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石堡之捷

“殿下,我覺得你應該答應貴妃娘娘的要求。”朱雀大街旁一處臨街的酒樓,李泌坐在靠窗的桌子旁,對李瑁道。

“答應她?這是爲何?”李瑁看着李泌篤定的神情,不解地問道。

李泌回道:“李林甫年近七旬,已然老邁,近年來身體和精力更是漸不如前,若是將來李林甫出事,陛下苦心營造的均衡局面便會被打破,所以陛下已經在刻意尋找人來代替他。李林甫雖然和殿下關係尋常,但畢竟與王妃是親眷,與其讓這個機會落入旁人手中,不如推楊國忠一把,送他上去。”

李瑁點了點頭,卻又擔憂道:“長源的意思本王清楚,可是這朔方節度使權責極大,乃是關中的北方屏障,容不得半點閃失。楊國忠雖有些小聰明,但卻無大智慧,若是讓他擔任朔方節度使,豈非是禍害北疆邊務?”

李泌道:“這個殿下大可寬心,朔方節度使治所設於靈州,乃是爲了防備突厥而建,如今突厥早已在和大唐的幾番大戰中元氣大傷,甚至許多部落已經漸漸內附,朔方北疆甚少戰事。莫說是放個人,就算是放只豬在節度使的位置上,也能安然守成。”

李泌的話雖有輕視楊國忠的意思,卻也在理,李瑁思慮了片刻,接着問道:“正如長源所言,楊國忠乃玉環的堂兄,和本王也算是親戚,難道父皇就不但楊國忠上位後和本王聯合,連他自己都控制不住嗎?”

李泌擺了擺手道:“殿下想多了,殿下是皇子,自然能有自己的氣象,成一方勢力,但楊國忠卻是外戚,而且才幹尋常,朝野內外不知已經得罪了多少人,只要貴妃失寵,亦或是陛下的一句話,他頃刻便會被打回原形,一無所有。”

李隆基既然敢用楊國忠,那自然是有他的思量的,李瑁與楊國忠有些親眷關係,但在赤裸裸的權位面前,這點關係根本就算不得什麼。

李瑁想了想便回道:“既然如此,那本王便依長源所言,本王會暗令章仇兼瓊等人推他一把,送他上這朔方節度使的位置。本王倒想看看,楊國忠這個混混出身的無賴能混成什麼樣子。”

李瑁說着,李泌和他都相視笑了起來,兩人不過寥寥數語,朝堂之上卻已經風起雲涌。

“咚、咚、咚!”

幾陣響亮的鳴鑼聲從窗外傳來進來,李瑁瞬間被吸引了注意力,側身望向窗外,對李泌道:“長源你看,咱們的哥舒將軍凱旋歸來了。”

自打王忠嗣落馬後,李隆基爲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便急令哥舒翰主持石堡攻伐事宜,想要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眼光。

哥舒翰調隴右、河西、朔方及突厥阿布思部合計十五萬大軍合圍石堡。

哥舒翰對石堡城志在必得,集七萬精銳進攻石堡城,志在一舉拿下。

不過石堡城位處險要,吐蕃人據險而守,以足夠的檑木和滾石死守石堡城。

唐軍猛攻數日,死傷枕籍,吐蕃人憑着區區五百吐蕃士卒竟然生生拖了唐軍七日。

哥舒翰此戰非但關係着自己的仕途,更關係着李隆基的顏面,出征前哥舒翰是下了軍令狀的,要麼勝,要麼死。

情急之下,哥舒翰決定殺一儆百,拿攻城先鋒官高秀巖、張守瑜開刀,三日內到期不克便降罪殺之。

高秀巖、張守瑜爲了自己的腦袋,不惜一切代價,不眠不休的進攻,攻城的精銳唐軍生生折了六萬,這才如願攻上了石堡城。

是役,唐軍損兵六萬,終得石堡城,生擒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及其麾下的四百吐蕃士兵。

李泌看着李瑁的神情,問道:“殿下對哥舒翰的勝利似乎並不那麼推崇?”

李瑁道:“本王曾經親眼見過石堡城,石堡城建於山脊,以天塹爲壕,易守難攻,哥舒翰以我大唐六萬兒郎的性命換石堡城,白骨累積如山,難道長源覺得本王應該推崇嗎?”

李泌點了點頭,嘆道:“石堡城位置險要,關係到大唐對西域的百年戰略,意義非凡,費些傷亡拿下它本也無可厚非,可是朝廷太急了,眼下強攻石堡城絕非良機,平添了許多傷亡,以至六萬將士命喪他鄉。”

石堡城下死去的將士,都是大唐的精銳,鮮活的六萬條生命就因爲上位者所追求的功績埋骨高原,連家都回不去。

李瑁將頭探出窗外看着朱雀大街上意氣風發的哥舒翰,彷彿石堡城外死去的六萬將士於他無關一般。

一股悶氣自心中騰地一下自李瑁心中升起,李瑁拿起酒杯猛的飲了一口,咬牙恨聲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李瑁的聲音很大,鄰桌的幾人都能聽見,李泌見狀連忙壓住了他的手,低聲道:“殿下噤聲,切莫生事。”

石堡“大勝”,眼下正是李隆基志得意滿之時,正是滿朝歌功頌德之時,李瑁此刻這樣說確實不合適。

可惜李泌的話音才落,和李瑁相隔不遠的一張桌子上,一個白衣長袍的男子卻高聲附和了起啦。

“好,殿下說的好,好一個‘古來白骨無人收’,爲此句當浮一大白!”

這男子聲音極大,一下子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李瑁扭頭看去,原來這白衣男子竟是他的熟人--翰林待詔李白。

李泌與李白亦是故交,很清楚李白直率的性情,他朝拍了拍手,樓梯上登上了十多位王府護衛。

李泌擺了擺手,護衛們便按照他的吩咐,將二樓的幾桌客人全部清了出去。

李泌如此,無非就是擔心他們的談話傳入有心人的耳中。

“太白兄不在父皇身邊隨侍,怎會在此?”二樓清場完畢,李瑁站起身子,對李白笑道。

李白拱手回道:“明日陛下將在麟德殿設宴獻捷,着我賦詩一首以賀盛事,我這是提前採風來了。”

李瑁聽了李白的話,饒有興致地問道:“哦?那不知太白兄是否作好了,能否給本王和長源先睹爲快呢?”

“殿下有命,李白豈敢不從”李白從桌子上拿過了一張紙,交到了李瑁的手中。

李瑁結果宣紙,只是大致地看了一眼,幾行扎眼的字便闖入了李瑁的眼中。

“太白兄詩中所言不再更改嗎?”李瑁拿着紙,對李白提醒道。

李白堅決地搖了搖頭道:“一字不易!”

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請戰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九章 論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章 逐鹿第八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七章 救人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誤闖
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請戰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九章 論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章 逐鹿第八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七章 救人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二章 誤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