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

天寶十年冬,紫蘭殿內暖閣失火,禍及紫蘭殿大半,火勢沖天,連燒一個多時辰方纔熄滅。

шшш ◆ttкan ◆¢ ○

在暖閣內室的殘骸中,發現兩具屍體,這兩具屍體雖燒成焦炭,但依稀可辨男女性別,在從他們隨身的飾物上不難推測,這兩人正是皇帝李隆基和皇后楊玉瑤。

李隆基的屍體自然是真的,但楊玉瑤的屍體確實宮中宮女穿上皇后衣物後假扮的,爲了就是擾人視聽,做出一副帝后雙雙遇難的假象。

在大火之中,除了皇帝、皇后馭龍賓天,幼皇子英王李珺也不見蹤跡,與李珺一同消失的還有紫蘭殿的兩個貼身宮女,其中一個自然是假扮楊玉瑤的宮女,另一個則是跟着楊玉瑤一齊出宮的素秋。

大唐立國百年,何曾發生這等事情,此案一出,頓時天下譁然,輿論之聲四起,而輿論所指的對象自然就是執掌皇宮大權的太子李亨,當李亨自己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是頭疼欲裂。

這一切來得實在是太巧了。

前腳傳出皇帝勤王密詔,李亨還沒來得及將自己洗白,後腳便傳出了李隆基死於大火的消息,這下的他更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皇宮失火,這樣的理由聽着就覺得可笑萬分,便像是尋得的一個藉口,有誰會相信?

就這樣,弒父殺母的罪名就這麼牢牢地扣在了李亨的頭上,他無法解釋,他想摘都摘不掉。

回過頭來,當李亨在驚怒之餘再去思索近來的發生的事情。

從李隆基中毒,到李隆基傳出密詔,再到紫蘭殿大火,這一切都彷彿一張網,一個圈套,將李亨牢牢地困在了裡面,而他自己,從一開始就已經毫不知情地踏了進去,從他決定監國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中了圈套。

“李瑁!”李亨的腦海中突然蹦出了這個名字。

當今天下,有能力,有動機佈下這等圈套的只有他那個駐蹕洛陽的十八弟了,除了他,這天下還有誰能將手伸進紫蘭殿,伸進禁軍,伸到李隆基的身邊去?

可李亨想這麼告訴天下人,但誰會相信他的話,李瑁遠在千里之外的洛陽,怎麼會自己設下這一連串的圈套,怎麼聽着都是像是李亨爲了給自己脫罪在胡亂攀扯。

李亨想要翻身,證明自己的清白,光有猜測當然還不夠,他還需要證據,而當他想到證據,他立刻便想到了一個人——咸宜公主。

李亨想到這裡,立刻命人去尋咸宜公主,要將他帶入宮中,親自審問。

可當李亨的人風風火火地到了咸宜公主的府上,卻發現駙馬府早已人去樓空,不知是咸宜公主不見了,駙馬楊洄也不見了蹤跡。

自不消說,咸宜公主必然是收到了李瑁的消息,提前藏了起來。

偌大的長安城,偌大的關中,長安城中有一百零八坊,百姓上百萬,數十萬戶人家,而且出了長安城三十里,便綿延不絕的終南山,李亨如何能夠尋得?

而且就在李亨派去人拿咸宜公主的時候,民間新的傳聞有散佈了開來:太子李亨狼子野心,爲奪取皇位,弒父殺母,如今連輔政親王的長姐也不放過,想要將咸宜公主拿來,以此要挾靖王就範,罷兵,入朝稱臣。

長安這邊,如一個點炸的火藥桶,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也沒有誰能拿李亨怎麼樣,但無論怎麼看,都是對李亨不利的傳聞,很快,隨着李隆基在宮中火災裡身亡的消息以可怕的速度散步天下,天下人的觀點已經不在李亨這邊,而都不約而同地看向了那位提兵二十萬,虎視中原的天策上將。

——————————

時值年末,中原局勢已經大穩,李瑁遣人將妻兒家小自劍南接至洛陽,正欲同過年節。

當李隆基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李瑁正在帶着長子李儴和楊玉環在龍門山奉先寺賞雪。

“凍雲宵遍嶺,素雪曉凝華。入牖千重碎,迎風一半斜。不妝空散粉,無樹獨飄花。縈空慚夕照,破彩謝晨霞。”李瑁站在奉先寺的閣樓外,看着滿山的雪景,緩緩吟道。

李瑁身旁的楊玉環聽着李瑁口中所吟的詩,看着李瑁,好奇地問道:“秋郎亦是詩中行家,何必拾前人牙慧,不自己作上一首呢?”

李瑁緩緩嘆道:“此詩乃高祖父太宗皇帝於玄武門之後所做,那時場景,也不知作此詩時太宗皇帝是何感想?”

楊玉環聽到李瑁的話,臉上先是微微一愣,但隨即就明白了過來。

李瑁如今的處境與當初的李世民何等相似,李瑁與李世民都非嫡長,但偏偏文武俱佳,一名功名更是遠勝太子,這樣的人註定不會甘於久居人下,也不會被太子所包容,篡位本就是他們的唯一出路。

楊玉環搖了搖頭回道:“玉環乃一介女子,哪知太宗皇帝所想。”

李瑁聽了楊玉環的話,出聲笑了笑,他所問的問題本就無跡可尋的,他本也沒指望能在楊玉環這邊得到答案。

李瑁在寺中有賞玩了片刻,就在他正要下山的時候,李泌出現在了寺門口。

“殿下,京中來的消息。”李泌一臉凝重地將手中的加急信件遞到了李瑁的手中。

信件中所書正是紫蘭殿失火,李隆基駕崩之事,李瑁只是看了一眼便問道:“消息可靠嗎?”

李泌回道:“宮裡來的消息,千真萬確。”

李泌一邊回着,一邊悄悄地看了李瑁一眼。

這裡沒有外有外人,李瑁自然不需裝模作樣,只見李瑁神色如常,絲毫沒有皇帝駕崩該有的震動,顯然他對這個消息絲毫不感到意外。

李瑁的反應坐實了李泌的猜想,李隆基之死果然是李瑁在背後操控。

這一刻,李泌知道,李瑁已經距離皇帝之位又近了一步,不止是進程上,更多的而是在他的心性上。

如今的李瑁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在終南山上天真爛漫,能做出“衣帶漸寬終不悔”這等詩句的少年了,他已經具備了一個帝王該有的心術與狠辣。

“殿下,眼下我等該如何自處?”李泌擡頭問道。

李瑁的眼中閃過一絲激動的光芒,緩緩道:“傳令下去,三軍縞素,全城齋戒,上表聲討太子不仁不孝,本王要在雪消後西征,爲父皇報仇!”

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一章 勸進第五章 出關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四章 請戰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五章 離間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七章 試探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五章 提點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章 問安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三章 贈劍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八章 提點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章 衝突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一章 水淹第十四章 請戰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四十二章 生隙
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一章 勸進第五章 出關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四章 請戰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五章 離間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七章 試探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五章 提點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章 問安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三章 贈劍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八章 提點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章 衝突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一章 水淹第十四章 請戰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四十二章 生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