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挑撥

安祿山一死,原本就潛伏在宮外的安慶緒立刻帶兵入宮,安祿山被刺殺而死,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也早在去年便被李隆基賜死,皇宮下上自然就以手握兵權的安慶緒爲尊。

安慶緒在高尚的扶持下入了內宮,隨即謊稱安祿山遇刺乃安祿山三子安慶恩所爲,爲的就是謀奪皇位。

此事安慶緒已然控制住宮內局勢,范陽城內有多有他的親信張通儒把持,哪裡還需要什麼證據,直接就派人上門將安慶恩殺死。

安慶緒得掌大權後自知實力和名望均有限,難以如安祿山那般號令河北各地,於是也不急着登基,一面下令召河北各州郡將來入范陽議事,一面派人前往長安,向李瑁議和。

安慶緒的動作極快,從他行刺到他請求議和的書信交到李瑁的手中,前後用了不過四日。

安慶緒想要議和,他的態度倒是頗爲謙虛,在給李瑁的書信中以臣子自居,將起兵造反的罪過全部推諉到了安祿山的身上,而他自己則是效忠朝廷,大義滅親。

“自請封爲燕王,向大唐稱臣,年年納貢賦稅,與大唐劃黃河而治。長源以爲安慶緒的話有幾分真。”李瑁看着手中的書信,臉上滿是不屑地對李泌問道。

李泌笑道:“去歲中原數戰,安慶緒已經怕了,這封書信怕是有七八分真。”

去歲洛陽之戰,李瑁親率背嵬軍潛入洛陽,若非安慶緒得到消息跑地快,他的人頭早就不在項上了。

現在距離洛陽之戰雖以過去許久,但現在安慶緒想起來都是一身的冷汗,自那以後,安慶緒便在心中對李瑁,對背嵬軍埋下了夢魘,深爲懼之。

此次安慶緒一殺了安祿山,奪得大權,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李瑁求和,不求其他,只希望能安安穩穩地做他的河北王。

安慶緒想做他的安逸王爺,一方諸侯,想的倒是美,可是以李瑁的性子又豈會讓他如意。

李瑁輕聲一笑,將安慶緒的書信丟到一旁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安慶緒叛逆之子也敢枉自稱王,想要割據河北,當真是可笑至極。”

如今大唐各處均已安定,李瑁兵鋒睥睨天下,無可當者,與原本歷史上的李亨境況大不相同,李瑁豈會向安慶緒妥協,封他做什麼勞什子燕王,平白揹負罵名。

李泌自然也知道李瑁的性子,絕不會將河北封給安祿山,李泌玩笑着回道:“安慶緒想要河北,總也要問過燕國公吧。”

李光弼爵封燕國公,他的封地便在河北境內,故而李泌有此一說。

李瑁將書信直接丟在了地上道:“如此妄言,便不必答覆了。”

“陛下倒也不必如此。”李泌走上前去,彎腰將書信撿了起來,重新將書信遞到了李瑁的案頭。

李瑁看着李泌的反應,知道李泌這樣做必是有其他的意思,於是問道:“長源覺得此信尚有用處?”

李泌回道:“如今還未入夏,與陛下所規劃的北伐之期還有段時日,陛下何不用此信先讓叛軍自耗一番,便好爲北伐免去些阻力。”

李瑁聽了李泌的話,當即來了興致,問道:“長源有何良策,但請道來。”

李泌道:“安慶緒此前雖在河北軍中任職,但因安祿山頗有防備的緣故,他在軍中的威望並不算高,軍中的親信也很是有限,河北軍不服安慶緒的大有人在,陛下何不在此處做些文章。”

李瑁道:“你的意思是將安慶緒的書信公開出去,讓河北諸將都知道是安慶緒殺了安祿山,然後挑唆他們與安慶緒作對?”

河北諸將多爲安祿山一手提拔,河北軍中原大敗之後之所以還沒有散,多賴安祿山的威壓,若是將安慶緒刺殺安祿山的消息放出去,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擊河北叛軍的士氣,叫他們上下失和。

李瑁看着李泌的樣子道:“長源之意恐怕不止於此吧。”

李泌接着道:“史思明此前奉安祿山之命,擁兵八萬守河東澤潞數州,與郭子儀對陣久矣。陛下可封史思明爲遼西侯,命其領河東之兵攻伐安慶緒,以河東之兵攻河北,非但可免唐軍傷亡,尚能消耗安慶緒的實力。”

安慶緒得位不正,而且在軍中根基不深,叛軍上下真正買他賬的並不多,其中尤以幾個安祿山親自提拔上來的大將爲甚,而史思明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史思明坐擁重兵守河東,何必再低聲下氣地看他安慶緒的臉色?

不過李瑁卻對史思明這個人存有疑惑,問道:“史思明亦是造反元兇,朕拉攏他,他會就範嗎?”

李泌聽了李瑁的話,解釋道:“史思明雖是安祿山麾下四大叛將之一,極得安祿山重用,全權指揮河東戰事,但他倒也算不得元兇,他的罪過甚至連田乾真都比不上,”

李瑁聽了李泌的話,這才反應反應過來,此時的史思明還遠非歷史上那個自稱應天皇帝,據河北自立的叛黨魁首,此時的史思明不過是頗得安祿山重用,守備東線的大將罷了,比起潼關一戰屠殺唐軍十餘萬的田乾真,確實還多有不如。

“以史思明如今的情況,區區一個遼東侯能夠用地動他嗎?”李瑁此前曾見過史思明數次,那個身材高大,精於箭術,目有精光的樣子,李瑁至今仍歷歷在目,這樣的人,想要降而用之,李瑁心裡都沒有底。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向來都是李瑁底線和準則。

李泌精於相人之術,史思明其人,李泌自然也不會把他看作良善之輩,但李泌頓了頓還是道:“近來史思明內受安慶緒的逼迫,外被郭子儀所限,他的日子也很不好過,他是聰明人,他應該知道他坐擁河東的日子不會長久,他不會傻到自立河東,兩面受敵的。”

是靠向李瑁,還是靠向安慶緒,史思明必有一個決斷,而兩者之間誰才能長久,恐怕就算是傻子也能看得出來。

李泌的話也說到了李瑁的心中,用一個侯爵,哪怕是國公換取史思明的投效,減免數萬大唐將士的傷亡,這筆生意,李瑁豈有不做的道理。

李瑁當即道:“好,你即刻安排人去辦,朕給你再加一句話,若是史思明從命也就罷了,朕既往不咎,若是他敢抗命,朕入秋後不取河北,先去拿了他的狗頭。”

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章 阻撓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六章 定策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一章 水淹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九章 寧王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三章 贈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章 徵前第七章 試探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章 建佛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三章 酒宴
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章 阻撓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六章 定策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一章 水淹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九章 寧王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三章 贈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章 徵前第七章 試探第五章 出關第四十章 建佛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三章 酒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