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將

玄宗朝,長安府軍鎮守皇城,俱稱禁軍,禁軍之制,分南北兩衙。

南衙禁軍共十六衛,分別爲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主責守衛長安城及太極宮。

北衙禁軍共四衛,分別爲左右羽林衛和左右龍武衛,主責守衛大明宮,乃是皇帝私軍,唯聽皇帝調遣。

李瑁因劍南軍功得封左武衛大將軍,而左武衛便是北衙禁軍之一,鎮守太極宮西側的嘉猷門和通明門。

今日是李瑁第一天上值的日子,李瑁此前未在府衛中待過,不熟悉其中的建制,李瑁的心腹,新晉左武衛將軍馬璘生怕李瑁出錯,早早地便在府衙外等候,陪同着李瑁一同入內。

李瑁在出徵劍南之前從未涉足過軍旅,一回京便被拜爲大將軍之位,說實在,還是有些許老卒心中不服的。但無奈李瑁不僅是左武衛大將軍,還是皇上疼愛的皇子,衆多宿將雖然心中不服但也不是傻子,面子還是做得充足的,免得衝撞了這位殿下,成了這上任三把火下的蛾蟲。

“左武衛衆將拜見壽王殿下。”李瑁方入府衙正堂,二十多位左武衛將領都已經堂下等候許久,一見李瑁入內便齊聲拜道。

“衆將請起。”李瑁身着明光鎧,左手扶劍,闊步走到堂上,單手虛扶道。

“謝殿下!”衆將又齊聲回道。

李瑁站在堂上,右手按着半人高的桌案,環顧着堂下站立的衆人,心知這些人便是自己的屬下,於是清了清嗓子,朗聲道:“左武衛,兵稱熊渠,設軍於立國之初,乃關中精銳,本王早有耳聞。本王年少,又少經行伍,此番奉父皇之命掌管左武衛,生恐統率不利,有負父皇重託,還需諸位鼎力相助。”

李瑁乃堂堂壽王,身份尊貴,可他到了軍中非但沒有拿架子,還表現地頗爲客氣,也算是給足了面子,無論心裡怎麼想,嘴上全都一齊道:“殿下客氣了,我等職責所在,豈敢勞殿下吩咐。”

李瑁看着衆人的表現,滿意地點了點頭,將手中的花名冊遞到了馬璘的手中,吩咐道:“仁杰,替本王點卯。”

“諾。”馬璘接過花名冊,拱手應了一聲。

李瑁初次到任,能夠到府衙正堂拜見李瑁的人不多,俱是左武衛有品階的官員,左武衛將軍、長史、錄事參軍事、兵曹參軍事等不過寥寥二十餘人,馬璘不過盞茶的功夫便就清點完畢。

“殿下,人數不對。”馬璘拿着花名冊走到李瑁地身邊,沉聲道。

“人數不對?點卯未到者是誰?”李瑁初次上任就有人敢點卯不到,李瑁的臉上明顯露出了些許怒氣。

馬璘看了眼手中的花名冊,回道:“回稟殿下點卯未到者是左武衛右郎將李光弼。”

“什麼?李光弼?”李瑁聽到李光弼的名字微微一驚,從馬璘手中拿過了花名冊看了起來,確認這三個字是否與他心中所想一致。

“果然是他!”李瑁看着花名冊上李光弼的名字心中猛地一驚,李光弼的名字他可是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戰功推爲中興第一、天下兵馬副元帥、爵封臨淮郡王,一樁樁,一件件,幾乎爲人臣子所有的榮耀都加在了李光弼的身上,他就是大唐的神話。

自安史之亂後再推百年,天下諸將中能與李光弼媲美者不過郭子儀一人而已。

李光弼治軍威嚴而有方,極擅統軍,雖然此時的他還不是安史之亂中的名將,但他一直最重軍紀,他怎麼會自己缺席點卯呢?

李瑁心懷疑問,右手拿着花名冊,對衆將問道:“你們中可有人知道右郎將李光弼何在?”

李瑁話音一落,衆人臉上全都露出了爲難的神色,一副想說卻又不敢說的樣子。

李瑁看着衆人的模樣,心知恐有內情,於是指了指離他最近的錄事參軍蔡慶德,說道:“你但說無妨,若有人怪罪下來,本王一力承擔。”

蔡慶德既然被李瑁點了名,自知退無可退,再加上又有了李瑁的承諾,於是咬了咬牙,回道:“啓稟殿下,今日晨間李光弼本在衙中辦公,只是後來來了監察御史王鉷,將李光弼帶了出去,所以他沒能前來點卯。”

李瑁一聽蔡慶德的話,心裡頓時明白了過來。監察御史王鉷是李林甫的黨羽,王鉷將李光弼從左武衛的府衙提出想必是奉了李林甫的意思,難怪剛纔堂中的衆人都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原來是擔心開罪了右相李林甫啊。

“王鉷只是區區七品監察御史,有聞風上奏之權,他憑什麼來衙中拿人?”事情可能涉及到李林甫,李瑁的心裡隱隱有些不安。

蔡慶德如實回道:“王鉷並非空手前來,他還帶着御史大夫宋渾的手令。”

若是此時的王鉷只是李林甫的黨羽,那秩比二千石的御史大夫宋渾便可算得上是李林甫麾下的大將了。御史大夫有監察百官之權,他自然有權帶走李光弼協助調查。

李瑁心中納悶,眉頭微蹙着問道:“你可知他們帶走李光弼所爲何事?”

蔡慶德搖了搖頭,回道:“王鉷只說是李光弼的事發了,並未言明何事。”

“什麼?並未言明?”

李瑁聽了蔡慶德的話,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怒道:“宋渾雖爲御史大夫,有監察百官之權,但爲官做事終需法度,你們居然連緣由都不知道就讓他的人帶走了李光弼!”

蔡慶德面露苦色道:“殿下有所不知,宋渾乃當朝大員,又和李相相交匪淺,我們只當他是奉了李相的意思拿人,當時殿下又不在此處,我們豈敢阻撓。”

蔡慶德的話說的也是實情,李林甫在朝堂中積威多年,朝野上下均對他敬而遠之,蔡慶德區區一個錄事參軍又豈敢妨礙他的人辦事?

蔡慶德的話一說完,李瑁頓時陷入的沉默,就連堂中的左武衛衆人也好奇地望向李瑁,等待着他的決定。

蓋因李瑁雖貴爲皇子,但李林甫卻也是極得皇帝重用的右相,權傾朝野,論及權勢尚在李瑁之上,李瑁若此時去找李林甫硬碰硬,他未必能佔到半點便宜。

可今日又是李瑁第一次上值的日子,宋渾和王鉷未經他的允許便將他的人從府衙中帶走,已經是拂了他的面子,今日他若對此時不聞不問,以後勢必會影響到李瑁在左武衛中的威信,這不利於他在軍中立足。

就在李瑁在開罪李林甫和失去威信中左右爲難的時候,馬璘走了上來,輕聲問道:“殿下,王鉷雖爲言明帶走李光弼的原因,但想必他不會無的放矢,要不然末將先行文御史臺,讓他們給殿下一個答覆,如何?”

馬璘的話可謂中規中矩,既不開罪李林甫,又能問清楚李光弼被帶走的原因,眼下也不失爲一個不錯的解決之法。

畢竟在他人看來,眼下李林甫正是權勢滔天的時候,李瑁實在沒有必要爲了一個尋常的將領輕捋其鋒。

可李光弼是尋常的將領嗎?

不是,當然不是,普天之下沒有任何人比李瑁更清楚他的價值和軍事才華,沒有人比李瑁更清楚他未來將要取得的成就。

所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如果將來的藩鎮之亂註定無法避免,那李光弼便是能夠幫助李瑁安定天下,靖平海內的利刃。在危機沒有解除之前,這柄利刃決不能出事。

馬璘的方法雖然穩重,可這並不是李瑁想要的,李瑁若是就這樣隨意地行文御史臺,那便代表了自己不再過問李光弼的案情,代表了自己不再關注李光弼的生死,李光弼很可能會因此喪命。

無論是爲了自己的威信,還是爲了大唐的存續,他都要親手去試一試李林甫的鋒芒!

這個人他救定了!

“砰!”

結實的一聲擊響,李瑁地手重重的拍在了身前的桌案上。

“宋渾膽大妄爲,未經本王的同意竟敢擅自帶走本王的人,他置本王於何地?即刻備馬,隨本王去御史臺要人!”

李瑁目**光,豁然起身。

作者的話:

感謝書友星落的夜裡、南柯彧山的打賞,也感謝大家近期投的許多推薦票,非常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八章 提點第十一章 挑撥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五章 入宮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章 密信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章 逐鹿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章 緣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
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八章 提點第十一章 挑撥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五章 入宮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章 密信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一章 挑撥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章 逐鹿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章 緣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