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

天寶十年,時過近半,正值夏日朝會。

如今關東之地雖是一片亂局,但祖宗留下的禮法不可破,到了夏日朝會的時候,朝堂行文天下,除去已經失陷敵手的州郡,各地首官紛紛遣人前來。

只不過因爲正值中原大戰的時候,今年的朝會比起往年卻要沉悶和壓抑上許多,就連百官的臉上也都蒙了一層陰翳。

朝會上的流程一步不少地走着,但比起往年卻少了許多生機和顏色。中原戰事消息未來,戰果更是懸而未決,誰都不知明年這個時候還會不會再有大朝會,自然也就無心慶祝了。

其實心情沉悶的不知是下面的這些臣子,皇帝李隆基更是如此。

大唐立國百年,哪怕是當年武后亂政之時,天下又何曾發生過如此規模的叛亂?這無疑是他爲帝四十年最大的污點,李隆基現在最希望的就是收到中原的捷報,一吐胸口的悶氣。

夏日大朝雖然枯燥沉悶,但依舊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就在朝會將要收尾的時候,從南方丹鳳門的方向走進了一個手拿羽檄的中官,順着御橋過了龍尾的下沿,便準備改道往東朝堂的方向走去。

中官手中的羽檄插了三根極爲顯目的赤紅色雀羽,一眼便闖進了李隆基的視線。

三根赤紅雀羽,已經是戰報最要緊的級別了。

在這個時候,這封羽檄的來源只可能是一個地方——洛陽,這必定是封常清回報洛陽戰事的加急密信。

李隆基看着百官沉重的表情,他自己也覺得束縛地很。他向來受慣了百官的誇讚和讚頌,一時間有些難以適應眼下的情況。

李隆基自信而且自負,他一直相信自己纔是真龍天子,自己創大唐盛世,想必也極得天下百姓擁護的,安祿山造反支持他的想必只有少數人,這些人根本不堪一擊。畢思琛才幹尋常,而封常清卻是百戰宿將,他想必可以一戰而勝,平定安祿山的叛亂。

所以李隆基固執地覺得,中官手中拿的羽檄一定是洛陽傳來的捷報,而他,急需要這樣一封捷報挽回自己的顏面。

他忽然生出了一種衝動,他想要在大朝會上將這個捷報傳達天下,讓百官知道,他纔是天子,纔是皇帝,忤逆他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心中這股衝動越發地強烈,於是乎,鬼使神差地,李隆基竟然站起了身子,走到大殿的前面,指着那個中官對高力士道:“把那人手中的羽檄傳上來。”

李隆基雖然渴望這樣一場大勝,但終歸還沒有喪失理智,沒有讓中官直接當着百官的面直接宣讀。

高力士奉命,遣人將這封羽檄當着百官的面呈了上來。

百官齊齊盯着這封呈上來的羽檄,心裡也一下子揪了起來,他們都知道這裡面是寫的什麼,也都知道它的意義。

洛陽之戰的勝負關係大唐國運,決定盛世能否延續。

衆人都提着一顆心,但李瑁卻早已猜到此戰的結果。封常清兵不如人,還自大心高。天時地利人和,他三失其二,大敗早已成定局。

李瑁現在關注的倒是李隆基稍後會怎樣收場,畢竟階下百官都眼睜睜地看着呢。

李隆基從高力士的手中結果羽檄,迫不及待地拆了開來。

李隆基打開封套,取出裡面裝着的淡黃色信紙,赫然在目的幾行字驚地他目瞪口呆。

“吾皇在上,罪臣封常清容稟:自昨日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於十三日大敗,今洛陽已失,河南已非大唐所有。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衆,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

臣經此一戰,常憶靖王良言,賊軍精銳,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屆時臣當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爲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此戰臣戰死陣前,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封常清的每一個字,像一把尖刀一樣扎進了李隆基的胸膛,李隆基的胸口疼地幾乎站立不穩。

洛陽一失,他將成爲大唐歷史上第一次丟失東都的皇帝,無論之前的開元盛世有多繁華,他都註定被史冊寫作昏君。

到了如今,他還何談比肩太宗,他連無爲而治的高宗皇帝都比不上。

更何況,虎牢關失守,洛陽已失,關東再無雄城可守,中原之地已經不復爲大唐所有,安祿山必將兵臨潼關,潼關是國都長安最後一道屏障,若是潼關再失守,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到了那時,甚至就連亡國都是有可能的。

李隆基精神恍惚,頭猛地一沉,若非高力士及時攙扶住了,恐怕李隆基就要跌倒在地上了。

“陛下龍體不適,可要宣太醫?”高力士攙扶着李隆基,緊張地問道。

羽檄中的事情干係重大,決不能現在叫百官知曉,否則今日的大朝會便就成了一場笑話。

李隆基強打着精神,面色蒼白地擺了擺手道:“朝會繼續,朕無礙。”

李隆基雖然嘴上說着無礙,但階下站着的上千臣工哪個不是人精?透過李隆基反常的表現早就猜出了羽檄中的內容。

想必是洛陽戰事不利,李隆基看了戰報後纔會心情鬱結,有了這般反應。

衆人也只是知道此戰的大致接過,但他們絕猜不到此戰竟然敗地如此徹底,連東都洛陽都丟掉了。

自打李隆基看着這封羽檄,他已經沒有了繼續朝會的耐心,朝會剩下的幾項流程早早便結束了。

大朝會結束後,李隆基徑直便回了內宮,李瑁、李亨等人雖然猜到了羽檄的內容,但沒有得到李隆基的傳詔,他們也不便擅自進宮詢問。

可就在李瑁往宮外走去的時候,在下馬橋被宮中趕來的宮女堵住了去路,這宮女正是楊玉瑤身邊的人。

“啓稟殿下,娘娘派奴婢傳言,陛下欲御駕親征,娘娘請殿下務必入宮一面。”

感謝書友雲海書遊詩同舟、從前以後ing、龍行十步的打賞,感謝大家的支持。

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章 徵前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責罰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六章 封后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八章 起兵第二章 緣起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一章 叛亂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八章 提點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六章 名將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
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章 徵前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責罰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六章 封后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八章 起兵第二章 緣起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一章 叛亂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八章 提點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六章 名將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