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

安祿山雖有反意,但他說的話卻沒有錯,他是個粗人,讓他來當這個尚書僕射確實是爲難他了。

安祿山自己本也不願,再加上楊國忠這個宰相的阻撓,安祿山入官尚書省之事自然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衆人在離宮內外安營紮寨,暫住了一夜,次日天亮,便紛紛拔營啓程了。

清晨的陽光還是淡淡的金黃色,灑在廣袤的關中大地上,透出一絲莊嚴。

在李瑁地身旁,薊州侯,右威衛大將軍李光弼正落後李瑁半個身位,陪在李瑁地身旁,而在李瑁的正前方,則是隨聖駕出遊的楊家儀仗。

楊氏出遊,烏泱泱的一片,洋洋灑灑數百人。

相府、秦國夫人府、韓國夫人府、楊銛府、楊錡府,長安五楊,每家僕從各着一色衣服以作區分,各家就連奴僕外出都是一身錦緞,五家合隊,燦若雲錦,寶石珠玉,鮮豔奪目,叫人不禁晃神。

“西北不穩,外患頻頻;土地兼併,百姓失耕,大唐已經到了內外交困之境,楊家之流竟還如此奢靡,已經引得長安民怨沸騰,楊氏當真是不知死活。”李瑁看着繁華如花的楊家儀仗,無奈地嘆道。

舉薦楊玉瑤入宮,縱然楊氏進京,雖是無奈之舉,但多少也和李瑁脫不開干係,看着李唐大好江山被如此敗壞,李瑁的心裡也不禁有些煩悶。

李光弼見李瑁面色不悅,忙勸解道:“殿下勿憂,正如殿下所言,鮮花着錦,烈火烹油,楊氏已經向末路漸行,風光不了幾天了。”

“踏、踏、踏。”

李光弼話音才落,一陣清脆急促的馬蹄聲在李瑁的耳邊響起,李瑁擡頭望去,李瑁認得此人,他正是高仙芝的家將之一。

那家將走到來到李瑁的身邊,拱手道:“小人蔘見殿下。”

李瑁看了他一眼,問道:“你出現在此,可是仙芝有要事相告?”

家將回道:“殿下說的極是,今晨大將軍得到消息,安祿山昨夜藉口河北戰事突發,連夜向陛下請命返程了,現在應該已經出了長安境了。”

李瑁聽到家將的話,神色猛地一凜,回頭看向了身旁的李光弼。

李光弼一臉鄭重地對李瑁道:“安祿山察覺到近來勢頭不對,怕是遁走了。”

李瑁點了點頭回道:“安祿山此回河北,再想讓他回來恐怕就難了。”

昨夜李瑁、李亨,還有楊國忠聯合對他發難,安祿山雖然仗着李隆基的寵信涉險過關,但他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這一去河北,恐怕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來人,即刻傳章仇兼瓊來見本王!”李瑁得知安祿山逃走的消息,立刻對身後的親衛命令道。

親衛得令,馬上去前方請章仇兼瓊過來了。

李瑁相詔,不多時,章仇兼瓊便出現在了李瑁的眼前。

“臣章仇兼瓊參見殿下。”章仇兼瓊快速趕到李瑁地面前,拱手拜道。

章仇兼瓊出自劍南,是由李瑁一手提拔的,他的兵書尚書之位也是李瑁推他上去的,他可算是鐵打的天策府一脈,自然對李瑁恭敬有加。

李瑁擡了擡手示意章仇兼瓊起身,對他問道:“安祿山昨夜連夜藉故離京了,大司馬可知?”

章仇兼瓊聽到李瑁的話,臉上先是一陣詫異,接着搖了搖頭道:“臣不知,不過安祿山貿然離京,殿下不可不防。”

李瑁點頭道:“本王傳你來此爲的正是此事。”

章仇兼瓊道:“殿下但請吩咐。”

李瑁道:“安祿山返京一夜,現在想要追趕恐怕不易,本王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隴右的三十萬匹戰馬,若是隴右的戰馬全部到了安祿山的手中,他的實力勢必大漲,到時又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你即刻以兵部的名義行文朔方及隴右這關隘,一應過境馬匹均需嚴查,若是數量過千則需兵部調令,若無兵部手令不得放行。”

唐玄宗重邊功,兵部政令僅限於大唐腹地,到了邊境,兵部的政令還比不上節度使的一句話,限行令已經是兵部在地方保有的少數權力之一了。

不過如今的邊鎮兵驕將傲,就算是在兵部的權責範圍內,那些將士也未必會遵從,若是安祿山以重金賄賂,恐怕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接放行的可能多,於是章仇兼瓊回道:“殿下之命臣馬上就辦,只是以眼前的情形,兵部的政令到了節鎮恐怕難以施行啊。”

李瑁想了想道:“無妨,你擬好政令後便將政令拿到本王這邊來,本王以天策上將之名在其後署名,節鎮不敢不從。”

李瑁雖然少涉其他節鎮的軍務,但天策上將畢竟還是大唐名義上的武臣之首,而且李瑁本身也是實權在握,地方守將絕不敢視而不見。

章仇兼瓊得了李瑁這句話,立刻躬身道:“臣這就去辦。”

說完,急匆匆地離開了。

安祿山走地匆忙,走地蹊蹺,他的離去給李瑁再一次敲響了警鐘。

昨日安祿山已經察覺到了朝中實權派對他的殺機,這次他逃回河北,就絕不會再回來,這也就意味着離安祿山造反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而他造反最有可能的時間就是在安慶宗和榮義郡主的婚期,屆時李隆基再招安祿山進京他必然會百般推辭,倒是他便只有起兵造反一條路可走了。

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再加上漠北蕃軍,屆時近三十萬大軍南下,普天之下誰能擋之,李瑁想想都覺得後背發涼。

安祿山若反,首當其衝的便是朔方和河南,李瑁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刻對身後的一名親衛吩咐道:“你即刻傳令朔方節度府麾下,單于都護府副都護郭子儀、睢陽太守,河南道安撫使張巡,要他們密切盯防河東動向。”

張巡是李瑁門下,他交代張巡做事自無不可,至於朔方之事,本來應該與楊國忠商討,但楊國忠無才,說了亦是無用,還不如直接提醒郭子儀來得好。

“殿下,安祿山造反在即,您要不要先向陛下稟告?”李光弼向李瑁問道。

李瑁連忙搖頭道:“萬萬不可,父皇和皇后對安祿山信任有加,根本不相信安祿山懷有異心,本王就算現在說了,也只會自討無趣,本王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設法回劍南,只有回了劍南本王纔有和安祿山一較高下的資本,空留長安也是無益。”

李瑁若是留在長安,他能指揮地動的兵馬除了李光弼的右威衛,只有靖王府的親衛了,這樣的實力如何能與安祿山抗衡,他只有回到劍南,手握劍南二十萬大軍,纔有和安祿山掰手腕的資本。

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八章 提點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一章 勸進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一章 定議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九章 激將第六章 封后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四章 危局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章 立儲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三章 銀礦
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八章 提點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一章 勸進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一章 定議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九章 激將第六章 封后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四章 危局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章 立儲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退封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三章 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