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

卻說劉備正式宣告將於正月十五之日,去往河南巡縣。

臨行前,趙雲忽然告訴李翊,朝中有些大臣不太安分。

“相爺,雲擔心此次巡縣,陛下與您都不在洛陽,朝局恐生變故。”

“如今吳魏虎視眈眈,西羌又不安分,若朝中再起紛爭。”

“只怕又要生靈塗炭,百姓遭罪了。”

趙雲嘆了口氣,說道。

李翊擡手止住他的話:

“……子龍所慮極是。”

“但滅吳大計,必須先考察河南民生恢復情況。”

“陛下雖未明說,但我知他心中已有伐吳之意,只是時機未到。”

趙雲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相爺已向陛下進獻滅吳之策了?”

“不錯。”

李翊揹着手,慨嘆道:

“今天命在漢,吳魏之滅,只是時間問題。”

“此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在那晚會談之中,我曾提出分兵三路進軍東吳的策略。”

“一路出江陵攻柴桑,一路出合肥攻濡須,一路出水軍順江而下。”

“但陛下以民生凋敝爲由拒絕了。”

趙雲沉吟半晌,感慨道:

“相爺如此進軍,是欲一舉滅掉吳國。”

“此策雖妙,但少說需動用二十萬人,糧草輜重更是巨大。”

“確實需要河南、荊北等地提供充足補給。”

如果要伐吳,離不開河南的幫助。

因爲真打起來,基本上只能從這裡運糧。

爲什麼不從其他州郡運糧?

還是一個糧草損耗的問題。

河北再是富庶,等你運到江南去,都耗得差不多了。

其成本堪稱天文數字。

依然是拿秦朝的琅琊運糧舉例。

從徐州琅琊運糧到北河,兩地直線距離一千多公里。

運糧隊期間要翻過太行山和秦嶺,經黃土高原進入內蒙古高原。

黃河來回渡兩次。

這期間的損耗率高達驚人的99.5%。

也就說三十萬斛糧草運過去,最後只能剩下兩千斛不到。

шωш★ tt kan★ ¢ ○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古代糧草損耗率之高。

也不怪諸葛孔明幾乎每次伐北伐都輸在糧草問題上了。

低效的運糧成本,在古代這個農業並不發達的社會,是十分要命的。

漢朝比之秦朝生產力雖然有所進步,但也沒有跨越社會階級。

目的地雖然也沒有琅琊到北河那麼遠,但古代的糧食也不是無限保質期。

是很難長久儲藏下去。

所以真跟吳國打起來,主要還是仰賴河南地區的供給。

這能極大的節省糧草運輸成本。

轉念一想,朝中或許也正是有有識之士察覺到了伐吳的時機。

知道河南士人有機會擡頭了,纔會在這時候開始躁動不安的吧?

“陛下拒絕伐吳,是爲了體恤民力。”

“而此次巡縣,名爲考察民情,實爲評估伐吳的物資基礎。”

“原來如此。”

趙雲恍然大悟,隨即又憂心忡忡,“但洛陽這邊……?”

“有魯子敬和荀公達坐鎮,短期內不會出大亂子。”

“這二人都是追隨陛下多年,朝中威望甚高。”

“而我們此去河南,一兩月便回,不會有事的。”

“況且……”

李翊話鋒一轉,接着說道:

“雲長和益德都在京畿握有重兵。”

“二將軍對陛下忠心耿耿,有他們在,宵小之徒翻不起什麼大浪來。”

聽到關羽、張飛的名字,趙雲神色稍霽。

這兩位開國老將的威望確實足以震懾任何心懷不軌者。

“好了,時候也不早了。”

“子龍也早些回去休息吧,過幾日咱們便要去河南了。”

“嗯,相爺也多保重身體。”

趙雲拱手一揖,辭別李翊。

又過幾日,時值正月十五。

洛陽城外的官道上旌旗獵獵,三千羽林軍列陣肅立。

晨曦微露時分,劉備的鑾駕自洛陽城門緩緩駛出,漢旗在晨風中舒捲。

“陛下,河南諸縣已接到旨意,沿途皆已備妥接駕事宜。”

李翊策馬靠近鑾駕,拱手稟報。

劉備微微頷首,從鑾駕中探出半身。

“子玉啊,河南百姓苦曹賊久矣。”

“雖經五年休養,朕仍放心不下。”

“此番巡縣,一爲察看民生,二來……”

他頓了頓,目光投向東南方向,“也該看看那兩個孩子在封地做得如何了。”

趙雲驅馬上前,銀甲在朝陽下泛着冷光,橫槍抱拳說道:

“陛下,魯王與樑王皆天資聰穎,又有良臣輔佐。”

“想必不會令陛下失望。”

劉備輕嘆一聲,伸手撫過腰間佩劍。

“子龍啊,治國非兒戲。”

“朕當年與雲長、益德桃園結義之時,何曾想過能有今日?”

“如今……”

他話未說完,突然咳嗽起來,李翊連忙遞上絲帕。

“陛下保重龍體。”

李翊眉頭微蹙,“河南風大,不若迴鑾駕內歇息。”

劉備擺擺手,拭去嘴角水漬:

“無妨。”

“傳令下去,加快行程,明日務必抵達魯國。”

兩日後,魯國城外十里長亭。

十六歲的魯王劉永身着絳紗王袍,頭戴遠遊冠,率領魯國文武百官列隊等候。

春風拂過他的面龐,吹起冠上垂下的絲絛。

他身後,魯國相諸葛瑾與一衆屬官皆肅立無聲。

“報——聖駕已至五里外!”

斥候飛馬來報。

劉永整了整衣冠,眼中閃過一絲緊張與期待。

這是他封王后首次於本國面聖。

自就藩以來,他勵精圖治,就等着今日向父皇展示政績。

不多時,遠處塵土飛揚,旌旗招展。

羽林軍開道,劉備的鑾駕緩緩駛來。

劉永連忙率衆跪拜:

“兒臣劉永,恭迎父皇聖駕!”

“魯國百官恭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鑾駕停下,劉備在李翊攙扶下緩步走出。

他目光掃過跪伏在地的衆人,最後停在劉永身上:

“平身。”

劉永起身,臉上洋溢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氣,三步並作兩步上前。

“父皇路途勞頓,兒臣已在王府備下酒宴,爲父皇接風洗塵。”

說着,他竟直接掠過李翊與趙雲,伸手欲扶劉備。

空氣驟然凝固。

李翊面色如常,只是微微垂目。

趙雲則挺直腰背,銀甲發出輕微的碰撞聲。

劉備臉色一沉,甩開劉永的手:

“永兒,你眼中可還有李相與趙將軍?”

“兒臣……”

劉永一愣,這才意識到失禮。

“李相乃朕之肱骨,子龍更是朕的生死兄弟!”

劉備聲音不大,卻字字如錘。

“你待他們,當如待親叔父一般!豈可如此無禮?”

劉永面紅耳赤,連忙轉向李翊與趙雲,長揖到地:

“小王年少無知,冒犯二位叔父,萬望海涵。”

你道劉永緣何如此失禮?

只因這小郎自小出生富貴,十一歲就封王,沒受過什麼挫折。

在自己的封國裡,更是人人都讓着他。

自然養成目中無人的性格。

但他還是怕自己爹的。

被劉備這麼一提點,也是連忙向二人賠不是。

李翊還禮道:

“殿下折煞老臣了。”

“君臣有別,老臣豈敢當此大禮?”

趙雲也抱拳道:

“殿下心繫陛下,孝心可嘉,末將又怎會介意?”

劉備神色稍霽,但仍嚴厲說道:

“永兒,治國首重用人。”

“若無這些開國元勳輔佐,何來今日大漢?”

“你身爲皇子,更要懂得禮賢下士的道理。”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

劉永低頭應道。

劉備這才點頭,柔聲道

“帶路吧,朕要看看你的魯國治理得如何。”

“喏。”

一行人正式進城。

入城途中,劉備故意放慢腳步。

與李翊、趙雲並行,而讓劉永在前引路。

當日傍晚,魯王府燈火通明。

劉備端坐正堂,聽取劉永及魯國官員彙報政事。

李翊與趙雲分坐兩側,其餘官員按品階大小排列。

“啓稟陛下。”

國相諸葛瑾手持笏板出列。

“魯國五縣,去歲共收賦稅三十萬石,較前年增長兩成。”

“開墾荒地五千畝,新增戶數八百。”

劉備微微點頭,這個政績還勉強能看。

算是一份及格的答卷吧。

“民生恢復如何?曹賊當年在此屠戮甚重。”

劉備又接着問道。

“回稟父皇。”

劉永搶着答道,“兒臣減免賦稅,鼓勵農耕,現百姓已基本安居。”

“只是……”

他猶豫片刻,“有些村莊仍十室九空,兒臣已命人招攬流民填補。”

劉備不置可否,轉向李翊:

“子玉以爲如何?”

李翊沉吟道:

“魯國地處中原,本應富庶。”

“如今雖見恢復,但距昔日繁榮尚遠。”

“尤其……”

他看了劉永一眼,“作爲孔子故里,文教之事似乎未見特別建樹。”

言外之意,只是對劉永在教育事業方面搞得不好表示不滿。

畢竟李翊執政以來,一直在倡導教育,鼓勵興辦學校。

爲的就是打好民間基礎。

命令一下,哪個地方官員不是立馬響應朝廷號召?

大肆興辦私塾、學校。

而魯國這個地方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

又有王子坐鎮,按理說得到的國家補貼要遠比其他郡縣要多。

但這裡的教育卻十分落後。

沿途走來,幾乎沒看見幾所私塾、學校。

劉備眼中精光一閃,沉聲道:

“永兒,李相所言極是。”

“魯地乃聖人之鄉,當爲天下文教表率。”

“朕觀城中書聲寥寥,何也?”

劉永額頭見汗,支支吾吾答道:

“兒臣……兒臣注重農桑,文教之事確有疏忽。”

“糊塗!”

劉備拍案而起,“農桑固本,文教鑄魂!”

“李相在洛陽大興學校,各州郡紛紛效仿。”

“你這聖人之鄉反倒落後,成何體統?!”

堂內鴉雀無聲。

平日他們面對劉永時,無不小心翼翼,生怕說錯一句話。

但今天見到真龍天子,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威嚴。

劉永被唬得跪伏在地,頓首道:

“兒臣知錯,定當整改。”

劉備環視一眼堂內諸臣,長嘆一聲,語氣稍緩:

“起來吧。”

劉永畢竟是一國之主,劉備也不想讓兒子在衆人面前太過折損面子。

“你年紀尚輕,有疏漏在所難免。”

“但記住,治國如烹小鮮,需文武並舉,剛柔相濟。”

他轉向諸葛瑾,“子瑜,你爲魯國相,當多加輔佐。”

“用心教導纔是。”

諸葛瑾連忙應諾:

“臣定當竭盡全力。”

宴會散後,夜深人靜時。

劉備獨坐行宮庭院。

月光如水,灑在他斑白的鬢角上。

一陣輕微的腳步聲傳來,他頭也不回:

“永兒,這麼晚了還不歇息?”

劉永捧着茶盞走近:

“父皇日理萬機,兒臣特來奉茶。”

劉備接過茶盞,示意他坐下:

“白日裡朕話說得重了,你可怨朕?”

“兒臣不敢。”

劉永低頭,“父皇教誨,句句金玉。”

“那便好。”

劉備啜了口茶,語重心長地說道:

“永兒,你可知朕爲何能三興漢室?”

劉永搖頭。

“非朕一人之力也。”

劉備目光悠遠,“雲長、益德、子玉、子龍……皆是肱骨之臣。”

“若無他們,朕縱有沖天之志,亦難成大事。”

他突然咳嗽起來,茶盞中的水面蕩起漣漪。

劉永連忙爲父親撫背,“父皇保重龍體。”

劉備擺了擺手,表示無礙。

“朕老了,這是自然之理。”

“正因如此,才更需你等與老臣們和睦相處。”

他握住劉永的手,“記住,爲君者,當知人善任。”

“李相老成謀國,子龍忠勇無雙,他日……他日都是你們兄弟的倚仗。”

“只有善用他們,你們兄弟才能守護好高祖傳下來的漢室江山。”

“父皇正是銘記此理,才得有今日天下。”

“我說的,你可都聽明白了?”

劉備今年已是五十有八,兩鬢霜白,額上皺紋如刀刻般深邃。

可唯有那雙眼睛依然銳利如昔。

“兒臣……明白了。”

劉永作揖答道。

劉備轉身欲走,又停住腳步:

“對了,你王弟劉理在樑國如何?”

劉永一怔,答曰:

“這……兒臣與王弟各守封地,少有往來。”

劉備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語重心長道: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朕還是那句話,朕雖然沒有曹操、孫權那般多的宗室弟兄。”

“可卻有着超乎宗室的手足兄弟情誼,若無他們,難有三興偉業。”

“你的命已是極好,還有幾個哥哥弟弟可以倚賴。”

“朕起兵之時,哪有這些?”

“朕希望你們……你們……都好。”

說完,他緩步走入內室,留下劉永一人在月光下愣神。

夜風拂過庭院,吹動劉永的衣袍。

身後傳來輕微的腳步聲,他不必回頭便知是誰。

“子瑜先生,這麼晚了,你怎的也不睡?”

劉永聲音裡帶着幾分疲憊。

諸葛瑾緩步走近,在劉永身後三步處站定,拱手道:

“殿下未眠,老臣不敢先寐。”

劉永嘴角扯出一絲苦笑,回他看他:

“方纔我與父皇的對話,你全都聽見了?”

月光下,諸葛瑾的白鬚微微顫動,他垂目答道:

“殿下認爲老臣聽見了,老臣便聽見了。”

“殿下認爲老臣沒聽見,那老臣便沒聽見。”

“呵……”

劉永轉身直視諸葛瑾,眼中閃爍着複雜的光芒。

“子瑜啊子瑜,你這張嘴,比孔夫子的春秋筆法還要圓滑。”

他踱了兩步,“那你且說說,我父皇今夜這番話,究竟是何意?”

諸葛瑾沉默如石,唯有夜風吹動他的衣袍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劉永見他不答,將話鋒一轉,問道:

“聽聞令郎諸葛恪,被我那王弟徵辟到樑國做騎都尉了?”

“不知此事確否?”

諸葛瑾眼中閃過一絲慌亂,很快又恢復平靜,一字一頓答:

“確有此事。”

“是孤待你不好嗎?”

劉永聲音陡然轉冷,“爲何令郎要去樑國爲官?”

諸葛瑾深深一揖,解釋道:

“……殿下明鑑。”

“犬子天生尚武,好騎馬射箭。”

“魯國乃聖人之鄉,殿下以仁治國,文教昌明。”

“而樑國地處邊陲,尚武之風濃厚。”

“犬子去樑國,恰如魚得水,鳥入林,非關殿下待臣厚薄也。”

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既解釋了兒子去向,又高情商地稱讚了劉永的治國之道。

別看說樑魯兩國一文一武。

但治國向來講究文治,劉備也倡導仁政。

此語只是明揚劉永。

果然,只見小王子麪色稍霽。

但似乎又想起什麼事來,臉色又很快陰沉下來。

“今日那李翊,當着我父皇和文武百官的面折辱於孤,令孤顏面盡失!”

劉永咬牙,一拳砸在身旁的石桌上,震得茶盞叮噹作響。

諸葛瑾眼觀鼻,鼻觀心,不發一言。

劉永繼續發泄着不滿:

“那李翊總是想一出,是一出。”

“前幾年強推什麼新幣,要把我大漢用了四百年的五銖錢給換了,鬧得民間是怨聲載道。”

“前年又說要大興學校,令各郡國做表率。”

“他可知河南歷經曹賊屠戮,民生凋敝到什麼地步?”“孤光是能穩住現有局勢已屬不易,他還要當衆指責我文教不興!”

“若非當時父皇在此,孤真想質問他一句——”

“錢從何來?人從何來?!”

“他每年讓諸郡國上交那麼多錢糧,有沒有想過孤治下子民的難處。”

“……呵呵,我算是明白那些站在頂點的人,爲什麼總是看不到遠方了。”

“他只需拍拍腦袋做個決定,完全不考慮我們底下有多少難處。”

“完了還要指責你,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偏偏我父皇還寵信於他,孤王不敢發作。”

劉永氣得拳頭捏緊,咬牙切齒。

在魯國被人尊敬慣了,他還沒受過這麼大的氣。

今日爲何他會下意識掠過李翊、趙雲?

在他看來,自己是君王,他們是臣子。

天下間,豈有君王向臣子見禮的?

“李相日理萬機,爲國操勞,不能面面俱到……”

諸葛瑾試圖緩和氣氛。

“爲國?”

劉永冷笑打斷,“我看是爲他老李家吧!”

“他待自己那兩個外甥是何等的優容?”

“只因他們是嫡出,而我……我……”

他聲音突然哽咽,沒有繼續說下去。

諸葛瑾擡頭,看見年輕的魯王眼中竟有淚光閃動。

但是劉永很快控制住了情緒,聲音卻更加尖銳:

“李翊處處否定我,無非是要捍衛他外戚的地位。”

“我越是努力,他越要打壓,這不正是他們想要的嗎?”

“殿下慎言!”

諸葛瑾迅速地環顧眼四周,壓低聲音說道:

“隔牆有耳啊。”

劉永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平靜下來:

“子瑜,你說……我父皇他……還有多少時日?”

這句話問得極其輕微,幾乎消散在夜風中。

諸葛瑾面色大變,連忙跪下:

“殿下!此話萬萬不可……”

“起來吧。”

劉永疲憊地擺手,“孤不是那個意思。”

“這裡就你我二人。”

他仰望星空,慨嘆道:

“我只是……只是怕來不及了。”

“無論我如何努力,或許父皇眼中似乎永遠只有太子和王弟……”

“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事,孤也並不想去做。”

“孤僅僅只是想讓父親以我爲榮罷了。”

“但任憑我怎麼努力,也擺脫不了庶子的身份。”

“孤天生就矮人一頭啊。”

諸葛瑾起身,謹慎地靠近一步,聲音壓得極低:

“老臣在朝中尚有些故舊。”

“聽聞……聽聞朝廷正在籌備對吳用兵之事。”

劉永猛地轉頭,眼中精光暴射:

“當真?”

諸葛瑾微微點頭,沉聲道:

“殿下若能厲兵秣馬,屆時在滅吳大計上有所建樹的話,那麼……”

不等他說完,劉永已經激動地抓住他的手臂:

“子瑜真乃孤之張良也!”

他忽然退後一步,鄭重其事地整理衣冠,向諸葛瑾深深一拜。

“孤年少無知,今後還望先生不吝教誨。”

諸葛瑾慌忙還禮:

“折煞老臣了!”

“殿下天資聰穎,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先生不必虛言。”

劉永直起身,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

“自明日起,魯國要暗中整軍備戰。”

“爭取在將來朝廷對吳用兵時,立下赫赫戰功!”

諸葛瑾會意,但又鄭重提醒說道:

“殿下,此事需要謹慎。”

“朝中局勢本就混亂,只是靠着李相壓着,才相安無事。”

“但依然有千萬雙眼睛盯着,我們做事可千萬不要授人以柄。”

“否則,將來必處處掣肘,受制於人。”

“孤曉得。”

劉永望向劉備寢宮的方向,聲音低沉:

“父皇教導我要懂得用人之道。”

“子瑜先生,你就是我要用的第一個人。”

夜更深了,庭院中兩人的身影被月光拉長,投在青石板上。

遠處傳來更夫的梆子聲,已是三更時分。

“時候不早了,殿下也該歇息了。”

諸葛瑾拱手道,“明日還要陪同陛下巡縣。”

劉永點頭,卻又叫住轉身欲走的諸葛瑾:

“先生,令郎在樑國……若有機會,可否爲我帶些消息?”

諸葛瑾背對着劉永,身形明顯僵了一下,片刻後才緩緩道:

“……老臣盡力而爲。”

看着諸葛瑾離去的背影,劉永臉上的熱切漸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深沉。

他目光深邃,輕聲自語:

“諸葛瑾啊諸葛瑾,你兒子在樑國,你又如何能完全站在我這邊?”

……

七日後,劉備的鑾駕離開魯國,向樑國行進。

車駕剛入樑國地界,劉備便掀開車簾,眼中閃過一絲詫異。

道路兩旁田畝齊整,溝渠縱橫,新綠的麥苗在春風中如波浪般起伏。

遠處村落炊煙裊裊,道路上商旅往來不絕,與魯國那種勉強恢復生機的景象大不相同。

“子玉,你看這樑國……”

劉備指着窗外景象,語氣中帶着驚訝。

李翊策馬靠近鑾駕,順着劉備所指望去,臉上也不由得浮現出幾絲欣慰之色:

“回陛下,樑國雖經戰亂。”

“但恢復之快,確實令人稱奇。”

豫州諸侯國中,理論上講陳國是最富的。

因爲它不僅是陳王劉寵的地盤,之後還成了一段時間的漢朝國都。

被曹劉兩大列強伺候,福氣自然少不了。

而樑國原是豫州刺史郭貢的地盤。

這地方算是本州倒數的窮地兒。

郭貢曾在這裡爆出兩萬兵,但根本養不起。

以至於還跑去搶了曹操的兗州。

當然,被荀彧的超神發揮給嘴炮轟走了。

但樑國能從戰傷中這麼快地恢復過來,還是令劉備感到十分地詫異。

就連趙雲也忍不住讚歎道:

“臣觀沿途百姓面色紅潤,衣冠整齊,不似飽受戰禍之民。”

劉備若有所思,沉吟道:

“理兒今年才十四吧?竟能將封地治理得如此……”

李翊出聲打斷:

“陛下給樑王殿下委派了不少人中俊傑,有他們輔佐。”

“樑國自然能夠快速恢復民生。”

劉備牽脣一笑,道:

“難道朕又薄待了永兒不曾?”

“朕讓諸葛子瑜去當魯國相,其弟諸葛均去當樑國相。”

“本意,就是希望他們能夠知人善任,將國家給治理好。”

“說到底還是用人,善用人才,這纔是治國之道啊。”

話音未落,忽見前方塵土飛揚,一隊儀仗緩緩而來。

爲首少年身着墨色王袍,頭戴遠遊冠,面容稚嫩卻神色沉穩。

正是樑王劉理。

他身後跟着國相諸葛均、騎都尉諸葛恪等一衆樑國官員。

距離鑾駕尚有百步,劉理便已下車,整理衣冠後穩步前行。

至五十步時,他率衆跪拜:

“兒臣劉理,恭迎父皇聖駕!樑國百官恭祝陛下萬歲!”

劉備下車,親手扶起劉理:

“平身。”

劉理起身後,不急着與父皇親近。

而是先向李翊、趙雲深施一禮:

“甥兒拜見姨父,拜見趙叔父。”

李翊連忙還禮:

“殿下折煞老臣了,不敢當,不敢當。”

劉備下車,親手扶起劉理:“平身。“

趙雲也抱拳道:

“殿下如此多禮,末將愧不敢當。”

劉備眼中閃過滿意之色,拍了拍劉理肩膀:

“理兒長高了。”

劉理恭敬答道:

“兒臣日日思念父皇,恨不能長伴膝下。”

“今見父皇龍體康健,兒臣不勝欣喜。”

接駕儀式安排得井井有條。

劉理親自引導鑾駕入城,沿途百姓夾道歡呼,秩序井然。

入城後,街道整潔,市集繁榮。

學堂中傳出朗朗讀書聲,武場上士兵操練呼喝聲震天。

行宮內,劉備端坐主位,看着下方年僅十四卻舉止得體的幼子。

心中越發欣慰,忍不住出言讚歎:

“理兒,你把樑國治理得如此之好,朕心甚慰。”

劉理拱手答道:

“兒臣年幼無知,全賴國相諸葛子然等賢臣輔佐。”

“兒臣不過是向諸位大賢學了點皮毛教益。”

“與父皇治理天下相比,兒臣還差得遠呢。”

劉備龍顏大悅:

“好!不居功,不自傲,方是朕的好兒子!”

轉頭對侍從道,“取朕那套白玉來,賜予樑王。“

劉理連忙跪下,頓首道:

“兒臣斷不敢受此玉。”

“治理封國乃兒臣本分,今不過屢行本職,還得有賞。”

“父皇乃是聖主明君,萬不可亂了賞罰分明之度。”

“兒臣無功,斷不敢受此祿”

劉備聞言大笑道:

“父賜子受,天經地義,何必推辭?”

劉理仍堅持道:

“孔子云‘克己復禮爲仁’。”

“兒臣若因盡本分而受賞,恐有違聖人之教。”

劉備越發歡喜:

“那再加西域進貢的夜明珠十顆,駿馬五匹。”

劉理第三次叩首:

“父皇厚愛,兒臣心領。”

“然樑國百姓方經戰亂,兒臣願將這些賞賜轉贈窮苦百姓,以顯父皇仁德。”

李翊見狀,出列勸道:

“殿下,《禮記》有云‘長者賜,不敢辭’。”

“陛下厚愛,殿下三辭三讓,已盡禮數。”

“不如受之?”

劉理這才恭敬叩首:

“既如此,兒臣謝父皇恩典。”

“兒臣必當善用這些賞賜,不負父皇期望。”

劉備欣慰點頭:

“理兒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胸襟,實屬難得。”

他環視衆臣,“朕觀樑國治理有方,當爲諸國表率。”

“子玉,回京後擬旨嘉獎樑國百官。”

李翊拱手應諾,“臣遵旨。”

待酒過三巡之後,

劉備放下酒樽,目光灼灼地望向幼子。

“理兒,朕剛從魯國過來。”

劉備聲音不輕不重,卻讓整個宴廳安靜下來。

“兩地所得朝廷援助相當,爲何樑國治理得如此出色?遠勝魯國。”

“你且細細道來。”

劉理放下筷子,恭敬起身:

“回父皇,兒臣不過是銘記父皇‘爲政在人’的教誨,善用了幾位賢才罷了。”

他轉向廳中衆臣,一一讓他們露臉。

“若無這些股肱之臣,兒臣縱有三頭六臂,也難有今日局面。”

劉備環視廳內,這才注意到許多陌生面孔。

原本他給劉理配備的老臣,竟有大半不在席上。

他眉頭微蹙,旋即舒展——

畢竟是自己親兒子,又確實治國有方,何必計較這些呢?

“既如此,爲父倒要認識認識這些賢才。”

劉備微微笑道。

劉理眼中閃過一絲喜色,擊掌三下。

席間立即站起三位年輕官員,個個氣度不凡。

“這位是太原王氏子弟王昶,現任典農校尉。”

一聽到太原王氏四個字,隨行而來的不少朝中官員,紛紛竊竊私語。

太原王氏那可是頂級大族啊。

當年參與刺殺董卓的司徒王允,便出身這個家族。

劉理指向那位面容黝黑的青年。

“自他到任以來,斫荒萊,勸農桑。”

“國中樹木成林,墾田倍增。”

王昶出列跪拜,正色道:

“微臣不過盡人臣本分,全賴殿下信任,敢不竭股肱之力?”

“太原王氏?”

劉備走到王昶跟前,仔細打量這個年輕人。

見他手掌粗糲,指甲縫裡還留着泥土痕跡,顯是常下田間。

不由點頭,讚賞道:

“農爲邦本,卿能親力親爲,甚好。”

話落,將手一招,示意侍從賞賜錦緞十匹。

劉理接着介紹第二位:

“這位是騎都尉諸葛恪,父皇別看他年幼,卻深諳兵法。”

“國中兵馬多經他手操練。”

諸葛恪行禮時甲冑鏗鏘作響,眉宇間英氣逼人。

劉備眼前一亮,問道:

“小郎可是子瑜之子?”

“回陛下,正是家父。”

諸葛恪聲音清朗地回答。

劉備也略有耳聞,聽說這少年郎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神童。

便有意考校他,問道:

“汝父親與汝叔父,誰更聰明?”

諸葛恪不假思索回答說:“家父?”

“爲何?”

“家父能夠侍奉皇子,而叔父卻遠在交州,與番人交往商貿。”

“故得之家父更加聰明。”

“但以臣觀來,不論家父亦或者叔父,都不及陛下聰明。”

“若不然,以李相爺之算無遺策,如何能夠甘願爲陛下赴湯蹈火?”

此言一出,滿座皆贊。

這個諸葛恪果然如傳聞中那般才思敏捷、善於應對各種緊急事務。

短短几句話,不僅保留了父親的顏面。

還同時拍了劉備以及國家二把手的馬屁。

“哈哈哈!”

劉備大悅,撫須大笑,旋即賜寶劍一柄。

最後,劉理引薦一位氣質儒雅的青年:

“這位是潁川陳氏陳泰,現任兒臣府上主簿。”

“其父便是當今廷尉,陳長文先生。”

陳泰行禮如儀:

“家父常言陛下寬仁愛士,今日得見天顏,方知所言非虛。”

“朕與你父相交甚篤。”

劉備感慨道:

“如今見你們年輕一輩也能同心協力,朕心甚慰。”

言罷,賜予玉帶一條。

介紹完畢,劉理恭敬道:

“兒臣年幼,全賴這些賢才日夜輔佐。”

“他們各有所長,正如父皇常說的‘使人如器’。”

劉備撫須微笑,眼中滿是讚許。

然而李翊的目光卻在三位年輕官員之間來回掃視——

太原王氏、琅琊諸葛氏、潁川陳氏,皆是當世大族。

這位少年王爺,竟不聲不響地織就了一張世家大網。

還不聲不響地替換掉了劉備配備的官員,

既淡化了朝廷的影響力,又加強了自身對樑國的控制力。

這小娃娃不得了啊。

正思索間,劉理已舉杯來到他面前:

“姨父,甥兒敬您一杯。”

李翊回神,連忙舉杯相迎。

酒過脣齒,他發覺劉理正凝視着自己。

“姨父面色不佳,可是甥兒哪裡招待不週?”

劉理聲音輕柔,帶着恰到好處的關切。

李翊放下酒杯,意味深長道:

“殿下一切都做得很好……好得超乎老臣想象。”

劉理眼中精光一閃,旋即笑道:

“甥兒就當這是姨父的誇獎了。”

他頓了頓,語氣又轉爲溫情。

“姨母近來可好?甥兒甚是掛念。”

“她很好,也常唸叨你。”

李翊注視着這個外甥,試圖從他稚嫩的臉上看出什麼。

“甥兒恨不能常在姨母跟前盡孝。”

劉理嘆息,“奈何身爲國君,不敢棄子民於不顧啊。”

李翊微微頷首:

“殿下以國事爲重,即是正道。”

他壓低聲音,“只需……做好分內之事即可。”

這句話說得極輕,卻字字千鈞。

劉理面色不改,只是杯中酒液微微晃動,映出他瞬間冷峻的眼神。

“姨父教誨,甥兒謹記。”

他舉杯一飲而盡,轉身時袍袖翻飛,竟有幾分王者氣度。

“爲什麼我的後輩,一個個都這麼優秀呢?”

李翊眯着眼睛,彷彿感覺自己瞬間蒼老了十歲。

“難道這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勝於藍?”

“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麼?”

李翊心中暗歎。

然後又伸了個懶腰,活動活動了筋骨。

看向劉備,他正與趙雲飲酒敘談,兩人相處的很融洽。

“陛下,希望你能明白。”

“不是每個父親都應該望子成龍。”

“尤其是在帝王家,優秀的兒子有一個就夠了。”

……

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77章 李相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到底還想要什麼呢?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350章 你不收,相爺怎麼收?相爺不收,陛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346章 不用七星燈,孔明也能續命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
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77章 李相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到底還想要什麼呢?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350章 你不收,相爺怎麼收?相爺不收,陛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346章 不用七星燈,孔明也能續命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