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聯姻

崔凝霜是廣平王正妃,對於李俶納妾本就有着參與權,再加上她孃家權勢極大,李俶自然不敢違拗她的意思,剛好韋清兒也不贊同這樁婚事,所以這樁婚事便就不了了之了。

提起崔凝霜,李瑁地臉上也露出了些許愧色,對韋昭訓道:“說起來凝霜也是本王的晚輩,她自幼嬌縱,做事霸道慣了,叫韋大人爲難了。”

韋昭訓搖了搖頭,暗示道:“殿下客氣了,楊家霸道,長安城誰人不知,又與殿下何干。只是近來楊家勢頭極猛,恐怕殿下也不樂意看到吧。”

楊玉瑤有孕,楊家越發得勢,李瑁自然也是受害者之一,他自然不願看到,韋家和楊家不是一路人,李瑁說話不必太過忌諱。

李瑁點頭回道:“楊國忠。楊錡等人才德不佳,卻能竊據高位,於國於民自然不是什麼好事。”

韋昭訓順着李瑁的話道:“楊家之行,末將也深爲恨之,末將欲引韋氏與殿下合作,助殿下對抗唐家,不知殿下可願否?”

近年來韋家處多事之秋,需要鎮得住場面的人物爲韋家撐腰,而李瑁在朝堂中聲勢不足,也需要有人替他發聲。

韋家雖然元氣大傷,但千年世家底子猶在。而李瑁一向不受關中世家代價,若是此次能夠得韋家投靠,對他來說倒是一個不小的助益和不錯的開始。

李瑁心動地問道:“如何合作?”

韋昭訓當着韋清兒的面,吐出了兩個字:“聯姻。”

韋昭訓之言一出,韋清兒的臉頰頓時紅了一片,韋昭訓雖爲言明與李瑁聯姻的對象是誰,但韋昭訓適齡當嫁的女兒只有韋清兒一人,除了她,還能有誰?

韋昭訓的意思李瑁也能猜出個大概,若非韋昭訓想嫁女入靖王府,憑藉韋清兒一介女流的身份,爲何能出現在此處?

不過考慮到韋清兒在此,女子畢竟面薄,於是李瑁並沒有將話挑明,只是側頭看了她一眼,問道:“這個韋將軍的意思,還是韋家的意思?”

韋昭訓面容一頓,似是醞釀了片刻,回道:“只要殿下願意,這也可以是韋家的意思。”

“此話怎講?”李瑁不解地問道。

韋昭訓小聲回道:“老太爺不行了,自打韋堅出事後,整個長房又沒有拿得出手的人,韋家家主的人選應該就在這幾日了,只要殿下能助在下登上家主之位,京兆韋氏唯殿下之命是從。”

韋昭訓的話音剛落,李瑁頓時明白了過來。

難怪韋昭訓如此精明的世家子,竟然如此急切地想要與自己聯姻,原來是眼熱韋氏家主的位置了。

韋堅因行刺被廢去後,韋家長房一應人員俱受牽連,如今韋家長房連一個拿得出手的人物都沒有,韋昭訓作爲韋家三房的主事人,自然就有了其他的心思。

聯姻李瑁,獲取靖王黨的支持,憑藉着李瑁眼下的聲勢,趁機登上韋家家主的位置也未嘗不可。

李瑁看着韋昭訓的反應,心裡已經有了衡量。

韋昭訓弱冠入仕,至今已二十餘年,身爲世家子弟的他至今不過正四品的左衛中郎將,按照眼下的這個趨勢,就算再過十年,他也難以升任左衛大將軍,而許多與他同年的世家子弟早已是部寺堂官,他如何能不心急。

如今李瑁的出現給了他這個機會,李瑁是最有望奪儲的幾位皇子之一,將來若是李瑁登基,他自然也就可以抱着李瑁地大腿扶搖之上,甚至官位還能超過過去的韋堅。

將整個京兆韋氏和李瑁綁在一起,韋昭訓如何不知道這其中的風險,但韋昭訓更知道,這是韋氏三房和他自己唯一的機會,錯過了這個機會,他將再無翻身的餘地。

不過韋昭訓需要李瑁,李瑁又何嘗不需要韋昭訓,李瑁和崔氏爲首的山東世家不合,李瑁需要有人去制衡山東世家,而關隴世家無疑便是最佳選擇。

李瑁雖然不屑李隆基玩弄的那些權衡之術,但有些時候,李瑁也不得不承認,朝野內外,卻是不少的權衡。

李瑁不過稍作思索了片刻便回道:“韋將軍的意思本王明白了,你的條件本王答應。不過本王也有一個條件,希望爲將軍也能答應。”

韋昭訓原本聽了李瑁答應自己的條件,心中已然大定,但隨即聽到李瑁另有條件,心中不由地咯噔一下,臉色有些躊躇。

韋昭訓的反應連帶着一旁的韋清兒也有些不安,心中不由地猜想了起來:莫不是自己入不了殿下的眼,殿下要自己另擇聯姻人選嗎?

不過李瑁的話很快便打消了他們的疑慮,李瑁深深地看了眼坐着身旁的韋清兒,對韋昭訓道:“要聯姻自然可以,但本王中意的王妃只有清兒姑娘一人,本王在此要與韋將軍說明,若非是清兒姑娘嫁入王府,就算來的是韋氏長房的嫡女,本王也不要。”

李瑁的話正中韋昭訓的下懷,韋昭訓滿意地看了女兒一眼,連聲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韋清兒雖不知李瑁爲何這般說,但心裡也是甜絲絲的。

一番宴飲,酒足飯飽,賓主盡興之後,韋昭訓對韋清兒道:“爲父方纔喝多了,頭有些昏沉,你替爲父送送殿下。”

韋昭訓亦是武臣,雖不能言千杯不倒,但酒量自然是不錯,豈會因爲幾杯佳釀下肚便昏沉到走不了路?無非是想讓他們獨處罷了。

韋清兒此前和李瑁只正面見過一次,還是在芙蓉園那樣的環境之下,此時的韋清兒依舊有些不解,以李瑁地閱歷和身份,他什麼樣的女子沒有見過,爲何偏偏對自己另眼相看呢?

她彷彿又回到了七年前,開元二十九年末,那個剛剛少女懷春的時候,朱雀大街旁的茶樓上,她坐在窗邊悄悄地看着他從劍南凱旋而歸的身影,就是這樣簡單地看着他,說不出,也不知該說些什麼。

兩人一直安靜地走到門口,李瑁終於打破了沉默,他突然抓過韋清兒的手,柔聲道:“清兒,你回去替我轉告韋將軍,我回去後便令太史局擇選良辰,待日子定了之後便來此處娶你回府。”

“恩。”李瑁的話彷彿有着巨大的魔力,韋清兒心神恍惚地低頭回道。

第八章 議政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六章 盧婠婠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八章 返程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八章 世子
第八章 議政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六章 盧婠婠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八章 返程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章 建佛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八章 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