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

“咚!”

一聲厚重的鑼鼓響聲在宣政殿前響起,天寶四年的冬日,一場朝會終於拉開帷幕。

大殿之上,皇帝、百官、內宦、宮女,還有侍衛各居其位,就如同一直以來的那樣。

“宣壽王李瑁、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及隴右之戰衆將士覲見。”

御前太監的一聲清唱,李瑁頭戴紫金王冠,佩朱綬,着王服、腰懸美玉,站在衆人之前,穩步走上了大殿的正中。

“兒臣李瑁拜見父皇。”李瑁一臉正色,恭敬地拜道。

李瑁參拜後,李瑁身後的衆將也紛紛拜道:“微臣拜見陛下。”

“衆位都是於我大唐有功之臣,平身。”李隆基擡了擡手道。

“謝父皇、陛下。”衆人一齊謝道。

李隆基最喜誇耀武功,看着堂下站立的衆人,興致大好,高聲笑道:“十八郎真乃我家麟兒,平定西北,揚我大唐國威,朕心甚悅。”

李瑁出列謙虛道:“此戰皆賴父皇之威,兒臣不過順勢而爲之,實在不敢居功。”

太子李亨見李隆基當着滿朝文武誇耀李瑁爲李家麒麟兒,面色閃過一絲陰沉,過了片刻,出列笑道:“十八郎此次再立大功就不必再謙虛了,隴右毗鄰關中,若是有半點閃失必定殃及長安,後患無窮啊。”

聽李亨這麼說着,李瑁的心裡升起一絲疑惑,李亨一向與自己很不對付,爲何爲在朝堂上爲自己張目?

果然,李亨接下來的話印證了李瑁的猜測。

李亨頓了頓,接着道:“今日十八郎平定西北之功堪比昔年太宗平定薛仁杲,讓多少百姓免於戰禍,恐怕長安百姓都該對十八郎帶德感恩了。”

李瑁聽着李亨的話,心知不妙,果然,當他擡頭再看向李隆基時,李隆基臉上的笑容已經消散了許多。

李世民何許人也,弒兄殺弟,逼父奪位之人,李亨將李瑁比作李世民,那李隆基又是誰,被囚禁在興慶宮的李淵嗎?

這是赤裸裸的挑撥,但偏偏卻很有效,李瑁軍功日盛,李隆基已經對他產生了忌憚。

一樣的野心勃勃,一樣的收攏人心,至少在李隆基的眼中,李瑁已經有了些許李世民的影子。

就在李瑁想着如何迴應的時候,原本安靜地待在一旁的慶王李琮也突然站了出來。

“啓稟父皇,兒臣有本奏。”

李隆基點了點頭,準道:“奏來。”

李琮從袖中掏出一冊奏本,遞到了御前太監的手中:“啓稟父皇,兒臣彈劾十八弟恃功而驕,兇殘無度。十八弟於隴右一戰擅殺吐蕃俘虜三萬餘人,哀鴻遍野,有傷天和,就連湟水爲之赤紅,還望父皇懲處。”

殺害吐蕃三萬俘虜的軍令確實是李瑁親自下的。當時隴右缺糧,兵員嚴重不足,守城尚顯緊張,哪還有多餘的人去看守這些吐蕃俘虜,若是不殺,一旦吐蕃人生事,勢必釀成大禍。

故而李瑁在前後思量,權衡利弊之後,這才下令在湟水邊斬殺俘虜。

是夜,湟水河谷陰風陣陣,屍堆如山,多少吐蕃勇士魂斷西都。

待此消息傳入吐蕃後,李瑁和李光弼的名字響徹高原,可止小兒夜啼。

李琮的彈劾一下子讓李瑁陷入了被動。

自古以來殺俘都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尤其像大唐這種自詡天朝的上國。

大唐想要佈德天下讓四夷臣服,便需要行寬厚仁德之事,殺俘乃是大忌,更何況李瑁一殺還殺了三萬,這叫周邊各國怎麼看?

昔年太宗心腹,位列凌煙閣的大將軍侯君集在高昌國殺俘不過七千,被便御史彈劾地罷官流放,直至後來被逼地起兵謀反。

李瑁殺俘三萬,是侯君集的數倍有餘,在那些自幼受儒家文化的老夫子眼中,這可算的上是了不得的大罪了。

太常少卿張芳出列道:“啓稟陛下,慶王之言極爲在理。壽王殺俘三萬,毀我大唐仁德之像,臣請陛下效太宗故事,削壽王之爵,已警天下。”

張芳之言一出,大殿頓時譁然。

張芳之言實在是太過誇張了,大唐立國至今,被削王爵的親王固然有,但大多與謀反案有關。

李瑁堂堂親王,鳳子龍孫,豈能殺了胡人俘虜就被削去王爵?

不等李瑁出言,壽王黨的官員一下子就待不住了。

“啓稟陛下,臣以爲張大人之言大謬。壽王殺俘乃時勢所迫,絕非有意嗜殺,還望陛下明查。”壽王黨官職最高的刑部尚書章仇兼瓊連忙出列道。

章仇兼瓊一帶頭,壽王黨的其他官員也站了出來,包括此次一同出征的將領也都出面維護李瑁。

“肅靜!”

高力士看着堂下亂糟糟的樣子,皺了皺眉頭,一聲清喝,大殿終於安靜了下來。

李隆基環顧了一圈大殿,向李林甫問道:“此事右相以爲如何?”

聽了李隆基的問詢,李林甫連忙出列,不過思索了片刻,便恭敬地回道:“啓稟陛下,臣以爲壽王殺俘之行雖然有過,卻也是出於公心,不當予以重罰。不如就將此次壽王隴右之戰功過相抵,不賞不罰,提點一番也就是了。”

李林甫的話既不是在位李瑁考慮,更不是爲李琮考慮,他的話是在爲李隆基考慮。

方纔太子提起李瑁軍功堪比太宗皇帝時,李林甫察覺到了李隆基眼中的不悅。

李林甫和李隆基君臣數十年,豈能不清楚李隆基的心思,立刻便順着李隆基的意思給出了建議。

李林甫處理政務的能力自然比不得昔年姚崇和張九齡等人,但他察言觀色的本事卻是當世無雙,李隆基聽着李林甫的話,眼中露出了滿意之色。

李隆基高高在上地看着大殿中的衆人,李亨,李瑁,李琮,還有李林甫和楊家人,心中便越發地得意,彷彿是在欣賞着一件完美的作品。

朝堂中的政局本就是他一手締造,扶弱限強,均衡各方,以保正君權的獨尊,這本就是他所長之事。

如今李瑁勢頭太盛,遠遠壓過了李琮,直追太子,李隆基自然要遏制一下。

李隆基看着李瑁,問道:“右相之意我兒可服?”

李瑁站在殿下,臉上雖不見半點不悅,但寬大的袍秀中雙手已握緊成拳。

羞辱,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他冒身死之危,在西都城浴血奮戰,最後竟留着這樣一個下場。

功過相抵,好一個功過相抵,李隆基不理朝政,醉心於權衡之術,可謂本末倒置,他竟以昏庸至此。

李瑁不動聲色地擺了擺手,制止住還是替他說話臣子,自己恭敬地回道:“父皇仁德,兒臣心悅誠服。”

李隆基看着李瑁恭敬的樣子,心情竟有些莫名暢快。

李隆基對一旁的高力士道:“既然如此,那便傳旨吧。”

“諾。”

高力士應了一聲,從一旁的玉盤中接過剛剛修擬好的聖旨,朗聲道:“傳皇上旨意:隴右之戰,退敵十萬,揚我大唐國威,與戰諸卿功勳卓著,特封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西平郡公,冠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食邑八百戶;封原左武衛中郎將李光弼薊州侯,右威衛將軍,食邑三百戶;加左武衛將軍馬璘新息侯,檢校左武衛大將軍,劍南防禦使,食邑三百戶;加封武彥平文山侯,歸德大將軍,食邑三百戶;加封左武衛右郎將崔乾佑左武衛將軍...”

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章 逐鹿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密謀第九章 論戰第一章 勸進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一章 勸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七章 入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一章 面聖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九章 論戰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九章 寧王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五章 授首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八章 鎖拿
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章 逐鹿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密謀第九章 論戰第一章 勸進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一章 勸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七章 入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一章 面聖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九章 論戰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九章 寧王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五章 授首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八章 鎖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