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

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協掌大唐軍務,已經正三品的大員,已經算是爬到了大唐官場這個金字塔的頂部,章仇兼瓊若想再進一步的話無非就是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拜相。

三省、六部、九寺,還有四京首官,朝中高官無數,而真正能被稱爲宰相的只有中書高官官中書令代表的右相,還有門下高官官侍中所代表的左相,就連尚書省的左右僕射都不入宰相之列,由此可見拜相難度之大。

章仇兼瓊自天寶五年升任兵部尚書至今已有五年,五年裡章仇兼瓊因爲是李瑁黨羽,一直不受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的待見,官職未有寸進,如今李瑁對他許以左相之位,這讓章仇兼瓊看到了自己位列人臣頂峰的希望,章仇兼瓊一下子激動了起來。

章仇兼瓊已經五旬上下,已經不再年輕了,李瑁的話無疑是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一戰河北戰事爆發,他想擠掉楊國忠興許不易,但老好人陳希烈還是不在話下的。

“臣謝殿下栽培。”章仇兼瓊激動地拱手道。

“你我同進退,何必客氣。”李瑁只要能出了長安,他是再無人能夠管束,到時以劍南強藩的地位想要爭取一個左相理當不是難事,李瑁笑了笑,將他扶了起來。

李瑁和章仇兼瓊正在商議要事,楊玉環一介女子自然不便多嘴,於是便安靜地待在了一旁,直到她看到了一個迎面走來的宮女,這纔開口道:“秋郎,來人了。”

李瑁和章仇兼瓊所言之事入不得旁人之耳,李瑁見有宮女前來,便止住了嘴,佯作出一副賞景的樣子。

“奴婢參見殿下,參見王妃,參見尚書大人。”宮女走到李瑁的身前,屈膝拜道。

“起來吧,你尋本王何事?”李瑁擡了擡手對宮女道。

宮女起身回道:“宴會將始,奴婢奉命請殿下入席。”

李瑁擡頭看了看天色,天色已經稍稍有些昏黃,確實是到了晚宴的時間,李瑁擡了擡手道:“好,本王知道了。”

說完,陪着楊玉環往宴廳的方向走去。

如今的李瑁已經貴爲武臣之首的天策上將,不必再屈居次席,而是坐在了與右相楊國忠並齊的桌案上,可謂分庭抗禮。

衆人落座,過了不多時,李隆基和楊玉瑤也前呼後擁地慢慢出現在了衆人的眼前。

“臣等恭迎皇上,恭迎皇后。”李隆基和楊玉瑤方一入內,衆人便一齊起身拜道。

李隆基壓了壓手,笑道:“衆卿平身。”

“謝陛下。”衆人這才緩緩直起身子。

李隆基朝身旁侍候的高力士使了個眼色,高力士領會,從懷中取出河北戰報,當着衆人的面便高聲誦讀了出來、

“天寶十年春,契丹異族趁我大唐春獵盛事,河北羣龍無首之際,大舉興兵南犯,欲圖我大唐河北疆土。臣幸得陛下明示,開特例,以輕騎急返河北,聚幽州之兵以抗之。臣幸不辱命,十日戰亂乃平,今河北已定,契丹已降,河北之危已解...”

高力士在上面讀着安祿山送來的戰報,下面每個人的神態卻各不相同。

太子的疑惑,楊國忠的不屑,當然也少不了李瑁這般的擔憂。

李隆基當衆宣讀安祿山的戰報,無非是想要衆人相信安祿山對李隆基忠心耿耿,他此次急返河北確實是事出有因,而且已經取得了極好的戰績,可事實當真是這樣嗎?

李瑁沒有看到安祿山的忠心,他看到的只是李隆基的自我麻醉,和他所抱有的一絲僥倖。

安祿山反叛在即,李隆基這個皇帝卻還有一絲僥倖,還有心粉飾太平,這叫李瑁如何能不擔憂?

李瑁急歸急,但偏偏他卻沒有任何辦法改變現狀,此事他就算是彈劾安祿山都會引來李隆基的反感。

果然,正如李瑁所猜測的那般,在高力士將戰報讀完後,李隆基對宴廳中的羣臣得意道:“安將軍河北大捷,大破契丹,斬首近萬,着實是替我大唐遠揚國威,朕心甚慰。朕已決定嘉獎安將軍,加其封地三百戶,晉驃騎大將軍,衆卿以爲如何呀?”

李隆基的話一出,李瑁不禁皺了皺眉頭,驃騎大將軍,從一品武職,很是尊貴,僅在他這個極其罕見的天策上將之下,李隆基爲了對安祿山示恩,當真是下足了本錢。

只是李瑁已經在心中暗自感嘆,李隆基雖然有心拉攏安祿山,但他卻不知安祿山真正的野心,他要的何止是區區一個驃騎大將軍、東平郡王,就算李瑁的天策上將、靖王爵給他,也滿足不了他的野心,他要的是皇位,要的是李隆基在含元殿的那把龍椅。

安祿山造反固然已成定局,但他現在畢竟沒有立刻舉起反旗,他只要再多準備一日,他對大唐的勝算就會多上一分,若是能叫李隆基早日認識到安祿山的反意,倒也不是件壞事。

李瑁想到這些,於是出列道:“兒臣以爲父皇之言甚是,兒臣建議父皇可遣給事中裴士淹親赴幽州宣旨,順便宣慰河北,以示父皇對河北的重視。”

李瑁的言下之意其實就是建議李隆基派人去河北督察安祿山,只是說的委婉些罷了。

而且李瑁舉薦的這個人選也有極大的講究,不能是李瑁的人,更不能是楊國忠的人,自然也不能是太子的人,他只能是李隆基的親信。

給事中乃門下省官員,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應對,每日上朝謁見,分平尚書奏事,負責實際政務,爲朝中要職。

能擔任給事中一職的向來都是皇帝心腹,而且自開元年間起,裴士淹的給事中一職一任就是近二十年,陪侍李隆基多年,所以李隆基對裴士淹自然是信任地很,裴士淹對李隆基也是忠心耿耿,派他去河北,他回報的消息李隆基許是聽得進去的。

李瑁的話不傷李隆基的顏面,而且還給李隆基提了個醒,一下子便得到了宰相楊國忠的大力支持,連忙出列附和了起來。

楊國忠權傾朝野,黨羽衆多,楊國忠一開口,楊黨的人自然也不會閒着,於是紛紛出列附和。

“好,那邊以靖王所言,着給事中裴士淹親赴河北,以示聖恩。”李隆基想了片刻,便就同意了下來。

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八章 襲城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六章 中毒第九章 高仙芝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九章 春獵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八章 瑛娘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一章 叛亂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章 籌糧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八章 議政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六章 請帖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八章 議政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六章 人選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五章 出關第九章 密謀第十五章 官學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一章 糧價
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八章 襲城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六章 中毒第九章 高仙芝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九章 春獵第二章 緣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八章 瑛娘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一章 叛亂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章 籌糧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八章 議政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六章 請帖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八章 議政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六章 人選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五章 出關第九章 密謀第十五章 官學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一章 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