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前首輔高拱授意行刺

負責督辦刺王殺駕案的緹帥朱希孝,開口說道:“歹人名叫王大臣,姓王名章龍,南直隸常州武進縣人,自述爲戚繼光麾下浙軍,經查實,爲京師傭奴,本名叫王章龍,昨日申時三刻,僞着內侍服有菜戶營腰牌,自玄武門入皇城。”

張居正聽聞之後開口問道:“此人內侍服、腰牌何來?”

“自述爲陳洪提供。”朱希孝說到了這裡,看向了東廠督主馮保,宮內的事兒,他管不到。

朱翊鈞坐在月臺之上,翻着《四書直解》,聽到朱希孝說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王大臣之所以能混到宮裡,完全是因爲有內飾服,有菜戶營腰牌。

這王大臣便有了身份。

其實這宮裡混入外人,不算稀奇,這是宦官們生錢的門路,有的是人好奇京城皇宮到底長什麼樣子,願意掏錢進來看個稀罕。

說起來可笑,禮教森嚴的大明朝,外人可以拿點錢,就進這守備森嚴的皇宮來。

這錢誰收了?自然是宦官們收去了。

太監的事兒,緹騎們管不着,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緹騎們要嚴查,太監們指不定怎麼收拾緹騎。

甚至羣臣都認爲理所當然的事兒,居然沒有一個人指責,是緹帥朱希孝監察不力導致賊人入宮,因爲大家已經習以爲常。

誰還沒往宮裡摻過沙子?

錦衣衛和東廠,本來應該是相互制衡的兩股特務勢力,卻因爲東廠的坐大,導致了這種制衡能力不斷減弱,錦衣衛的權力過於低下已經淪爲了東廠的附庸。

朱翊鈞這隻小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已經展現出了效果來。

本來王大臣案要交給東廠去審問,但是因爲朱翊鈞一番言論,李太后把案子交給了緹騎去審問。

按照規定,東廠得天亮了開了宮門才能出皇宮辦案,那今天早上這經筵,王大臣的真實身份,就無法確定。

緹騎在承天門外有北鎮撫司衙門,放個信兒出去,幾個提刑千戶,就能把王大臣的祖宗十八代查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少確認了,此獠並非戚家軍麾下,而是京師一傭奴。

刺客的身份,真的真的非常重要。

緹騎只是權勢不顯,不是辦不了差,做不了事。

馮保腦門上纏着漿紗布,兩個腮幫子腫的老高,坐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上,吊着嗓子開口說道:“咱家與陳洪乃是生死仇怨,昨日已經將陳洪捉拿,陳洪已經承認是他提供了內飾服和菜戶營腰牌,由滕祥、孟衝等人出皇城,陰結歹人,才讓這王大臣混入了宮中,導致了這惡事發生。”

“得天幸,陛下無礙。”

“陛下無礙嗎?”吏部尚書楊博一甩袖子,盯着馮保,喝問道:“歹人是刺空了,若是沒有刺空,又當如何?陛下尚且年幼,受到驚嚇又如何論斷?你爲內相,宮中之事,皆由你負責,放了歹人入宮,你憑什麼,還坐在這裡!”

楊博,嘉靖八年進士及第,初在地方任事,嘉靖十八年,隨大學士翟鑾巡視九邊,嘉靖十九年,嘉靖皇帝入夜,召楊博入宮奏對,深得嘉靖賞識,自嘉靖二十五年起開始巡按邊方。

嘉靖三十三年,韃靼把都兒汗和打來孫,率領十多萬騎兵劫掠薊鎮,楊博與總兵官周益昌奮戰,身不解甲據敵,入夜招募敢死士,深入虜營,擊退敵人,嘉靖三十四年,楊博再次擊退來犯的把都兒汗。

楊博巡按邊方至嘉靖四十二年,因薊遼總督楊選兵敗事,

轉回朝廷任吏部尚書。

楊博爲太子少傅,從一品大員,有地方履職經驗,有軍功在身,他還真不怕馮保這個宦官,因爲他是晉黨現在的黨魁。

晉黨,一個盤踞在朝堂之上,根深蒂固的朋黨。

又一個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

左都御史葛守禮立刻附和的說道:“馮保!你操重柄於宮闈,太后陛下委於你重任在身,你就是這麼做大璫的嗎?除了擅威做福索求無度,除了貪銀子,你還能做些什麼!皇皇思亂岌岌殆哉!”

朱翊鈞翻動着手中的論語,偶爾提筆,做一下筆記,他學的很認真,臺下的吵鬧,似乎沒有影響到他一樣。

嘉靖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他不參加廷議,老道士總是躲在重重的羅幕之後,拿着個銅錘敲銅鐘,敲多少下,敲得輕重緩急,到底在表達什麼,全靠朝臣們去硬猜。

嘉靖在文華殿修仙,小皇帝在文華殿讀書。

小皇帝讀書,廷臣們在月臺之下吵吵鬧鬧,這個畫風要多詭異有多詭異,但這是多次鬥爭以來的結果。

隆慶六年六月,隆慶皇帝大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高拱以元輔的身份,上了道奏疏,這道奏疏冗長,但是裡面有一句是[上若或有未經發擬,徑自內批者,容臣等執奏明白,方可施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未曾發內閣擬票的奏疏,皇帝直接批奏的,需要讓廷臣們面奏皇帝,詢問明白,才能施行。

高拱不僅說十歲人主不能治天下,還給出了具體的限制,皇帝不能繞開文淵閣,擅自批奏。

皇帝未經發擬,徑自內批。

就這一句話,才真正的觸了李太后的忌諱。

皇帝批閱奏疏,能用徑自二字嗎?!

所以,爲了能讓皇帝專管,本該在文華殿後間讀書的小皇帝,被擡到了前殿,坐在月臺上,一邊讀書一邊聽廷臣們吵架。

這二十七位廷臣,不多久,也就習慣了這種廷議的方式。

馮保此時絲毫不怯,嗤笑一聲,看着楊博說道:“哼!咱家坐在這裡,自然是太后和陛下信任,才讓咱家過來盯着你們!宮裡的事兒,還輪不到你們插嘴!”

“宮外的事兒,你們要管!宮內的事兒,你們也要管!”

“是不是陛下吃什麼,你們也要管?”

今天早上,在幹清宮外候着的時候,太后身邊的小黃門給馮保傳了消息,太后的意思是不讓馮保參加經筵,最後是陛下做主,才讓他跟着。

即便是馮保頭上頂着紗布,陛下讓他起來了。

陛下那番話,也讓馮保心有慼慼,原來他那些個小伎倆,都在陛下眼裡,陛下不是不知道,只是懶得計較,甚至有意讓他立威,總管宮內一切事物,結果差事辦砸了,他臉也打了,頭也磕了,權力也讓了,陛下讓他起來了。

那就代表陛下還信任他,還讓他做事,他還有用,他自然是底氣十足,他身後是皇帝,在這文華殿廷議上,他代表的就是皇權在和文臣撕扯。

“陳洪交待,乃是前內閣首輔高拱授意其作爲。”馮保不輕不重的扔出了一句話。

此話攻擊力極強,羣臣立刻沉默了下來,文華殿內極爲安靜,只有小皇帝在月臺上翻書和大黃色的羅幕被風吹動的聲音。

馮保在這文華殿內咬人是極爲合格的,別看他負傷了,但是攻擊力依舊強橫無比,三兩句話,堵得羣臣不能說話,還把刀捅進了文官們的心窩子上。

高拱,前任內閣首輔,高拱當國時,提拔了很多的晉黨,高拱要是被扣上刺王殺駕的謀逆大罪,高拱提拔的那些晉黨,都要倒黴。

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到了左邊第一位上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身上,隆慶皇帝大行之前,任命了三大顧命輔國大臣。

高儀死了,高拱倒了,現在,就只剩下張居正了。

張居正的態度非常重要。

此時的首輔在翻動着案卷,查驗着北鎮撫司衙門提供的書證、物證、人證。

這個案子,緹騎辦得雷厲風行。

戚繼光是張居正的人,兩個人關係甚篤,若是這歹人王章龍,真的是戚家軍出身,戚繼光少不了麻煩,就連張居正也要牽連其中。

但是緹帥朱希孝把證據找的十足,這個傭奴在京中生活十數載,生活的軌跡極爲清晰,錦衣衛本來就式微,這好不容易撈到了個差事,自然不能辦差了。

戚家軍、戚繼光洗脫了嫌疑,這案子,張居正就可以置身事外的去處置。

置身事外,對於首輔而言,何其的重要?這便有了更多的進退空間。

打一開始,張居正就不信,不信戚家軍出身的刺客,連個十歲的稚童都殺不了,連個宦官張宏都對付不了,戚家軍不到六千人,人人悍勇至極。

至於東廠拿來的書證、物證、人證,張居正只是簡單的翻看了一下,便合上不再多看。

至此,張居正其實也清楚了整個案子的脈絡。

陳洪是隆慶皇帝在時,宮裡的老祖宗,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督主,御馬監太監,可謂是權勢滔天,橫行無忌,隆慶皇帝大行,陳洪就立刻失去了所有的權柄,而陳洪和高拱二人私交極好,陳洪一倒,高拱也跟着倒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莫過如是。

歹人王章龍的確是陳洪找的,陳洪想要藉此契機再起,讓暴怒之下的太后,直接把馮保這個第一責任人給殺了,陳洪好藉此恢復他滔天的權勢。

但是陳洪顯然錯估了馮保的受信任程度,雖然陳洪計策得逞,馮保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馮保沒有死,那死的就只能是陳洪和他那些個黨羽了。

現在的問題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在給高拱潑髒水。

“歷歷有據。”張居正合上了案卷,開口說道:“三法司會審王章龍案吧。”

張居正在案卷上寫下了自己的意見,拿出了印章齊縫書押,交給了張宏。

幹清宮太監張宏端着案卷,放到了皇帝陛下的御前,等待着皇帝用萬曆之寶。

朱翊鈞看着那塊萬曆之寶,這是他的玉璽,李太后碰不得、馮保碰不得、張居正也碰不得,外廷之事的確是張居正做主,但是朱翊鈞要是不用印,這事兒,辦不了。

萬曆十三年後,萬曆皇帝開始怠政,朝中闕員大半,萬曆皇帝就是不用印,朝臣半點辦法也沒有。

這就是大明帝制的制度設計,離了皇權,萬事皆休,大明什麼事都辦不了。

朱翊鈞看着張居正和馮保,牢不可破的政治聯盟,是個謬論。

高拱到底有沒有問題,張居正對於此事的態度只有一個,那就是歷歷有據。

若是高拱有問題,就辦,若是三法司會審之後,高拱沒問題,就不辦。

張居正和高拱只是政見有別,拱掉高拱,只是爲了自己實現自己的抱負,完全沒到生死的地步。

馮保面色變了變,終究是沒有多言,張居正的態度很中性,這一次並沒有站在馮保一方說話,而是三法司會審王章龍刺王殺駕案。

三法司爲都察院、大理寺、刑部,錦衣衛和東廠協理,牽頭的是三法司。

這案子交到了外廷,高拱便死不了。

朱翊鈞拿起了硃筆批紅,而後將萬曆之寶蓋上,刺王殺駕案,開始進入了下一個流程,審問。

張居正繼續主持廷議,而這一輪的廷議,涉及到了大明朝方方面面,戶部的財稅、兵部邊方、刑部刑名要案、禮部的提學、工部的營造,以及吏部的考成法。

考成法就是績效考覈,能者上,庸者下,制度設計已經形成了雛形,但仍在商議之中,給百官們套籠頭,百官們自然不樂意,大家論資排輩時間久了,怎麼肯內卷呢?

但是張居正執意推行,那就只能將制度完善。

朱翊鈞一直在讀書,廷臣們形成了決議,就遞給張宏送到御案前用印,朱翊鈞看完之後,就會用印,他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

廷臣在議事,小皇帝在讀書,日上三竿時,朱翊鈞這論語已經能默讀幾段,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陛下,廷議散了。”張宏提醒着陛下,廷議結束了,二十七位廷臣起身見禮,離開了文華殿。

張居正站在臺下,負手而立,俯首說道:“陛下,臣爲陛下解惑。”

“元輔不用看書就可以講授嗎?”朱翊鈞停筆,看着兩手空空的張居正問道。

張居正頗爲恭敬的回答道:“臣是個讀書人。”

“論語的論爲何讀陽平聲[lún],而不讀去聲[lùn]呢?”朱翊鈞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725章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831章 查士丁尼瘟疫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311章 一個考驗人心的小遊戲第764章 開闢一條新的絲綢之路第730章 攻入順天府,讓皇帝俯首稱臣!第一百六十章 恨未壯,不能同行第808章 敗則懷恨在心,勝則反攻倒算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564章 滿嘴順口溜,你是打算進解刳院啊!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827章 織田信長之死第309章 不絕對忠誠,就是絕對的不忠誠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六十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857章 送到內帑的金花銀,該漲一漲了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個機會的戚繼光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877章 調用暴力的第一原則,防止其失控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488章 一個大明,都是王民第608章 走賤儒要走的路,讓賤儒無路可走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709章 意見簍子林輔成,被捕了第955章 醫道至簡,醫者仁心第二百零一章 海總憲,朕有個主意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946章 我是冤枉的,我爲大明立過功,我要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一百七十二章 對付蠻夷,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753章 去遼東填大水泡子吧!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404章 顛倒黑白,倒行逆施第782章 普拉佐女士第910章 侯於趙只是怪,不是壞第559章 大明舉重冠軍朱翊鈞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393章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第756章 大明軍在等冬天,倭寇在等什麼?第407章 愛我家園,清潔先行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306章 袖手談心性,甚可羞婦人態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733章 簡而言之,一切都爲了自由貿易!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一十七章 妖孽竟是我自己!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八十七章 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第987章 天下萬事萬物,輪迴不止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970章 搶的哪有騙的多!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載堉第357章 打碎了一個聚寶盆,就再建一個聚寶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六十一章 知行並盡,表裡如一第882章 讀書人真的是太歹毒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東林元老第709章 意見簍子林輔成,被捕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
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725章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949章 高啓愚真的太想進步了!第643章 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第831章 查士丁尼瘟疫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311章 一個考驗人心的小遊戲第764章 開闢一條新的絲綢之路第730章 攻入順天府,讓皇帝俯首稱臣!第一百六十章 恨未壯,不能同行第808章 敗則懷恨在心,勝則反攻倒算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564章 滿嘴順口溜,你是打算進解刳院啊!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827章 織田信長之死第309章 不絕對忠誠,就是絕對的不忠誠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891章 夫馳道者,民之命也第六十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961章 誰鬧得亂子大,就對誰讓步!第857章 送到內帑的金花銀,該漲一漲了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個機會的戚繼光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877章 調用暴力的第一原則,防止其失控第939章 崇高公德:避免戰爭第488章 一個大明,都是王民第608章 走賤儒要走的路,讓賤儒無路可走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709章 意見簍子林輔成,被捕了第955章 醫道至簡,醫者仁心第二百零一章 海總憲,朕有個主意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946章 我是冤枉的,我爲大明立過功,我要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一百七十二章 對付蠻夷,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836章 無中生有,憑空造牌第954章 寶鈔是聖恩普照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753章 去遼東填大水泡子吧!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802章 日落計劃,新日運河第404章 顛倒黑白,倒行逆施第782章 普拉佐女士第910章 侯於趙只是怪,不是壞第559章 大明舉重冠軍朱翊鈞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393章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第756章 大明軍在等冬天,倭寇在等什麼?第407章 愛我家園,清潔先行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306章 袖手談心性,甚可羞婦人態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733章 簡而言之,一切都爲了自由貿易!第778章 黑麥種子是蒐集來的!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一十七章 妖孽竟是我自己!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八十七章 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第987章 天下萬事萬物,輪迴不止第897章 萬曆第五大案,誠臣張居正之錯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970章 搶的哪有騙的多!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載堉第357章 打碎了一個聚寶盆,就再建一個聚寶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六十一章 知行並盡,表裡如一第882章 讀書人真的是太歹毒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東林元老第709章 意見簍子林輔成,被捕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