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斬首

城內的精銳兵馬已被安慶緒盡數調走,南城剩下的只是一些新卒,城外有李光弼六萬大軍攻城,城內有馬璘的兩萬大唐北衙禁軍,想要破了薊城南門,不過是輕而易舉之事。

李瑁對李光弼的統兵督戰之能絲毫不疑,於是便將薊城的大局交於了他,自己帶着人追向了東逃的安慶緒。

自打一路殺出了東門,安慶緒就已經是徹底慌了神,慌不擇路地一路往東北的方向逃去,渾然不覺已經漸漸地進來唐軍的埋伏。

薊城東向有一處山,名曰盤山。

盤山風景秀麗,四季不一,又有怪石奇鬆,佛寺山舍,堪爲北地之最,故而特來此地遊玩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無數,文賦詩篇亦是留下不少。就連昔年太宗皇帝東征竇建德凱旋之時都曾來此遊覽,留下“茲焉可遊賞,何必襄城外”之言。

不過今日,這裡卻與這些文墨高雅之事扯不上半點邊了,因爲今天,這裡會成爲李瑁爲安慶緒所精心挑選的埋骨之地。

盤山山脈的東側,有一處三盤谷,乃是薊城東向取野道前往雄武城的必經之地,而李瑁的伏兵正是埋伏於此處。

安慶緒率軍來到此處,正欲取道繼續北上,卻突然發現山路前往的路竟被人提前用大石封死了。

燕軍的前軍斥候探到這個消息,立刻折返,向安慶緒稟告了此事。

“陛下,道已被落石封死,看樣子不像是天災,似是有人故意爲之,我等當謹防有伏。”一路逃來,張通儒也是草木皆兵,他一看到如此反常的跡象自然第一時間想到是唐軍故意爲之,於是對安慶緒道。

安慶緒也知道其中道理,聞言問道:“如此情況,張將軍可有良策?”

張通儒稍稍思索了片刻,回道:“當今情況爲返程改道方爲上策。”

張通儒乃老成保守之言,安慶緒聽了他的話,想了想,卻立刻搖了搖頭,否決了他的提議。

“來不及了。”安慶緒回道。

此事的安慶緒已經沒有了退路,若是他不能沿此路前往雄武城,而是改道的話,必定耽誤時間,那時李瑁已經反應過來,到時率精兵追來,他插翅難飛。

張通儒只得問道:“那不知陛下之意?”

安慶緒深知情況緊急,此處雖然有疑,但也只能硬着頭皮道:“若是往後必死無疑,往前興許還有一線生機,你即刻隨率先鋒人馬隨朕前進,派人搬開落石,將道路迅速打通。”

這個辦法看似笨拙,但已經是安慶緒眼下能夠想到的最也是唯一的辦法了。

張通儒得了安慶緒的吩咐,立刻應道:“諾,臣這就去辦。”

說完,張通儒揮了揮手中的令旗,帶着自己的人馬跟着安慶緒趕往了前方。

安慶緒率人趕到前方果然發現前方大路已被落石堵死,立刻便吩咐士卒上前移走石塊,爲大軍開路。

安慶緒所想固然是好,可這落石哪是天災,分明就是李光弼命人一早設下的,爲的就是逼他自己鑽進這個圈套。

前往搬移石塊的燕軍方纔往前幾步,山上隱蔽的高處便迅速落下一陣箭雨,擋住了燕軍的去路。

“哈哈,這落石是我奉大帥之命辛苦半日才聚成的,你想要將它移開可曾問過我啊?”

隨着一陣放肆的笑聲在山間響起,山谷的前側出現了一位身着明光鎧的唐軍將領,而且這唐軍將領對於河北軍來說並不陌生,正是去歲跟着李光弼在中原大殺四方的郝廷玉。

郝廷玉乃李光弼副將,此番李光弼在薊城圍城,便將做事一向穩妥的郝廷玉遣至了此處設伏。

安慶緒一見谷中有埋伏,頓時心涼了半截,郝廷玉既然在此,那唐軍必然是設有伏兵了,如此一來,他今日再想全身而退便是千難萬難了。

安慶緒已別無他法,於是咬了咬牙,對身後的張通儒吩咐道:“他這乃虛張聲勢,人馬必定不足,你即刻派步卒強攻,必可將他拿下。”

安慶緒一聲令下,張通儒還未來得及下令,似乎就是爲了專程叫安慶緒難堪,山谷的兩側突然站出了萬餘身着唐軍衣甲的士卒,手持弓箭,正對着谷內的燕軍。

形勢如此,安慶緒也不會蠢到在這種情況以下攻上,於是即刻下令道:“大軍速撤,改道北上。”

說完,自己一馬當先地扭轉馬頭而去,帶人折返了。

郝廷玉身旁的士卒見安慶緒逃走,於是很是意動地對郝廷玉建議道:“安慶緒已逃,我等何不迎上前去,將他擒殺,得了這潑天功勞。”

郝廷玉聞言,搖頭道:“安慶緒的人頭可沒那麼好拿,我等仗着山勢固守自然有餘,但若想趁機進攻,那便稍顯不足了。如今的燕軍乃是困獸之鬥,光憑我麾下的人馬若要強攻恐怕生出亂子,反倒給了安慶緒逃跑的機會,此事還是交由陛下大軍便可,我等自然少不了一份大功。”

郝廷玉跟隨李光弼多年,行軍佈陣頗得李光弼真傳,有李光弼的幾分風采,眼下的局勢倒是判斷地分毫不差。

安慶緒在前方碰壁,慌亂無措之下只得繼續領軍折返,但就是這個功夫,李瑁已經領着唐軍追了上來,徹底堵死了安慶緒的去路。

“陛下,據斥候來報,前方三盤谷正是安慶緒主力所在。”三盤谷外,郭子儀指着谷口的方向,對李瑁稟告道。

李瑁點了點頭,吩咐道:“即刻傳令下去,大軍封谷,不得放一個燕軍出谷,薊城一戰已然如此費力,朕不想安慶緒再逃回雄武城。”

一個薊城已經叫李瑁頗爲頭疼,若是叫安慶緒逃回了雄武城,到時難免又要大動干戈,損兵折將,這着實不是李瑁想要看到的。

“諾,末將這就命人安排。陛下寬心,就算是一隻兔子,沒有陛下的允可也別想走出三盤谷。”郭子儀應了一聲,命人前往安排了。

待安排妥當後,李瑁策馬立於十萬唐軍之前,看着山谷的谷口,聽着谷內陣陣傳來的馬蹄聲,緩緩地嘆了口氣,眼睛中竟閃過一絲蕭索。

“賊首萬死,青山何辜?如此風景竟埋了這等奸佞之輩,可悲!可嘆!”

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三章 贈劍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章 神箭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七章 救人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六章 名將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九章 李林甫
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三章 贈劍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章 神箭第十七章 論戰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七章 救人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六章 名將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九章 李林甫