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

李瑁一封彈劾太子的奏摺進京,壞掉了楊玉瑤的好事,自己便輕飄飄地抽身出來,任由楊黨在這個泥潭中糾結。

不過李瑁倒也沒過幾天舒心日子,因爲很快一封鎮南大都護馬璘的奏報送抵成都,李瑁也遇到了麻煩事。

天寶七年,李瑁率劍南軍與太和城大敗閣羅鳳,破其都城,香花夫人則帶着滿朝上下投降了大唐。

不過南詔雖然城破君亡,但李瑁爲了長遠考慮,並未滅了南詔的國祚,只是上表李隆基,將願南詔王后香花夫人封作了南詔女王,統攝國政。

香花夫人的統攝國政說着雖然好聽,但南詔真正的主人卻是遠在劍南的李瑁,而掌管和治理南詔的人則是李瑁的心腹馬璘和專程從劍南調過來的許遠。

說白了,香花夫人只是一個象徵,可有可無的象徵,有了她,無非是讓李瑁行事更加名正言順,沒了她,李瑁也可以隨時找一個人來替代。

正是因爲香花夫人這樣尷尬的地位,引來了許多人的不滿與覬覦,也生了許多麻煩。

自有六詔以來,各詔均是男子做主,從無女子爲政的先例,就算香花夫人只是一個擺設,也激起了南詔極大的反響,其中猶以南詔西陲的邆賧詔和浪穹詔爲甚。

邆賧詔和浪穹詔位處南詔之西,多山陵,少平原,又因爲臨近吐蕃,所以族中百姓有不少和吐蕃通婚者,人員混雜。

過去邆賧詔和浪穹詔雖被皮邏閣所滅,臣服於南詔,但皮邏閣畢竟是男子,又是同宗,兩詔掌權者雖然心中不快,但也老老實實地臣服了。

可如今皮邏閣身死,閣羅鳳又被李瑁擊敗,南詔已經落入了李瑁的手中,而且李瑁又扶持了香花夫人這一介女流爲王,邆賧詔和浪穹詔自然就其他的心思。

邆賧詔和浪穹詔兩詔的詔主在吐蕃有意的勸服和許諾下,便動了自立爲國的心思,想帶領兩詔回到以往的狀態。

邆賧詔的詔主顛之託和浪穹詔的詔主俟羅君在吐蕃人的蠱惑下殺了派駐在兩地的唐官,起兵自立了。

此事不只關係邆賧詔和浪穹詔兩詔,而且關係到支持兩詔自立的吐蕃,鎮南大都護馬璘一面遣兵封鎖西線,一面八百里加急向李瑁稟告此事。

當兩詔自立的消息傳到劍南時已是夏末,已經過了最爲炎熱的時候,但是李瑁聽到這個消息後氣出了一身的汗,當即拍案,便要起兵征伐,以討不臣。

李瑁以崔乾佑爲劍南節度留後,暫攝劍南軍務,李瑁自己則率領劍南三萬精銳南下,勢要一戰而定南詔。

-------

浪穹詔位於南詔西北部,本爲大唐浪穹州,以浪穹詔詔主爲刺史,世鎮其地,而後浪穹詔歸降南詔,便入了南詔國的版圖,而在大唐破了南詔國後,浪穹詔又叛出大唐,自立爲國,詔主稱浪穹王。

浪穹詔之所以敢和吐蕃聯合,抵抗大唐,除了吐蕃背後的支持外,也離不開浪穹詔獨特的地理位置。

浪穹詔地處高原,海拔極高,有近千丈。在浪穹詔的東側,有一天險名曰劍川。

劍川內羣山連綿,此起彼伏,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每峰相連,在山腳下更有金龍河、海尾河、白石江、彌沙河、象圖河密佈縱橫,易守難攻,雖比不得劍閣、石堡這般天塹,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浪穹詔的實力自然不比劍南,甚至就連鎮南大都護府都遠遠比不得,所以浪穹詔的詔主不敢有絲毫大意,他剛剛叛出大唐,便盡數集結麾下全部人馬,屯駐於劍川,以期擋住劍南和南詔的大軍。而他們倚仗的後援便是兀論樣郭。

兀論樣郭本是吐蕃副相,但隨着二皇子結鬆力身死,大皇子登基爲吐蕃贊普,識時務的兀論樣郭便投靠了大皇子,也就是現在的贊普,成爲了吐蕃大相。

兀論樣郭能成爲吐蕃的大相,除了識時務和足智多謀外,還有就是他對大唐的瞭解。

兀論樣郭曾作爲使團多次出使大唐,和大唐包括李瑁在內的許多要員都打過交道,算是一個大唐通。而如今的大唐是吐蕃最大的威脅,兀論樣郭自然就得到了贊普的重視,被派往處理和大唐相關的一應事務。

兀論樣郭雖然對大唐熟悉,但和吐蕃相鄰的南詔他還是第一次來,對於劍川更是不熟悉,不過他熟悉的卻是他的敵人,大唐靖王李瑁。

此次浪穹詔自立,其中少不了吐蕃的挑唆,而此次兀論樣郭將要面對還是他的老對手--李瑁。

提起李瑁,兀論樣郭便不禁想起那個在長安城中叫他屢次吃虧的年輕人,兀論樣郭此生受過最大的屈辱,吃過最大的虧都是在李瑁的手中,所以兀論樣郭對於李瑁是又恨又憂,心裡也沒有太多的底。

此次吐蕃對浪穹詔的許諾說的好聽,供糧三萬石,出精銳十萬協助浪穹詔共拒大唐,但兀論樣郭自己卻很清楚這些話中的水分。

三萬石糧草裡面摻雜了許多陳糧,根本食用不得,吐蕃所說的十萬大軍更是連影都沒有,僅有的幾萬精銳還都是十五歲上下的少年人。

吐蕃唯獨能拿的出手的十餘萬生力軍都被派駐到了東線,防備劍南崔乾佑還有隴右哥舒翰的進攻。

吐蕃的數十萬精銳都折在了李瑁手中,如今吐蕃早已不復往年的威風,在大唐的攻勢下只有自保的餘地,哪還有餘力幫助浪穹詔退敵?

兀論樣郭唯一指望的就是浪穹詔能拖過三個月,撐到冬至,大雪封山,唐軍自然退兵。至於吐蕃所謂的許諾,兀論樣郭根本不抱太大的希望。

他此次來劍川,便是帶着吐蕃的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糧草和援軍來支援浪穹詔了。

不過當他剛到劍川的時候便看到了山下連綿數裡的大唐軍帳,還有軍帳外掛着的“馬”字大旗。

兀論樣郭和李瑁打過不少交道,自然知道這個“馬”字大旗的主人是誰,可當他見了浪穹王后,浪穹王又告訴了他一個消息,李瑁已經親自率軍南下,不出六日便將抵達劍川。

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八章 回府第三章 問安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章 逐鹿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八章 提點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章 緣起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五章 退封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章 結盟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議政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一章 定議第九章 密謀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一章 冷箭第八章 起兵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五章 出關第八章 起兵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一章 冷箭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章 胡兒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章 叮囑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二章 賜婚
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八章 回府第三章 問安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章 逐鹿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八章 提點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章 緣起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五章 退封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章 結盟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議政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一章 定議第九章 密謀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一章 冷箭第八章 起兵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五章 出關第八章 起兵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一章 冷箭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九章 決裂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章 胡兒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章 叮囑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二章 賜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