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

安祿山於天寶十年起兵,整個大唐均受牽連,禍及中原、關中、朔方、江淮等地,如今到了靖難元年,這把戰火終於燒回了河北。

玉門渡,毗鄰滎陽虎牢關,西靠大坯山,東倚廣武山,坐鎮南北,乃中原和河北之間的要道,西進兩京,東出齊魯,南下荊楚,北上幽燕莫不取道於此,因汜水河在此注入黃河,清濁交匯,遠望如一條白色玉帶,故而得名玉門。

古之武王伐紂,出鎬京,攻汜水關,由此渡河直搗朝歌;漢劉邦自玉門北出,渡黃河克修武,夜收韓信軍,軍威復振。玉門渡位置險絕,自古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玉門渡東側廣武山山腰上有一座涼亭,處於背陰處,恰好俯瞰整個玉門渡,此事的李瑁便在涼亭之上暫歇。

“過了玉門渡便是河北衛州地界了。黃河渡口甚多,到了山東亦可渡河,安慶緒應該不會在衛州設重兵。”涼亭上,在李瑁的身旁,新近被李瑁冊封爲先鋒的幽州大都督蔡希德站在李瑁身旁道。

李瑁輕撫着欄杆,看着滾滾東去黃河之水,對身後的蔡希德感慨道:“一百三十年前,朕之高祖父太宗皇帝曾在此大破河北竇建德,殲敵十餘萬,乃有河北之地。如今河北再淪敵手,朕當效高祖故事,再復燕趙故地。”

蔡希德聽了李瑁的話,反倒勸諫道:“安慶緒麾下的河北士卒不必竇建德那般散漫,陛下雖有天下之力,攜大勝之勢,任需謹慎,免蹈苻堅後轍。”

李瑁聽到蔡希德的話,先是微微一怔,竟有些愣住了,過了半晌纔回過勁了。

苻堅是誰,苻堅是那個率領舉國百萬大軍南下攻去東晉,卻大敗而歸之人,蔡希德在這個時候提這一茬,豈非是在觸李瑁的黴頭?

李瑁早知蔡希德爲人梗直,不善言辭,沒想到竟到了如此程度。

蔡希德乃降將,李瑁開恩重用他,按理說蔡希德應當小心謹慎,仔細奉承着李瑁纔是,李瑁沒想到蔡希德竟耿直到了這個地步。

這話若是李泌或者高適這樣的肱骨之臣說出來倒也罷了,尚不顯得突兀,可蔡希德一個剛剛被擢拔的降將竟當着衆人的面這麼說,難免有些叫人感到詫異了。

李瑁這才明白過來,歷史上的蔡希德乃安慶緒麾下大將,安史之亂末期安慶緒稱帝后夜夜笙歌,不理政務,蔡希德直言勸諫,最後卻被張通儒進讒言害死,原來也不是沒有緣故的。

安慶緒本就是暴戾之人,以蔡希德的性子,安慶緒又如何能夠忍受得住。

此次北伐李瑁只是督軍,真正的主帥仍是李光弼,李光弼曾於蔡希德商討過河北攻防之事,對他的才略頗爲讚許,李光弼見蔡希德這麼講,生怕李瑁遷怒,於是忙道:“陛下勿怪,蔡希德就是這個性子,心裡藏不住話。”

蔡希德聽李光弼這麼一說,頓時也意識到了自己方纔言語中的問題,忙道:“往陛下見諒,末將...”

蔡希德一邊說着,正要下拜,卻被李瑁一把扶了起來,打斷蔡希德的話道:“朕出身行伍,少時便奉父皇之命領劍南節度使,與軍中粗人打交道習慣了,豈會在意這些。蔡將軍耿直,以安祿山之量尚能用得,況乎我大唐天子?朕若是連這點雅量都沒有,怎敢用張巡爲御史大夫,恐怕早就被他給氣死了。”

李瑁一面說着,一面扶起蔡希德,拍了拍蔡希德的肩膀,渾然沒有將方纔的冒犯放在心上。

李瑁常以行伍出身自我標榜,他也確實在束髮之年便奉李隆基之命領劍南節度使,但他那只是遙領,不掌實權,李瑁這麼說,無非也就是爲了收買人心。

蔡希德也是忠直的河北漢子,聽李瑁這麼一說,眼中泛起一陣激動,當即拜道:“陛下不以臣卑微,起於牢獄,用爲先鋒,臣銘感腑內。臣此次北伐必取安慶緒人頭獻與陛下,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

河北本就是大唐故土,上下官員又以漢臣居多,李瑁北伐的消息方一傳到河北,河北南部各州縣望風而降。

先是安慶緒所封青州、齊州節度使能元皓率領兵馬歸順朝廷,而後德州刺史王暕、貝州刺史宇文寬等也都紛紛歸順,不過三日的時間,李瑁的大軍還未盡數過河,河北南部數州除了武令珣鎮守的相州,已經盡數歸順,而李瑁連一兵一卒都沒有損耗。

黃河南岸,大唐十五萬大軍整備渡河,將欲北擊,而在千里之外的范陽,安慶緒倒也沒有歇着。

安慶緒近來有兩件事倒是做的越來越頻繁了,其一是通宵宴飲的頻率,興許是知道唐軍北上,擔心自己的好日子無多,能樂得一時是一時;其二便是他召見心腹之臣的次數了。

安慶緒初登基時,凡事都交由高尚處置,從不過問,近來因爲李瑁大軍將近,倒是難得地關心起了政務,每日午間玩樂之暇召見要臣,商談戰事。

“河北戰事在即,李瑁不日即將兵臨城下,難道你們就無人能爲朕分憂嗎?”

午間安慶緒正在與人商討河北戰事,衆將盡數啞口不言,安慶緒看着下面的人怒道。

如今雙方兵力懸殊,范陽又是四面受敵,能夠固守已是萬幸,誰又敢奢望能去退敵,故而沒有一人能站出來說話。

見衆人都不講話,這是宰相高尚只能站了出來,道:“眼下唐軍勢大,我等兵力不宜分散,唯有固守方是上策,眼下着實不宜主動求戰。”

安慶緒聞言,怒道:“固守,固守,你這是勸朕等死嗎?難道守着等着李瑁圍城?還是你準備一直固守,熬道李瑁老死?”

如今的李瑁不過三十有餘,身強體壯,安慶緒說出這等渾話,自然也是怒極了。

高尚深知安慶緒的脾氣,只得耐着性子道:“我等坐擁城池固守,而唐軍遠道而來,只需守到冬日,唐軍必退,屆時便是我等反攻的良機。”

李瑁大軍千里圍城,糧草損耗自然是燕軍的數倍,雖說今秋新糧即將入倉,但終究耐不住這樣耗下去,只要守城守到冬日,唐軍自然退兵。

可以安慶緒如今的境況哪裡還有那樣的性子,他對下面的臣子問道:“難不成我朝就只能一昧固守了嗎?”

就在這時,他的心腹之一平冽上前道:“臣願請命領軍守冀州,爲陛下擋住唐軍北上兵鋒。”

冀州乃雄城,孤軍守城,固然可以拖延李瑁的進度,但無異於送死,尋常人自然不會自己請命。安慶緒沒想到平冽一介文臣竟如此忠直,當即也不多想,應允道:“好,平愛卿果然忠貞,朕允了,朕命你爲冀州大都督,即日便領軍三萬南下。”

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再遇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章 胡兒第六章 盧婠婠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九章 劍舞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六章 封后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五章 授首第一章 勸進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五章 再遇
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九章 春獵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再遇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章 胡兒第六章 盧婠婠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九章 劍舞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六章 封后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五章 授首第一章 勸進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五章 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