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論戰

李瑁想要做的兩件事,無論是鹽鐵專營,還是興建官學,都是在與商賈權貴,還有地方世家爲敵,若要貿然推行,固然不易,所以李瑁也下了決心,要爲他們撐腰,而李瑁所要做的事情便是北伐。

李瑁貴爲帝王,日理萬機,自然不可能事必躬親,鹽鐵專營和科舉之制他交給下面後,他也不會再事無鉅細地過問,他只要通過北伐,通過打擊叛軍和河北世家的舉動,展現大唐朝廷的獠牙,給臣子底氣,同時也能威懾旁人。

時間過的極快,轉眼已是秋至,秋至之後,新糧將收,一旦等到關中、劍南、江淮等豐糧之地的糧草入倉,大唐年餘征伐的糧草壓力也就緩了過來。

秋日,河北大地已然漸冷,冀州平原上一片肅殺,縱然是漫山遍野金黃色、沉甸甸的穀穗,這也難以叫這種壓抑沉悶的氣氛減少半分,因爲就在百里之外的黃河南岸,十萬大軍已經枕戈待旦,只待他們的皇帝一至,便要揮師渡河,拿河北叛軍的鮮血將這肥沃的土地染成赤紅。

潼關以西,關中長安,五萬精銳禁軍已在城中集結,這些禁軍俱是是各地邊軍中則精壯者抽調,充任禁軍,無一不是精銳,也正等着他們的皇帝來此,將他們帶去他們熟悉的,屬於他們宿命的戰場。

靖難元年,新皇登基伊始,第一場御駕親征即將拉開帷幕。

李瑁帳下,論事統兵陷陣,攻城拔寨,當以燕國公李光弼爲首,但若論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李瑁帳下,除趙國公李泌外舍他其誰。故而李瑁每戰,必有李泌隨行,出謀劃策,但偏偏這一次,李瑁另有安排。

戰場之上,流矢無眼,刀劍無情,雖然貴爲帝王,坐鎮中軍,也不能確保無虞,再加上如今長安城局勢初定,人心不穩,宮廷內外勾心鬥角,世家也都蠢蠢欲動,李瑁也需命人坐鎮長安。

前方鏖戰,後院失火。此事每朝有之,百餘年前的楊玄感之亂便是如此,故而此次李瑁爲防萬一,特命太子監國,留李泌輔政,又特地將潛邸功臣武彥平自江淮調回,任南衙大將軍,統京中諸衛,坐鎮京中,以防宵小。

“陛下此次北伐,當速盡全力,務必在秋內結戰,不可久拖,一旦入了冬,河北氣候嚴寒,恐怕不利戰局。”大軍出師前,李泌特地入宮求見李瑁,對李瑁再三叮囑道。

李瑁與李泌亦君亦友,關係自然不必尋常君臣,李瑁笑着回道:“獅子搏兔,尚盡全力,況乎欲於朕?長源儘管寬心,此次北伐,南面有朕和光弼十五萬大軍,東面有郭子儀還史思明的八萬大軍,北面耶律和率三萬胡騎助陣,東面還有兩萬登州水師,四面夾擊之下,縱然是孫吳復生,也絕難固守。”

李泌道:“陛下通於軍略,佈置自然得當,只是陛下一向對契丹兵不放心,爲何會重用耶律和,難道就不擔心他南下之後難以轄制嗎?”

李瑁道:“朕已下旨,耶律和率契丹兵南下助陣,然不得兵越盧龍塞,一旦耶律和膽敢過盧龍塞一步,朕絕不會輕饒了他,說不得還能以此爲藉口,出兵滅了契丹。”

李泌聽到李瑁的想法,這才寬心道:“陛下聖明,區區一個河北,如何對抗天下之力,不過是能撐多久罷了,若是叫他僥倖撐到來年,難免勞民傷財。”

李瑁皺眉道:“長源是擔心安慶緒固守不出?”

李泌點頭回道:“若是安慶緒不捨河北之地,分兵駐守各處州城,那麼一月內必敗,可他若堅壁清野,放棄范陽外一應州縣,只將兵力集中於幽州、雄武兩城,陛下想要攻取,怕是不易。”

幽州自古便是北地重鎮,天下雄城,而雄武城就在幽州的北面乃安祿山爲了造反而專門營建的城池,用以儲藏糧草兵甲,可謂險絕,若是留下這兩座城池固守,互爲犄角,李瑁想要攻下確非易事。

李瑁問道:“安祿山雖死,河北軍也已大傷元氣,但河北的底子卻還有一些,只要安慶緒不是傻子,能必能看出這一點,不知長源可有對策。”

李泌道:“想要破城,其道無非有二,其一從內,其二自外。”

“願聞其詳。”李瑁接着問道。

李泌回道:“若是從內,陛下只需用好一點便可,那便是范陽盧氏。范陽盧氏雖爲土地向安慶緒供糧,但盧氏不是傻子,決然不會爲了一時之利倒向安慶緒。黃河以南官學已經在興辦,盧氏必然是得到消息的,陛下何不以淑妃娘娘的名義寫一封家書送抵,以來能拉攏盧氏,而來又能挑撥安慶緒和盧氏的關係。”

自打安慶緒會范陽稱帝后,爲了拉攏盧氏這個盤踞范陽千年的地頭蛇,安慶緒強娶盧氏女爲妻,冊立爲後,不過安慶緒對盧氏的信任也很是有限,若是李瑁以盧婠婠的名義將書信送去范陽,又故意叫安慶緒得知,安慶緒必然對盧氏生隙,倒是盧氏爲了自保,只能靠向李瑁。

李瑁道:“長源的內策朕已知曉,不知這外策又是什麼呢?”

李泌道:“外策無非就是攻城之術了,攻城非臣所長,臣願向陛下舉薦一人,若用之得當,可建大功。”

李瑁聽到李泌這麼說,頓時來了興致,問道:“哦?到底是何人,竟有此能耐能叫長源親自舉薦?”

李泌行事隨心,雖爲李瑁肱骨,天策府舊臣,但他卻從不拉幫結派,也很少舉薦人任官,故而李瑁有此一說。

李泌回道:“臣舉薦昔日安祿山麾下大將蔡希德,蔡希德起於河北,曾負責范陽防務,對范陽很是熟悉,若是用他爲攻城主將,必能事半功倍。”

蔡希德軍略出衆,曾與史思明、李歸仁、安守忠並稱爲安祿山麾下四員大將,如今史思明已降,李歸仁和安守忠已死於奕川,蔡希德被俘,若是李瑁能納降蔡希德,必能大傷敵軍銳氣。

李瑁問道:“蔡希德曾爲叛軍大將,長源以爲蔡希德可用?”

李泌回道:“蔡希德起於行伍,乃安祿山一手擢拔,若是對敵安祿山蔡希德不可用,可若是對敵安慶緒,蔡希德可用。”

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二章 誤闖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五章 立儲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六章 人選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章 緣起第四章 結盟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五章 再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九章 論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章 謀算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四章 危局第五章 立儲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
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二章 誤闖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五章 立儲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六章 人選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章 緣起第四章 結盟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五章 再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九章 論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章 謀算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四章 危局第五章 立儲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