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

自打開元七年盛王李琦出生以來,他都從未有一日如最近這段時間這般愉悅過,包括他當初封親王的時候。

李琦自少年起就一直活在兄長李瑁的陰影之下,他不如李瑁聰慧靈氣。

母妃武氏最寵溺的親子是李瑁,長姐咸宜公主最疼愛的阿弟是李瑁,就連小妹太華公主最親近的兄長也是李瑁。

在他們各自長成後,李瑁遙領劍南節度使,後來更轉實任,在劍南、南詔,還有西北立下赫赫戰功,轉封靖王,天策上將,一身成就早就將李琦甩開了好遠,李琦更是拍馬不及。

李琦自幼腿有殘疾,行動不便,所以他的性情也比李瑁要陰鬱上許多,他從不喜與人講話,他喜歡一個人將不滿和恨意滿在心裡。

他恨李隆基不給他機會,他恨武惠妃對他不夠偏愛,他恨楊玉環沒有嫁給他,當然,他最恨的還是那個事事壓他一頭,“奪去”他應得一切的兄長李瑁。

他也曾不止一次地在暗地裡對付過李瑁,但都叫李瑁有驚無險地度了過去,他痛恨萬分。

不過如今好了,他要將李瑁所擁有的東西全部奪回來,他現在纔是劍南節度使,他要摘取李瑁種了十年的桃子。

李琦一接到李隆基的聖旨便欣喜若狂,當即便入宮謝恩,隨後就回府收拾起了行囊,帶上了一應隨身物品便急不可耐地踏上了南下的路,去掠奪李瑁的東西。

他已經打好了算盤,只要他到了劍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軍,他要將劍南鎮上下三品及以上的將官都換成他從長安帶來的人,徹底掌握劍南兵權。

李琦一路南下,最後以主人的姿態到了成都城。他擔心遲則生變,生怕李瑁反應了過來,於是他入了成都之後,沒有做絲毫的歇息,第一件事情就是召見節度府上下將官,還有監軍使林招隱。

李琦命親衛將自己的命令發了下去,而他自己則拿着李隆基的聖旨直奔節度府的正堂。

李琦入府的流程倒還算順利,守門的士卒勘驗了聖旨,又詢問了情況,便放行讓李琦入內了,只是他們對李琦的態度卻多了幾分防備,少了些對節度使該有的敬重。

李琦要事在前,也未想着太多,急匆匆地便入了正堂。

李琦在正堂中坐了不過片刻,監軍使林招隱便奉命前來拜見了。

“老奴劍南道監軍使林招隱參見盛王殿下。”林招隱入內,朝着李琦拱手拜道。

李琦欲奪劍南兵權,想要仰仗林招隱這個監軍使的地方還有很多,於是忙上前親自扶起道:“監軍使爲國戍邊,辛苦了。”

林招隱謙虛道:“爲國戍邊的都是劍南將士,老奴插科打諢,在劍南混混日子罷了。”

李琦道:“林監軍在劍南待了有段時間,對劍南上下想必極爲熟稔,本王初來乍到,在劍南人生地不熟的,以後整軍之事還有需要仰仗監軍的地方,還望監軍相助。”

李琦這麼一說,林招隱的臉上頓了頓,明顯露出了一絲難色。

李琦見林招隱是這個反應,當即皺眉問道:“怎麼?監軍有什麼難處嗎?”

林招隱支支吾吾道:“這劍南之事向來是由靖王做主,盛王此舉恐怕有些唐突吧。”

李琦一聽到林招隱的話,拿出來李隆基冊封他的聖旨,不悅道:“父皇着本王接替靖王節度使之職,掌劍南兵權,難道監軍要抗旨造反嗎?”

李琦本就是想威懾住林招隱,他的呵斥讓林招隱一愣,也不知改說些什麼。

就在此時,門外卻突然響起了一陣男子渾厚的聲音。

“劍南上下只聽從靖王殿下號令,我看造反的不是監軍,而是你吧!”

應聲而入的是一個身高七尺,面容肅穆的中年將軍。這將軍輕蔑地看着李琦,眼中沒有絲毫對上峰該有的敬畏。

“你是何人?”李琦面色鐵青地盯着來人,問道。

“我乃天策府麾下,劍南節度留後崔乾佑。”來人緩緩回道。

崔乾佑李琦雖不識得,但是他的大名李琦卻是聽過的。

李琦見崔乾佑隻身入內,並未攜帶護衛,於是冷冷一笑,揮了揮手對身旁的護衛道:“拿下!”

李琦一聲令下,正堂中一片安靜,李琦的護衛紋絲不動地站在正堂中,彷彿什麼都沒聽到一樣。

李琦一見護衛們都是這種反應,心裡一下子不安了起來。

此次南下的護衛俱是李光弼從右威衛中選出的,李琦不是傻子,他知道李光弼和李瑁的關係,他對李光弼本就不放心,但無奈李隆基已經下了聖旨,他也不好質疑和違逆,這不,剛到了成都果然就出了岔子。

李琦緊緊地攥着聖旨的邊角,有些底氣不足地對李光弼問道:“李將軍還在等什麼,還不動手嗎?”

李光弼聽了李琦的話面無表情,什麼話也不說,什麼事也不做,只是看着內門的方向,似乎在等着什麼。

過了片刻,內門的方向傳來了一陣腳步聲,一個身着青衣布袍,樣貌白淨清秀的男子走了出來。

這男子不是旁人,正是李琦也曾見過的靖王府文學李泌。

“文帥。”

李泌方一出現,除了李琦外,正堂中所有人都站起了身子,朝李泌問候道。

這正堂中的幾人,誰不是身封侯爵,官居正三品以上的地方大員,竟對李瑁府上的微末文官如此敬重,有此可見李瑁在劍南的地位了。

“盛王還是將手中的聖旨收了吧,聖旨在長安興許管用,但到了劍南,還是靖王說了算。”李泌一邊說着,一邊緩緩舉起了李瑁給他的印信。

李琦聞言怒道:“劍南難道不是大唐疆土了嗎?你們如此輕蔑父皇,是要謀反嗎?”

李泌笑了笑,揮了揮手道:“虧得你是靖王同胞親弟,否則你連性命都難以保全,哪還能在此處喝叫,來人,拿下!”

正堂的護衛得了李泌的命令,當即應了聲諾,上前拿下了。

李琦被帶下正堂後,李泌站在正堂的正中,環視着正堂中的衆人,舉着李瑁的金印道:“傳殿下令,劍南、南詔兩地,除邊線駐防之軍外,盡數調往益州,待靖王遣用。”

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章 結盟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七章 論戰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一章 面聖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新軍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章 胡兒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五章 再遇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五章 入宮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七章 入城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章 密信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
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章 結盟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七章 論戰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一章 面聖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新軍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章 胡兒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五章 再遇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五章 入宮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七章 入城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章 密信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