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起兵

皇帝駕崩,雖死因有疑,但畢竟沒有任何證據直接指向太子李亨,而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暴斃,又無遺詔,太子登基自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天寶十年末,元日前,李亨與大明宮含元殿登基,改元至德,大赦天下。

李亨以原太子良娣張氏爲後,冊封長子李俶爲楚王,次子李係爲越王,三子李倓爲齊王,葬李隆基於泰陵,廟號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與此同時,李亨雖然登基稱帝,但自知實力不如洛陽的李瑁,擔心李瑁爲難於他,爲了拉攏李瑁,李亨甚至在登基之日,當着文武百官之面宣佈:十八弟仁德,功勳卓著,故本朝不立太子,以十八弟靖王李瑁爲皇太弟,準其以天下兵馬大元帥,天策上將,當朝太尉職領中書令,兼拜宰相,入京秉政,佐治大唐國事。

宣佈完,李亨還煞有介事地當朝擬旨,命內宦程元振前往洛陽宣旨。

李亨一連串的政令下達,儼然一副皇位兄終弟及,手足共治天下的模樣。而大唐立國至今,何曾有過不立太子,而立太弟之事,一下子將人晃花了眼。

李亨的花招雖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以皇太弟不過是緩兵之計,爲的無非就是想誆李瑁入朝,只要李瑁一入長安,便會身不由己,到了那個時候的事情還不是他說了算的。

不過李瑁既非目光短淺之人,又非三歲孩童,麾下更是智囊無數,豈會中這等伎倆。

當李亨派來傳旨的程元振率衆來到洛陽時,李瑁正在天策府廳中議事商討西征之事。

“殿下,長安來的程元振求見。”門口守衛的親衛進來回報道。

李亨稱帝和冊封之事李瑁一個時辰前已經知曉,自然也知道程元振所來何事。

“跳樑小醜來了。”李瑁嘴角浮起一絲不屑,對廳中衆將笑道。

“準。”李瑁應了一聲,命親衛將程元振帶了進來。

如今李亨已然登基,程元振又是李亨親信,此來也算是欽差傳旨了,雖然李瑁權勢了得,但他也斷不願太過謙卑,失了欽差大臣的威嚴。

“下官程元振拜見殿下。”程元振入內,對着坐在上首的靖王拱手拜道。

程元振的話音剛落,李瑁連看都沒有看他一眼,反倒是坐在下首的馬璘當先開口喝道:“大膽奴才,見了殿下還不下跪見禮!”

程元振沒想到馬璘會突然發難,先是被驚地微微一顫,接着硬着頭皮,擡頭看着李瑁問道:“下官雖是奴婢,但也是奉命而來,殿下麾下之人如此無禮,恐怕不妥吧,還望殿下做主,”

李瑁看着程元振的樣子,心中倒是覺得有些詫異,這程元振雖是奴婢,但是有幾分硬骨頭。

不過李瑁連他的主子李亨都不放在眼中,哪裡會在意程元振這個奴婢。

李瑁面無表情地開口道:“跪。”

“跪!”

李瑁之言一出,頓時整個廳中的將官都齊聲高喝了一聲,更有甚者,門外守衛的親衛已經握住了腰間所配的橫刀的刀柄,大有再不從命便要斬於刀下的意思。

程元振沒想到竟是這等場景,腦袋一下子懵了,雙膝一軟,跪了下來。

“奴婢程元振,奉皇上之命前來拜見殿下。”程元振跪拜於地道。

李瑁聽了程元振的話,不滿地哼了一聲,擺了擺手道:“太子謀逆,父皇已死,哪裡來的皇帝,來人,把東西拿上來給本王看看。”

“諾。”南霽雲應了一聲,下去從程元振的手中所謂的“聖旨”,交到了李瑁的手中。

李瑁接過那道“聖旨”,只是大概地看了兩眼,便將“聖旨”摔砸在了程元振的身前,怒道:“李亨當本王是三歲孩童般戲弄嗎?”

程元振見李瑁突然動怒,被嚇得一愣,緊接着忙道:“太子也是顧念兄弟情深呀,不知殿下因何動怒。”

李瑁道:“李亨蓄意謀反,縱火燒死父皇、皇后,藉機篡位,本王早欲將其除之,又豈會與他妥協。你回去告訴李亨,本王不日自當率二十萬大軍親抵長安,本王要親自取了他的性命,祭奠父皇在天英靈。”

李隆基死與誰手,當今天下除去李泌這樣極少數的智者,很少有人能看出真正的端倪。因爲李隆基死地太過巧合,而李亨又着實有弒父的動機,在加上他之前曾經密令陳玄禮逼宮,他殺了李隆基似乎就不那麼意外了。

當今天下,不止李瑁麾下將士,甚至就連李亨的黨羽,都覺得李隆基之死李亨脫不了干係。

不過李亨縱火殺害李隆基,畢竟是沒有真憑實據的事情,程元振沒想到李瑁竟會當衆這樣說。

程元振被李瑁震懾地呆在下面,也不知該進還是該退,一時間沒了主意。

李瑁看着程元振的模樣,高喝了一聲:“還不快滾?莫不是等着本王拿你狗命!”

“奴婢只是個傳話的,求殿下饒命。”程元振聞言,匆匆忙忙地站了起來,撿起地上的“聖旨”灰溜溜地逃了。

“程元振這廝助紂爲虐,要殺他不過是舉手之事,殿下何不拿了他的人頭,還給太子,震懾敵軍呢?”崔乾佑看着程元振逃去的身影,不解道。

李瑁道:“程元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太監,肩不能扛刀,腰不能挎箭,殺了他又有何用,更何況本王欲行王道,威服萬民,何必將怒火發在一個內宦的身上,惹人笑話。”

李瑁口中“欲行王道”四個字聽在廳中衆將的耳中,衆將頓時有了其他的心思。

衆人效忠李瑁,除了未償生平之志,爲了報答李瑁知遇之恩,不可或缺的自然還爲了一身的功名富貴。

當今天下若論武將,誰不想成爲封候拜將,留名凌煙閣?而這一切的前提自然就是李瑁要能夠登基稱帝,坐擁天下。

馬璘與身後的衆將都對視了一眼,點了點頭,自己上前試探道:“殿下,如今太子在長安登基,自號爲帝,殿下既欲討伐,爲求名正言順,何不於洛陽稱帝,以天子之命征伐?”

馬璘之言一出,身後的衆將全都齊齊地看向了李瑁,顯然,他們實現是有商量過的,只是交由馬璘這個心腹來建言罷了。

李瑁聽到馬璘的話,先是微微一愣,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喜色,但隨即又搖了搖頭,一臉正色道:“本王乃起兵靖難,並非爭奪皇位,豈可一概而論?在長安未下,父仇得報之前,你等休要再提此事。”

李瑁對於皇位,自然有着野心,但眼下李瑁起兵是打着靖難的旗號,若是他此刻稱帝,靖難之戰便會變成皇位的爭奪,不利於他凝聚人心。

龍椅可以坐,但不應該是現在。

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授首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九章 破城第一章 勸進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章 賑災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九章 拜訪相府
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授首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九章 破城第一章 勸進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章 賑災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九章 拜訪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