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

傍晚,夕陽西下,日色漸沉,望仙門外,壽王府的馬車拉出長長的影子,緩緩地往入苑坊駛去。

“阿兄,採萍姐姐待你的心思難道你看不到嗎?她擔心你巡城受凍,熬夜爲你縫製大氅;數月前你督軍劍南時她還每日爲你抄寫經書祈福,她的一顆心可都系在你的身上。”太華公主挨着坐在李瑁的身旁,不自覺地埋怨道。

李瑁聽着小妹的話,無奈地嘆了一聲,回道:“爲兄又不是呆傻之人,如何看不到。”

太華公主好奇地問道:“那你爲何對她這般冷淡,採萍姐姐精通文墨,而且容貌、品行俱是上佳,正是阿兄良配呀。”

李瑁輕輕颳了刮小妹的瓊鼻,打笑道:“好一個正是良配,你這話要是讓你玉環嫂子知道了,看她不揭了你的皮。”

太華公主打開李瑁的手,得意道:“有阿兄護着我,我可不怕。倒是阿兄你,剛剛問你話呢,你幹嘛要轉開話題,你莫不是怕嫂子知道了,和你耍脾氣吧。”

太華公主這麼一說,李瑁立刻想起了楊玉環的那股醋勁兒,連忙搖了搖頭道:“玉環一向乖巧可人,從來不過問納妾之事,這些事情都是爲兄說了算,你可不能胡言。”

“那阿兄你爲何對採萍姐姐這般冷淡?我看得出你對她還是頗有好感的。”太華公主接着問道。

李瑁面露難色,悵然道:“今時不同往日,我現在已經不是孤身一人,壽王府,左武衛,劍南鎮,多少人的身家性命,榮華富貴系與我身。江姑娘是良家子,是宮中的人,我若貿然將她接出宮去勢必會落人口舌,我現在出不得這樣的岔子,也不能給人這麼大的把柄。”

“這皇位和權勢當真就這般好嗎?昔年母妃爲了阿兄的太子之位費勁心機,最後鬱鬱而終,如今阿兄你也是這般勢在必得的樣子,當真叫我看不懂。”太華公主的臉上露出一絲與年齡不相溫和的憂色,悵然道。

李瑁看着小妹小小年紀卻悵然若失的樣子,心中不免有些心疼。

李瑁攬過小妹的肩膀,慢慢撫了撫小妹的後背:“如今的大唐看似安穩,實則早已步臨深淵。我不爲帝,何以救天下;不爲帝,何以護萬民;不爲帝,何以保家室。若有一日,我沒了這權勢的支撐,不消他人動手,我自己就會被朝堂的大潮所吞沒,屍骨無存。長安城中,等着阿兄栽跟頭,取而代之的皇子不知幾人。要麼爭,要麼死,父皇的皇子,哪是這麼好當的。”

時間步入天寶年間,將來的禍亂已經越來越近,隨着李隆基的自滿和昏庸,大唐也將如這窗外的夕陽般,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沉淪,這種寂寞的擔憂和危機感,當今世上,李瑁又能與何人分說?

太華公主看着李瑁此刻的眼神,也悄悄地止住了嘴。

她自幼聰慧,善解人意,她從阿兄的眼中能看得出來,他的眼睛與當年的母妃全然不同,沒有半點的慾望和貪婪,反而是滿滿的責任和擔當。

————————

太華公主難得出宮一趟,一路上自然是四處張望,走走停停,等到李瑁回到壽王府,天色已經漸暗。

李瑁先是自己下了馬車,接着又伸手小心翼翼地扶下了李婉,還沒來得及跨進府門,卻看見一道熟悉的身影迎面走來,這身影不是別人,竟是在終南山清修的李泌。

“李泌拜見殿下,拜見太華公主。”李泌走到李瑁和李婉的身邊,躬身拜道。

“我又沒告訴你身份,你怎知道我就是太華公主?”李瑁剛將李泌扶起,李婉就聽着李泌對自己的稱呼,好奇地問道。

李泌看了眼李婉,笑着回道:“十三四歲的年紀,又能叫殿下這般捧在手心的,除了太華殿下,當今世上還能有誰?”

李婉聽李泌這麼說,臉上的奇色反倒更甚了:“那你是何人?怎的專程在阿兄府門等候?”

李婉的話李泌還沒回答,反倒是李瑁先輕斥起了李婉:“婉兒不得無禮,長源公子有王佐之才,乃是爲兄的至交好友,按照年序你該喚他一聲兄長的。”

李瑁這麼一說,李婉一下子愣住了,沒想到眼前這個相貌清秀,但卻一身青衫布衣的年輕男子竟是阿兄的好友,着實是出乎她的意料。

“小妹李婉拜見兄長。”

李婉自小機敏懂事,李泌一介布衣,能被李瑁贊爲大才,並引爲好友,想必是李瑁的左右肱骨了,李婉乖巧地屈膝拜道。

李泌知道李瑁向來看重自己,可萬萬沒想到竟會讓太華公主稱自己爲兄,心中既驚訝又感動,連忙擡手虛扶起李婉:“公主快快起身,草民一介白身,當不得公主一拜。”

李婉盈盈笑道:“阿兄的好友便是婉兒的兄長,婉兒以兄禮相待也是應該的。”

李瑁擺了擺手,示意李泌不必如此多禮:“小妹心意,長源就不必多禮了。”

接着,李瑁將李泌引到王府的偏廳,打笑問道:“長源往日在終南山清修,本王想要見上一面都是不易,今日怎的上府拜見,莫不是終南山待膩了,終於願來着俗世之中走一走了?”

李瑁曾多次自劍南迴京後曾以長史之位邀請李泌入府,但李泌卻以時機未到暫拒,故而李瑁有此一說。

“改元天寶便是契機,此後李泌自當拜入王府,爲殿下效力。”李泌長身玉立,朝着李瑁拱手拜道。

“壽王府長史之職虛位已久,總算將長源等來,以後有長源相助,本王如虎添翼。”李瑁聽到這個消息,激動地握拳道。

李泌擺了擺手道:“李泌志不在官場,只願助殿下共挽江山,成就大業,長史之職太過顯眼,只要能爲殿下效力,王府文學一職足矣。”

壽王府長史乃正四品的官職,總掌王府事務,但王府文學只是從六品,陪親王讀書罷了,若是尋常人自然會選擇長史一職,不過李泌生性淡然,不重功名,自然就更願意選擇不引人注目的王府文學了。

李泌的心性李瑁自然是清楚的,唐史上,李泌曾數辭宰相之職,他絕非流戀官場之人,李瑁點了點頭,也就同意了下來。

李泌說完拜入府的事情後,又接着道:“其實我此次前來除了拜見殿下,還是受人之託,替別人辦件事情。”

李瑁笑道:“這長安城中知道你我關係的人可不多,不知是哪位這麼大的面子。”

李泌連道不敢,回道:“除了玉真公主還能有何人?明日玉真公主在胡姬酒肆設宴,親自爲殿下和李白說和,還請殿下不計前嫌,賞臉赴宴。”

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章 阻撓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章 軍情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章 心機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九章 劍舞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章 立儲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入宮
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章 阻撓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章 軍情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六章 謀退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章 心機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九章 劍舞第十三章 贈劍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章 立儲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