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賑災

賑災大軍南行,不過數日,便到了梁州與蜀中的邊界劍門關。

劍門關依劍門山而建,大小劍山連山絕險,七十二峰綿延起伏。主峰大劍山,峰如劍插,石壁橫亙,森若城郭,峭壁中斷,兩崖對峙,一線中通,形似大門,故稱“劍門”。

劍門關始建於漢末三國,本爲蜀漢丞相諸葛亮爲防衛魏軍所建。正如史冊所載:“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爲飛樑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

李瑁陪着楊玉環一同坐在馬車中,看着不遠處高高聳立的關隘,握着楊玉環的手,心中心中一陣感慨。

原本的歷史中。自打楊玉環幼年出蜀,到她嫁入皇室,再到晉爲貴妃,最後到她倉皇離京,香消馬嵬坡,她都再未回過劍南。而這一世,因爲他的緣故,楊玉環終於又完完整整地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他們的孩子。

李瑁心生感慨,不自覺地,臉上也露出了些許寂寥之色。

楊玉環扭過頭,看着李瑁臉上的表情,不禁好奇地問道:“宋延清有詩云:‘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今日久離返鄉之人是玉環,秋郎何來的悲怯之色?”

李瑁感慨的原因自然不會跟楊玉環明說,他回過頭摸了摸楊玉環的臉道:“劍門關乃昔年諸葛武侯所見,爲夫見了難免想起先賢事蹟,不由感嘆罷了。”

如今的李瑁已然三十有三,自打有了李儴後李瑁便蓄起了須,俊郎的臉龐在配上頜下兩寸長的短鬚,很有幾分成年男子穩重的味道,和當初那個名滿天下的長安玉郎早已判若兩人。

楊玉環看着李瑁成熟的側臉,不禁打笑道:“秋郎這般感慨,難不成是心心相惜,將來準備學諸葛武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嗎?”

此次隨李瑁南下的俱是王府心腹,楊玉環說話自然也沒有在長安那般小心翼翼。

李瑁也攬過楊玉環的柳腰,指着劍門關對楊玉環道:“娘子未免也太小視爲夫了,爲夫文有李泌、許遠、高適等,武有李光弼、馬璘、崔乾佑、武彥平等,他們俱是當世人傑。將來若是爲夫北征,何須六出九伐這般麻煩。只要爲夫二十萬大軍出蜀,關中便可一戰而定。”

李瑁雖是同楊玉環玩笑,但他言語堅決,信誓旦旦的樣子顯然方纔的話不是隨口說說的。

-------

李瑁乃親王,又爲劍南道首官,上至劍南節度留後崔乾佑,下至州部刺史俱受李瑁提拔。

李瑁奉旨巡狩地方自然不是尋常欽差所能比擬的。李瑁剛出梁州,還未入劍南,崔乾佑早早地在劍門關外親自等候了。

“臣劍南節度留後崔乾佑拜見殿下,拜見王妃。”李瑁到了劍門關外,剛下馬車崔乾佑便俯身拜道。

崔乾佑的命是李瑁給的,官職也是李瑁一手提拔,他在李瑁面前並未如其他官員那般口稱下官,而是直接稱臣,由此可見崔乾佑對李瑁的態度了。

李瑁親自上前,將崔乾佑扶起道:“都是自己人,快快請起。”

楊玉環也在一旁笑着幫腔道:“你可是王爺的功臣,王爺在府中常說,他穩坐長安,西南能得穩固皆賴乾佑、仁杰之功。”

崔乾佑連連謙虛了數聲,站起了身子。

崔乾佑指着劍門關對李瑁道:“臣已在關內爲殿下設宴,容臣爲殿下接風洗塵。”

李瑁陪着楊玉環也坐了大半日的車了,身上乏地很,道了聲好便跟着崔乾佑一同入關了。

小李儴年後,又是渴睡的時候,正被奶孃帶着在內室休息,李瑁、李泌、崔乾佑還有高適等一衆心腹則被和李瑁分席用餐。

松風浩蕩,古柏森森,一陣山風吹來,嘩啦啦的聲音在李瑁地耳畔響起。

李瑁當先舉杯笑道:“蜀道關頭險;劍門天下雄。我劍南道有此雄關,北線當可保無憂。”

劍門關南側乃是劍閣,北側是爲梁州,劍南道的正北側並無異國入侵之險,李瑁偏偏有此一說,李瑁北線所防備的是誰自然不言自喻。

崔乾佑舉杯回道:“殿下放心,臣本也有修繕加固劍門關之意,只因此次岷水氾濫,民夫不足,故而將修繕劍門關的人手盡數抽調了過去,待岷水之患平定,臣繼續安排修繕。”

“人手不足?岷水那邊還缺很多人嗎??”李瑁似有不解地問道。

崔乾佑點頭回道:“堵水、修堤、賑糧、撫民都需要人,劍南道現役民夫不足,人手捉襟見肘啊。”

岷水氾濫的眉州等地距離劍南治所成都並不算遠,李瑁聽聞水區的民夫不足,不解地問道:“成都乃劍南首府,周邊合有有駐軍四萬,民夫既然不足,你們爲何不調駐軍前往。”

李瑁之言一出,崔乾佑頓時啞然,面色頓了許久,甚至不知改如何回答。

劍南地處西南邊關,成都府附近的四萬守軍乃是邊軍,專爲防備吐蕃而設,豈有輕動的道理?

邊軍除奉旨征戰外,絕不輕動,這幾乎是最基本的常識了,李瑁竟然當着衆人的面問了出來。

李瑁雖然問地不對,但身份畢竟擺在那裡,就算是崔乾佑也不好當衆指正,崔乾佑一時間不知該怎麼說,朝着陪坐在一旁的天策府長史高適努了努嘴,投去了求助的目光。

崔乾佑雖是李瑁心腹,但畢竟不在天策府內,不比高適和李瑁來的親近,高適作爲李瑁地近侍之臣,自然需在此時站出來。

高適對李瑁拱手道:“啓稟殿下,劍南軍尚需防備吐蕃,若是貿然調動恐怕不妥,崔將軍此舉也是爲求穩重。”

高適並未直指李瑁不妥之處,只是在一旁暗示,希望李瑁能聽懂自己的話,放棄繼續追問崔乾佑。

不過李瑁顯然沒有領會道高適的美意,仍舊追問道:“近年來吐蕃元氣大傷,而劍南、隴右、河西三鎮同鎮西陲,吐蕃自保尚且吃力,豈敢有東侵之舉,劍南邊軍大可調來賑災。”

李瑁的話讓高適也一下子無奈了,他試圖提醒李瑁,李瑁也並未察覺他的用意。

高適只得挑明道:“殿下,自大唐有節度之位以來,便無擅調邊軍賑災的先例,若是如此作爲,恐怕不合規制。”

李瑁聽高適這麼說,這才明白了崔乾佑方纔欲言又止的原因,原來大唐邊軍是不可用於賑災的。

不過李瑁畢竟與尋常節度不同,他仔細斟酌了片刻便道:“調兵賑災本王自當上奏父皇允肯,你們先行準備吧。”

此事說來也算不得什麼大事,以李瑁地身份想要獲准理當不是難事,崔乾佑應了一聲,記在了心裡。

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一章 面聖第十五章 授首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五章 離間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六章 人選第八章 咸宜公主終章 盛世再起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章 交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九章 勸降
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一章 面聖第十五章 授首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五章 離間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六章 人選第八章 咸宜公主終章 盛世再起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章 交易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九章 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