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平亂

阿布思是同羅部首領,一軍主帥陣前被斬給了同羅部族人極大的震撼。

如今的突厥早已不是當年頡利可汗麾下可以和大唐一較高下的漠北孤狼了,在大唐歷經數朝的征戰下,已經被漸漸馴服成一隻家犬。

家犬餓了,仗着自己的餓膽興許敢咬人,但當他們的膽子被戳破,他們便再無呲牙咧嘴的勇氣,而阿布思就是他們的膽子。

阿布思一死,本就戰局不順的同羅部頓時大亂,一萬餘人頓時陷入了恐慌之中,甚至連刀都拿的沒那麼堅定了。

“我乃唐皇十八子,天策上將靖王李瑁,叛首阿布思已死,叛亂之罪不涉他人,降者不殺!”

李瑁大名遍傳南北,已在朔方數年的同羅部族人自然是聽過大名的,李瑁的話彷彿一陣風,一下子吹散了同羅部將士們僅剩的鬥志。

李瑁的話收效極快,“哐當!”一聲脆響,李瑁扭頭看去,一人已經丟棄了手中的短刀,將它扔在了地上。

有一就有二,很快,一連串的聲音響起,同羅部的將士們紛紛將手中的兵刃扔在了地上。

李瑁看着滿地的兵刃心知此間大事已定,只要阿布思一死,這邊的士卒投降,剩下的李林甫都已不足爲懼。

李瑁命哥舒翰收繳兵刃,看壓俘虜,而他自己則提着阿布思的人頭和南霽雲等人一同去平定後方的李林甫。

說來安祿山也是命大,李瑁特地將安祿山安置在後方殿後,本就是有意借刀殺人,用李林甫的手出去這個大唐未來的大患,但安祿山偏偏不叫李瑁如願,雖然因爲兵力的問題被打地節節敗退,也受了些輕傷,但性命卻是無虞。

李瑁見安祿山命大,也只能感嘆這胡人命硬,也不好再繼續針對他,便遣高仙芝率軍迎了上去。

“安將軍可還安好,怎的受了如此多的傷?”大軍上前迎戰,李瑁便迎上前去,故作姿態地對退下來的安祿山噓寒問暖道。

李瑁心中對安祿山防備早已不是一日兩日,安祿山心知李瑁是刻意針對自己,但也不敢明言,只能在心中鄙夷了一番,回道:“承殿下關心,麾下將士護衛,末將還無大礙。”

李瑁沒能接機除掉這個禍害,心中雖然遺憾,但臉上還是露出了欣喜之色,他看了看安祿山的身旁,只見他的身邊一個四十上下,體格彪悍的中年男子滿身是血,持刀站在安祿山的身旁,看樣子,想必是他救了安祿山。

“安將軍,這位將軍好生悍勇,不知是何人?”李瑁看着那中年將軍,問道。

安祿山聽李瑁這麼一問,心中猛的一顫,隱隱有些緊張。

李瑁這廝最喜挖人牆角,如今李瑁麾下大將,名揚天下的劍南防禦使、劍南節度留後、美陽侯崔乾佑就是李瑁從安祿山手中撬走的。

安祿山生怕李瑁又打他的人的注意,忙謙虛地回道:“此乃平盧兵馬使史思明,手上確實有些武藝,但比起殿下親衛府的南將軍就多有不如了。”

史思明,李瑁聽到這個名字,心中頓時明白過來,原來此人便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

“史將軍驍勇,履立戰功,本王對將軍的大名也早有耳聞,今日一見果然是我大唐英才。”李瑁心裡雖對史思明有所防備,但還是走到史思明的身邊,看着他點頭讚道。

李瑁官拜天策上將,戰功彪炳,與尋常那些皇子全然不同,史思明不知李瑁心中所想,他得到李瑁的讚賞,心中也是大悅,忙激動地拱手回道:“不想殿下竟也知曉末將微名,殿下讚譽末將愧不敢當。”

李瑁笑道:“曾聞史將軍善射,箭術冠絕河北,本王麾下南霽雲也是箭術高手,改日若有機會史將軍不妨跟南八多親近親近。”

李瑁雖然對史思明這樣的瘟神頗爲無感,但有能離間疏遠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機會,李瑁還是不會錯過的。

安祿山看着李瑁和史思明“相談甚歡”,心裡很不是滋味。

安祿山身上還受着傷,李瑁便在陣前當衆挖他的牆角,他的面子上確實有些過不去。

安祿山道:“靖王殿下說的在理,靖王的天策府麾下戰將諸多,李光弼、馬璘、崔乾佑等人更是當世名帥,思明得空可向他們求教一二,自當受益匪淺。”

安祿山的話看似是在爲史思明考慮,但實則是在告誡他:李瑁麾下本事了得的將帥已經很多了,你史思明就算去了也只是一個小卒,算不得什麼,你還是老老實實地跟着我吧。

李瑁之意本就不在史思明,安祿山既然都這樣說了,說明他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也不再多言,親自上前督戰了。

這裡的情況與方纔相差不多,唐軍一回師,再加上阿布思人頭的威懾,剩餘的叛軍也是降的降,逃的逃,區區半個時辰的功夫便平定了下來。

不過當李瑁派人收繳兵刃安置俘虜的時候,高仙芝卻告訴了李瑁一個消息:李林甫逃掉了。

李林甫老奸巨猾,最善見風使舵,他一見李瑁回師便猜到前面的狀況不對,心裡已經有了計較,當阿布思的人頭出現後,他便徹底有了打算,趁着人荒馬亂地扭頭便跑,算算時間,現在恐怕已經下去二三十里了。

李林甫和李瑁往日並無太多糾葛,他是死是活李瑁倒是不太關注,李瑁對高仙芝道:“無礙,本王自當請示父皇遣人海捕,沒有右相之名,李林甫掀不起多大風浪了。”

李瑁將此間事務安置下來,便率着衆將準備覲見李隆基,回稟戰事。

可就在李瑁剛剛出發的時候,前方又傳來了一陣馬蹄聲,李瑁聞之,臉色一沉,眉頭也不由緊縮,難不成李林甫還有後手?

“列陣!”李瑁爲策萬全,一聲重喝,又令龍武衛將士嚴陣以待。

不過當來人逐漸靠近時,李瑁終於看清了來人的身份,原來統兵前來的竟是太子李亨。

“本宮乃太子李亨,本宮得知李林甫調兵將反,特領東宮六率前來護衛父皇。”

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九章 密謀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五章 離間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九章 春獵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章 出關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四章 危局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三章 圈套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一章 勸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八章 議政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五章 出關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
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九章 密謀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五章 離間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九章 春獵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章 出關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四章 危局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三章 圈套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一章 勸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八章 議政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五章 出關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