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

李瑁登基之後,天策府便正式空置,而原本府中的一干人員物什盡數被搬到了大明宮。楊玉環原爲李瑁正妃,如今暫爲貴妃,自然也要搬至宮中。

楊玉環爲原貴妃楊玉瑤之妹,以往也常來承香殿,對承香殿倒也頗爲熟悉,所以楊玉環便挑了承香殿來作爲自己的寢殿。

楊玉環入了承香殿後,正命人在殿中整理擺放物什,門外的宮女便突然來報:“陛下已至殿外,請娘娘速迎。”

楊玉環一聽李瑁將至,連忙稍稍整理衣着,來到了內殿外等候。

“臣妾楊玉環,參見陛下。”楊玉環見李瑁迎面而來,參照着宮中宮人的指導,行禮拜道。

李瑁聽到楊玉環對自己的稱謂,微微一愣,稍後才反應過來,扶起楊玉環道:“此乃內宮,不比朝堂,娘子怎的如此生分?”

楊玉環如實道:“陛下乃是天子,臣妾怕失了禮數。”

李瑁看着楊玉環的樣子,不禁笑了出來,道:“你是朕明媒正娶來的妻子,可謂夫妻一體,何來的尊卑禮數,你叫朕陛下,朕反倒不自在,以後還是以舊稱相呼吧。”

後位未定,楊玉環本來提着一顆心,李瑁方纔的話倒是叫他鬆了口氣,應李瑁的意思小聲地叫道:“秋郎。”

李瑁看着楊玉環乖巧又逡巡的樣子,心中莫名閃過一絲心疼,李瑁抓過楊玉環的手,輕輕地握在手中:“這些天朕忙於登基之事,無暇估計家中,近日辛苦你了。”

楊玉環感受着李瑁手心傳來的暖意,柔聲道:“府中之事自有云姨操持,玉環不過幫些忙罷了,算不得什麼。”

李瑁跟着楊玉環的身後進了內殿,他左右看了看,卻沒有發現李儴的身影,於是問道:“娘子,儴兒何在,怎的不在此處?”

楊玉環笑道:“燕國公家的長子李義忠今日入宮,儴兒正拉着義兄在殿外的太液池邊玩耍呢。”

早年隴右大捷後,李瑁爲了拉攏李光弼,曾收李光弼長子李義忠爲義子,讓李儴拜了李義忠爲義兄。李義忠本就李瑁愛將之子,又兼年少,又有這個名分,進宮自然不是難事。

李儴年幼,又沒有合適的玩伴,今日,李義忠便是受李儴所邀,來宮中陪他玩耍。

“娘子,左右無事,你陪朕且去看看他們。”李瑁聞言笑道。

承香殿毗鄰太液池,前後不過數百步的距離,李瑁和楊玉環出了宮門走了片刻便到了太液池邊。

李瑁到了太液池邊,縱目望去,果然,就在太液池的淺灘處,李儴正和李義忠在往太液池中扔石子,打水花兒玩耍。

李義忠比李儴要長上八歲,如今已到束髮之年。李義忠的身形倒也繼承了李光弼的模樣,不過一十四歲,尚是少年,卻已五尺有餘,看着背影活脫脫地一個青年模樣。

李義忠乃武將之子,自然自幼習武,氣力比起尋常同年人自然要打上許多,比起年幼的李儴更是如此,李義忠拿起一塊小石子,不過親親一拋,便丟出去數十米遠,連打四個水花方纔落入湖中。

李儴身旁沒有什麼玩伴,孩童又生性喜歡學着比自己年長的兄長,他見李義忠的動作,於是也有樣學樣地撿起一塊石子,拋了出去。

李儴年幼,身子骨都還沒張開,六歲的孩童又能有何氣力可言,李儴這一拋,不過一兩米遠,石子便“撲通”落入了湖中,泛起一陣漣漪。

李儴見狀頓時急了,連忙叫嚷着要李義忠教他。

李義忠一口應了下來,撿起兩塊扁平的石子,一塊交到了李儴的手中,一塊捏在自己的手裡。

李義忠抓着李儴的手中,將拋石子的訣竅耐性地告訴李儴,而後又自己示範了一番。

李儴倒也是聰明,現學現會,李儴照着李義忠的樣子,往水中一拋,果然打出了兩處水花。

李儴拋地雖不如李義忠漂亮,但也足夠他欣喜了,李儴看着湖面上的水花,竟興奮地跳了兩跳。

李儴跳完,低頭看了看,從地上撿起一塊玉圭形狀的石塊,遞到了李義忠的手中。

“多謝義兄教我,我就拿這個玉圭送給你吧。”李儴把石塊交到李義忠的手中道。

楊玉環站在他們的身後,看着李儴,對李瑁道:“儴兒總是這般頑皮。”

李瑁看着李儴的舉動,心裡忽然一動,似乎想起了什麼,於是笑道:“男孩自小便該這樣,只是儴兒着實小氣了些。”

說完,李瑁上前走到了李儴和李義忠的身後。

“儴兒,你贈了何物給義兄?”李瑁站到他們身旁笑道。

“兒臣參見父皇,兒臣送的是玉圭。”李儴看見李瑁,如實回道。

李瑁彎腰抱起李儴,問道:“那儴兒可知玉圭爲何物?”

李儴自幼得名師指點,又生於王府,豈會不知玉圭爲何物,李儴一本正經地回道:“玉圭是官員上朝所持的信物。”

李瑁笑道:“義忠還是白身,你贈他玉圭可是要給義忠封官?”

李儴雖然年少,但道理還是懂得,朝堂上的官職事關重大,豈是他能夠冊封的,李儴忙道:“兒臣隨口說說,豈敢當真。”

李瑁道:“事關朝廷,豈能兒戲。”

一旁的楊玉環見李瑁這麼說,生怕李瑁較真動怒,忙上前勸道:“小兒輩的玩耍之語,秋郎何必當真。”

一旁的李義忠也生怕李瑁因此責怪李儴也求情道:“此事錯不在殿下,還望陛下勿要責怪。”

李瑁聽了他們的話,卻一臉正色的搖了搖頭道:“儴兒乃朕的長子,便是大唐未來的天子,天子口中豈有虛言。”

李瑁指着李義忠手中的石塊道:“你拿着此物把朕的話帶給光弼,太子有命:敕封義兄李義忠爲東宮左衛率府中郎將,爵封薊州侯,太子跟前效力。”

左衛率府乃東宮六率之首,正四品官爵,薊州侯更曾是李光弼的官爵,這是李瑁在給李儴培養心腹了,李瑁對李義忠的恩寵自然不言而喻。

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九章 激將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九章 春獵第八章 瑛娘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六章 盧婠婠第九章 封后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章 徵前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章 稱帝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九章 賑災第六章 封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密謀第十章 決策第八章 議政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章 稱帝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一章 面聖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
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九章 激將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九章 春獵第八章 瑛娘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六章 盧婠婠第九章 封后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章 徵前第三章 問安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章 稱帝第十四章 重賞第十九章 賑災第六章 封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密謀第十章 決策第八章 議政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七章 閿鄉城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章 稱帝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一章 面聖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六章 請帖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