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

開元二十九年末,陳王府參軍田同秀奏報李隆基,玄元皇帝(太上老君)降見於丹鳳門,告賜靈符。李隆基依言索之,果於函谷關尋得靈符,上書“天寶千載”四字,遂稱上天恩德,在大靈坊建玄元廟安置靈符。

值此時,右相李林甫率君臣上奏:“函谷寶符,潛應年號,先天不違,請於尊號加‘天寶’字。”

李隆基大悅,從之,次年改元天寶。

所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隨着年號的變更,大唐悄然邁進了最繁盛的全盛事情。

天寶元年的第一次大朝會也在一陣讚美聲中隆重登場。

天寶元年,元月元日,曙色才分。

“咚!咚!咚!”

幾聲重響,大明宮的鐘聲隨風而散,響徹長安。丹鳳門外,朝中百官,各地諸使,萬國節臣,紛紛魚貫而入。

入了丹鳳門,迎面便是大朝的主殿-含元殿。

含元殿倚龍首原而建,大殿之基凌地近五丈,中間以三條長近百米,寬近五米的龍尾道相連。含元殿兩側分峙翔鸞、棲鳳二閣,與含元殿相互呼應起伏,氣勢壯闊,如日之升,宛在霄漢。

在含元殿下,左右兩側,文東武西地分列着文武百官,手持勿板,整齊地站立。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

“西山落月臨天仗,北闕晴雲捧禁闈。”

唐詩中,李瑁不止一次地讀到大唐詩人們對於元日朝會的描述,心中早有所想,但當他真正身列其中時,他才感覺到那份屬於大唐人的驕傲與輝煌。

“今生今世,當登此位!”

李瑁站在階下,看着朝陽下熠熠生輝的龍椅,眼中充滿了火熱與和慾望,雙拳在袍袖中緊握。

偌大的含元殿下,數萬人整齊地列於一處,放眼望去,百官,御史,宮女,羽林,內宦,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川流不息的人羣都向着含元殿的方向,宛如江河向海,萬山朝嶽。

李瑁貴爲親王,又身兼劍南節度使,左武衛大將軍等要職,所站的隊列自然居於前列,僅次於太子李亨,和慶王李琮並肩而立。

李瑁站在隊列的前端,看着看着綿延數百米的人龍,也不由在心中感嘆:大唐盛世,繁華至斯。

不自覺地,李瑁就想起了那個日後可能顛覆大唐的賊子-安祿山。

安祿山官拜平盧節度使,理應也在前例,李瑁回過頭去,便想要尋找他的身影,可不曾想,一陣尚算溫和的警示聲卻在他的耳邊響起。

“殿下請注意儀態,朝參大典,不得四處張望。”一名殿中侍御史對李瑁道。

殿中侍御史不過從七品的芝麻官,但職權卻着實不小。掌糾察朝儀,兼知庫藏出納及宮門內事,及京畿糾察事宜。

在這含元大殿之上,上到親王宰相,下到六部府吏,只要有不和禮規之處他都可以放心訓斥。

李瑁不佔理,被殿中侍御史這麼一說,連忙轉過了頭,老老實實地站在了人羣中。

不過李瑁雖然不想挑事,但有些人卻偏偏要落井下石。

“十八郎年少,自持之道難免差了點。以後還是謹慎些地好,免得管了不該管的,問了不該問的,平白惹禍上身,倒時可沒人能夠幫你。”李琮瞥了李瑁一眼,若有所指地說道。

李瑁聽着李琮的口氣,心知他是在影射益州商會之事。

李瑁輕聲笑了笑,回道:“皇兄多慮了,十八郎行的正,坐的端,魅魍魎些許小鬼,那是決然不怕的。倒是皇兄你,身寬體胖,容易招風,若是不小心摔了下去,十八郎就是想扶也扶不起來啊。”

“好啊,十八郎果真是口舌犀利,爲兄倒想要看看,到底是誰先從這高臺上摔了下去。”李琮寸步不讓地回道。

————————

元日大朝步序繁瑣,很是冗長。

待太子及諸王獻壽、上公獻壽、中書令奏諸州表,黃門侍郎奏祥瑞等等一套流程走下來,日頭已經從東邊轉到了正午。最後,右相李林甫和左相李適之與供奉官獻壽,率羣臣山呼萬歲,皇帝李隆基親自昭告天下,這元日大朝纔算結束。

大朝從凌晨一直持續到正午,李瑁雖身子骨極好,但站了大半日也覺得兩腿有些痠麻,當下揉了揉腿,便準備打道回府,好生歇息一番。可還沒等李瑁出了丹鳳門,皇帝身邊的御前太監就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皇上口諭:傳四品以上官員紫宸殿議事。

李隆基傳得這般緊急,李瑁原以爲是朝中之事出了重大的變故,但沒想到等他來到紫宸殿的時候,等待着他的卻是一張帛書,一張他完全看不懂的帛書。這張帛書非但是他看不懂,而且在場的百官也沒一個人看得懂。

“此乃渤海國方纔呈遞於朕國書,難道滿朝文武,翰林上下竟無一人識得嗎?”李隆基手中揮着那張帛書,看着殿中的衆臣。

鴻臚寺卿季衡見李隆基動怒,連忙站了出來,伏地拜道:“陛下恕罪,這渤海國書俱是蕃字,滿紙鳥獸之跡,臣等學識淺短,實在不識。”

“哼!鴻臚寺上下百人,理的就是這邦交之事,結果竟無一個飽學之土與朕分憂,朕要你們還有何用。”李隆基重重地一拍桌案,顯然已經動了怒火。

鴻臚寺卿季衡是太子的人,太子一聽李隆基降怒於季衡,生怕太子黨折了這一支臂膀,連忙上前勸道:“這渤海番邦不識王教,不識中原文字,故而只能寫些他們部落中的野文,季大人未曾見過,不識得也是有的,還望父皇明察。”

李林甫見李亨爲季衡出頭,心想終於抓住了機會,也出列道:“太子之言雖然在理,卻也略失偏頗。此乃渤海國書,如若不識,不能發落蕃使,必被被番邦笑恥,欺侮我朝,如若處理不當甚至還是引兵犯境,大動刀兵。”

李林甫的話李隆基深以未然,他點了點頭道:“事關大唐國體,決不能輕易懈怠。譯復國書本就是鴻臚寺職責所在,若季衡能解此時,朕自當重賞,如若不然,鴻臚寺諸官,自季衡以下盡皆免職!”

李隆基年事漸高,越發地喜好顏面,改元大朝便是明證。若是這季衡當真不能譯出這渤海國書,莫說是鴻臚寺了,少不得還會牽累到其他官員。

就在衆人苦思其法的時候,忽然一陣蒼老地略顯沙啞的聲音在大殿之中響起:“臣知一人或可譯此蕃書。”

衆人齊齊回首望去,說話之人竟是年過八旬的翰林學士、正授秘書監賀知章。

“賀卿家知道何人可譯此書?”

賀知章才學廣博,非但詩文寫的極好,更是乙未科狀元及第,在時下有“文壇盟主”之譽。李隆基見賀知章說話,心知他不會妄言,連忙問道。

賀知章越班而出,抖着花白的鬍子奏道:“臣啓陛下,臣結識一才子,姓李名白,博學多能。要辨番書,此人或可一試。”

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八章 回府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章 籌糧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章 結盟第十七章 論戰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章 稱帝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章 逐鹿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章 軍情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四章 徵前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五章 再遇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六章 請帖
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八章 回府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章 籌糧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章 結盟第十七章 論戰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章 稱帝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章 逐鹿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章 軍情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四章 徵前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五章 再遇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六章 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