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國家經濟,發行新

成都,魏王宮。

時年五十八歲的曹操,此刻已經鬚髮盡白。

他立於殿前的巨幅輿圖之前,手指劃過秦嶺山脈,眉頭深鎖。

“蜀道崎嶇,寸步難行。”

“今我軍據有益州,若不通郵驛,政令難達四方。”

“軍情又何以速傳?”

要想富,先修路。

尤其是西川之地,曹操要想壯大自身實力,必須將蜀地的交通連接在一起。

趙儼拱手道:

“大王明鑑。”

“自入蜀以來,各地文書傳遞遲緩,往往旬月方至。”

“若不整頓驛道,恐生內亂。”

司馬朗亦上前一步,諫言道:

“臣考察蜀中舊驛,多因戰亂荒廢。”

“依臣之見,當重建亭障,增設快馬。”

“便使成都與漢中一線暢通。”

漢中既是川蜀門戶,又是蜀地重要的北伐基地。

打通漢中與成都之間的聯繫,可謂是目前蜀魏政權軍事戰略的核心。

“善,此事便交由卿等督辦。”

曹操頷首,又指向漢中地圖。

“此外,劉備虎踞中原,虎視眈眈。”

“孤欲以漢中爲北伐根基,須速通關中。”

計劃既定,曹操即吩咐手下人執行。

使者持節而至,朗聲宣詔:

“魏王有令:拜曹仁爲漢中太守。”

“整軍經武,開鑿山道,以通糧運!”

曹仁單膝跪地,沉聲道:

“臣領命。”

漢中太守相當於曹魏的北部地區的軍事最高長官,曹操依然習慣用自己的宗室。

待使者退下之後,副將低聲問詢道:

“將軍,漢中羣山環繞,如何開闢新路?”

曹仁沉聲道:

“昔秦國能開金牛道,我魏中豈無此能人乎?”

“傳令!徵調民夫三萬。”

“分修子午、儻駱、褒斜、金牛四道!

一聲令下,蜀地的官軍立馬開始行動起來。

郊野外,寒風刺面。

里正敲着銅鑼,穿村過寨,扯着嗓子嘶喊:

“魏王有令!三丁抽一,修驛開道——”

“魏王有令!三丁抽一,修驛開道——”

跟在里正身後的,是一羣官兵。

他們挨家挨戶開始抓人。

王家老漢死死攥住兒子的手腕。

“官爺,我家就這一根獨苗啊!”

里正一腳踹翻陶甕,粟米灑了滿地。

“曹將軍說了,抗命者以通敵論斬!”

里正相當於是村長。

但他的權力遠比村長大得多,不僅能夠負責管理戶籍,徵收賦稅。

還起到維護治安、調解糾紛等的作用。

本質上是皇權在基層的延伸,具有行政強制力。

所以,曹氏肯定是專門扶持了聽話的人上來。

以便配合他們的基層工作。

那裡正爲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自然盡心竭力爲曹家人辦事。

很快,十七歲的王栓被麻繩捆着手腕,與同鄉百餘人串成長隊,趕往漢中修路。

“快點!磨蹭什麼!”

監軍的皮鞭抽在裸露的脊背上,王栓肩頭的纖繩深深勒進皮肉。

三百民夫正拖拽一根巨木,沿着儻駱道的峭壁緩緩移動。

“啊——!”

前方突然傳來慘叫。

王栓擡頭,看見同村的李叔腳下一滑,連人帶石墜入深淵。

監軍探頭望了望雲霧繚繞的谷底,撇嘴道:

“少個吃閒飯的。”

當日,王栓被安排派去負責鑿孔。

他懸在千仞絕壁之上,鋼釺一次次砸向巖縫。

虎口震裂的血染紅釺柄,卻不敢停。

昨日有個少年歇了口氣,就被監軍一刀砍斷繩索……

正午烈日下,一位同村的民夫突然栽倒。

王栓摸到他滾燙的額頭,偷偷餵了口水。

待傍晚收工之時,卻見那位老鄉已經被拖到了崖邊上。

王栓不解其意,正欲聞訊。

那監軍卻開口說道:

“此人害了瘴氣,會傳染全隊的!”

話落,那監軍竟毫不猶豫地,一腳將人踹下深澗中去。

王栓見狀,死死咬住嘴脣,卻不敢發作。

在熬過一個個漫長的日夜之後,王栓與他所剩不多的老鄉,迎來了子午谷的雨季。

民夫們泡在泥漿裡夯土,夜裡擠在漏雨的草棚。

每天清晨,都有僵硬的身體被擡出去。

“第三百四十七個。”

老石匠在巖壁上刻着記號,突然劇烈咳嗽起來。

王栓幫他捶背時,摸到嶙峋肋骨上潰爛的瘡。

“別費心了,”老石匠推開他,“晚上就該刻我的編號了.”

是夜,大雨傾盆。

王栓靜靜地盯着草棚角落裡老石匠的屍首。

屍體已被雨水泡得發白,眼窩裡積着水,像是在流淚。

“還要死多少人?”

王栓突然踹翻陶碗,碎碴濺到衆人臉上。

“明天是你,後天是他!”

他抓起鑿石鐵釺,“橫豎都是死,不如拼了!”

瘸腿的張老漢拽他褲腳:

“栓子!曹軍有刀有馬……”

“刀?”

王栓劈手奪過他的鑿子,“我等豈無刀乎!”

他猛地砸向木柱,火星四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與其活活累死,不如就在起事!”

在王栓的鼓動下,夥伴終於下定決心加入他。

一開始,只有同棚的八個人跟着他。

他們摸黑捆了睡死的監工,用運石料的麻繩勒斷他的喉嚨。

至天明時分,王栓高舉血淋淋的鐵釺走在棧道上。

身後跟着的人越來越多——舂米的、鑿山的、拖木料的。

他們眼睛裡的恐懼漸漸燒成怒火。

華夏的老百姓最大的特點就是,如果不是真活不下去了,是不會造反的。

當他們選擇揭竿而起時,說明是真的已經走投無路了。

“反了!反了!”

監軍騎馬衝來,鞭子還沒揚起,就被飛來的石錘砸落馬下。

他爬起來時,臉上傲慢變成了驚恐:

“你……你們膽敢反抗魏王……那可是要殺頭的!”

王栓箭步上前,一釺子捅穿他大腿,嘶吼刀:

“殺頭?我全家早就餓死了!”

“又豈惜一顆人頭?”

衆人把監軍拖到未完工的棧道缺口。

王栓踩着他脖子,厲聲問:

“記得李叔否?就是從這裡,被你踹下去的。”

“好漢饒命!我家裡也有……”

“也有八十老母?”

王栓突然暴怒,掄起鐵錘將長釘鑿進他手掌。

“汝不知害了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時至今日,尚慾望活乎!”

慘叫聲中,釘穿四肢的監軍被架在棧道木架上。

王栓抹了把臉上的血。

“想活的,從這畜生身上踏過去!”

張老漢瞧見那監軍悽慘的模樣,顫巍巍不敢動。

王栓乃上前揪住他的衣領,喝道:

“你不過去,我就把你扔下山!”

他沒發現自己的聲音和監軍一樣狠。

當夜,山霧瀰漫,他們趁勢搶了糧倉。

王栓站在棧道高處,望着底下黑壓壓的人羣,大概有兩百多個衣衫襤褸的民夫。

他們手裡攥着鐵釺、錘子、削尖的木棍,眼神裡燃着渾濁的怒火。

“栓哥,咱們不如去投漢軍罷?”

張瘸子拄着木拐,聲音發顫。

“聽說劉玄德仁義著於四海,我們去到漢地,至少不至於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何況我們殺了監軍,曹氏定不會放過我們。”

“投漢?”

王栓一聲冷笑,“蜀道千里,只怕我們還沒出去,就已經被曹軍給截殺了!”

他猛地舉起鐵錘,“不如佔了這山頭,咱們自己當家,自己做主!”

衆人面面相覷,最終沉默地低下頭。

他們不懂天下大勢,只知道王栓帶他們殺了監工,分了糧倉。

他說的,大概是對的。

因爲跟着他,至少大概不用捱餓。

正午時分,就在衆人剛剛分完了粟米時,忽聽得馬蹄聲如雷。

震得棧道木板簌簌顫抖。

“是是虎豹騎!”有人尖叫。

王栓扒開人羣,瞳孔驟縮。

五十名裝備精良的騎兵如黑雲壓境,滾滾而來。

爲首將領面如刀削,鐵盔下的眼神冷得像冰。

“就這些螻蟻,也敢造反?”

曹純的聲音不大,卻讓所有人膝蓋發軟。

真正從沙場上走出來的人物,往往都有不怒自威感。

王栓喉頭發乾,卻強撐着舉起鐵錘:

“弟兄們!衝上去——”

聲落,無人動彈。

他回頭,發現張瘸子已經跪倒在地。

其他人丟下武器,瑟瑟發抖地蜷縮成一團。

王栓在他們眼裡看到了恐懼,一種刻在基因裡的恐懼。

儘管他們的人數,是對面的數倍。

可衆人連舉起武器反抗的勇氣都沒有。

“廢物!你們難道忘了,監工是怎麼折磨我們的?”

“放箭。”

曹純擡手,身後的虎豹騎訓練有素的齊齊拈弓搭箭。

第一支羽箭,瞬間貫穿了王栓的肩膀。

他還沒反應過來,第二支箭已將他膝蓋射穿。

他跪下了。

很快是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然後是數不清的箭雨。

他仰面倒下,看見無數箭矢如蝗蟲過境。

身後的同伴像麥稈般成片倒下。

慘叫聲、求饒聲、墜崖聲混成一片。

曹純策馬而來,鐵靴踩住王栓的喉嚨:

“知道你們爲什麼輸嗎?”

王栓張了張嘴,血沫涌出。

“因爲你們,連被記載的資格都沒有。”

曹純的劍刃映出王栓扭曲的臉。

“你自以爲你能成爲英雄。”

“但卻分不清大勢,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吾料想汝窮極一生,也未曾幹過如此大事。”

“可饒是如此,史書上只會寫——”

“建安十八年,漢中民亂,平之。”

劍光閃過。

王栓最後的意識,是看到自己噴出的血濺在黃土上,很快被馬蹄踏碎,滲進塵埃裡。

直到臨死的最後一刻,他才明白。

原來他們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資格,都不曾有過。

歷史從來不屬於他們,

只不過是王侯將相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罷了。

在魏軍的高壓之下,蜀地的道路很快被連通。

一座座高橋拔地而起,一條條棧道橫貫南北。

儘管在高橋、棧道之下,埋着累累白骨。

但曹操不在乎,

他一生對不起很多人,但在修路這件事上,曹操堅信。

史書上只會稱讚他對蜀地發展的貢獻,爲益州開闢了郵驛事業。

至於長埋地底的屍骨,誰會記得他們?

……

洛陽,內閣。

自李翊當上首相之後,便利用內閣的行政效率,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了。

爲的,就是盡力爲這個新生的國家注入活力。

其實,很早的時候,李翊就想過要改了。

但考慮到之前政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太多。

李翊也擔心大改,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所以一直託着。

如今自己既是大權在握,身邊又有一幫能吏當助手。

他便再無顧忌,可以放下心來進行整改了。

而改革的第一條,就是重整貨幣!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稱讚李翊的謀略、軍事才能。

然而李翊對自身最滿意的其實是抓經濟。

這纔是他的老本行。

發展纔是硬道理,而經濟永遠都是與發展綁定的。

既然要發展經濟,那自然需要重塑國家貨幣。

青玉令案前,李翊召開會議,正式提出他想要發行新貨幣的決定。

衆人原本見李翊興師動衆,以爲是什麼大事。

沒想到居然真是大事,是遠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嚴重的大事!

貨幣可不是能能夠隨便發行的。

“首相,爲何突然想起要發行新幣?”

陳羣當即起身質問。

“非是突然,而是籌謀已久。”

“我主雖然仍舊延用漢號,但畢竟不同於前後兩漢。”

“私以爲不該在繼續延用前朝貨幣,理應發行本朝貨幣纔是。”

李翊的意思就是,新朝新氣象。

咱們不應該在繼續用前朝的貨幣單位了。

但這個理由顯然不能服衆。

畢竟東西兩漢都是用的五銖錢。

也不見東漢人改換貨幣,怎麼到了咱們這第三漢,便要改貨幣了呢?

而且要說新朝,新朝最怕的就是折騰。

這個貨幣政策的改革,那是直接影響全國所有人。

比內閣改革都誇張,畢竟這隻影響朝堂。

而你要是敢去動全國人民的錢,萬一出錯,那是真的可能顛覆整個國家的。

一時間,內閣中的三分之二的人都變成了保守派。

覺得李翊這個決定太過激進了。

新興國家不應該折騰,上來就整這麼大的活。

“吾成立內閣的初衷,就是爲了諸位助我一臂之力,爲我們國家多做一些事實。”

“此陛下所知也。”李翊直接把劉備搬了出來。

說我們搞內閣出來,就是爲了去大刀闊斧的改革,解決一些弊病。

“而諸位卻全都畏難怕險,逡巡不前。”

“倘如是,要爾等何爲!”

李翊拍案怒叱。

衆人紛紛低頭,全都怕惹事,不敢發言。

“若是諸位不敢爲此事,依本相看,不妨擇日撤去內閣。”

“省得爾等空食國家俸祿!”

李翊重拳三連擊。

先以君臣之義道德綁架,又以大義的名分批評衆人怕事。

最後更是揚言要取消內閣。

那衆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取消內閣,他們的官位不也跟着沒了嗎?

這屁股都還沒坐熱呢,哪能說撤就撤?

“首相之言甚是,甄某以爲,發行新幣,大利於國家。”

“此事刻不容緩!”

甄堯當即發聲表態,表達了對李翊貨幣政策的支持。

陳羣卻保持了一名政客的冷靜,他再次聞訊李翊道:

“首相,爲何這麼着急要發行新幣?”

“此前董卓亂朝時,就曾爛造小錢,導致民不聊生。”

“如今國家好不容易穩定下來,再次改幣,只恐惹出事端來。”

李翊看向陳羣,正色說道:

“長文既然也知董卓曾經爛造小錢,那如何不改?”

陳羣頓時噎住。

正因爲董卓濫發小錢,使得漢朝的貨幣系統趨於崩潰。

使得大家對官府的鑄幣極不信任。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更喜歡以物易物。

即便曹魏統一了北方,以物易物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

可如果真讓以物易物成爲主流的話,那社會不反倒退步了嗎?

所以,恢復百姓對官府鑄幣的信任,提升政府信用刻不容緩!

事實上,

漢朝的貨幣問題一直是非常嚴重的。

因爲漢朝的官方貨幣是五銖錢。

而中國又是一個極度缺銅的國家。

兩漢時期,動不動就鑄造了幾十億的五銖錢。

這就導致銅礦用得差不多了。

兩漢倒是整體不缺錢了,可兩漢之後的子孫後代可就叫苦連天了。

因爲祖先們把銅用的差不多了,他們拿啥鑄錢?

所以,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都是有進行貨幣改革的。

蜀漢發行了直百錢,東吳發行了大泉幣。

曹魏也嘗試拉高了貨幣價值。

後世有很多人點評三國的貨幣時,把三國君主的所作所爲統一歸結爲了惡政。

認爲這是政府剝削老百姓的行爲。

比如蜀漢的直百錢,就是把原來的五銖錢當成了一百錢來用。

這樣一來,就會導致通貨極度膨脹。

而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政府試圖通過用大額貨幣來盤剝羣衆。

但實事求是的講,

wWW ¤тт kΛn ¤¢O

三國都有進行貨幣改革,本質上是受客觀條件影響,不得不強行給貨幣升值的無奈。

因爲市面上的貨幣不夠用了,你又拿不出多餘的銅來鑄更多的五銖錢。

可不就得把一錢當一百錢用嗎?

至於被一棍子打死是盤剝百姓,其實也沒那麼誇張。

它並不是一個“善政”、“惡政”的問題,而是一個市場經濟問題。

因爲市場會自我調節,第一次直百錢大量流入市場後引起的通貨膨脹,會很快達到平衡。

即雖然你的馬漲價到了百萬錢,但我的米也漲價漲到了一石萬錢。

從而達到了一種黑色平衡。

當然,如果非要說的話,魏蜀吳三國百姓有沒有受到負面影響呢?

那肯定是有的。

這也是李翊改革的觀點,發行新貨幣必然會伴隨着陣痛期。

早改早結束,拖到後面你只會更痛。

而漢朝的貨幣又是一個不能不改的問題,所以李翊一建立起內閣。

立馬要求發行新幣。

原則問題,不容半步退讓。

見李翊態度堅決,衆人迫於壓力,只得應從。

便問李翊具體打算怎麼改。

李翊乃排出三枚錢樣。

一枚是斑駁的舊五銖,一枚是董卓發行的小錢,一枚則是自己新鑄的樣本。

“諸公且看——”

他指尖點向案几上自己發行的新幣。

“如今剪邊錢與小錢,在市場上濫行。”

“百姓們仍多以物易物爲主。”

“若再縱容此劣幣橫行,則錢幣將會爛在官府手中。”

“故昨夜,我已經與陛下商議,發行此新幣。”

“取名爲景元通寶。”

“‘景’喻光明盛世,‘元’指貨幣本源。”

“我欲以此景元幣,替代原來的五銖錢與小錢。”

“……那不知首相打算替換多少?”

麋竺也算是經商世家,他看着李翊拿出來的新幣,出聲詢問。

“一錢當十錢!”

李翊伸出一根手指頭,解釋說道。

麋竺對錢幣極爲熟悉,他將景元錢拿在手中,只輕輕一掂。

便大致感覺出,這景元幣跟原來的五銖錢重量相差無幾嘛!

一般來說,如果要給錢升值的話,重量上也得增量。

畢竟百姓又不是傻子。

都是銅鑄的,一樣的重量。

你非要說你的景元幣,能夠換我十枚五銖錢。

那我不成冤大頭了嗎?

就拿蜀漢的直百錢來說,

他比李翊的景元錢要更誇張,是直接一錢當百錢用。

但重量上,卻只增加了三倍。

等於是,官府可以三倍的成本獲得一百倍的利潤。

董卓發行的“小錢”也是同理。

五銖錢大概重量爲2~3克,而小錢平均重0.5克。

等於是我花一塊錢的東西,買你六塊錢的貨物。

董卓就差把“我想薅你羊毛”寫在臉上了。

不過,

不論是劉備的直百錢也好,還是董卓的小錢也好,包括李翊的景元幣在內。

其原理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給貨幣升值,好讓官府從民間收回銅幣,重新掌控經濟。

董卓是一個西涼蠻子,哪裡懂經濟?

小錢一發行,直接使政府喪失了信用。

搞得百姓不僅不用小錢,甚至連原來的五銖錢都不用了。

直接以物易物,簡單省事。

李翊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去重塑國家的經濟。

他沒有給景元幣增加重量,但卻給它升了十倍的值。

如此一來,官府就能夠收回大量的銅幣。

也許會有人問,爲什麼不直接發行紙幣?

一方面是李翊的紙坊剛剛發展,還不具備承擔國家貨幣發行的能力。

另一方面,紙幣與銅幣在市場上起到的經濟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紙幣是信用貨幣,銅幣則是金屬貨幣。

而李翊發行景元幣,本就是爲了恢復政府的信用。

讓百姓願意去使用政府發行的貨幣。

你連金屬貨幣都無法取得百姓信任,就想直接跳到使用信用貨幣。

這無異於是開着洗衣機,橫渡大西洋。

“諸君所慮,某豈不知?然長痛不如短痛。”

李翊聲音不疾不徐,冷靜地分析道。

“譬如病疽,不剜腐肉,新肌何以生?”

“陣痛是難免的,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度過難關。”

徐庶忽問:

“若百姓拒用新錢,如之奈何?”

李翊微微一笑,“元直問得好。”

他雙手抱拳撐在案上,正色說道:

“爲此,正是我們內閣需要詳細制定的方針。”

“爾等即刻去擬草案,下令各地官府,徵稅一律只收景元錢。”

“其二,鹽鐵專賣必須用新幣進行交易。”

“其三,設平‘準錢監’,負責舊錢兌新錢。”

“如果諸公沒有異議,便將草案擬下,吾即刻上奏陛下裁決。”

這時,一向寡言少語的賈詡忽然開口了。

“首相,萬一有人私鑄錢幣,以此牟取暴利。”

“爲之何?”

此前說過,這種一錢當十錢的作法,本質上就是政府對百姓的一種剝削。

但錢也並不是只有官老爺能賺。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絕對會有人冒險去私鑄錢幣。

畢竟景元幣與五銖錢的成本是一樣的,但前者的面值卻比後者高了足足十倍!

這也是金屬貨幣的弊端。

金屬貨幣的防僞的唯一標誌就是重量單位。

如果打破這個單位,民間必然會大量出現私鑄銅幣的現象。

“文和先生,請隨本相一同進宮面聖。”

賈詡畢竟是上了年紀的增長,在稱呼上李翊還是比較尊敬他的。

賈詡提到的問題,李翊也想到了。

所以他讓賈詡跟自己一起去見劉備。

殿內,燭火搖曳。

李翊與賈詡肅立階下,案上擺着新鑄的“景元通寶”與幾枚鏽蝕的舊錢。

劉備拈起一枚新錢,在掌中掂了掂:

“……子玉啊,此錢比之舊五銖重量無二,似乎還稍輕些?”

李翊拱手。說道:

“陛下明鑑,新錢雖輕,但銅錫比例嚴控,不易磨損。”

“且舊錢剪邊、私鑄成風。”

“輕如榆莢,百姓苦之久矣。”

劉備眉頭微蹙:

“改革錢法,百姓可會怨懟?”

李翊淡然一笑:

“陛下,百姓所求,不過溫飽。”

“只要米缸有糧,身上有衣,縱有怨言,也不過茶餘飯後幾句牢騷。”

“若朝廷不奪其生計,誰願冒殺頭之險揭竿而起?”

李翊的觀點也很明確。

百姓們只要餓不死,是不會隨便造反的。

所以在貨幣政策上,官府是可以採取強硬措施的。

即便招來怨懟,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此物不比舊五銖值錢多少,面值卻是其十倍。”

“只恐發行之後,民間私鑄猖獗。”

儘管李翊設計的景元錢,工藝比原來的剪邊要複雜許多。

但依然不妨礙民間私鑄。

“陛下聖明,適才文和老先生也提到了此事。”

話落,李翊看向賈詡,說道:

“適才先生既然提到了民間私鑄行爲,那必然有應對之策。”

“請試爲陛下言之。”

賈詡拱手一揖,謙讓道:

“詡智謀短淺,豈敢在首相面前向陛下獻策?”

“還是請首相出謀劃策罷。”

李翊笑道:

“文和先生休得過謙,在陛下面前無需掩飾。”

“有何良策,大可直言無妨!”

劉備也出聲說道:

“朕知文和胸有韜略,今既爲監相,不可畏險怕難。”

劉備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賈詡自然也不好繼續謙讓。

當即給出了自己的意見方針。 Wшw★ttk an★C○

“臣以爲,可於各州設‘錢法司’。”

“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凡私鑄者——”

他聲音一冷,“主犯腰斬,從犯流放交州,家產盡沒。”

“鄰里有私鑄不報者,十戶連坐,罰徭役三月。”

“舉報者賞錢五千!”

“舊錢須設置限期兌換,逾期仍有私藏舊幣、熔鑄器物者。”

“以通敵論,斬立決!”

唔!

聽完賈詡的建議,李翊與劉備皆是臉色一變。

不愧是賈文和,手段是真狠。

李翊也覺得有些過嚴了,於是補充說道:

“可令各郡守將收繳的劣錢,當衆熔鑄爲農具,分與百姓。”

“既顯朝廷仁政,又絕流通之患。”

“此外文和適才提到的錢法司,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臣以爲過於久了,還是改爲每旬吧。”

劉備輕叩案几,眉頭微蹙:

“各州設錢法司,需增幾何吏員?府庫可堪負荷?”

李翊從容展開一卷簡牘:

“陛下且看,臣覈算過。”

“每州設督鑄使一員,其下錄事、巡吏等皆用‘吏’而非‘官’。”

“總計新增官吏不過六百餘人,歲支俸祿折錢不過一百餘萬。”

劉備若有所思:

“可細細道來。”

李翊便有條不紊地分析道:

“吏員俸祿微薄。”

“錄事月給六百錢,巡吏四百錢,皆以新錢發放。”

“他們拿着景元錢買米沽酒,自然要拼命維護錢法。”

“況且,吏多則耳目靈。”

“倘有民間私鑄者,若按舊制,縣衙差役不過三五人。”

“如何查得過來?”

“今設專職巡吏二十人,日夜盯防爐坊,誰能妄動?”

在李翊看來,

我們要招募的是吏,而不是官。

國家肯定能養足夠多的吏,且不會造成官吏系統臃腫。

而且吏越多,越加強了我們對社會的管控力。

要知道,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貨幣政策,是隻有蜀漢的直百錢發行成功了的。

魏、吳兩國都以失敗告終。

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漢對社會的掌控力很強。

他們養了很多吏。

吏可以作爲官府的觸手深入社會的毛細血管,增強對私鑄的打擊。

另一方面官府可以用新錢給他們發工資,那麼捍衛貨幣秩序就不但有利於自家政權。

也有利於這些吏員家庭,使他們會成爲政權的堅實後盾。

畢竟工資拿的就是這個,他們肯定得拼命捍衛。

否則錢不值錢,害的是自己。

當然了,蜀漢國小。

其經濟發展帶主要集中在了成都平原。

所以蜀漢對社會掌控更加容易。

但李翊要管控的是整個帝國。

體量與工作量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這令本位面的劉備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昨晚上李翊好說歹說,劉備都仍在猶豫要不要這麼快就發行新幣。

“吏員貪腐,與豪強勾結,此類狀況不得不防。”

劉備出聲提醒李翊。

養太多吏,是有可能造成官商勾結的現象的。

“陛下寬心,對於此類現象,臣也已想好了對策。”

李翊對此早有成算,他洋洋灑灑向劉備建議。

“巡吏每季輪調外郡,避免其與當地豪強勾結。”

“此外,查獲私鑄者可分沒官銅的三成。”

“在這樣的條件下,雖不敢說杜絕吏員與豪強勾結。”

“但絕對少之又少!”

……

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41章 壯士前行,所向披靡(求追讀!)第385章 似李相爺這般敢功成身退,尋仙訪道,縱情山水的又有幾人呢?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46章 不用七星燈,孔明也能續命第292章 天樞對左慈:穿越者遇上修仙者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374章 二龍競食,潛龍在淵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86章 諸葛亮出任雍涼總督,司馬懿加封蜀地丞相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
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41章 壯士前行,所向披靡(求追讀!)第385章 似李相爺這般敢功成身退,尋仙訪道,縱情山水的又有幾人呢?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46章 不用七星燈,孔明也能續命第292章 天樞對左慈:穿越者遇上修仙者第60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求追讀!)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374章 二龍競食,潛龍在淵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86章 諸葛亮出任雍涼總督,司馬懿加封蜀地丞相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