之地。”

使者假意嘆息,目光卻不斷在陸遜身上打量。

旋即又突然發難問道,“聽聞府君三日前似還在巡視城防?”

言外之意,你小子三天前不好好好的麼,怎麼突然就病了?

榻上陸遜渾身一顫,猛烈咳嗽,侍從急智道:

“正是那日淋雨,這才染了疾疫!”

說着掀開被角,露出陸遜腰間暗敷的瘡藥,那是搗爛的芙蓉葉。

使者見那“潰瘡”膿血模糊,終於信了八分:

“府君病勢如此沉重,下官實在也對此痛惜不已。”

“實不相瞞,下官也是奉了袁使君之命前來探訪。”

“本意是爲了恭賀府君新官上任,不想染此惡疾。”

“惜哉,痛哉……”

陸遜突然掙扎起身,手指抓住使者衣袖:

“慚愧啊!請轉告袁公”

話未說完又劇烈咳嗽起來,將早含在口中的薑汁噴了使者滿袖。

“就說陸遜.來日方長”

使者生怕被陸遜傳染,連忙掙脫,旋即作揖拱手道:

“一定一定,在下會將府君的病情如實轉告給我家主公的。”

然後以不打擾陸遜休息爲由,正式向他辭別。

寒風呼嘯,新都城外。

陸遜負手立於城樓,目送着袁胤使者的車駕漸行漸遠。

方纔還病容慘淡的臉上,此刻已恢復血色。

“不想丹陽區區使者,也敢如此倨傲。”

陸遜撣了撣衣袖上殘留的薑汁,冷笑道:

“入府不行禮,探病不退避,言語間盡是試探。”

朱然遞過熱巾,搖頭嘆道:

“袁胤倚仗齊國之勢,向來如此。”

“去歲吳使赴丹陽賀歲,竟被當庭質問江東兵備。”

提到這裡,朱然便恨得咬牙切齒。

一個小小的丹陽太守,竟然敢隨便對他們東吳的內政指指點點。

偏偏吳人又不敢反駁,就這麼忍氣吞聲了許多年。

所以,每一個吳人都盼着早點收復丹陽。

陸遜接過熱巾拭面,眼中精光閃動:

“倒是難爲前任的新都太守了。”

他望向丹陽方向,嘴角微揚:

“不過這份窩囊氣”

突然將熱巾擲入一旁的火盆,嗤的一聲騰起白霧。

“也該到頭了!”

……

丹陽官署內,袁胤一邊吃着柑子,一邊聽着使者的彙報。

他突然前傾身子:

“陸伯言當真病重嘔血?”

“屬下親眼所見!”

使者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說道:

“那痰盂中血色做不得假。”

“更兼其腰間惡瘡潰爛,藥童換下的繃帶盡是膿血。”

“此人必是染了惡疾。”

周顯皺眉插話:

“陸遜年少有爲,前些日子都還好好的,怎會突然”

“誒~”

袁胤擺手打斷,將沒吃完的柑子放在案上、

“江東溼瘴最是傷人,當年孫策何等好漢,不過二十六歲便死了麼.”

孫策的死與他遇刺雖然有着脫不開的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孫策並不是直接被刺死的。

是被刺傷以後,沒能把病治好才死的。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江東多瘴氣,傷口很容易感染。

從而滋生出病菌。

所以像丹陽這種窮山惡水的地方,是沒有多少人願意過來的。

袁胤也明白這裡面的工作有多困難,就盼着早點兒升遷,早點兒搬到氣候相對宜居的中原去。

念及此,袁胤忽然道:

“來啊!傳令,犒賞三軍!”

周顯詫異道:

“府君!縱使陸遜病重,這新都防務也不該就此鬆懈纔是。”

“糊塗!”

袁胤霍然起身,腰間組玉佩叮噹作響。

“陸遜若死,吳人必要另派太守。”

“等他們交接完畢,怕不是要等到開春了。”

踱到江東地圖前,手指重重點在新都位置。

“屆時齊王早已平定中原,我倒要看看吳人如何襲取我丹陽。”

窗外忽有寒鴉驚起,周顯望着地圖上丹陽孤懸的標記,欲言又止。

袁胤卻已哼着小調,轉去後堂試穿新制的九卿禮服了。

孫權聽說陸遜病了,心甚怏怏。

呂范進言道:

“陸伯言之病,必是詐耳,只爲慢袁胤之心。”

“非真病也,願吳侯勿憂。”

孫權便道:

“子衡既知有詐,可去往新都爲孤視之。”

呂範領命,星夜至新都,來見陸遜,果然不見着有病色。

呂範開門見山說道:

“某奉吳侯命,特來敬探伯言貴恙。”

陸遜拱手還禮:

“賤軀偶病,何勞探問。”

呂範便道:

“吳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時而動,空懷鬱結,何也?”

陸遜便解釋說道:

“非是某不盡心竭力,取丹陽易,平後事難。”

“吾取丹陽,不過覆手取物耳。”

“然荊州之地纔是重中之重,若呂都督不能先取,我新都亦不敢擅動。”

哦?

呂範眉梢一樣,沉吟半晌,目視陸遜,緩聲說道:

“聽聞呂都督至採桑後,便被阻在了夏口。”

“夏口由趙雲把守,此輩成熟穩重,只恐不易取。”

陸遜笑道:

“某已和呂都督通過書信,他言及已有計可取荊州。”

“願子衡勿疑。”

呂範連忙問是何計。

陸遜卻道:

“此事幹系重大,呂都督亦未向我言明是何計。”

“那伯言可能猜到是何計?”

“自然。”

“是何計?”

呂範連忙問。

陸遜笑着揮了揮手,“既然子明不肯明說,自然是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在下又何必去拆穿呢?”

“難道連吳侯都不能知道麼?”

“荊州之事幹系重大,還是謹慎爲妙的好。”

呂範聞言,沉默許久,然後嘆道:

“……好罷,願子明當真能爲吳侯取下荊州。”

“我這這便回報吳侯去,伯言亦當時時緊盯丹陽動向。”

“自然。”

二人辭別,各自回去。

不表。

……

話分兩頭,呂蒙自拜訪完馬謖回到採桑口以後,確定了公安港就是他奪取荊州的突破口。

他回到衙署,當即命人修書一封,具名馬、異錦、酒禮等物。

遣使齎赴夏口,來見趙雲。

時趙雲正在城頭巡視城務,忽報說江東都督呂蒙遣人送來禮物與書信,特來拜見將軍。

趙雲便道:

“禮物可送人送回去,書信留下。”

隨後,將使者請入,得其書,其書略曰:

“子龍將軍麾下”

“蒙以凡才,謬膺重寄,奉命移鎮柴桑。”

“夙夜憂惶,如履薄冰。”

“竊思江夏要衝,素賴將軍威德鎮撫,南北安堵。”

“今蒙猥居鄰境,實非所宜,唯恐麾下將士疑忌,致生嫌隙。”

“蒙雖不敏,亦知孫劉盟好之重。”

“故已具表上呈吳侯,乞骸骨歸鄉,願薦賢者以代。”

“倘得卸甲,必當親詣夏口,負荊請罪,以明心跡。”

“時值深秋,江風凜冽,伏惟將軍珍攝貴體,勿以蒙爲念。”

“臨書惶悚,不知所云。”

趙雲覽畢書信,見其字跡虛浮,言辭卑怯,不禁莞爾。

侍從見主將神色,問道:

“將軍何故發笑?”

趙雲收信入匣,對吳使溫言道:

“呂都督過謙了。”

“煩請足下轉告,就說孫劉盟好,乃諸葛使君與齊王夙夜掛懷之事。”

“今都督鎮守柴桑,但以和睦爲念,何須辭官?”

遂命親兵取來錦盒:

“此乃荊州特產的安神茶,可助呂都督調養心神。”

又添錦緞十匹,“江風寒冽,權表心意。”

帳外忽起東風,捲動案上信箋。

軍正夏侯蘭忽然開口說道:

“雲兄,呂蒙此信,未免謙卑過甚。”

“不知是否有詐?”

這夏侯蘭乃是常山真定人,與趙雲是同鄉。

兩人情同手足。

趙雲在劉備這裡發跡以後,便向劉備舉薦了夏侯蘭。

劉備便使其留在趙雲的部曲中,當一個掌管刑法的軍正。

平日聊軍務時,兩人無話不談。

趙雲擺手止之道:

“鄰邦禮敬,何必多疑?”

“哦?難道雲兄就不擔心呂蒙使詐,襲我荊州?”

“……呵呵,蘭弟未免太多疑了。”

“雲就守在夏口,不管呂蒙是否使詐,須放着我死。”

“否則休想越過夏口。”

夏侯蘭想想也是,不管呂蒙使什麼奸計,他們都在這裡守着。

不會出事的。 乃不復爲備。

呂蒙寫信穩住趙雲之後,又給馬謖寫了一封信。

其書略曰:

“幼常參軍足下:”

“蒙再拜致意,前番公務一晤,得睹參軍經緯之才,常懷欽慕。”

“今冒昧致書,實有要事相托。”

“江東自周公瑾歿後,主和之聲日盛。”

“蒙雖總領軍事,然程普、黃蓋等輩,猶持寧爲玉碎之論。”

“每思參軍順勢而爲之教,未嘗不撫膺長嘆。”

“愚竊以爲,當密移軍械輜重於荊州。”

“一則削江東戰備,使頑固者無恃。”

“二則可爲參軍晉身之資。”

“現已備得樓船三十艘,假以商旅之名,唯慮子龍將軍察覺。”

“若參軍能疏通沿江關隘,使物資安然入境,則他日齊王論功,參軍當居首勳。”

“蒙情願退居幕後,但求江東百姓免於戰禍。”

“此事機密,萬勿泄於第三人。”

“絹短情長,企盼迴音。”

……

馬謖於衙署中展讀呂蒙密信,喜形於色,竟不慎碰翻案上燈盞。

“天助我也!”

馬謖擊掌而笑,當即取印信批下通關文牒。

左右侍從疑道:

“近日江防甚嚴,參軍何故簽發商船特許?”

馬謖振袖而起:“此乃諸葛使君密令,爾等豈能知曉?”

遂命心腹持令箭往各渡口傳令:

“凡江東商船,一律免檢放行。”

或有人諫道:

“可否先知會一聲趙將軍?”

馬謖暗忖,若知會了趙雲,他知曉其中緣故,肯定會與他爭功。

到時候全並江南之功便會被別人分去,還是自己獨攬其功的好。

於是說道:

“趙將軍把守荊州門戶,就不勞他多費心思了。”

“只讓過往商船,從我這邊走就是。”

經過一番折騰,呂蒙總算得到了能偷過長江防線的許可。

呂蒙正式開始點兵,馬步水三軍,皆選精兵,伏於舟冓、舟鹿船中。

然後揀選會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

次調韓當、潘璋、丁奉、賀齊等四員大將,相繼而進。

駕快船往荊州方向去。

晝夜趲行,直抵北岸。

江邊烽火臺上守臺軍盤問時,吳人答曰:

“我等皆是東吳客商,也江風受阻,到此一避。”

“我等有馬參軍特許。”

言罷,將馬謖送的憑證遞上去,隨手又送了些財物給守臺軍士。

軍士乃是馬謖管下,因被提前打了招呼,又得了好處,自然信之。

遂任其停泊江邊。

約至二更,舟冓、舟鹿中精兵齊出,將烽火臺上官軍縛倒。

暗號一聲,八十餘船精兵俱起,將緊要去處墩臺之軍。

盡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個。

於是長驅大進,徑取公安,無人知覺。

而馬謖早早地率屬官在碼頭等候,望着江面漸近的商船隊,忍不住輕笑:

“呂子明果然守信之人。”

“參軍,是否先查驗貨物?”

副將在一旁低聲問道。

馬謖不悅地擺手:

“本官親自簽發的通關文書,還能有詐?”

說着整了整衣冠,迎向靠岸的首船。

船板剛搭上岸,就見呂蒙一身素服走出船艙,遠遠拱手:

“勞動馬參軍親迎,蒙實在過意不去!”

馬謖笑着還禮:

“都督辛苦,不知首批軍械”

話音未落,忽聽“咔嚓”一聲脆響。

呂蒙突然掀翻身旁貨箱,露出滿箱寒光閃閃的環首刀。

還不等荊州軍反應過來,韓當已從船艙暴起,一刀劈落碼頭旌旗:

“東吳兒郎,建功立業就在今日!”

霎時間,三十艘樓船同時掀開苫布,八千精甲如潮水涌出。

藏於暗艙的賀齊部射出箭矢,精準命中烽火臺

丁奉率水鬼隊潛入水中,鑿沉了港內巡邏戰船

潘璋的輕騎兵竟從舟冓船驅馬躍出,直奔城門。

衆人分工明確,顯然是提前演練了很久。

“呂蒙!你.”

馬謖驚怒交加,佩劍才抽出一半,就被親兵拽着後退。

混亂中他的冠冕不知去向,髮髻散亂如瘋婦。

呂蒙站在船頭大笑:

“多謝參軍通關文書!”

說着張弓搭箭,一箭射落城頭“齊”字大旗。

廖化拼死護着馬謖突圍,卻被韓當截住去路。

眼看就要被擒,馬謖突然推倒身旁火盆。

趁着烈焰騰起,他竟然脫了官袍混入亂軍,轉眼消失得無影無蹤。

比及天明,呂蒙站在濃煙滾滾的公安城頭,望着滿地狼藉。

有士卒來報:

“尋遍全城,不見馬謖蹤跡。”

呂蒙正色道:

“喪家之犬,不足爲慮。”

“眼下取荊州纔是當務之急。”

“傳令,軍士入城以後,如有妄殺一人,妄取民間一物者,定按軍法處置。”

原任官吏,並依舊職。

將衆官吏的家屬另養在別宅,並不加害,也不許閒人攪擾。

恰逢大雨,呂蒙上馬引數騎點看四門,穩固公安時。

忽見一人取民間箸笠以蓋鎧甲,呂蒙乃喝左右執下問之。

竟是其同鄉之人也。

呂蒙乃道:

“汝雖系我同鄉,但吾號令已出,汝故犯之,當按軍法。”

其人泣告曰:

“其恐雨溼官鎧,故取遮蓋,非爲私用。”

“乞將軍念同鄉之情!”

呂蒙正色道:

“吾固知汝爲覆官鎧,然終是不應取民間之物。”

於是叱左右推下斬之,梟首傳示畢。

然後收其屍首,泣而葬之。

自是三軍震肅。

呂蒙乃催督各路軍馬,即刻殺奔江陵。

江陵乃荊州之心,得江陵者便得荊州。

因爲它是整個中國南方的交通大樞紐。

身處漢水、長江、揚水、夏水、湘水等諸多水道的黃金分割點。

控制住江陵,就等於控制了荊州最重要的水路交通。

……

荊州,江陵。

城頭朔風如刀,馬良晨起梳洗時,忽聞城外鼓角震天。

他手中犀角梳“啪”地落地,連忙問何事吵鬧。

“報——東吳大軍已至北門三裡!”

“什麼!?”

馬良大驚,踉蹌奔上城樓,只見晨霧中旌旗如林。

當先“呂”字大旗獵獵作響。

他一把抓住守城校尉:

“長江天塹重重,吳人如何飛渡?!”

校尉面如土色:“各烽燧昨夜皆無預警……”

正驚疑間,一隊殘兵跌撞入城。

爲首者衣甲盡赤,哭拜於地:

“馬參軍中計!公安……公安已陷!”

“吳人假扮商旅……騙過……”

話未說完便昏死過去。

馬良眼前一黑,扶住女牆纔沒跌倒。

他望着城內稀疏散落的守軍,又望向城外黑壓壓的吳軍。

江陵精銳皆佈防在外,此刻城中老弱不足五千。

最關鍵的是,因爲沒有想到吳人會突然兵臨城下。

所以江陵是沒有提前堅壁清野的。

這也就意味着,吳人可以輕鬆打造攻城器械,充分利用野外資源。

“荊州……危矣!”

“幼常糊塗啊!”

他指甲深深掐進城牆磚縫,青灰的磚粉簌簌落下。

“季常先生何故喪氣?”

一聲暴喝傳來。

只見劉循、李嚴、張任各率親兵奔上城樓。

這些益州舊部雖僅百餘人,卻個個甲冑鮮明。

畢竟是一起逃難,追隨到現在的親兵,精氣神自非尋常軍士可比。

“現在吳人已經兵臨城下,先生不想着如何禦敵守城,何故作此長嘆?”

劉循大聲質問道。

“……唉……公等有所不知。”

“我江陵防線,主要有賴周遭幾個重鎮,與烽火臺的信號傳遞。”

“可因吾弟之過,被吳人騙過了公安港,使得城下一夜之間會集了三萬吳軍。”

“我江陵又未來得及堅壁清野,只怕很難來得及撐到其他城池的援軍過來了。”

“江陵一失,則荊州必失。”

“則我馬氏成了齊國的罪人,我等將”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張任聞言大怒,說道:

“大丈夫得死於沙場者,幸也!”

“汝既食齊祿,就當以死報國。”

“在此長吁短嘆,豈是丈夫所爲?”

劉循也走過來安慰他道:

“我父子是無家可歸之人,這些日子全賴荊州人照顧,才得有肉食果腹。”

“如今輪到我們幫你了。”

說着,把手往後一招。

數十名益州兵走來,個個精神抖擻。

劉循大聲道:

“如若城破,我等亦難身免。”

“汝等已失一家,豈望再做那飄零之喪家犬乎?”

此言一出,衆益州兵齊聲高呼:

“戰!戰!戰!”

“殺賊!殺賊!殺賊!”

他們只有幾十人,卻爆發了極強的鬥志。

他們也不會不知道敵我力量有多懸殊,但都抱着必死的心態,情願與吳人決一死戰。

李嚴一捋鬍鬚,對馬良說道:

“諸葛使君在時,多施德政,有恩於荊州百姓。”

“公何不去說百姓一同守城。”

“我軍民一心,未必便不能撐到趙將軍、潘將軍他們過來支援。”

馬良聞言,很快也恢復了理智,向三人拱手道:

“多謝三位!”

“適才因爲弟之故,一時昏了頭。”

“公等說得對,爲今之計,只有一戰!”

於是衆人分工明確,各自準備防務去了。

馬良立於城中央的鐘鼓樓上,突然揮劍斬斷鍾繩。

沉重的鐘聲轟然震響,驚起滿城飛鳥。

人羣騷動起來,紛紛聚集過來。

“江陵父老聽之!”

馬良扯着嗓子,喊出來前所未有的聲量。

“吾等世居荊土,沐浴漢恩。”

“昔大旱三載,田疇焦裂,諸葛使君星夜馳援。”

“發齊中之粟,活我百姓。”

“鑿井修渠,澤被後世!”

今井臺石刻猶在,爾等腰間糧袋尚存,豈忘此恩耶?”

“然吳人呂蒙,狼子野心,詐稱盟好,陰行盜寇之舉!”

“白衣渡江,襲我公安。”

“今又陳兵城下,欲奪我桑梓,毀我宗廟!”

“若城破之日,爾等妻女,必遭凌辱。”

“爾等田宅,盡爲敵有!”

“老者填於溝壑,幼者淪爲奴僕!”

“吾馬良今日立誓於此——”

“寧碎首於城牆,不苟活於敵手!”

“願以滿腔熱血,染此漢家旌旗!”

“諸君若念使君活命之恩,若懷祖宗鄉土之戀,當執戈矛,共守此城!”

“老弱婦孺可運石遞箭,壯者隨我登城殺賊!”

“縱使力竭身死,亦叫吳狗知我——”

“江陵之民,骨硬如鐵!”

“荊州之地,寸土必爭!”

“今日,吾等不爲功名而戰,不爲爵祿而戰!”

“只爲子孫後代,能昂首立於天地之間!”

“來吧,同袍們!”

“將這羣瘟疫趕出我們國家!!”

馬良的聲音振聾發聵,他非常有演講才能。

極其善於煽動人民情緒。

着重強調了諸葛亮的恩情,又痛罵吳人的無恥。

情緒調動拿捏的死死的。

其演講之詞,不可不謂振聾發聵。

全城瞬間爆發出震天吼聲。

“江陵之民,骨硬如鐵!”

“荊州之地,寸土必爭!”

“殺吳狗!殺吳狗!”

忽然北門傳來號角聲,原來是呂蒙已經開始攻城了。

馬良最後掃視滿城百姓,只說了六個字:

“諸君,隨我殺賊。”

此一語,竟比千言萬語更催人熱血。

霎時間,菜刀、鋤頭、門閂如林舉起,連三歲稚童都攥緊了撿來的箭矢。

城南鐵匠鋪錘聲驟急,王鐵匠赤膊揮汗,將耕犁熔鑄成矛頭。

其妻率鄰婦拆門板爲盾,指甲崩裂猶自不覺。

馬良望此景象,熱淚濺在衣襟上,忍不住感嘆:

“今日方知,何爲‘民心即長城’!”

然而,無論如何江陵軍民要面對的,都是早有準備的三萬吳國精銳。

他們必須撐到趙雲、潘濬他們的援軍到來。

否則,荊州必危!

馬良組織着百姓開始登城禦敵。

另一邊劉循、李嚴也帶着自己的親兵去幫忙守城。

張任自然也不例外,一名親兵跑來告訴他兄弟們已經準備好了。

“……嗯。”

張任頷首,望了一眼身後的鐵胎弓。

(本章完)

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362章 李相從不犯錯,他如果錯了,一定是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295章 劉備:爲什麼不學曹操?爺們要臉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362章 李相從不犯錯,他如果錯了,一定是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362章 李相從不犯錯,他如果錯了,一定是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357章 年少莫愁前路險,等閒逆水寒關,更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391章 論單打獨鬥我不怵你,論行軍佈陣我更比你強!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
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362章 李相從不犯錯,他如果錯了,一定是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295章 劉備:爲什麼不學曹操?爺們要臉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362章 李相從不犯錯,他如果錯了,一定是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362章 李相從不犯錯,他如果錯了,一定是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357章 年少莫愁前路險,等閒逆水寒關,更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第297章 劉備賜婚,李翊感慨:大王真是害苦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391章 論單打獨鬥我不怵你,論行軍佈陣我更比你強!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