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蠱惑

此次被安祿山前來聯絡安思順的正是安祿山的心腹謀士嚴莊。

當安思順第一時間告訴嚴莊李瑁的意思後,嚴莊沒有絲毫逃避的意思,反倒生出了一種想要和李瑁坐下來談一談的衝動。

嚴莊很清楚,當今天下,真正能決定安祿山叛亂走勢的不是鎮守河西的安思順,也不是垂垂老矣,被吐蕃扯住後腿的哥舒翰,甚至不是李隆基這個皇帝,而是正當壯年,手握大軍,雄恃天南的李瑁。

李瑁和安祿山不合,但他和李隆基還有李亨又豈是毫無芥蒂?

他若是能挑的李瑁和朝廷反目,與安祿山起兵呼應,哪怕只是作壁上觀,安祿山的勝算都會達到五成甚至更高。

嚴莊雖是安祿山的心腹,但他一直以來卻都被安祿山的謀主高尚壓了一頭,坐不了那頭號心腹的位置,將來安祿山若是得位,他自然不會跨過高尚成爲宰相。

可他若是成功策反了李瑁呢?那他就位安祿山起兵立下了頭功,倒是他的恩寵必定排在高尚之上,他自然也就是宰相的不二人選了。

想到這些嚴莊心動了,他對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有着絕對信心,除非李瑁是塊石頭,否則他就有機會將他說動。

更何況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就算他失敗了,李瑁理當也不會殺了他這麼個名聲不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

所以不需安思順多言,他自己便有了求見李瑁的心思。

夜晚,夜幕初降,冷白色的月光灑下,西北的晚上比起關中要多上幾分空曠和寂寥。

河西節度府,李瑁緩緩踏入偏廳,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和安祿山派來的特使嚴莊已經在屋內相侯。

“在下安郡王麾下嚴莊參見靖王殿下。”李瑁方一出現在門口,嚴莊便主動迎了上去,拜道。

嚴莊,李瑁一聽到這個名字,眉頭不禁微微皺了起來。

要說安祿山的麾下,除了安祿山自己,李瑁對誰的忌憚最深,那這個人除了史思明,就只有嚴莊了。

這個嚴莊乃是三國賈詡一般才智超羣的人物,善謀國,善謀利,更善謀身。只不過賈詡滅的是東漢,亂的是三國,而嚴莊卻是毀掉了大唐的盛世,開啓了藩鎮割據的亂局。

嚴莊起初出仕於安祿山處,得安祿山重用,而後在安史之亂的後期,不堪忍受安祿山的暴躁,和安慶緒謀劃,刺殺了安祿山,仗着手中的兵權,扶安慶緒登上了皇位,他自己則成爲了安慶緒的宰相。

後來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叛軍大敗,嚴莊力諫安慶緒北歸,大肆分封州牧使,割據河北自立爲王,爲延續百年的藩鎮割據埋下禍根。

安慶緒北上繼續稱帝,而嚴莊在北返的路上卻不慎被唐軍捕獲,在當了唐軍的俘虜後,安慶緒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立刻便投在了大唐的麾下,還稍上了一羣叛將。

因此,嚴莊非但沒有丟掉自己的性命,反而被封爲司農寺卿,官拜三品,位列大唐九卿之一,竟得善終。

嚴莊論起智謀興許不比賈詡,但就自保而言,嚴莊絲毫不在前輩之下。

面對這個毒士一般的人物,李瑁如潭水般深邃的雙眸閃過一絲隱晦的殺機。

嚴莊正俯身在李瑁的身前,看不到李瑁的眼睛,但他還是覺得頭皮莫名地一陣發麻。

他何如知道,在李瑁眼中本該是螻蟻一般的自己,已經和那個在漢末曾經霍亂天下的毒士賈詡劃上了等號。

“你好大的膽子,今日早間還在城外襲殺本王,現在便敢來見本王了?”李瑁低頭看着嚴莊,冷冷道。

嚴莊倒不愧是安祿山的智囊,面對李瑁的責難絲毫不顯得慌張,反倒一臉茫然道:“殿下恐怕是誤會在下了,在下對殿下神往已久,早欲相交,豈會暗中加害於殿下。”

李瑁道:“對本王神往已久,難道你此來河西不是爲了安帥,而是爲了本王嗎?”

嚴莊臉不紅心不亂地回道:“郡王和安帥乃是堂兄弟,按理自當往來問候,不過小人能在此處遇到殿下,倒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李瑁不屑道:“安賊謀反,你是安賊麾下的謀士,你遇到本王喜從何來,難道就不怕本王將你當場誅殺嗎?”

嚴莊一副無辜的表情,問道:“小人是給殿下送好處的,殿下爲何要殺我?”

李瑁倒是對這個史冊留名的謀士產生了興趣,於是問道:“好處,此話怎講?”

嚴莊回道:“小人是來送殿下登上皇位的,這算不算送好處呢?”

嚴莊的話講完,李瑁的眉頭微微皺了皺,並未接嚴莊的話頭。

嚴莊見李瑁沒有接上自己的話,於是對頓了頓,對李瑁接着道:“郡王起兵,二十萬精銳自河北南下,兵壓洛陽。洛陽乃唐朝東都,朝廷必定遣大軍救援,朝廷的主力便會集聚在洛陽、河南一代,關中後防勢必空虛。屆時只要殿下潛回劍南,統大軍北上,過子午谷,破武關,當可輕取長安。到了那個時候,郡王得河北、河東、中原、山東、淮南之地,都洛陽稱王,殿下得關中、河朔、隴右、劍南、江南、山南之地,都長安爲帝,以潼關爲界,平分天下,豈不美哉?”

嚴莊滔滔不絕地向李瑁講述着他口中的藍圖,自然了,他也沒有忘記一旁的安思順,也對安思順道:“至於安帥,則可出兵西域,得安西、北庭之地,稱王西域。”

劍南、南詔之地地位西南,位置偏遠,和河北相隔何止千里,安祿山雖多次有心打探李瑁的虛實,但探查的也不深,劍南究竟有多少的實力,安祿山和嚴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但是在嚴莊看來,他自己的建議意見極具吸引力,畢竟李瑁不是皇子,只是一個非嫡非長的十八子,自然沒有繼承皇子的機會,能夠得半壁江山已經算是不錯了。

可李瑁看着在自己面前眉飛色舞地講述着自己想法的嚴莊,他的心卻越發地冷了起來。

嚴莊之計不可爲不毒,一旦李瑁被他說動,出兵關中,那這天下便是至少上百年的動亂,恐怕比起藩鎮之亂還要激烈上許多,這絕非李瑁希望看到的。

在李瑁的心裡,大唐必須是他的,沒有人可以染指,莫說是三分天下,就是一分一寸,李瑁也絕不會相讓。

一瞬間,李瑁已經動了殺心。

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九章 激將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九章 密謀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七章 論戰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章 叮囑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章 緣起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一章 叛亂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五章 刺客
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九章 激將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九章 密謀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七章 論戰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章 叮囑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章 衝突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章 緣起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一章 叛亂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五章 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