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

自打唐軍兵臨子河後,便在對岸停了下來,安營紮寨,似乎沒有半點強攻玉龍關的意思。

起初的兩日,唐軍每日還會派人前來放風,可到了第三日,唐軍便連放風的人都給撤掉了,每日只是安排士卒在對岸砍伐林木,對岸的大片山林,幾乎被唐軍砍去了一半。

本來南詔軍還以爲唐軍在玩什麼把戲,可又過了幾日,他們每日看着唐軍用解釋的繩索將一根根木頭捆綁在一起,不停地下水測驗,他們終於反應了過來,唐軍這是準備造船渡河了。

南詔軍中負責放哨的士卒剛發現這一情況,第一時間便將此事稟告了守城的將軍伽白令。

伽白令乃閣羅鳳的死忠,早年便作爲閣羅鳳的副將同他征戰南北。他在駐防玉龍關之前便曾得到閣羅鳳的嚴令,唐軍善戰,連吐蕃都不是李瑁敵手,除非萬不得已,不得與唐軍正面硬拼。

伽白令看着對岸唐軍不急不慢,一副要造船登岸的樣子,心裡也沒了底,一邊派人向閣羅鳳稟報,一邊加強城防。

又過五日後的深夜,子河對岸的唐軍陣營燈火大亮,許多今日新建的船筏在水邊集結,一副要趁夜強渡子河的模樣。

伽白令看着唐軍的舉動,心中既恐慌又納悶。

恐慌是唐軍可能要渡河了,自己能否守住河岸,納悶的是唐軍造船不足十日,區區十日能造多少船隻?能承載六萬唐軍渡河?

伽白令不敢有絲毫大意,連忙徹夜徵調士卒,加強對河岸和玉龍關的守衛,準備迎接唐軍的進攻。

可伽百令準備了許久,士兵也都已各在其位,可唐軍卻還遲遲沒有實質性地進攻。對岸的唐軍從亥時一直忙碌到丑時,兩個多時辰過去了,也沒有一艘船發過來。

“唐軍這是要做什麼,難不成是大半夜地拖船試水嗎?”伽白令緊緊地盯着對岸的唐軍,咬牙道。

就在他懷疑唐軍的意圖,糾結着是否要讓士卒撤防回去修整時,一個本該在上游看守的哨兵騎着快馬直奔他而來。

他看着騎馬奔來的哨兵,心裡咯噔一下,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啓稟將軍,方纔數萬唐軍趁夜色出擊,已經渡過彌直河,搶佔河灘,往玉龍關殺來了。”

“嗡!”

伽白令聽了哨兵的話,腦袋猛地一響,一陣暈眩,險些站立不住,河流險要,竟然就這樣丟掉了。沒有了子河的阻攔,光是靠一個玉龍關能拖得住六萬唐軍嗎?

伽白令的疑惑並沒有存在太久,因爲李瑁很快就給了他答覆。

兩萬水性極佳的唐軍夜渡彌直河,當先的便是馬璘耗盡心血,掛練三年的背嵬軍。

背嵬軍當先上岸,搶得了河灘之地,在和對岸站住了腳,緊接着,餘下的唐軍也緩緩渡河,不過半夜的功夫,六萬大軍盡數過河,在距離玉龍關二十里開外安營紮寨。

次日巳時,唐軍稍作休整,李瑁便帶着一口氣已經憋了八日的唐軍兵臨玉龍關下。

“本王自長安出征至今已經月餘,乾佑可算是立下了第一份大功。”李瑁看着近在眼前的關隘對崔乾佑道。

自打李瑁出征以來,除了南疆槽糕的環境,他們還沒有遇到南詔軍像樣的抵抗,子河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阻礙,如今阻礙已除,主導此事的崔乾佑自然就立下了頭功。

崔乾佑躬身謙虛道:“末將能建此功,全賴殿下信任。”

在此之前,包括之前的隴右之戰中,崔乾佑並未有太多出色的表現,昨夜渡河之事事關六萬大軍的安危,李瑁能將此時交由他全權負責,已經足見對他的信任和倚重。

關外,李瑁騎在神駿的照夜玉獅子上,看着相互勾連在一起的三道關卡,感嘆道:“玉龍、龍首、龍尾三關看似難攻,其實多憑子河之險,如今子河已過,三關便再無天險可守,這三關阻撓了我們多日,也該拿下了。”

副帥馬璘就落後李瑁半個身位策馬立於李瑁地後面,他指着三道關卡正中的玉龍關道:“三關相連,互爲犄角,想要將他們一同拿下絕非易事。玉龍關居三關正中,最爲險要,末將以爲當務之急是攻下玉龍關,斬斷這條龍身,屆時三關失去了聯繫,一分爲二,自然就易下地多。”

“好!”

李瑁回頭看着馬璘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樣道:“此戰本王就交由你來指揮,兵馬任你調動,最遲四日之後的夜晚,本王要在洱海賞月。”

從玉龍關行軍至洱海尚需兩日路程,李瑁地的眼下之意便是勒令馬璘需在兩日內拿下玉龍、龍首、龍尾三關。

“諾!”攻關之戰馬璘早有腹稿,沒有絲毫的猶豫,馬璘當下便應了下來。

馬璘着崔乾佑率軍一萬佯攻龍首關,拖住龍首關的守軍,又着副將馬爲德率軍一萬佯攻龍尾關,自己則帶着兩萬大軍攻取玉龍關,李瑁則率中軍兩萬坐鎮後方。

玉龍關雖然不必昔年鬆州城和西都城那般高聳,卻也是專程加固過的,憑藉唐軍的兵力,想要將它拿下自然不是難事,但玉龍關只是南詔的關隘之一,後面還有一座易守難攻的大和城,馬璘不願在此多做損耗,於是設法巧破城門。

馬璘選擇的方法便是子河。

當唐軍在對岸時,子河是玉龍關防守的屏障,幫着南詔軍阻隔唐軍,可當唐軍渡河後,子河便成了唐軍手中的利器,幫着他們攻打玉龍關的城門。

馬璘下令掘開子河的河道,通過城門將河水引進了玉龍關。

伽白令在城樓上看着城下的動靜,心中大急。

玉龍關的城門乃是木質,年歲已舊,尋常的攻城車雖然難以破開,但若是泡了水,那便會變得脆弱上許多。

“砰,砰。”

一聲聲沉悶的撞擊聲在伽白令耳中響起,伽白令知道,玉龍關守不下去了。

出征前閣羅鳳便有命,若是城破,不得與唐軍正面死拼,立刻退回大和城固守。

伽白令不敢違背閣羅鳳的命令,咬了咬牙道:“傳我的命令,全軍突圍!”

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九章 封后第十章 胡兒第三章 暗探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章 決策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終章 盛世再起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章 阻撓第八章 起兵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面聖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章 問安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徵前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章 緣起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章 提詩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八章 襲城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
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九章 封后第十章 胡兒第三章 暗探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章 決策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終章 盛世再起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章 阻撓第八章 起兵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面聖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章 問安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徵前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章 緣起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章 提詩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八章 襲城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