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

大散關中的武彥平本就是和李瑁商議好的破關時間,武彥平見李瑁到了約定的時間還沒有順利過關,於是便猜到了情況,便率領麾下的秦州將士攻上了城門。

大散關中的秦州士卒一旦發難,關外的長孫朔立刻得到了消息。

秦州雖在隴右,武彥平自己也在哥舒翰帳下聽用,但他的出身大唐將士中沒有幾人是不知道的。

早年武彥平便是李瑁身旁的親衛,也就是如今南霽雲的位置,只是後來武彥平在劍南立了大功,這才被調任爲秦州都督,到西北掌軍。

武彥平雖在西北已有十年,但他和李瑁地關係一直沒有斷過,在天下人的眼中,武彥平依舊是李瑁的心腹愛將。所以當長孫朔得知關內起事的是秦州士卒後,第一反應便是李瑁指使的。

關內的士卒已經率先發難,長孫朔已經知道了情況,李瑁這邊也沒有再繼續演戲的必要了。

“破關!”

李瑁豁然抽出手中的承影劍,指着大散關的方向高聲吼道。

隨着李瑁一身高吼,身後的背嵬軍將士在馬璘的率領下隨即而動,直奔大散關而去。

突然而來的變故驚地長孫朔一陣激靈,險些站立不穩,待他反應過來之後,便準備率軍退回關中,但他卻不知,這一切都已經晚了。

長孫朔和李瑁的距離不過二十步,而南霽雲隨侍李瑁身旁,也不過二十步的距離,二十步內,南霽雲想要去長孫朔的人頭實在太過輕鬆了。

“駕!”

南霽雲面色一冷,猛地一夾馬腹,垮下的戰馬便入離弦的利箭一般飛了出去,挺槍直奔長孫朔的方向而來。

“我乃天策府南霽雲,擋我者死!”南霽雲一聲暴喝,義無反顧地衝進了人堆。

“呃,咕嚕咕嚕。”

長孫朔根本來不及反應,南霽雲如一道白光般一閃而過,手起槍落,長孫朔的人頭便被斬落馬下,速度之快,就連長孫朔的呼聲都還沒來得及從他的喉嚨中發出來。

衝陣斬將本就是南霽雲的拿手好戲,更何況長孫朔距離南霽雲還如此的近。

大散關的將士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手中的佩刀還沒有出鞘,他們主將的人頭就已經滾落到地上了。

大散關的士卒本就少經戰事,沒結果多少這樣的場面,一下子竟都楞在了那邊,不知該如何是好。

“亂賊長孫朔阻撓本王南歸勤王,已然授首,還有誰要上前的嗎?”李瑁策馬立於大散關下,高聲喝問道。

李瑁一聲高喝,大散關的士卒方纔如夢初醒,他們清楚,在他們身前站着的可不是他們尋常能接觸到的將來,這可是堂堂靖王,當朝太尉,頂了天的人物。

衆人紛紛丟下了手中的兵刃,束手站在了兩側,給李瑁讓出了一條道。

背嵬軍和秦州軍兩相夾擊,很快,大散關的城防便落到了李瑁的手中,李瑁大搖大擺地進了關。

“武彥平參見殿下!”李瑁方過甬道,便遇到了迎面而來的武彥平,武彥平俯身拜道。

李瑁彎下身去,雙手結實地拍了拍武彥平的肩膀,笑道:“快起來,你我之間還客氣這些做什麼。”

武彥平是武雲孃的親侄兒,又是天策府衆將中第一個跟隨李瑁的,他們倆的關係的確不同於尋常的君臣主僕。這也是爲了只要李瑁一句話,武彥平就甘冒風險,起兵奪關的原因。

過了大散關,便出了關中境內,禁軍再想追擊李瑁已經不易了。

李瑁出了大散關,取陳倉古道,經漢中返劍南。

“殿下,過陳倉便是漢中,到了漢中,離劍南就不遠了。”出了大散關,武彥平腦中繃着的那根弦明顯鬆了許多,輕鬆地對李瑁道。

李瑁道:“自打當年鬆州一戰,彥平有十年未來劍南了吧。”

武彥平點頭回道:“雖隔十年,但就算現在回想起當年跟隨殿下在平戎城廝殺的日子,還宛在昨日。此番末將率軍南下,總算得償所願,又可以在殿下帳下效力了。”

李瑁想了想,笑道:“在本王帳下是自然的,不過眼下還有一件要事本王要交由你親自去辦。”

“殿下但請吩咐。”武彥平道。

李瑁道:“安祿山得洛陽,下一步便是長安和江淮,而欲得江淮必破睢陽。本王早先爲了防止安祿山染指江淮半壁,已經着睢陽太守張巡嚴加防範。但睢陽畢竟地處中原,少經戰事,士卒恐難敵河北精銳,本王想讓你率軍跑一趟,助張巡固守睢陽。”

如今的睢陽,因爲李瑁早先的安排,無論是糧草還是郡兵都比歷史上的睢陽要好上許多,但叛軍如今士氣正盛,李瑁擔心張巡獨木難支,於是便生了讓武彥平率軍助守的想法。

武彥平毫不猶豫地應道:“殿下有命,末將過了漢中便統兵前往。”

李瑁拍了拍武彥平的肩膀道:“好,有彥平前往,睢陽安矣,待彥平凱旋之際,本王保舉你國公之爵。”

李瑁敢這麼說,自然有他的資本。這次李瑁離京,就等於是和李隆基徹底決裂了,割據西南,屆時只要武彥平守住了江淮,這個國公之爵李隆基封便封了,不封,李瑁就自己封。

李瑁跟武彥平又交代了一番睢陽之事,正在陳倉道中走着,忽然身後傳來了一陣密集而又急促的馬蹄聲。

“殿下,追兵來了。”南霽雲趕過來對李瑁道。

李瑁下令道:“彥平,你帶女眷先行,南八和仁杰留下隨本王破敵。”

“諾!”李瑁身旁的三將齊聲應諾。

武彥平率麾下將士護送着楊玉環和王府的孩童女眷往後方離去,而馬璘和南霽雲則一左一右地立於李瑁身旁,注視着前面。

過了片刻,追兵終於出現了,追兵不是別人,正是大將軍陳玄禮。

“陳大將軍這是要親自送本王南下嗎?”李瑁站在陳倉道的正中,對陳玄禮高聲道。

陳玄禮應聲停了下來,對李瑁道:“末將奉皇命前來營救殿下,既然既然殿下已經脫身,還請殿下雖末將回京吧。”

李瑁擺了擺手,忽然山谷兩側狹窄的谷壁上探出了數百背嵬軍將士的身子,這些將士手持弓箭,正對着陳玄禮。

“背嵬軍將士在此,大將軍可要一試兵鋒?”

感謝書友神江左梅郎和1304的打賞,多謝支持!

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章 神箭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八章 起兵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章 逐鹿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章 軍情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八章 起兵第十二章 斬將第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章 籌糧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九章 封后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封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九章 回京第七章 救人
第十五章 授首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二章 斬將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章 神箭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八章 起兵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章 逐鹿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章 軍情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八章 起兵第十二章 斬將第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章 籌糧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九章 春獵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九章 封后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封后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九章 回京第七章 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