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

“這是殿下的意思,監軍大人若有疑意大可向殿下講明,但在此之前,任何人不得抗殿下之命,違者,斬!”

高適的話,在林招隱的耳邊迴盪,一瞬間,林招隱的臉色難看到了了極點。

想他林招隱,堂堂正二品內宦,在長安城中也是數的上號的人物,如今外放爲節度監軍,竟在這成都城被一個長史呵斥,若是林招隱就此縮頭,他在劍南還有何威信可言?

林招隱對李瑁先前的安排早有不滿,高適只是區區長史,他也決計沒有膽子這樣呵斥自己,這肯定也是李瑁的意思。

一瞬間,從早些時候累計到現在的怨氣一下子都爆發了出來,林招隱臉色突變,指着高適的鼻子喝道:“大膽,本使今天就就是要率軍進城,我看今日誰敢攔我!”

說着,便要推搡開阻攔在城門口的士卒。

看守城門的士卒均是由邊軍輪番執勤,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卒,手上的力氣大得很,而林招隱只是沒幾把子力氣的太監,其實老卒的對手。

林招隱猛的一推,非但沒推開守門的士卒,反倒險些自己摔倒了。

李瑁纔是劍南節度使,劍南的主宰,沒有李瑁的意思,就算給這士卒十個膽子也不敢讓開半步。

高適看着已經暴怒的林招隱,臉上露出了一絲不屑的神情,按照李瑁的交代,就是要林招隱輕易動怒,讓他把氣在節度府外就撒光了。

高適走到這三百名千牛衛的統帥姜行面前,朝着城內的方向指了指,問道:“自打成都武庫大火後,殿下已經下命聚軍嶲州,不日或將西征。如今正值戰時,吐蕃已派遣奸細到成都城內刺探軍情,製造混亂,嚴禁隨意進城的昭令是殿下所發,你們也是軍中之人,當明軍令,不會和林監軍一樣吧。”

高適的話一出口,千牛衛諸人一下子躊躇了起來,他們是隨監軍外出的親衛,理當爲監軍之命是從,但李瑁的大名他們更是如雷貫耳。

長安諸軍之中,誰不知道李瑁是個殺神,手下數十萬條吐蕃人命,誰敢和他對着幹?

千牛衛常駐長安,少涉邊事,裡面混雜着許多權貴人家的子弟,這些人都是衝着混資歷去的,誰曾想竟遇到這種事情,不過事情已經到了眼前,也由不得他們猶豫了。

李瑁和林招隱,不過剎那的功夫,千牛衛的統領姜行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戰事在即,我等自當遵循上將軍之意。”姜行拱了拱對高適道。

姜行此人果然是個滑頭,倒也聰明地很,他不稱呼李瑁爲靖王,也不稱殿下或者大帥,卻獨獨稱呼他天策上將的官銜。

天策上將乃武臣之首,名義上南衙十六衛均受其節制,姜行這麼說明顯就是討了巧,將來就算怪罪下來,他也可以把自己摘地乾淨。

姜行轉過身去,對身後的下屬道:“劍南和吐蕃大戰在即,爲防奸細成都全城警戒,衆將隨我城外暫駐,待上將軍允准再行進城。”

說完,姜行揮了揮手,帶着千牛衛的將士們緩緩撤到了門外。

李瑁尋的由頭很好,兩國或有大戰在即,成都暫時禁閉是爲了防止吐蕃的奸細入內,誰能保證千牛衛的將士中就一定沒有吐蕃的奸細?林招隱雖然有心和李瑁一爭,但無奈形勢不如人,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

雖然眼下高適表現地極爲強勢,但林招隱已經打定了主意,待會兒若是見了李瑁,一定要當着李瑁地面質問他,叫他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

除非李瑁想要造反,否則李瑁絕不敢當面叫自己難堪!

李瑁不是莽夫,他必然還有後手,但林招隱已經打定主意,一會兒李瑁無論講些什麼,他都不予理睬,一定要先讓李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說法。

林招隱坐上了高適準備的馬車,沿着繁華的街道一路西行,走了不過一炷香的功夫,便到了節度府的門外。

“監軍大人,節度府到了,請下車。”高適見馬車停下,於是對林招隱道。

“哼!”

林招隱不欲搭理高適,自己掀起車簾便緩緩走了下去,高適輕蔑地看了他一眼,自己從另外一側下去了。

“參見長使!”

林招隱剛剛跨出車廂,一隻腳還沒着地,耳內便突然傳出了一陣震耳欲聾的呼喝聲,若非他及時扶助了車旁的把手,險些就栽到了車底。

林招隱連忙擡頭望去,之間節度府兩側,上百名身材昂藏,披着鐵甲,手持精鐵長槍的府衛正齊齊地向高適行禮。

方纔如雷鳴般的聲音就是他們發出的。

林招隱好不容易平下了氣,回頭看去,卻發現高適也正在看着自己。

高適看着林招隱,笑着問道:“林大人,我劍南將士可稱雄壯否?”

林招隱環顧了一眼四周的將士,只見四周的將士正齊齊地盯着他看,林招隱的底氣一下子虛了。

“真乃雄壯之師,堪稱天下精銳。”林招隱也見過禁軍的模樣,着實比不上眼前見到的邊軍,於是只能如實回道。

“監軍請,殿下已在府內備酒相侯。”高適擺了擺手,對林招隱道。

林招隱看着四周如狼似虎的猛士,硬着頭皮往府內走去。

林招隱在高適的指引下一直往裡面走,走了約莫盞茶的功夫,便看到了一處內廳,李瑁正坐在內廳中等着他。

而在李瑁地身旁,正坐着一個年輕的婦人和一個四歲上下的孩童,林招隱起初以爲是李瑁地哪房妾室和他的長子李儴,可當他走近後才發現,原來坐在李瑁身旁的竟是自己幼弟的媳婦兒,和他的唯一的侄兒。

“殿下,您這是?”

林招隱入宮早,並未留有子嗣,他的侄兒便是林家唯一的骨血了,林招隱見林家唯一的子嗣竟然出現在了李瑁的府上,也顧不得其他了,連忙快步過去問道。

李瑁看着林招隱慌張的樣子,回道:“林監軍寬心,本王是擔心監軍一人在劍南思家,於是特地派人從你的揚州老家把你的家人接了過來,以解林監軍的鄉愁,本王想的可還周到?”

林招隱的幼弟幾年前已病死,這個侄兒便是他林家唯一的男丁,若是他的侄兒再有個三長兩短,林家可就算是斷了後了。他將來九泉之下絕難向兩老交代啊!

林家的香火正拿捏在李瑁地手中,林招隱敢不覺得周到嗎?

林招隱連忙俯身拜道:“殿下說的是,老奴林招隱謝殿下恩德。”

林招隱立刻丟掉了所謂的監軍身份,口中的自稱便改了回來,再也引硬氣不起來了。

李瑁看着林招隱低頭,笑了笑,拍了拍林招隱的肩膀笑道:“林監軍放心,只要林監軍按本王的意思來,無論是一家上下的性命,還是金銀珠寶,本王一樣都不會少了你的,你若是不按本王的意思來,結果是什麼就不用本王交你了吧。”

“殿下言重了,老奴一定按殿下的意思,唯殿下之命是從。”林招隱誠惶誠恐地拜道。

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章 稱帝第九章 寧王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四章 請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章 密信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請戰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章 謀算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九章 春獵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九章 封后
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一章 責罰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章 稱帝第九章 寧王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四章 請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章 密信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請戰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章 謀算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九章 春獵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九章 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