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上之議

“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

所謂春獵,便是帝王春日圍獵,爲的便是宣武天下,震懾邦鄰,以安大唐江山。

大唐以武得天下,開國高祖皇帝李淵和後來繼其位的太宗皇帝李世民都是射中好手,自然也對圍獵之事極爲喜好。

玄宗早年也是英武之人,每年正當之事必行圍獵,之事近十年來李隆基日益老邁,也耽於享樂,早就掏空了身子,精力不濟,所以春獵已經多年未有了。

如今李隆基爲了試探安祿山的忠誠,再興此事,於是傳檄天下,招十節度進京,陪侍天子,御場圍獵。

范陽鎮幽州城,安祿山發跡十餘年,遇到了磕絆也不少,可他還從未如今日這般愁悶。

春獵的聖旨雖然還沒有送到各鎮節度手中,消息已經傳到了安祿山的耳裡。

若是安祿山當真如哥舒翰般對李隆基忠心耿耿,他自然不必擔心此行的危險,但壞就壞在安祿山早就心懷叵測,對李家的江山有所覬覦,所以他的心裡自然安定不下來。

而且就在他得知李隆基即將舉行春獵的消息之後,長安的探子又傳來了新的消息。

李隆基接到河北官員的密報,相信了安祿山有意謀反,此次召安祿山進京名爲春獵,實則是準備嚴查安祿山謀反事宜。

安祿山的手段從來不乾淨,他若是落在了長安,范陽無人坐鎮,只要朝廷想查,一定能查出許多端倪,那他便是死路一條了。

可安祿山若是不去,便等於是直接告訴李隆基他有反意,李隆基必然頓生殺心,想要除掉他。

安祿山將謀臣嚴莊和高尚喚了過來,只問了一個問題:“我若此時起兵,勝算幾何?”

高尚作爲安祿山的智囊,自然也知道安祿山所擔憂的是何事。

高尚和嚴莊對視了一眼,回道:“我們糧草倒還充沛,只是郡王新得河東未久,將領尚未完全替換完畢,此刻若是起兵恐怕河東軍幫不上什麼忙,若是光憑范陽和平盧兩鎮的兵力,勝算不足兩成。”

安祿山雖然私底下大肆擴兵,但范陽和平盧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十餘萬,光是拉出李瑁的劍南鎮他們都不能穩勝,更何況還有其他方鎮。

安祿山皺眉問道:“要想把三鎮的漢人將領將領全部換上番將最快需要多久?”

統籌此事的嚴莊回道:“最快也要到今年五月。”

秋初,安祿山聽到這個話心涼了半截,就算他稱病推延,也拖不了半年的時間,到那時李隆基必然已經反應過來了。

如今時機不佳,拖也不是,反也不是,難不成只能進京送死嗎?過幾日傳旨的內宦便該到了幽州,那時他無論如何都要做出抉擇了。

就在安祿山陷入兩難,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安慶緒卻突然帶來了一個消息,皇后娘娘送了密信前來。

安祿山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心中大喜,在這個節骨眼,楊玉瑤送信必然是關於春獵之事,事情的轉機來了。

安祿山從安慶緒的手中結果密信,一目十行地將密信看完,臉上的笑容越發地重了。

信中楊玉瑤將那日在殿中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訴了他,還許諾安祿山,只要他來長安必保他周全。

有了這個密信,安祿山終於明白了過來,原來李隆基並非自己懷疑他,而是受了旁人的挑撥。

--------

招各鎮節度使入京圍獵,受到波及的不只是安祿山,還有如今身在劍南的李瑁。

春獵雖在來年春日,但按大唐規制,每年末各鎮節度使除有緊急戰事外,均需進京述職,所以說,李瑁此次入京至少要在長安帶上三個多月。

三個多月過地雖快,但對李瑁來說還是太久了,誰知道未來的三個多月內會發生什麼。

李隆基此次看似是爲了考察安祿山,實際上何嘗不是在敲打其他人?此時的長安對李瑁來說無異於是龍潭虎穴。

成都城,芙蓉別苑李瑁專門命人修建的密室中,李瑁正和李泌、高適、崔乾佑還有專程從南詔趕來的馬璘議事。

“此次本王返京禍福難料,劍南和南詔的防備絕不能有半點鬆懈。只要本王一出劍南,你們立刻派兵嚴控劍門關,不得放任何大批人馬進出。”李瑁坐在案前,看着劍南節度留後崔乾佑吩咐道。

楊國忠今日能這樣對付安祿山,講來講就可能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對付李瑁,對於楊國忠這種小人,李瑁還是不得不防的。

“諾!”崔乾佑知道李瑁的用意,一口應了下來。

頓了頓,李瑁接着道:“如今的長安局勢不明,本王此去便是數月,也難測前路,本王此次會同長源同去,本王走後,除了長源拿着本王的金印親自前來,否則就算是聖旨親下,也不得隨意調動一兵一卒。”

嚴鎖劍門關雖然敏感,但是還在李瑁的職權之內,可現在李瑁下的這個命令,那就無異於是犯上作亂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衆之濱莫非王臣,李瑁竟然直接讓馬璘和崔乾佑藐視聖旨,只能聽命於他,這若是叫御史臺的人知道,恐怕就是再厚的奏摺也不夠他們彈劾李瑁的。

李瑁的話雖有明顯的不敬之意,但馬璘和崔乾佑卻毫不猶豫地回道:“謹遵殿下之命,若無殿下之意,縱然是聖旨親臨,也絕難調動劍南和南詔一兵一卒。”

聽着李瑁在和馬璘、崔乾佑交代事情,高適似乎忽然想起了什麼,於是道:“高適也正有一事想說於殿下,還望殿下參詳。”

李瑁點頭道:“達夫儘管講來。”

高適道:“殿下此去長安恐怕朝中多有宵小覬覦,下官以爲殿下可留壽國公在劍南,以策萬全。”

高適的話也是老成之言,但李瑁想了想卻搖頭道:“本王奉旨還京,父皇必令本王攜子同往,本王恐怕不宜抗命,留下儀兒在此啊。”

高適道:“壽國公生於劍南,又養在內院,普天之下見過壽國公的人極少,殿下大可攜一與壽國公同歲的幼子前往長安,必可掩人耳目。”

李瑁皺眉道:“想要說服人家父母將親自身陷險地恐怕不易吧。”

此去長安三月,吉凶未卜,任誰都不會願意將自己的子女借與李瑁,冒這個風險。

不過高適卻開口道:“下官三子晚於壽國公一月出生,兩人年齡相若,殿下可帶下官三子前往。”

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八章 回府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八章 起兵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九章 封后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章 交易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章 交易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四章 涼州終章 盛世再起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六章 名將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八章 瑛娘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章 衝突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章 稱帝
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八章 回府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八章 起兵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九章 封后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章 交易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章 交易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四章 涼州終章 盛世再起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六章 名將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八章 瑛娘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章 衝突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章 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