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盛世再起

河北之亂,李瑁御駕親征,歷時兩月餘終於平定。

河北之戰後,李瑁留下蔡希德爲幽州大都督,總攬幽州邊線戰事,而後率大軍凱旋返京。

河北之戰自秋初起,仲秋方纔收尾,待李瑁大軍回到長安時,關中已然入了冬,關中大地的顏色與李瑁出關時已全然不同。

“臣章仇兼瓊、高適、李泌率長安上下百官恭迎陛下凱旋。”李瑁方纔至長安城外十里的灞橋,李瑁心腹,左右相,還有翰林院使等一衆官員已經在灞橋等候。

李瑁見衆臣出迎,當即下馬擡手道:“衆位卿家有心了,衆卿快快請起。”

“謝陛下。”衆臣謝恩,紛紛站起了身。

衆臣出迎,本就是對李瑁功績的一衆認可,李瑁率衆臣進城,入城後着衆臣回府,只留下了李泌一人入宮奏對。

“陛下獨留臣在此,可是爲了節度使制之事?”衆臣方一退去。李泌便主動問道。

李瑁還未開口,李泌便已經知道了他心中所想,李瑁不免驚訝道:“長源如何曉得朕的心思?”

李泌笑道:“河北平定,陛下未置范陽、平盧節度使,而是隻設了蔡希德這一個幽州大都督,想必是早有規劃的。”

河北乃重鎮,抵禦奚、契丹、室韋等遊牧民族,關係大唐北境安,李瑁不可能不重視,此番李瑁沒有另設節度使,必然不是遺忘,而是刻意爲之。

李瑁點了點頭,對李泌道:“安慶緒已死,河北之亂已平,朕欲廢節度使制,再重大都督府,長源以爲可否?”

李泌聽了李瑁的詢問,眼中閃過一絲凝重之色,此事李瑁醞釀了許久,在平定內亂後終於再一次提了出來。

李泌沉思了片刻,終於道:“不知陛下可曾想過要如何撤換,是步步爲營,還是一換到底?”

李瑁想了想,問道:“朕想聽聽你的意思。”

李泌道:“河北、河東、朔方、劍南四地據長安不算甚遠,在關中兵力所及,縱有兵禍亦可隨時支援,這四處節度可一次替換,撤銷節度使府僚,只留大都督府;

隴右、河西主要用以防備吐蕃,關係重大,可先行縮減其轄地,隴右只留鄯、廓、蘭、河四州於隴右節度使之下,河西只留涼、肅、瓜、伊等州於河西節度使麾下,待大破吐蕃後再慢慢徹底削減,不使地方有失;

至於北庭和安西,本就遠在西域,來往不便,若是貿然削去節度,各州各自爲戰,恐怕西域局勢難以久持,不利西北安穩。而且北庭和安西兩鎮的錢糧多依賴大唐供應,易於控制,可將安西、北庭兩鎮易名爲大都督府,易其名,而不改其地,使稱安西行軍大都督府、北庭行軍大都督府。陛下以爲如何?”

李泌之言循序漸進,因地制宜,既削了節度使,也不至使邊鎮混亂,倒也頗和李瑁心中所想。

所謂大都督府,掌軍不掌政,管兵不管民,在地方自然不會似節度使那般掀起滔天巨浪,也易於掌控地多。

李瑁聽了李泌的建議,不由撫掌道:“長源之言甚合朕意。朕之所憂,無非藩鎮與世家。世家之策非一朝一夕可爲,或許窮極數朝,然藩鎮之策有長源所言,當可於數年內緩緩歸矣。”

——————

靖難元年,河北之患平定,大唐海內再復安寧,大唐用了僅僅一年的靖難年號也隨之告終。

公元753年元日,皇帝李瑁於元日朝會之上宣佈改元永樂,以喻大唐萬民永世康樂,再無兵患。

隨後,李瑁便以聖喻佈下了幾道足以令世人震動的旨意,與此同時,也實現了李瑁對他那些潛邸從龍之臣的許諾。

敕封翰林院使李泌爲臨漳郡王;敕封左武衛大將軍,北伐元帥李光弼爲廣寧郡王;敕封隴右節度使馬璘爲扶風郡王;敕封河西節度使崔乾佑爲武威郡王;敕封左衛大將軍、幷州大都督武彥平爲定襄郡王,其等郡王只封一代,其子則降封爲國公。

另外,李瑁又封原背嵬軍兵馬使李晟爲鬆洲大都督,主掌西南邊事,鎮撫南詔、吐蕃;封新投的史思明爲安西大都督,遼國公,主掌安西四鎮軍事;封郝廷玉爲北庭大都督、臨淮郡公,主掌北庭軍事,兩人合力經營西域,爲大唐鞏固西北邊陲;原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則轉封靈州大都督,掛兵部尚書職,防備突厥。

至此,大唐各處邊鎮均已安穩,各處軍政削的削,減的減,天寶年間的藩鎮之患已徹底平定,歸屬長安朝廷所制,令行禁止。

李瑁此次所遣,均是在安氏父子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雙方將士,俱是軍中宿將,大唐邊線戰事一改內亂時被動局面,轉守爲攻,將失土漸漸收回,另仍有擴張。

十年後,在大唐上下籌備許久的情況下,皇帝李瑁再次御駕親征,不過此次他的目標已經不再是河北,而是高原之上的吐蕃。

安西、隴右、河西、鬆洲等各處邊帥紛紛奉命出兵,合計集兵四十萬於大唐西線。

安西自石堡城出兵,鬆洲自平戎城出兵,安西自小勃律出兵,河西自沙洲出兵,另有李瑁率禁軍十五萬,以李光弼爲帥西進。

自春末,至秋初,李瑁押上了大唐二十年國運,歷時三月有餘,一路破關戰將,終合兵邏些城,一舉攻破吐蕃國都邏些,解了大唐西陲百年之患,至此,吐蕃已成大唐屬國,年年上貢。

自打李瑁登基後,勵精圖治,吐蕃之戰更是濃墨重彩,待吐蕃平定後的幾年,大唐充足地休養生息後,就當國人正在期待李瑁下一個大動作時,長安宮城內卻傳出了一個驚天的大消息——皇帝禪位了。

年方及知天命之年的李瑁竟突然宣佈退位了,將皇位傳於長子李儴,留下李光弼、馬璘、李峴、李晟等一衆幹臣輔政,自己則遁入終南山,跟着臨漳郡王李泌一同清修簡居去了,其間雖也常有回宮,但所待也不過區區幾日。

李瑁身體一向康健,入終南山後二十餘年後方纔駕崩,因其武功歷蓋唐代諸皇,故廟號武宗,諡號宣武聖詔明孝皇帝。

至此,大唐再興盛世一百八十年,李氏子孫福澤千載,連綿不絕。

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七章 小道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六章 名將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章 胡兒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章 提詩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二章 斬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章 稱帝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五章 宮宴
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七章 小道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六章 名將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章 胡兒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章 提詩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二章 斬將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章 稱帝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五章 宮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