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把柄

牙行的突厥奴婢從何而來李恪不知,但李恪確信的是他們的來源一定是違背了國家法度。

幾日前李世民方纔下旨,免除自頡利而下,所有突厥人之罪,所以長安城中不應該出現突厥人的奴婢,更不應該被公然叫賣。

尋常人絕對沒有這樣的路子和能力,長安城中能有這個本事的人也不會太多。

而在李恪看來,這種的情況的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官商勾結,強擄突厥少女,運送之長安販賣,藉着販賣突厥之女之舉大肆斂財。

大唐舉國之力經營數年,放有今日的北地局面,沒想到這盛世的背後竟還還有在做着這樣的骯髒生意,李恪想着心中都一陣怒火騰起。

牙行之人大多機敏,嘴巴也嚴實,守得住秘密,李恪若是直白地問這牙行的主事,恐怕他只會推推嚷嚷,不會如實相告。

於是李恪思慮了片刻,對牙行主事問道:“不知一個突厥奴婢作價幾何呀?”

牙行主事回道:“大的兩貫,小的一貫半,公子若是買的多了,還可以給公子算得便宜些。”

李恪聞言,面露不解地問道:“這些突厥的女奴買了無非圖個新鮮,肩不能扛,手不能挑,要了多了又有何用?”

主事聞言,忙道:“這些突厥女子手腳雖不比江南女子來的靈巧,但卻能幹粗活,重活,而且也比咱們的江南女子便宜上許多。”

一個尋常的江南籍的女奴作價四貫,姿色好一些,再通些文墨的甚至能賣到二十貫以上,與他們相比,兩貫錢確實便宜了許多。

不過縱然如此,一個是兩貫錢,十個人便是二十貫,一百人便是二百貫,這幾乎都趕上一個長安四品官員一年的俸銀了。

更何況他們所販賣之長安各處的突厥奴婢又何止百人?如此暴利,也難怪有大唐官員膽敢鋌而走險了。

李恪聽着主事的話,好奇地問道:“突厥女子也是女子,如何能幹地了粗累的活計?”

顯然這些突厥奴婢的銷路並不好,主事的難得見到一個大主顧,還是個容易糊弄的少年,忙解釋道:“這個公子大可放心,這些突厥奴婢都自西北而來,身形彪悍些的大有人在,力氣是沒得說的,若是認真比起來,恐怕未見得便會輸於男子。”

牙行的主事提到西北,李恪李恪便想起了一個人:張寶相。

張寶相也算是唐初名將之一,貞觀三年,張寶相以甘州刺史拜爲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協同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北上。

北伐之戰張寶相建功無數,甚至就連突厥頡利可汗都遭其生擒,立下大功。

但張寶相此人的品性卻叫人頗爲不齒,貞觀四年春,大軍即將凱旋之際,張寶相爲求軍功更進一步,竟謊報軍情。

唐軍平定突厥之後,薛延陀夷男擔心唐軍繼續北上,於是遣薛延陀軍五千在邊線襲擾,但張寶相爲誇大功勞卻膽大妄爲,將五千薛延陀輕騎誇大爲五萬,還慌稱自己已擊殺薛延陀先部萬餘人。

張寶相的戰報送到了李靖手中,當李靖覈實軍功之時卻發現並非如此,而是張寶相誇大軍功。

謊報軍功本是大罪,按律當斬,但張寶相曾爲李靖舊部,李靖不忍他就此丟掉性命,便將張寶相的軍功抹去,保住了他的命。

突厥奴之事牽連甚廣,尋常的將士做不來,大唐衆將中出兵西北的只有大同道一處,而主帥李道宗乃宗室子弟,行事謹慎穩妥,爲了這些黑利犯險枉法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李恪的心裡便有了猜測。

李恪不欲打草驚蛇,於是回絕道:“我聽聞突厥女子身上大多有些羊羶味,我着實不喜,這突厥奴婢我看還是算了吧。”

突厥奴不過是圖個新奇,論力氣比不上西域的崑崙奴,論樣貌和手巧心細更比不得大唐女子,長安城權貴人家用上突厥奴婢很是少見,李恪不願,牙行的主事倒也不覺得奇怪。

李恪擇選了些江南籍的婢女便離開了西市,回了楚王府。

剛回到府內,李恪即刻便命人傳來了王玄策。

“本王方纔在西市牙行,你猜本王看到了什麼?”王玄策一進門,李恪便開口問道。

王玄策看着李恪的模樣似乎並不急迫,於是笑着回道:“莫非殿下在牙行看到了哪家落魄的官家小姐,生了情愫?”

李恪聞言,忙擺了擺手道:“先生莫要玩笑我了,先生說的都是詩文裡的故事,當不得真,本王今日在牙行看到了突厥人。”

“突厥人?陛下方纔恕了他們的罪過,加封官職,他們便往牙行買婢了嗎?”

幾日前,李世民赦免了許多突厥各部首領之罪,還冊封官職,王玄策只當他們在長安安置府邸,前往西市牙行買婢了。

李恪搖了搖頭道:“本王說的突厥人不是那些將官,而是突厥的女奴。”

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面露訝色,瞬間便明白了過來。

李世民從未下旨降罪突厥百姓,更無人被貶爲奴婢,這些西市的突厥奴是從何而來?

王玄策問道:“殿下可曾問到這些突厥奴的來歷?”

李恪回道:“突厥西北部的人,本王估摸着是的蘇尼失部之人。”

“蘇尼失部?大同道的人乾的?”王玄策聞言,凝眉道。

李恪問道:“先生可能猜出是何人所爲?”

王玄策斟酌了片刻,回道:“任城王行事謹慎,恐怕不會如此行事,倒是副總管張寶相行事頗爲乖張,興許是他所爲。”

李恪道:“先生所想正與本王不謀而合,此事張寶相脫不得干係。”

“不錯。王玄策點頭附和道。

李恪問道:“不知以先生之意,本王可否將此事上達父皇?”

王玄策想了想,開口道:“不妥。”

王玄策接着道:“殿下若要救這些突厥奴,朝堂之上稍稍提點兩句,他們自然沒有了膽子再如此行事,但若是徹底挑出來恐怕有些風險,此事背後究竟是何人也尚且不知。”

長安官場的水深地很,誰知道這條線後面能牽出什麼大魚來。

李恪想了想,問道:“先生是要本王暫且按下不表?”

王玄策道:“張寶相與長孫無忌走的極近,殿下既抓住了張寶相的把柄,若是隻誅張寶相一人未免可惜了些。”

李恪道:“此事想動長孫無忌,怕是不易吧。”

長孫無忌乃當場國舅,區區一個張寶相自然牽累不到他。

王玄策道:“此時拿出來自然不行,可若是待日後有了好時機,未嘗不能叫長孫無忌脫層皮。”

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章 取義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章 敲打第一章 玄武門
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章 取義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章 敲打第一章 玄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