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

自打入了天寶年後,唐皇李隆基越發意滿,看着已然繁華昌盛的大唐,常以漢武唐宗相比,雖然雄心猶在,但理起事情來已比往昔隨性許多,他對楊家人的態度便是最好的明證。

楊釗善於溜鬚拍馬,頗有幾分算計和小聰明,能釐清財貨,得到了李隆基的賞識,由李隆基親自賜名楊國忠。入京不過數年,已經由度支郎升任正四品戶部左侍郎,秘書丞,加侍御史銜,特賜金魚袋,一身兼十餘官銜,其晉升之快叫人咋舌。

楊家一同入京的幾位姐妹更是如此,大姐楊玉佩受封從一品韓國夫人,八姐楊玉珠受封從一品秦國夫人,而小妹楊玉環早已貴爲正一品壽王妃,故而未另行冊封。

楊家的幾位堂兄弟楊銛、楊錡等人也俱爲朝中的要員,手握實權顯赫異常。近幾年來,楊氏一族的風頭甚至還在李瑁之上。

楊家因楊玉瑤一人得道,故而雞犬升天。楊家乍得高位,底蘊和素養都還欠缺地很,一時得意,難免忘行,他們常常在長安城中做出許多欺貧霸弱的行徑,引得許多民怨,但有司礙於楊玉瑤的面子和楊家的權勢,俱都選擇無視,敢怒而不敢言。

百姓對楊家之人頗有埋怨,將楊玉佩、楊玉珠、楊國忠、楊銛、楊錡五人並稱爲五楊,走路行車俱都避之,不過好在李瑁名聲不錯,楊玉環又嫁入壽王府已久,之前並無亂紀之事,故而沒有被納入五楊之列。

李隆基待五楊極好,時常賞賜金銀財貨,動輒數十萬貫,五家均是如此。

天寶二年春,秦國夫人楊玉珠強買兵部韋嗣等人的舊宅,推了韋家的舊屋,在他家的地基上營建自己的新宅。

楊玉珠的新宅徵調朝野工匠合計三百人,費錢近二百萬貫,歷時兩載,一直到了天寶四年的冬天方纔建成。

楊玉珠新宅落成,長安城所知者甚多,許多長安權貴都上門拜訪,恭賀喬遷之喜,楊玉環是她的堂妹,自然也在此列。

之前李瑁曾聽楊玉環提過,八姐的新宅所費甚巨,華美非常,李瑁一開始還未曾放在心上,但當他來到夫人府的時候,這才意識到楊玉環的話中之意。

秦國夫人府佔地百畝,廣廈千間,雕樑畫棟,其中的佈置可謂富麗堂皇,美輪美奐,論起面積和精美,甚至還在李瑁的壽王府之上。

區區一個楊玉珠的府邸就能有如此規模,殊不知等到五楊的府邸全部落成,連城一片時那是何等的氣象了。

“八姐進京不過數年,便能如此豪富,也不知這一磚一瓦中有多少民脂民膏了。”李瑁進了崔府的正門,看着眼前連綿數百里的屋舍,輕聲嘆道。

楊玉環輕輕抵了抵李瑁地手臂,小聲提醒道:“秋郎慎言,我們比較是來恭賀八姐的,還是別叫她聽見的好。”

李瑁笑了笑道:“娘子放心,爲夫心裡有數。”

李瑁和楊玉珠的初次見面還是在劍南節度府的府衙之中,甚至還發生一段風流韻事,不過後來李瑁雖談和楊玉珠也都見過幾面,他們兩也都很默契地選擇了遺忘此事,彷彿完全沒有發生過一般。

不過李瑁和楊玉珠見面畢竟有些尷尬,此番若非楊玉環拉着,李瑁是不願來的。

等李瑁和楊玉環走到正堂前,此事堂內堂外以及聚集了許多人,其中最爲顯眼的就是站在門前的安祿山了。

楊玉瑤正是得寵,此番楊玉珠喬遷安祿山自然是要來恭賀的。

“范陽、平盧節度使安將軍賀秦國夫人喬遷之喜,賀禮五萬貫,遼參百顆,珍珠三百粒。”

安祿山將手中的禮冊交到管家的手中,便邁步走了進去。

李瑁擺了擺手,紫竹也上前將壽王府的禮冊遞了上去。

那八姐府上的管家一見禮冊上面的署名,頓時精神一震,小跑着走到了李瑁地身旁。

“小人蔘加壽王,參見壽王妃。”管家躬身一拜,恭敬地將李瑁和楊玉環引到了門內。

“壽王,壽王妃到,壽王府賀秦國夫人喬遷之喜,賀禮八萬貫,蜀錦百匹,良田三百畝。”隨着管家的一聲高唱,正堂內外瞬間安靜了下來。

先前太子和親王等人雖然礙於楊玉瑤的面子,也都派人送來了賀禮,但都自持身份,沒有親至。李瑁的尊貴雖在太子下,卻在諸王上,以他的身份能親自前來賀喜,也算是給足了楊玉珠面子。

原本在堂內應酬的楊玉珠也親自迎了出來,便走便笑道:“想不到我這小小的喬遷之喜,竟也能勞動王爺和王妃親自前來,實在榮幸萬分啊。”

李瑁笑着回道:“八姐說這些話可就見外了,你與玉環乃是堂姐妹,咱們都是一家人,哪有什麼勞動不勞動,都是應該的。”

李瑁雖然對楊家的許多作爲看不慣,但楊家現在畢竟仗着楊玉瑤的恩寵,勢頭正盛,就算是李瑁也不願輕捋其鋒,在朝堂上平白爲自己樹立政敵。

楊玉珠得意地笑了笑,指了指四周的屋舍,對李瑁和楊玉環大大咧咧地說道:“此處便是我費時兩載所建的新府,比起你的壽王府如何?”

楊玉珠雖然因爲楊玉環的原因,被冊封爲秦國夫人,但李瑁卻貴爲親王,鳳子龍孫,其實她能隨意比較的,其實楊玉珠說話已經有些僭越了。不過楊玉瑤仗着楊家正得勢,李瑁又是她的妹夫,沒有好好思量罷了。

李瑁環視了一眼楊玉瑤的府邸,笑着回道:“八姐的府邸奢華非常,佈局精巧別緻,獨具匠心,我看着都是眼熱地很啊。”

李瑁全然不拿壽王妃和楊玉珠的府邸比較,只是一味地誇讚。

楊玉珠仗人得勢,本就不是什麼聰慧明智之人,顯然對李瑁的話頗爲受用,一張如花般嬌美的臉龐笑着回道:“殿下專會哄人,賺地人家開心。後面賓客還多,我恐怕分身乏術,就不陪你們了,你們自己四處走走便好。”

楊玉環回道:“八姐,我們都是自家人,不必在意這麼多,你快去招呼其他人吧。”

說完,楊玉環挽過李瑁地手臂便進去了。

李瑁走進堂中一看,也不得不感慨如今楊家聲勢之隆。

這正園中非但與楊家交好的人家來了許多,就是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十二衛中也來了許多官員,光是李瑁能叫得上名字的就有數十人。

正如長安時下的民謠所唱:“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楊家之聲勢由此可見一斑。

李瑁和楊玉環剛剛在園中找個地方坐下,門外便又響起了管家的唱名聲:“清河縣令賀秦國夫人喬遷之喜,賀禮...”

管家唱名唱到一半,忽然頓住了嘴,緊接着,門外便響起了一陣嘈雜聲,似乎是起了衝突。

第四章 結盟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四章 請戰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六章 封后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六章 請帖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八章 鎖拿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六章 名將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九章 回京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九章 春獵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章 請封
第四章 結盟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四章 請戰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六章 封后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六章 請帖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八章 鎖拿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六章 名將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九章 回京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九章 春獵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章 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