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子窘境

自打天寶五年,壽王遇刺案後,太子一黨慘遭清洗,牽連甚廣,實力大打折扣。

天寶六年初,李林甫又借太子岳父、贊善大夫杜有鄰喜好扶乩之事,彈劾杜有鄰“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意圖謀反。

後來雖然查明案情卻有冤屈,但李隆基仍心存疑慮,將杜有鄰重仗擊斃,積屍大理寺,家小流徙遠方,太子李亨被迫又將杜良娣休去。

然而事情還並未結束,天寶六年末,李隆基欲取石堡城,令四鎮節度使王忠嗣獻策,王忠嗣卻以時機尚未成熟爲由,力勸李隆基止兵。

李隆基一意孤行,不聽王忠嗣的勸告,令隴右鎮振武軍兵馬使董延光率軍攻打石堡,着王忠嗣一旁協助。

石堡城城高池深,易守難攻,董延光損兵折將之下亦未能如期拿下石堡城,大敗而歸。

董延光回朝後搬弄是非,將戰敗之責盡數推於王忠嗣,指着他延緩出兵,乃致大敗,李隆基爲此雷霆大怒,命王忠嗣還朝,準備三司會審,欲問其責。

————————

壽王府,敏慎殿書房。

時值隆冬,氣候嚴寒,冷意徹骨,雖還未入夜,但王府中已經點起了火爐。

李瑁一身錦袍,和身着青衣布襖的李泌擁着火爐相對而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李瑁親自用潤溼了的麻布從火爐上取下溫焙着的酒壺,在李泌身前的酒樽中慢慢斟上了一杯,緩緩誦道。

李泌與李瑁地關係早已不是尋常的主僕,李泌也毫不客氣,端起李瑁爲他斟的酒,放在鼻頭輕輕一嗅,一飲而盡。

“今冬新出的劍南春,好酒。這般新鮮的劍南春,這個時候除了殿下的府上,就算是皇宮,恐怕也難尋一壺了吧。”

李瑁微微一笑,點頭道:“長源好厲害的鼻子,不錯,此酒乃五日前蜀郡酒坊新出之物,快馬加鞭運抵長安也不過是今晨的事情,想喝這酒,偌大的長安城除了壽王府,再無他處了。”

李泌放下酒樽道:“有好詩又有美酒,看來近日殿下心情不錯啊。”

李瑁輕聲一笑道:“那是自然,長源不覺得這詩和這景也極爲相配嗎?”

“哦?”

李泌擡頭看了看屋外,笑着問道:“這雖是天色將晚,但屋外卻是晴空萬里,雲彩尚且不多,何來的‘欲雪’一說呢?”

李瑁又爲李泌倒上了一杯酒,指了指北邊大明宮的方向,低聲道:“本王詩中所言之雪不在天上,卻在朝堂。”

李泌何等聰明,李瑁只是稍稍一提,他便明白了過來,他看着李瑁,問道:“如此說來,殿下心情不錯也是與這將來的大雪有關了?”

李瑁點頭道:“董延光才幹不足,導致振武軍石堡兵敗,折軍萬餘,幾乎全軍覆沒。這個責任太大了,董延光區區一個兵馬使背不起,這個責任也不能由父皇來背,自然要找一個足夠分量的人來背,父皇此刻招王忠嗣進京,想必就是爲了此事吧。”

李泌道:“朔方、河東、隴右、河西四鎮節度使,控疆萬里,節制天下近半數的兵馬,陛下對王忠嗣早有顧忌,此次不過是趁機發難罷了,王忠嗣此次進京,必難善終。”

李瑁問道:“誠如長源所言,王忠嗣兼領四鎮,兵權極大,他若是稱病不歸,普天下之恐怕無人能動他,你覺得他會奉旨回來嗎?”

李泌肯定地回道:“若是旁人,李泌不敢亂講,但若是王忠嗣,他必定會回京。”

“何以見得?”李瑁追問道。

李泌回道:“我少年時曾與王忠嗣見過,王忠嗣乃陛下假子,爲人忠義,善於兵法,曾受陛下大恩,若是陛下有詔,他縱然明知難逃一死,他也定會前來。”

王忠嗣乃昔年豐安軍使王海賓之子,王海賓於武階之戰戰死後,王忠嗣便被李隆基接入宮中培養,更被收爲假子。

李隆基對王忠嗣有活命及知遇之恩,王忠嗣對李隆基也是忠心耿耿,按理說這樣的人應該足夠李隆基信任,但李隆基爲人向來多疑,連李亨、李瑁這些親子尚且信不過,況乎是王忠嗣這樣的假子。

王忠嗣心向太子,又手握四鎮之兵,李隆基早就心生忌憚,藉此次良機,就算不殺了他,也要奪去他的兵權。

“李林甫對王忠嗣早已虎視眈眈,此次王忠嗣進京,就算父皇不想殺他,李林甫也會給父皇殺他的理由,恐怕他此次是凶多吉少了。”李瑁聽了李泌的話,緩緩道。

李泌點頭道:“王忠嗣乃四鎮節度,在邊鎮極有威信,若是留得他在世,若是將來兵戎相見,他便是最大的麻煩,此次若是能借助李林甫之手將其除去,倒也不失爲一個好時機。”

李瑁道:“王忠嗣此人確實是本王的心腹大患,可惜光弼、仁杰他們資歷尚淺,難當節度之任,否則本王豈會這般忌憚他,要借奸人之手除去國之幹臣。”

王忠嗣名氣雖大,但李瑁更清楚李光弼將來將會取得的成就,若是再給李光弼十年時間,王忠嗣未必是李光弼的對手,不過李瑁卻是等不了了。

李泌聽了李瑁惋惜的話也感慨道:“說來這諸多邊將中,王忠嗣是和殿下看法最爲一致的人,他也曾多次上書請求陛下罷黜安祿山,可惜陛下不信,他若是死了,安祿山又少了一個勁敵。”

李瑁無奈地搖了搖頭道:“這也是無奈之舉,要怪只能怪他時運不濟,攤上了這個時候。王忠嗣雖是將才,卻也是本王的敵人,他的才幹越強,對本王的阻礙越大,他若是被除去,對本王來說倒也省了許多功夫。”

李泌既是李瑁的謀主,自然知道李瑁地處境和心思,現在不借着李林甫除去王忠嗣,將來必會給自己帶了無數的煩惱。

李泌凝眉思索了片刻道:“李林甫雖然權傾朝野,但王忠嗣官聲極佳,有又建軍功,想憑藉董延光一面之詞就將他拿下恐怕不易。”

李瑁問道:“長源的意思是?”

李泌幽幽地嘆了口氣,將頭靠向了李瑁:“濟陽別駕魏林是殿下的人,他曾在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時任朔州刺史,兩人共事一場,殿下何不傳魏林進京,助李林甫一臂之力呢?”

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章 建佛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四章 請戰第五章 離間第六章 名將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一章 勸進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一章 責罰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章 暗探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一章 面聖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八章 瑛娘第十二章 賜婚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
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章 建佛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四章 請戰第五章 離間第六章 名將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一章 勸進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一章 責罰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章 暗探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一章 面聖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八章 瑛娘第十二章 賜婚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