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

出了李林甫叛亂之事,寓意着國泰民安的華山封禪之事便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衆人還未到華山,此事自然也就作罷了。

經此一事之後,李林甫身死官奪,牽連了無數人,其中包括不少朝中高官,不過倒也並非人人都因此罷官,因護駕有功而得以升遷的亦有人在。

原從四品明威將軍,壽王府親衛統領南霽雲因斬首有功,護駕得力,被加封爲從三品上雲麾將軍,晉爵沁陽伯,實封兩百戶,雖仍任靖王府親衛統領,但已入勳貴之列。

不過有人升任就有人有罷職甚至丟掉性命的危險,尤其是原本的相黨要員更是如此。

對於相黨官員,無論是李隆基還得楊國忠,他們都是打着除惡務盡的心思的,自然不會故意留手。

而且相黨多投機之徒,少幹練之人,李瑁對於相黨官員的氣節和品性也不看好,爲了避免麻煩,李瑁本就是準備作壁上觀,絕不插手的,所以當李瑁一會天策府便下了禁令:除章仇兼瓊、李光弼等靖王黨嫡系,其餘人等一概不見。

李瑁率軍剛回了天策府,還沒來得及好生休息,他的謀主,靖王府文學李泌便打破了他的禁令,直接將人帶進了靖王府的偏廳,而且還將李瑁給拉了過來。

李泌一邊拖着李瑁往偏廳走去,一邊解釋道:“殿下,此人不同於其他李林甫黨羽,請殿下務必見一面。”

李泌是李瑁的心腹智囊,向來倚爲臂膀,能叫他看中的自然不是尋常之人。

李瑁雖有些疲累,但是還是笑着問道:“長源眼界不低,尋常人難入你眼,到底是什麼人能叫你如此在意?”

李泌沒有回答李瑁的話,卻反問道:“殿下有意整頓西南財政,如今手中可有主導人選?”

李瑁搖頭回道:“天下有此才能者寥寥無幾,本王還暫無人選。”

李泌笑道:“殿下勿憂,如今這個人已經送上門來了。”

李瑁聽李泌這麼一說,心中頓時有了猜測,長安官員善理財者確有,但能叫李泌如此推崇的只有一人--御史中丞、戶部侍郎楊慎矜。

“可是戶部楊慎矜?”李瑁精神一振,問道。

李泌回道:“正是楊慎矜。”

楊慎矜乃是隋煬帝楊廣玄孫,弘農郡公楊崇禮之子,實實在在的前朝後裔。

其父楊崇禮曾爲唐朝太府卿,替李隆基執掌府庫,居史載,楊崇禮在任之期,內府“每歲勾剝省便出錢數百萬貫。”李隆基對這個大管家也是滿意至極。

而楊慎矜也繼承了其父的理財天賦,甚至更勝一籌,被李隆基重用爲戶部侍郎、諸道鑄錢使、太府出納使,替李隆基掌管內外庫,大唐財政半在其手,數年來條目清晰,未出絲毫差錯。

如今地方節度橫行,世家大族土地兼併嚴重,賦稅不足,地方已經捉襟見肘,中樞的左右庫藏尚能有如此充足的用度,委實離不開楊慎矜之功。

楊慎矜能夠坐到今日的地位除了家族的聲望和李林甫的提拔,他自身的才華亦是不可或缺。李瑁若要重整西南財政,楊慎矜確實是上佳人選。

李瑁順着路一走走到王府的偏廳,方到門口,便看到了站在廳內靜候的楊慎矜。

楊慎矜方一看到李瑁和李泌一同入內,便連忙上前拜道:“下官楊慎矜拜見殿下,拜見文帥。”

楊慎矜所稱呼的殿下自然是李瑁,而他口中的文帥指的卻是李泌。

天策府一脈能人輩出,鎮南大都護馬璘,劍南節度留後崔乾佑,右威衛大將軍李光弼、秦州都督武彥平等俱都戰功顯赫,爲當世名帥,可爲李瑁武膽。

而這五個人名氣雖大,均爲李瑁所倚重,但真正知道內情的人都知道,影響李瑁最深,最能左右李瑁,甚至能叫李瑁言聽計從的那個人只有靖王府文學李泌。

靖王府文學,區區從七品微末之官,在這京官滿地走的長安多如牛毛,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官,到了李泌的身上,竟能叫楊慎矜這樣的朝中大員折腰。

因爲了解天策府的人都清楚,李泌在天策府就是李瑁的象徵,將來若是李瑁爲帝,李泌就是毫無爭議的宰相,所以如今的李泌就算是和兵部尚書章仇兼瓊撞面也是能夠分庭抗禮的。

文學之名早已不能顯示李瑁對李泌的倚重,天策府官員中人皆以文帥敬稱李泌。

李瑁彎腰將楊慎矜扶起,笑道:“少司徒可是稀客呀,快快請起。”

楊慎矜道:“下官對殿下敬仰已久,本該早來拜見,一直延到今日,還望殿下勿怪。”

李瑁擺手回道:“往日李林甫在朝,少司徒就算是有心也是無力,何必如此自責。”

楊慎矜此來本身希望能夠拜在李瑁門下,求得庇護的,他聽的李瑁一口一個少司徒地稱呼自己,心中大急,忙道:“下官微末,豈敢當殿下少司徒之稱,還望殿下以屬官相稱。”

楊慎矜態度恭謙,李瑁大爲滿意,和李泌對視了一眼,問道:“好,那本王便依楊卿之意。楊卿此次入府不知所爲何事呀?”

楊慎矜聞李瑁之言,立刻跪地道:“微臣楊慎矜與楊國忠有舊怨,如今李林甫謀反,恐怕牽扯微臣,還望殿下相救。”

楊國忠官拜戶部尚書,而楊慎矜官拜戶部侍郎、御史中丞,楊慎矜本就是李林甫安插在戶部和御史臺上的一顆釘子,拿來對付楊國忠的,如今李林甫死了,楊慎矜沒有了靠山,豈能不被楊國忠秋後算賬?

如今的楊家如日中天,普天之下除了李瑁,恐怕再無人能頂着楊家的壓力救下他了。

李瑁從頭到尾就沒打算跟楊家讓步,決裂是早晚的事情,救不救楊慎矜都於事無補,聰明如楊慎矜,自然也看出了其中的關竅。

李瑁低頭直視着楊慎矜,直接問道:“你要本王救你也成,你要給本王一個理由。”

楊慎矜聞言,彷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迅速地從懷中掏出一份冊子,交到了李瑁的手中。

李瑁結果冊子,打開一看,心中頓時愕然。

這冊子中所寫竟是近半年來劍南道過關的銀錢及財貨出入記錄。

“這是何意?”李瑁揚了揚冊子問道。

楊慎矜忙回道:“近半年來,劍南道大量商貨外流導致大量銀錢流入,而流出的銀錢卻連流入的十之一二都不到,這樣的財政狀況絕非正常,想必是有大人物在背後操控,縱觀整個劍南道,有如此能力的只有殿下。殿下攬天下之才入劍南必有大作爲,微臣不才,自詡於此途尚有幾分才幹,願助殿下一臂之力。”

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六章 名將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七章 入城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面聖第五章 再遇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五章 紛爭第九章 密謀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章 心機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九章 城破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九章 春獵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
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六章 名將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七章 入城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面聖第五章 再遇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五章 紛爭第九章 密謀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章 心機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九章 城破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九章 春獵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