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諸葛亮出任雍涼總督,司馬懿加封蜀地丞相

洛陽,皇宮大內。

冬日,暖閣內,炭火細細地燃着。

驅散了些許寒意,卻驅不散那份沉甸甸的軍國重壓。

幾份來自前線的緊急軍報,此刻正靜靜地躺在御案之上。

劉備披着一件玄色常服,目光從絹帛上擡起,落在端坐下首的李翊身上。

劉備的面容較之昔日征戰四方時已顯豐潤,唯有一雙深邃的眼眸,依舊銳利,彷彿能洞穿人心。

“子玉。”

劉備開口,聲音平穩,卻自帶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儀。

“前線戰報,朕已覽畢。”

“陳元龍確是幹才,楊荷一戰,盡殲吳軍三萬,大漲我軍威風。”

“朕聽聞,彼時吳人膽裂,江防空虛。”

“若我軍乘勝渡江,建業或可一鼓而下?”

李翊微微欠身,從容應道: “……陛下聖鑑。”

“當時形勢,確如陛下所言,於我極爲有利。”

劉備手指輕輕敲擊着案上的戰報,語氣變得意味深長:

“既然如此,陳元龍爲何不即刻揮師南渡。”

“反而要先上報朝廷,等候你這首相的批覆?”

“這千里往返,驛馬奔馳,耗費時日。”

“待朕與你的旨意傳回江南,恐已入隆冬。”

“屆時天寒水冷,渡江作戰,豈不倍增艱難?”

“將士傷亡,亦恐更多。”

“元龍熟諳兵機,不會不知此理吧?”

暖閣內一時靜極,只有炭火偶爾爆出輕微的噼啪聲。

李翊心知,陛下此言,絕非單純詢問戰局。

陳登手握重兵,虎踞江南,其任何舉動都牽動着洛陽最敏感的神經。

陛下此言,明是詢問戰機,實是試探他這位首相如何看待陳登這番“恪守臣節”的舉動。

更是試探他李翊自身的態度。

李翊神色不變,略一沉吟,緩緩答道: “陛下所慮,乃兵家之常情。”

“然臣以爲,陳元龍此舉,正顯其老成持重,公忠體國之心。”

“哦?”劉備眉梢微挑,“子玉且細言之。”

“陛下。”

李翊拱手,言辭清晰而懇切,“滅國之戰,非比尋常。”

“雖戰機稍縱即逝,然亦需統籌全局。”

“慮及戰後安撫、人心向背。”

“元龍雖善戰,然江南之事,千頭萬緒,非僅沙場爭鋒耳。”

“其先報朝廷,一則尊奉體制,以示不敢專斷。”

“二則亦是請朝廷統籌各方,以備萬全。”

“此乃爲將者之本分,亦是謀國者之遠見。”

他稍作停頓,觀察了一下劉備的神色,繼續道:

“至於陛下所憂隆冬作戰之難,臣亦思之。”

“然觀東吳如今,生力軍喪,名將凋零。”

“孫韶少不更事,強行徵丁已致民怨沸騰。”

“其國上下,實已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而我大漢王師,挾新勝之威,士氣正旺,將士用命。”

“縱天時稍有不利,然仰仗陛下天威,兼之人和鼎盛,破吳必矣!”

“無非是多費些周章,多耗些時日罷了,結局早已註定。”

“反之,若縱容大將邊陲自專。”

“雖或能速勝,然此例一開,恐非國家之福。”

李翊這一番話,

既肯定了陳登的忠誠,又巧妙地將“可能存在的損失”歸因於客觀困難。

並堅信勝利終屬大漢。

更重要的是,點明瞭維護朝廷權威、防止邊將坐大的深遠意義。

劉備聽罷,臉上那絲若有若無的審視終於消散,化爲暢快的笑意。

“善!!”

“子玉此言,深得朕心!”

“元龍知進退,守臣節。”

“子玉你總攬全局,思慮周詳,皆朕之股肱也!”

他心中確實滿意。

陳登沒有恃功而驕,擅自行動,這讓他安心。

李翊能明白並維護這份君臣之間的默契,更讓他欣慰。

至於晚上幾個月渡江,多死傷一些士卒。

與穩固皇權、防止尾大不掉相比。

於一個國家而言,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既如此,”

劉備笑容一收,正色道,“卿之內閣批覆,甚爲妥當。”

“朕亦準之所請。着陳登即刻籌備。”

“待旨意到達,便揮師南渡,一舉平定江東!”

“臣,遵旨!”

李翊躬身領命。

劉備心情甚佳,復又笑道: “元龍與前線將士有功,不可不賞。”

“傳朕旨意,賜陳登東海明珠一斛,錦緞百匹,御酒五十壇!”

“其餘有功將士,由兵部論功行賞,務必豐厚!”

“陛下聖明!”

李翊再拜。

心中卻知,這些賞賜既是榮寵,也是一種無形的警示與安撫。

旨意隨即以六百里加急發出,馳向江南。

然而,正如劉備所預料那般。

當這份允許渡江的旨意歷經千山萬水,終於送達陳登手中時, 長江兩岸早已是北風怒號,雪花紛飛的隆冬景象了。

朔風怒號,卷着冰冷的雪沫,抽打在旌旗與營帳之上,發出嗚嗚的聲響。

江面不再奔騰,而是凝結着薄薄的冰凌。

舟船皆被拖上岸邊,覆着白雪,如同蟄伏的巨獸。

天地間一片肅殺,寒意直透骨髓。

中軍大帳內,燃着數個火盆。

陳登端坐帥位,其下各級將領——

張郃、臧霸、高順、徐盛等皆肅然而立,人人面色凝重。

那捲由洛陽六百里加急送達、准許渡江的聖旨,此刻正靜靜地躺在案上。

陳登的目光掃過諸將,聲音平穩,卻難掩一絲沉重: “陛下聖諭,相爺鈞旨已至。”

“允我等揮師南渡,平定江東。”

“此乃皇恩浩蕩,亦是我輩武人建功立業之時。”

他話鋒一轉,手指帳外:

“……然,天時不佑。”

“如今江河冰封,北風凜冽。”

“舟楫難行,弓弩乏力。”

“若此時強令渡江,非但勝算難料,恐將士凍溺而死者,將十之五六。”

“此非爲將之道,更負聖上所託。”

帳內一片沉寂,唯有風聲呼嘯。

諸將皆知,主帥所言乃是實情。

那唾手可得的戰機,因廟堂的規矩與往返的延誤,已悄然滑過。

臧霸出列,拱手道:

“……徵南明鑑。”

“隆冬用兵,確爲大忌。”

“不若暫緩攻勢,固守營壘,養精蓄銳。”

“待來年春暖冰融,再圖南進。”

張郃亦接口,語氣帶着幾分無奈:

“雖如此,恐遷延時日。”

“吳人得以喘息,重整江防。”

“來日再戰,必更加艱難。”

此言道出了帳中所有將領的心聲,一股壓抑的遺憾與不甘在空氣中瀰漫。

陳登深吸一口氣,霍然起身,目光變得銳利而堅定: “諸君所言,皆在情理。”

“然,事已至此,懊悔無益!”

“陛下與相爺既將此重任託付我等,豈可因天時不利而頹唐喪志?”

他走到諸將中間,聲音提高,語氣中有着充滿不容置疑的力量。

“冬日雖寒,正好厲兵秣馬!”

“春汛雖未至,然我輩豈可坐等?”

“自今日起,全軍需加緊備戰,修繕舟船,打造器械。”

“操演水戰,偵測江情!”

“務必要在明年春汛到來之前,使全軍將士——”

“從將領到士卒——人人皆做好萬全準備!”

“一旦東風起,春水漲,我要看到的:”

“是一支箭在弦上、銳不可當的虎狼之師,直撲江南!”

他的目光掃過每一張面孔。

“我知道,等待令人焦灼,寒冬難熬。”

“但越是艱難,越需忍耐,越需同心!”

“本帥與諸君,與全軍將士,同甘共苦!”

言罷, 陳登竟真的搬離了溫暖的中軍大帳,命人於普通營區另設一簡陋軍帳。

好食魚膾如他,此刻竟下令餐桌上不許在擺魚膾。

而是與士卒同吃一鍋粟飯,同飲一碗菜羹。

夜間,一同忍受那透帳的寒風。

他每日巡營,視察防務,觀看操練。

遇有衣衫單薄者,便脫下自己的裘袍與之。

見有傷病者,必親往探視撫慰。

主帥如此,全軍上下雖天寒地凍,卻無甚怨言。

反而士氣漸漸凝聚。

一股憋屈了許久、亟待爆發的力量在冰封的營地下悄然涌動。

然而,寒冬漫長,物資消耗巨大。

尤其是肉食短缺,士卒體力下降。

陳登看在眼裡,憂在心中。

這日,

他召來書記官,口述奏章。

“……臣登再拜頓首:”

“仰賴天威,將士用命,江北粗安。”

“然時值隆冬,淮泗苦寒。”

“士卒戍守江干,朔風裂骨,冰雪傷膚。”

“雖臣已督令加緊備戰,然非厚其衣食,無以蓄銳氣。”

“非飽其腸胃,無以鼓勇力。”

“伏乞陛下、相爺,垂念邊將士卒之苦。”

“特賜發牛羊若干,南下勞軍。”

“則三軍感戴皇恩,必效死力,以待春汛,克竟全功!”

奏章再次以加急發出,飛向洛陽。

陳登站在營門,望着漫天風雪,心中默唸: 但願朝廷能體諒前線之苦,讓這些即將赴死的兒郎,

能多吃一口肉,多添一分力氣,去迎接那註定慘烈的春天。

……

陳登請求調撥牛羊以犒勞前線將士、提振士氣的奏疏,正攤在劉備的御案之上。

劉備指尖輕點着奏疏,眉宇間帶着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嘆道: “……元龍所言甚是。”

“江北苦寒,將士們戍守江干,餐風飲雪,確是不易。”

“欲使其效死力,必先飽其腹,暖其軀。”

“子玉。”

他目光轉向下首的李翊,“此事,你看能否操辦?”

李翊聞言,即刻轉向位列一旁的大司農麋竺,問道:

“子仲,國庫倉廩,可能籌措出這批牛羊?”

“前線二十萬將士,即便不算路途損耗,所需亦非小數。”

麋竺面露難色,出列躬身,計算道: “……回陛下,首相。”

“依陳將軍所請,並慮及路途遙遠,牲畜倒斃之耗。”

“粗略算來,至少需牛、羊各兩萬頭,方能略見成效。”

“然……”

他頓了頓,聲音愈發艱澀。

“然中原各地府庫,恐一時難以湊齊此數。”

“或需急令河北諸州調撥。”

哦? 劉備聞言,眉頭微蹙,帶着幾分疑惑道: “子仲此言,朕卻有些不解。”

“朕平日見這洛陽城中,羊肉館肆林立。”

“冬日裡食羊肉飲餃者甚衆,可謂摩肩接踵。”

“即便耕牛珍貴,難以足數。”

“何至於連足夠的羊只都湊不齊?莫非其中有何隱情?”

麋竺苦笑一聲,拱手解釋道: “陛下明察秋毫。”

“然……然京城中消費羊肉者,多爲權貴富戶、官宦之家。”

“自……自相爺推廣那‘餃子’之食後,冬日食羊之風更盛。”

“民間羊只,多集中於彼輩手中。”

“或蓄於其莊園,或售於市井奢店,價高而流散。”

“朝廷若驟然徵收如此巨量,無異於與民爭利,強奪豪取。”

“恐……恐於陛下聖名有損,亦易生事端。”

他話語委婉,卻點明瞭問題的核心——

肉食資源大多流入了富裕階層,朝廷若強行徵調,必觸犯各階層利益。

這也會破壞劉備“仁君聖主”的形象。

劉備聽罷,默然片刻。

他自然不願行此有損聲望之事,於是將目光再次投向李翊,語氣中帶着倚重與期待。

“……子玉,開通與北方互市,引入牛羊,此策本是你力主推行。”

“如今牛羊多散於民間,朝廷反而不易籌措。”

“此事,還需你拿個主意。”

李翊沉吟半晌,方纔緩緩開口: “陛下,子仲所慮,不無道理。”

“強徵確非上策。”

“爲今之計,唯有雙管齊下。”

“其一,即刻行文河北各部刺史。”

“命其無論如何,優先湊集一批牛羊。”

“火速南送,以解燃眉之急。”

“能得多少,便算多少。”

麋竺在一旁補充道:

“然陛下,首相,即便河北盡力,恐也難以湊足所需之半數。”

李翊點頭,目光轉向另一側一直靜聽的左相兼太傅魯肅: “子敬,依你之見。”

“這剩餘缺口,該當如何填補?”

魯肅捻鬚沉思,片刻後道:

“中原既不足,唯有再向塞外求購。”

“只是……”

“近年北地冬寒酷烈,聞說草原之上,牛羊凍斃者甚衆。”

“更有一慮……”

他語氣轉爲凝重,“鮮卑首領軻比能,近年來漸露驕狂之態,不復往日恭順。”

“去歲乃至今歲,已屢次擅自擡價。”

“甚至中斷交付,破壞昔日訂下的期貨條約。”

“向其購羊,恐非易事。”

李翊接口道: “子敬所言,我亦知曉。”

“軻比能小動作不斷,其心叵測。”

“然其部族龐大,牛羊數量仍是諸胡之冠。”

“此前其違約之事,因規模不大,且慮及大局,已被我暫且壓下。”

“如今軍需緊急,或許可再派能言善辯、熟知胡情之幹員。”

“持重金前往交涉,曉以利害,或能購得一批。”

劉備聽罷,覺得此策可行,當即拍板:

“既如此,便依子玉之策。”

“先令河北盡力籌措,同時遣使北上,與鮮卑交涉購羊。”

“子玉,你看派何人前往爲宜?”

李翊早已思慮妥當,即刻回道: “臣舉薦商部侍郎甄堯。”

“甄侍郎多次經辦與北方互市,熟知胡情物價。”

“且爲人機敏,善於斡旋,堪當此任。”

“準!”

劉備頷首,“即刻擬旨,令甄堯準備,剋日北上!”

“務必儘快將牛羊之事落實,前線將士,等不得太久!”

“臣,遵旨!”

李翊與魯肅、麋竺一同躬身領命。

旨意迅速傳出,一路發往河北,一路發往商部衙門。

然而,無論是從河北調撥,還是遠赴塞外採購,皆需時日。

北岸漢營之中,陳登與二十萬將士,仍需在這冰天雪地中,苦苦等待那不知何時才能到來的犒賞。

以及更加遙遠而殘酷的春汛渡江之戰。

……

洛陽,相府。

一輛風塵僕僕的馬車悄然停駐,車簾掀開,一人翩然下車。

他身披鶴氅,頭戴綸巾,面容清癯,雙目卻湛然有神。

顧盼之間,自有經緯天地的氣度,正是交州刺史諸葛亮。

他並未即刻入宮面聖,而是徑直來到了這權勢煊赫的宰相府邸。

門房早已得令,恭敬地引他入內。

恰逢李翊車駕剛自宮中返回,聞聽諸葛亮已至,臉上不禁露出真切笑意。

連朝服都未及更換,便吩咐左右:

“速排宴席!於暖閣設銅釜,今日吾要與孔明好好一敘!”

暖閣內,炭火融融,驅散一身寒氣。

中央一方矮几上,赤銅火鍋湯底已沸,咕嘟作響,香氣四溢。

周遭案几上,各式鮮切肉片、時蔬菌菇陳列有序。

李翊步入閣中,見到那立於窗邊、正觀賞庭中雪松的身影,不禁朗聲笑道:

“孔明!一別八載,讓吾好生想念!”

諸葛亮聞聲轉身,從容長揖:

“亮,拜見相爺。”

“勞相爺掛念了。”

李翊上前幾步,仔細端詳。

只見諸葛亮雖經嶺南風霜,卻非但未見憔悴,反而神采更勝往昔。

目光清澈睿智,肌膚竟透着幾分紅潤光澤。

於是,不禁訝異感慨道:

“奇哉!嶺南之地,向稱瘴癘蠻荒,多少俊傑折戟沉沙。”

“怎地孔明你去得數年,非但未顯勞神,反更見精神矍鑠,雙目湛然如星?”

“莫非真有鬼神庇佑不成?”

諸葛亮聞言莞爾,謙道: “……相爺取笑了。”

“嶺南雖地處僻遠,然山水自有靈秀。”

“亮這些年遍歷諸郡村落,跋山涉水,腿腳反倒愈發健朗。”

“加之機緣巧合,得遇神醫董奉先生,蒙其指點養生之道。”

“如今每日啖些龍眼,食些烏骨雞羹,倒覺身心舒暢。”

“恍若煥發新生,不敢言老。”

李翊撫掌大笑:

“好一個煥發新生!羨煞吾也!”

“瞧你這般風采,倒顯得我這把老骨頭,是真個垂垂老矣嘍!”

語氣中帶着幾分自嘲,幾分真實的感慨。

諸葛亮正色道:

“相爺何出此言?”

“您總理陰陽,操勞國事,乃國之柱石。”

“亮觀相爺氣色,龍精虎猛,必能壽享期頤,長命百歲。”

“借你吉言,借你吉言矣!”

李翊笑着擺手,引諸葛亮入席。

“來來來,冬日苦寒,此物最是暖身。”

且邊吃邊談。”

說着,親自執箸,爲諸葛亮佈菜。

幾杯溫酒下肚,周身暖透。

李翊放下酒杯,神色漸趨鄭重: “孔明,閒敘已過,該言正事了。”

“你鎮守交州八載,政績斐然。”

“陛下與吾,時有耳聞。”

“今日便細細說與吾聽,你在那嶺南之地,究竟做出了何等一番事業?”

諸葛亮斂容,娓娓道來:

“……蒙相爺垂詢。”

“亮至交州,見其地溼熱,頗宜種植甘蔗。”

“然土人僅知粗製飴糖,獲利微薄。”

“亮於是與工匠反覆試驗,終得‘白糖’之法,其色如雪,其甜倍蓰。”

“遂鼓勵百姓廣種甘蔗,設立糖坊,行銷中原乃至海外。”

“如今嶺南之民,因糖而富者甚衆,路不拾遺之風漸起。”

“哦?白糖?”

李翊眼中閃過激賞之色,“此乃惠及民生之創舉!後來又如何?”

“其次,”

諸葛亮繼續道,“交州僻處海隅,然海上通道不可輕廢。”

“亮整飭港口,建造海船,積極通聯身毒、南洋諸島,乃至遠及波斯。”

“異域奇珍、稻種香料得以輸入,我朝絲綢瓷器亦遠播外邦。”

“商稅因而大增,民亦得其利。”

李翊聽罷,喟然長嘆: “好!因勢利導,惠工通商。”

“孔明之才,果非僅限於經史文章!”

“於這農耕爲本之世,能有此等眼光與作爲,實屬不易!”

“陛下得聞,必深感欣慰。”

話鋒一轉,李翊目光深邃,看向諸葛亮:

“然則,孔明可知,朝廷此次急召你回京,所爲何事?”

諸葛亮略一沉吟,從容道:

“亮斗膽妄測,可是爲了……關中防務?”

“可謂切中要害,然亦不盡然。”

李翊頷首,聲音壓低了幾分。

“馬孟起兵敗之事,你已知曉。”

“朝廷欲收歸各地兵權,久矣,苦無良機。”

“此次兵敗,正是一個由頭。”

“陛下之意,是將馬超調回京師榮養,而關中重任……”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諸葛亮,“非你諸葛孔明莫屬。”

諸葛亮神色平靜,似乎早已料到,緩緩道:

“所以,當初陛下決議讓馬將軍出擊魏軍時,相爺您……並未強力諫阻?”

李翊微微一笑,笑容中帶着老謀深算的意味: “司馬懿前番得勝,遷走我關中不少人口。”

“此人用兵,最擅趁隙。”

“吾料定,今冬他必會再出兵襲擾。”

“以求擴大戰果,徹底動搖關中根基。”

“此時換將,正當其時。”

“你回來得正好,此刻趕赴上任,應還能來得及佈防。”

他語氣轉爲凝重: “然,關中諸將,關係盤根錯節,馬超舊部亦需安撫。”

“如何在短時間內整合軍心,統籌全局,應對司馬懿之詭譎兵鋒。”

“此中艱難,便需孔明你自行斟酌應對了。”

“自然,期間若有難處,吾在朝中,必會全力助你。”

諸葛亮離席起身,整肅衣冠,對着李翊深深一揖: “亮,謹遵相爺教誨!”

“必竭盡駑鈍,穩定關中,以報陛下與相爺知遇之恩!”

“甚好!甚好!”

李翊笑容滿面,親自起身將他扶起,“快快起身!菜都要涼了。”

此時,侍婢正端上一盤鮮嫩的羊肩肉片。

李翊執箸示意,笑道: “來來,再嚐嚐這個。”

“冬日裡吃此物,最是暖胃補身。”

“你此去關中,對上那司馬仲達,費心勞神。”

“可莫要忘了你在嶺南學得的養生之道纔是!”

諸葛亮亦笑,重新落座:

“……相爺提醒的是。”

“亮定當謹記,既要克敵制勝,亦要保重此身。”

“方能長久爲陛下、爲相爺分憂。”

暖閣之內,火鍋湯沸,香氣氤氳。

一老一少,兩位當世頂尖的智者相視而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窗外,雪落無聲,覆蓋了帝都的繁華與喧囂。

卻蓋不住這方寸之間,決定天下大勢的暗流涌動。

……

漢中,魏軍大營。

雖已是深冬,但因前番大勝,遷得大量人口充實漢中。

營中仍瀰漫着一股鬆懈的喜慶之氣。

士卒們圍着篙火,分享着繳獲的些許酒食,抵禦嚴寒。

帥帳之內,卻是一片冰寒,與外間的氛圍截然不同。

司馬懿端坐案前,面色陰沉如水,手中緊握着一封剛剛送達的密報。

炭盆裡的火光照在他臉上,明暗不定,更顯其神色凝重。

良久,

他猛地將密報拍在案上,發出一聲沉悶的巨響,驚得帳內侍立的張翼、鄧艾等將佐心頭一跳。

“諸葛亮……竟是他!”

司馬懿的聲音帶着一絲不易察覺的震動。

“齊國竟以諸葛孔明,代馬孟起爲雍涼總督!”

張翼見狀,疑惑問道: “太尉何故如此驚詫?”

“那馬超驍勇異常,號稱神威天將軍。”

“今易一儒生,即便有些智名,又能如何?”

“豈非於我更爲有利?”

“儒生?”

司馬懿冷哼一聲,目光銳利如刀,掃過張翼。

“馬超匹夫之勇耳,雖悍,然暴而少恩,部下離心。”

“且無遠略,敗之易耳!”

“然諸葛亮……此人迥然不同!”

他站起身,在帳中踱步,彷彿要驅散心中的不安。

“吾與此人,雖未正面交鋒。”

“然觀其治嶺南、興糖業之策,可謂經緯之才!”

“其人所長,非僅詭譎兵謀,更在善於調理內政,收攬人心!”

“如今齊軍主力雖傾於江東,然若容其在關中站穩腳跟。”

“效仿昔日韓信故事,屯田養兵,撫羌胡,整軍經武。”

“不出數年,必能將那殘破關中,經營得如同鐵桶一般!”

“屆時,一支兵精糧足、上下一心的雍涼軍出現在我軍側翼。”

“其威脅,百倍於十個馬超!此真乃我心腹之大患也!”

張翼聞言,雖覺司馬懿所言有理,仍辯道:

“太尉是否過慮?縱然諸葛亮善於治理,然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關中殘破,民力凋敝。”

“齊軍精銳又多在東南,他初來乍到,能掀起多大風浪?”

“論及臨陣對決,太尉用兵如神,未必便輸與他。”

“行軍打仗,豈是僅憑沙場爭鋒?”

司馬懿猛地停步,目光灼灼。

“決勝之道,在於廟算,在於糧秣,在於民心士氣!”

“一個傑出的統帥,能令士卒效死,能令百姓歸心。”

“能令麾下諸將如臂使指,擰成一股繩!”

“這纔是最可怕的力量!”

“諸葛亮,正是這等人物!”

“其志不在小,其才足可禍亂天下!”

“吾絕不能容其從容佈置!”

他語氣決絕,已然下定某種決心。

“必須趁其立足未穩,羽翼未豐之時,再予重擊!”

“吾要即刻上表大王,懇請允准,在這個冬天,再出兵北伐一次!”

一直沉默的鄧艾此刻出列,拱手勸諫,言辭懇切: “太……太尉!三思啊!”

“將士們方經苦戰,雖……雖獲小勝,然亦疲憊。”

“且天寒地凍,行軍艱難。”

“此、此時再驅使他們遠征,恐怨聲載道,于軍心不利啊!”

司馬懿看了鄧艾一眼,語氣稍緩,卻依舊堅定:

“士載所慮,吾豈不知?”

“然戰機稍縱即逝!此次出兵,非爲攻城略地,亦不求覆滅漢軍。”

他走回案前,手指點向地圖上的關中方向。

“我只帶三萬精兵,快進快出!”

“戰略目標,乃是襲擾!”

“破壞諸葛亮可能開始的屯田舉措,打擊其剛剛接手的防務。”

“震懾關中人心,讓其無法安心經營!更重要的是——”

他手指猛地向東劃去,“此舉可極大地牽制齊軍兵力與注意力。”

“讓陳登在江東不敢放手施爲,爲我大魏之盟友東吳,爭取喘息之機。”

“使其無法繼續向東線增兵!此乃一舉兩得!”

鄧艾、張翼等將見司馬懿決心已定,且分析得條理清晰,便不再多言,齊聲道:

“末將等謹遵太尉號令!”

司馬懿頷首,即刻命人研墨鋪絹,他沉思片刻,便揮毫疾書。

向成都的魏王曹丕上書。

文中極力闡明諸葛亮出任雍涼總督的潛在巨大威脅,強調冬季再次出兵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並詳細闡述了以偏師牽制、策應東線的戰略意圖。

表章以快馬送出,直馳成都。

成都,魏王宮。

昔日富麗堂皇的宮殿,如今卻瀰漫着一股濃重不散的藥石苦澀之氣。

混雜着某種甜膩到令人發悶的糖品餘味。

內殿深處,錦帳低垂,魏王曹丕臥於榻上。

面容枯槁,眼窩深陷,往日的梟雄氣概已被病魔消磨殆盡。

因長期過量食用糖品,消渴之症已深入膏肓。

四肢浮腫,傷口難愈,近日更是虛弱到難以自行起身。

一名內侍輕手輕腳入內,跪於榻前,低聲道:

“大王,太尉司馬懿八百里加急奏章送至。”

曹丕眼皮微顫,緩緩睜開,聲音嘶啞無力: “念……念與寡人聽……”

“是。”

內侍恭敬展開絹帛,高聲誦讀起來。

司馬懿在奏章中詳陳諸葛亮接任雍涼總督之潛在威脅,分析冬季再次出兵之必要。

並闡明以偏師牽制、策應東吳之戰略意圖。

曹丕靜靜聽着,渾濁的眼中偶爾閃過一絲微弱的光亮。

待內侍念畢,他喘息片刻,方緩緩道:

“司馬仲達……前番北伐,雖未竟全功。”

“然亦大挫齊軍,遷民實邊,功不可沒。”

“今能不矜不伐,洞察先機,欲趁敵新帥未穩,再行北伐以固勝勢。”

“……老成謀國,深合孤意……準……準其所奏。”

“……令其……便宜行事……”

“是。”

內侍記下王命,卻未即刻離去,似有遲疑。

曹丕瞥了他一眼: “還有……何事?”

內侍低聲道: “大王,是否需召集羣臣,共議此事?”

“或請中書令……”

“不必了……”

曹丕打斷他,聲音雖弱,卻帶着不容置疑的決斷。

“軍事……託付司馬懿……”

“寡人……放心……速去傳令……”

“遵命。”

內侍這才躬身退下,傳令去了。

殿內重歸寂靜,只剩下曹丕粗重的喘息聲。

他望着雕花的殿頂,目光空洞。

良久,對身旁另一心腹侍從道: “去……去傳武德公來見寡人。”

不多時,一位少年在侍從引導下步入內殿。

他年約十五,身着常服,面容俊秀。

眉宇間卻帶着遠超年齡的沉穩與謹慎,舉止禮儀一絲不苟。

正是曹丕之子曹叡。

他行至榻前,恭敬跪拜:

“……兒臣叩見父王。”

“不知父王召兒臣前來,有何教誨?”

曹丕掙扎着,在內侍攙扶下稍稍坐起一些。

看着眼前這個自幼好學、律己極嚴、身邊只聚集品行端方之士的兒子,心中百感交集。

他勉強露出一絲笑意,聲音虛弱卻儘量溫和: “叡兒……今日天氣尚可。”

“寡人……忽想外出狩獵……你……陪寡人同去。”

曹叡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訝異與擔憂。

他擡頭看着父親病弱的體態,誠懇勸諫道: “父王,如今正值隆冬,萬物蟄伏,寒風凜冽。”

“父王聖體欠安,豈宜輕動?”

“狩獵之事,何不待來年春暖花開,父王康泰之後,再行前往?”

曹丕看着兒子關切而謹慎的模樣,心中涌起一股複雜的酸楚。

他何嘗不知自己身體已是油盡燈枯? 他微微搖頭,語氣帶着一種難以言喻的蕭索與堅持: “寡人……現在便想去……”

“就現在……”

他未明言的是,他心中澄澈如鏡,自知大限將至。

恐怕……已等不到下一個春天了。

曹叡見父親意決,不敢再強勸,只得低聲道: “兒臣……遵命。”

於是,

魏王儀仗勉強排出,曹丕乘坐暖轎,曹叡騎馬隨行在側。

在一隊精銳護衛下,出了成都城,前往郊外獵苑。

冬日原野,一片枯黃,寒風颳過,更顯肅殺。

曹丕強打精神,命人取來弓箭。

在侍從攙扶下,於一處高坡觀望。

忽然,遠處草叢微動,竄出一大一小兩隻鹿來。

似是母子,正在覓食。

曹丕眼睛微眯,深吸一口氣。

用盡殘餘力氣,張弓搭箭,瞄準那母鹿。

“嗖”的一聲,箭矢歪斜卻僥倖命中。

母鹿哀鳴一聲,倒地掙扎。

“叡兒!”

曹丕喘着氣,將弓遞給身旁的曹叡。

指向那因母親倒地而驚慌失措、徘徊哀鳴的小鹿。

“射……射那子鹿!”

曹叡接過弓箭,卻並未依言瞄準。

他望着那無助哀鳴、不斷用頭蹭着母鹿屍體的小鹿,眼圈驟然紅了。

他放下弓箭,轉身對曹丕深深一揖,聲音哽咽卻清晰: “父王已誅其母,臣子不忍復殺其子!”

“天地有好生之德,請父王恕罪!!”

說罷,竟忍不住落下淚來。

曹丕原本因兒子違命而微有慍怒。

然見其情真意切,悲憫之心發於至誠,絕非矯飾。

那點怒意頃刻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震動與驚奇。

他怔怔地看着淚流滿面的兒子,又看看那對悲慼的鹿。

良久,緩緩放下了手中的弓,長嘆一聲。

在這一刻,他彷彿從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早已遺失的某些東西。

也看到了一個仁德之君應有的模樣。

國祚綿長,或許需要的並非僅僅是霸術與權謀……

他虛弱地擺擺手: “罷了……罷了……回宮吧……”

經此一事,曹丕心中最後一點猶豫終於消散。

回宮之後,

他便暗中召見重臣,正式確立了立曹叡爲繼承人之心意。

冬日獵場那一幕,深深烙印在這位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梟雄心中,也決定了大魏未來的走向。

與此同時,曹丕的口諭也已經傳回了漢中。

魏王同意了司馬懿第二次北伐的請求。

曹丕這個人的性格非常極端。

對人好時,非常好。

對人差時,非常差。

對於喜歡的人,恨不得當明珠一樣捧在手心裡。

對於厭惡的人,就是戰功赫赫的親叔叔都想殺。

曹丕自知時日無多,蜀魏還能走多遠,他心裡沒數。

只想在餘生裡,多做些事。

司馬懿除了得到口諭外,還有一道加封他爲丞相的鈞命。

他立於帳口, 望着北方陰沉的天空,寒風捲起他的披風。

他知道,與諸葛亮的較量,已然提前開始了。

這個冬天,註定不會平靜。

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350章 你不收,相爺怎麼收?相爺不收,陛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374章 二龍競食,潛龍在淵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340章 設立內閣,羣相併治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
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235章 李翊收關家義子,麋竺回冀州探親(附當前勢力圖)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350章 你不收,相爺怎麼收?相爺不收,陛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374章 二龍競食,潛龍在淵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340章 設立內閣,羣相併治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