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內鬥

大明宮雖是內廷,但李瑁在長安經營多年,大明宮中他的心腹並不在少數,紫蘭殿花園中的事情發生不久,紫蘭殿花園門外伺候的宮女便將消息送了出去,傳向了李瑁的手中。

“砰!”

李瑁剛到秦州的驛館,便看到了自長安傳來的消息,重重地一拳砸在了結實的紅木桌案上。

“實在是欺人太甚,本王甘犯兇險在河西爲國效力,這幫人竟然在背後打本王的算盤!”李瑁一看到的這個消息,一股怒火便自胸口騰起,恨不得立刻插翅回京,將尹鳳祥斬落劍下。

衝冠一怒爲紅顏,妻子從來都是男人的逆鱗,哪怕面對的那個人是皇帝,歷史上多少男兒也已經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殿下息怒,昔年之事忽然舊事重提,恐怕其中內情並不簡單。”秦州大都督武彥平身爲李瑁的心腹,李瑁過境雖然只是暫歇,但他還是騎着快馬大老遠地趕來拜見。

當年玉真觀之事發生時,武彥平就已經跟在李瑁身邊了,當年的事情沒有人比武彥平更清楚是怎麼回事。如今的武彥平也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想法簡單的王府親衛,歷任十年的秦州大都督已經讓他成長了許多,很多東西已經可以看得通透。

方纔李瑁方一得到這個消息,自然難免失態,但他並非衝動之人,武彥平適時的提醒已經叫他明白了過來。

李瑁壓着心中的怒火道:“本王和尹鳳祥井水不犯河水,他爲何要這樣和本王爲難?”

這事情若是林招隱做了出來,李瑁興許還不會覺得意外,畢竟林招隱和李瑁本就有着過結。但如今林招隱的命脈被李瑁捏在手中,林招隱正在劍南當着李瑁地傀儡監軍使,這尹鳳祥又爲何要與他過不去呢?

“難道尹鳳祥是太子的人嗎?”武彥平猜測道。

如今長安城中能這麼做,又有實力這麼做的只有太子李亨和皇后楊玉瑤,但楊玉瑤絕不會引狼入室,不會這麼做,如此說來確實是李亨的可能性極大。

但李瑁隨即想了想,又覺得有些不妥,奇怪道:“近來太子謹慎地很,他怎麼敢搞出這麼大的動靜,這不像是太子的作風。”

李瑁和武彥平在這裡猜測着是誰想對李瑁動手,一旁新近投靠,正要立功穩固自己地位的嚴莊卻開了口。

嚴莊只說了一句話,李瑁和武彥平便瞬間明白了過來。

“尹鳳祥是河北人氏。”嚴莊束手立於李瑁的下首,忽然開口道。

嚴莊的話音入耳,李瑁一下子明白了過來,原來尹鳳祥是安祿山的人。

尹鳳祥祖籍河北,他的一應親族想必俱在河北,而如今的河北是安祿山的地盤,所以尹鳳祥的家人是都在安祿山的手中了。安祿山想必是那尹鳳祥親族的性命逼他就範,這手段倒是和李瑁有幾分相似。

不得不說,這個手段雖然不太光彩,但卻有效地很,李瑁甚至覺得背後還隱隱有些嚴莊手法的意思。

李瑁猜的一點不錯,這個計策確實是這個“毒士”獻給安祿山的,不過那個時候各爲其主,嚴莊不說,李瑁也不會去點明。

李瑁問道:“你既然知道此事背後是安祿山搞得鬼,也該有應對的法子,你可有計策教於本王?”

嚴莊道:“要破此計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如今殿下手握西南兵權,就算是皇帝也不會輕易開罪,他們必定還有後手,殿下只需靜觀其變,見招拆招便可。”

————————

李瑁正在爲此事煩心,與此同時,大明宮卻正上演着相反的一幕。

李隆基坐在紫宸殿閱覽着近日的奏摺,但滿腦子都是楊玉環的影子,根本集中不了注意力。

“陛下可是在爲靖王之事發愁?”在一旁伺候的尹鳳祥見李隆基神情恍惚,於是問道。

李隆基聽到尹鳳祥的話,知道他清楚自己的心思,於是笑罵道:“你這老貨,倒是機靈地很,像是朕肚子裡面的蛔蟲。”

皇帝肚子裡面的蛔蟲,這對於一個內宦還說算是極大的恩寵了,尹鳳祥連忙道:“臣只是急陛下所急,思陛下所思。西南兵權極重,一直放在靖王一人手中終歸不妥。”

李隆基雖是皇帝,但也不是爲所欲爲,百無禁忌,有些東西還是要避諱一二的,尹鳳祥雖爲直接點明李隆基的意思,但都已經藏在了話裡頭。

明明就是齷齪之事,可到了尹鳳祥的口中,卻偏偏帶了幾分憂國憂民的意思。

其實李隆基對李瑁向來就有些忌憚,只是以往安祿山未反,天下太平,李瑁憑一個劍南鎮掀不起多大的風浪,所以李隆基就沒有太放在心上。但如今安祿山的造反給他敲響了警鐘,李瑁在劍南權勢太大,恐非好事。

李隆基道:“靖王在劍南多年,立下戰功無數,朕若是將他貿然撤換恐怕不妥吧,鬧得不好還會引起士卒譁變。”

李瑁自開元年間便遙領劍南節度使一職,而後在開元末年轉實任,李瑁在劍南經營時間之久尤勝安祿山經營河北的時間,如果處理不好確實會有許多麻煩。

尹鳳祥卻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上前道:“靖王盤踞劍南十餘年,已成氣候,光憑一個林招隱自然不夠,若是再加上一個人想必就足夠了。”

李隆基問道:“哦?這個人是誰?”

尹鳳祥回道:“盛王殿下。”

李隆基一聽到尹鳳祥口中的這個人選,頓時眼中一亮,頗爲滿意地點了點頭。

盛王李琦是李瑁的嫡親弟弟,若是盛王李琦去了劍南,那便有一種兄業弟承的意思,阻力想必會小上許多。而且李琦和李瑁一向不合,不用擔心他們倆會混到一塊去,的確是個極好的人選。

李隆基當即道:“朕即刻冊封盛王爲劍南節度使,再着靖王舊時部將李光弼以右威衛大將軍職兼任劍南節度副使,一同出任劍南。李光弼和天策府的人都算熟悉,而且久在長安,想必容易拉攏些,有了他的協助,盛王理當能夠奪取劍南兵權。”

在李隆基的眼中,李光弼雖受李瑁知遇之恩,但他還是天子之臣,自然還是忠於他的,只要他許以重利,不愁李光弼不投靠過來。

感謝書友從前以後和神江左梅郎的打賞,多謝大家的支持。

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章 再遇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八章 提點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章 稱帝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
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章 再遇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八章 提點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章 阻撓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章 稱帝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